本發明涉及一種噴氣織機輔助壓力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噴氣織機的輔助壓力是輔氣包控制的,經壓力調節閥調整好壓力后的輔氣包壓力是恒定的,特定的壓力織造緯紗的支數是在特定范圍內的,不能差異太大,差異太大易造成引緯不穩定,或浪費氣源,而利用大倍數的紗支差異織造具有特色的裝飾布需要越來越大。而市場上出現的氣流控制結構復雜,控制精度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噴氣織機輔助壓力控制裝置的技術方案。
所述的噴氣織機輔助壓力控制裝置,包括主噴機構和輔噴機構,主噴機構包括低壓主噴嘴、高壓主噴嘴、高壓主噴閥、低壓主噴閥、高壓氣包、低壓氣包和控制箱,高壓主噴閥的進氣端連接高壓氣包,高壓主噴閥的出氣端連接高壓主噴嘴,低壓主噴閥的進氣端連接低壓氣包,低壓主噴閥的出氣端連接低壓主噴嘴,高壓主噴閥和低壓主噴閥均與控制箱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噴機構包括輔噴嘴、輔噴閥、低壓輔氣包、高壓輔氣包、第一調壓閥和第二調壓閥,第一調壓閥設置在低壓輔氣包上,第二調壓閥設置在高壓輔氣包上,輔噴閥進氣口與低壓輔氣包和高壓輔氣包相連,輔噴閥出氣口與輔噴嘴相連;所述的輔噴閥與所述控制箱連接。
所述的噴氣織機輔助壓力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噴閥設為多個。
所述的噴氣織機輔助壓力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噴閥包括閥體和柱塞,閥體上設置有低壓進氣口、高壓進氣口、出氣口、柱塞腔、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第一氣路、第二氣路、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柱塞設置在柱塞腔內且能夠在柱塞腔內移動,柱塞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活塞與柱塞腔構成第一活塞室,第二活塞與柱塞腔構成第二活塞室;低壓進氣口和高壓進氣口設置在閥體的一側,出氣口設置在閥體的另一側,低壓進氣口和高壓進氣口分別與低壓輔氣包和高壓輔氣包相連,出氣口與輔噴嘴相連;第一電磁閥和第二電磁閥設置在閥體的一端,第一電磁閥通過第一氣路與第一活塞室連通,第二電磁閥通過第二氣路與第二活塞室連通;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設置在出氣口的兩側且位于低壓進氣口和高壓進氣口之間;柱塞上間隔設置有第三凹槽、第四凹槽和第五凹槽,第四凹槽設置在柱塞的中部,第三凹槽和第五凹槽設置在第四凹槽的兩側,且柱塞居中時第三凹槽與低壓進氣口連通、第五凹槽與高壓進氣口連通、低壓進氣口和高壓進氣口與出氣口斷開連接,第三凹槽、第四凹槽和第五凹槽兩側的柱塞上均設置有與柱塞腔相配合的密封圈;柱塞位于最右側時,高壓進氣口通過第五凹槽、第二凹槽和第四凹槽與出氣口連通;柱塞位于最左側時,低壓進氣口通過第三凹槽、第一凹槽和第四凹槽與出氣口連通。
本發明在織造高支數的緯紗時,低壓主噴閥打開,低壓主噴嘴帶動高支紗引緯,同時輔噴閥的低氣壓通道接通,輔噴嘴在低壓下實現平穩引緯,減少斷緯和節省氣源。在織造低支數的緯紗時,高壓主噴閥打開,高壓主噴嘴帶動低支紗引緯,同時輔噴閥的高氣壓通道接通,粗的紗線在輔噴嘴壓力下實現平穩引緯,避免出現斷緯等情況。兩種紗支相差70倍左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柱塞位于中間時的輔噴閥結構示意圖;
圖3為柱塞位于右端極限位置時的輔噴閥結構示意圖;
圖4為柱塞位于左端極限位置時的輔噴閥結構示意圖;
圖中:1-輔噴嘴,2-輔噴閥,3-低壓輔氣包,4-高壓輔氣包,5-第一調壓閥,6-第二調壓閥,7-低壓主噴嘴,8-高壓主噴嘴,9-高壓主噴閥,10-低壓主噴閥,11-控制箱,12-低壓進氣口,13-高壓進氣口,14-出氣口,15-柱塞,16-第一活塞,17-第二活塞,18-第一活塞室,19-第二活塞室,20-第一氣路,21-第二氣路,22-第一電磁閥,23-第二電磁閥,24-密封圈,25-閥體,26-第一凹槽,27-第二凹槽,28-第三凹槽,29-第四凹槽,30-第五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噴氣織機輔助壓力控制裝置,包括主噴機構和輔噴機構,主噴機構包括低壓主噴嘴7、高壓主噴嘴8、高壓主噴閥9、低壓主噴閥10、高壓氣包、低壓氣包和控制箱11,高壓主噴閥9的進氣端連接高壓氣包(圖中未標注),高壓主噴閥9的出氣端連接高壓主噴嘴8,低壓主噴閥10的進氣端連接低壓氣包(圖中未標注),低壓主噴閥10的出氣端連接低壓主噴嘴7,高壓主噴閥9和低壓主噴閥10均與控制箱11連接;輔噴機構包括輔噴嘴1、輔噴閥2、低壓輔氣包3、高壓輔氣包4、第一調壓閥5和第二調壓閥6,第一調壓閥5設置在低壓輔氣包3上,第二調壓閥6設置在高壓輔氣包4上,輔噴閥2進氣口與低壓輔氣包3和高壓輔氣包4相連,輔噴閥2出氣口與輔噴嘴1相連,輔噴閥2同時與控制箱11連接。控制箱11控制高壓主噴閥9、低壓主噴閥10和輔噴閥2的動作。
