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縫紉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縫紉設備及其自動收料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布料在經縫紉設備如縫紉機縫制后,需要進行收料。現有的縫紉設備通常采用的收料裝置的大致分為向內收料式結構和向外收料式結構。向內收料式結構通常為:在機頭的縫制區域的下方設置底板,底板中間豎一根立柱,立柱上面橫向設一塊載布臺,在底板的軸承座上設兩根彎管,一根為壓料桿,另一根為收料桿,通過氣缸拉動兩根桿交叉運動實現收料過程;這種結構通常具有如下缺陷,在收料結束后需要將壓料桿和收料桿移開,這增加了機構的復雜程度。而向外收料式結構中,由于壓料桿和收料桿為向外擺動,一方面占用空間較多,另一方面較為危險,具有碰傷人或物的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縫紉設備及其自動收料裝置,其在收料結束后無須移開壓料桿和收料桿,簡化了結構。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的一個方面,一種縫紉設備的自動收料裝置,包括機架、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用于承載布料的載布臺、用于壓緊布料的壓料桿以及用于將布料收于所述載布臺上的收料桿,所述壓料桿通過壓料支承座活動地設于所述機架上以向前靠向或向后遠離所述載布臺的后側面,所述收料桿通過收料支承座活動地設于所述機架上以相對所述載布臺前后移動,所述壓料桿固定設置于壓料安裝座上,所述壓料安裝座通過第一樞軸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壓料支承座,所述第一樞軸的軸心線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壓料桿具有與所述載布臺的后側面持平的壓料位置和位于所述載布臺左或右側方的待壓料位置,所述自動收料機構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壓料桿上下擺動的第一驅動機構。
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一種縫紉設備的自動收料裝置,包括機架、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用于承載布料的載布臺、用于壓緊布料的壓料桿以及用于將布料收于所述載布臺上的收料桿,所述壓料桿通過壓料支承座活動地設于所述機架上以向前靠向或向后遠離所述載布臺的后側面,所述收料桿通過收料支承座活動地設于所述機架上以相對所述載布臺桿前后移動,所述收料桿固定設置于收料安裝座上,所述收料安裝座通過第二樞軸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收料支承座,所述第二樞軸的軸心線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收料桿具有高于所述載布臺的收料位置和位于所述載布臺左或右側方的待收料位置,所述自動收料機構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收料桿上下擺動的第二驅動機構。
本發明的又一個方面,一種縫紉設備的自動收料裝置,包括機架、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用于承載布料的載布臺、用于壓緊布料的壓料桿以及用于將布料收于所述載布臺上的收料桿,所述壓料桿通過壓料支承座活動地設于所述機架上以向前靠向或向后遠離所述載布臺的后側面,所述收料桿通過收料支承座活動地設于所述機架上以相對所述載布臺前后移動,所述壓料桿固定設置于壓料安裝座上,所述壓料安裝座通過第一樞軸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壓料支承座,所述第一樞軸的軸心線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壓料桿具有與所述載布臺的后側面持平的壓料位置和位于所述載布臺左或右側方的待壓料位置,所述收料桿固定設置于收料安裝座上,所述收料安裝座通過第二樞軸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收料支承座,所述第二樞軸的軸心線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收料桿具有高于所述載布臺的收料位置和位于所述載布臺左或右側方的待收料位置,所述自動收料機構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壓料桿上下擺動的第一驅動機構和用于驅動所述收料桿上下擺動的第二驅動機構。
優選地,所述收料支撐座可沿前后方向水平滑動地設于所述機架上,所述自動收料機構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收料支承座滑動的第三驅動機構,所述第三驅動機構為第三氣缸或電機。