本發明的輔噴閥設為多個,具體可以根據設備需求設置。
輔噴閥包括閥體25和柱塞15,閥體上設置有低壓進氣口12、高壓進氣口13、出氣口14、柱塞腔、第一電磁閥22、第二電磁閥23、第一氣路20、第二氣路21、第一凹槽26和第二凹槽27;柱塞設置在柱塞腔內且能夠在柱塞腔內移動,柱塞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活塞16和第二活塞17,第一活塞16與柱塞腔構成第一活塞室18,第二活塞17與柱塞腔構成第二活塞室19;低壓進氣口12和高壓進氣口13設置在閥體的一側,出氣口14設置在閥體的另一側,低壓進氣口12和高壓進氣口13分別與低壓輔氣包3和高壓輔氣包4相連,出氣口14與輔噴嘴1相連;第一電磁閥22和第二電磁閥23設置在閥體的一端,第一電磁閥通過第一氣路20與第一活塞室18連通,第二電磁閥23通過第二氣路21與第二活塞室19連通;第一凹槽26和第二凹槽27設置在出氣口14的兩側且位于低壓進氣口12和高壓進氣口13之間;柱塞上間隔設置有第三凹槽28、第四凹槽29和第五凹槽30,第四凹槽29設置在柱塞的中部,第三凹槽28和第五凹槽30設置在第四凹槽29的兩側,且柱塞居中時第三凹槽28與低壓進氣口12連通、第五凹槽30與高壓進氣口13連通、低壓進氣口12和高壓進氣口13與出氣口14斷開連接,第三凹槽28、第四凹槽29和第五凹槽30兩側的柱塞上均設置有與柱塞腔相配合的密封圈24;柱塞位于最右側時,高壓進氣口13通過第五凹槽30、第二凹槽27和第四凹槽29與出氣口14連通;柱塞位于最左側時,低壓進氣口12通過第三凹槽28、第一凹槽26和第四凹槽29與出氣口14連通。
本發明的第一電磁閥22和第二電磁閥23均由單向導通閥和單向泄壓閥構成,單向導通閥用于連通氣源與活塞室,單向泄壓閥用于泄壓。
輔噴閥2上低壓進氣口和高壓進氣口分別連接在低壓輔氣包和高壓輔氣包上,輔噴閥控制低壓輔氣包和高壓輔氣包上的氣流切換時間、輔噴嘴的打開及噴射時間。第一調壓閥5單獨控制低壓輔氣包壓力,第二調壓閥6單獨控制高壓輔氣包壓力。
在織造高支數的緯紗時,低壓主噴閥10打開,低壓主噴嘴7帶動高支紗引緯,同時輔噴閥2的低氣壓通道接通,輔噴嘴1在低壓下實現平穩引緯,減少斷緯和節省氣源。在織造低支數的緯紗時,高壓主噴閥9打開,高壓主噴嘴8帶動低支紗引緯,同時輔噴閥2的高氣壓通道接通,粗的紗線在輔噴嘴1壓力下實現平穩引緯,避免出現斷緯等情況。兩種紗支相差70倍左右。
輔噴閥2的工作原理:
高壓主噴嘴8引緯時,第一電磁閥22的單向導通閥打開,氣流通過第一氣路20向第一活塞室18注入氣體,第二電磁閥23的單向泄壓閥打開,第一活塞室18的壓力增大,第一活塞16推動柱塞15向第二活塞室19的方向移動,移動到圖3所示的右端極限位置時,第一電磁閥的單向導通閥斷開,停止供氣,高壓進氣口13通過第五凹槽30、第二凹槽27和第四凹槽29與出氣口14連通,實現輔噴嘴的引緯;輔噴嘴引緯結束,輔噴閥的第二電磁閥23的單向導通閥打開,氣流通過第二氣路21向第二活塞室19注入氣體,第二活塞室19的壓力增大,輔噴閥的第一電磁閥22的單向泄壓閥打開,第一活塞室18氣壓降低,第二活塞17推動柱塞15向第一活塞室18移動,移動到圖2所示的中間位置,第一電磁閥22和第二電磁閥23均停止工作,高壓進氣口13與出氣口14斷開,停止供氣。以5個輔噴閥為例,輔噴閥2-1、輔噴閥2-2、輔噴閥2-3、輔噴閥2-4、輔噴閥2-5重復同樣的動作,實現高壓主噴嘴8引緯。
低壓主噴嘴7引緯,第二電磁閥23的單向導通閥打開,氣流通過第二氣路21向第二活塞室19注入氣體,第一電磁閥22的單向泄壓閥打開,第一活塞室18的壓力減小,第二活塞室19的壓力增大,第二活塞17推動柱塞15向第一活塞室18的方向移動,移動到圖4所示的左端極限位置時,第二電磁閥23的單向導通閥斷開,停止供氣,低壓進氣口12通過第三凹槽28、第一凹槽26和第四凹槽29與出氣口14連通,實現輔噴嘴的引緯;輔噴嘴引緯結束,輔噴閥的第一電磁閥22的單向導通閥打開,氣流通過第一氣路20向第一活塞室18注入氣體,第一活塞室18的壓力增大,輔噴閥的第二電磁閥23的單向泄壓閥打開,第二活塞室19氣壓降低,第一活塞16推動柱塞15向第二活塞室19移動,移動到圖2所示的中間位置,第一電磁閥22和第二電磁閥23均停止工作,低壓進氣口12與出氣口14斷開,停止供氣。以5個輔噴閥為例,輔噴閥2-1、輔噴閥2-2、輔噴閥2-3、輔噴閥2-4、輔噴閥2-5重復同樣的動作,實現低壓主噴嘴7引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