優選地,所述壓料支承座通過第三樞軸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三樞軸的軸心線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自動收料機構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壓料支撐座前后擺動的第四驅動機構。
更優選地,所述第四驅動機構為第四氣缸,所述第四氣缸轉動安裝在所述機架上且所述第四氣缸的活塞桿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壓料支承座上。
優選地,所述壓料安裝座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樞軸位于所述壓料安裝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壓料支承座上的第一氣缸,所述第一氣缸的活塞桿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壓料安裝座的第一端,所述壓料桿固定設置于所述壓料安裝座的第二端。
優選地,所述壓料支承座包括壓料擺臂和壓料連接座,所述壓料擺臂活動地設于所述機架上,所述壓料安裝座設于所述壓料連接座上,所述壓料連接座可沿上下方向滑動地設于所述壓料擺臂上,且所述壓料連接座和/或所述壓料擺臂上設有將二者鎖緊的鎖緊機構。
優選地,所述收料安裝座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樞軸位于所述收料安裝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所述第二驅動機構包括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收料支承座上的第二氣缸,所述第二氣缸的活塞桿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收料安裝座的第一端,所述收料桿固定設置于所述收料安裝座的第二端。
本發明的又一個方面,一種縫紉設備,包括工作臺,該縫紉設備還包括所述的自動收料裝置,所述自動收料裝置的載布臺位于所述工作臺后緣的下方,且在處于待收料狀態時,所述壓料桿和所述收料桿位于所述載布臺的后方。
本發明采用以上方案,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
通過壓料桿和收料桿的自動移動實現自動收料;在各次收料結束后,壓料桿和/或收料桿擺動至豎直(即,處于待壓料位置或待收料位置)而位于載布臺的左或右側方,不會對后續布料的下落展平產生影響或對布料移走產生妨礙,提高了后續收料的收料效果,而且在整個收料過程中,無需將收料桿和壓料桿的整套機構移開,簡化了機構。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縫紉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中的壓料桿的安裝示意圖;
附圖3為附圖1中的收料桿的安裝示意圖。
上述附圖中,
100、工作臺;200、自動收料裝置;
1、機架;11、固定板;12、橫梁;
2、載布臺;
3、壓料桿;30、壓料安裝座;31、第一樞軸;32、壓料固定座;320、滑槽;33、壓料擺臂;330、螺孔;34、第三樞軸;35、第一氣缸;36、第四氣缸;
4、收料桿;40、收料安裝座;41、第二樞軸;42、收料支承座;43、第二氣缸;44、第三氣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理解。本文對方位的定義是根據本領域人員的慣常觀察視角和為了方便敘述而定義的,如,分別為附圖1中各箭頭所示的方式,而“上”對應于附圖1中紙面的上側,“下”對應于附圖1中紙面的下側。
附圖1所示為本發明的一種具有自動收料裝置200的縫紉設備,如可自動收料的縫紉機等。參照附圖1-3所示,該縫紉設備的自動收料裝置200包括包括機架1、固定設置在機架1上的用于承載布料的載布臺2、用于壓緊布料的壓料桿3以及用于將布料收于載布臺2上的收料桿4。
壓料桿3依次通過壓料安裝座30、壓料支承座32活動地設于機架1上。具體地,機架1包括固定板11,壓料支承座32活動地設于固定板11上。壓料支承座具體包括壓料擺臂33和壓料固定座32,其中壓料擺臂33通過第三樞軸34可轉動地連接于固定板11,第三樞軸34的軸心線沿左右方向延伸而使得壓料擺臂33可以前后擺動;壓料桿3固定設置于壓料固定座32上,壓料固定座32與壓料安裝座30通過第一樞軸31可轉動地連接,第一樞軸31的軸心線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使得壓料桿3可以上下擺動,使得壓料桿3具有與載布臺2的后側面持平的壓料位置和位于載布臺2右側方的待壓料位置;且,壓料固定座32可沿上下方向滑動地設于壓料擺臂33上,從而可以調整壓料桿3的高度。具體到本實施例中,壓料固定座32上開設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槽320,壓料擺臂33上開設有多個沿上下方向間隔排列的螺孔330,通過穿過滑槽320和其中幾個螺孔330的螺釘將二者鎖緊(該螺釘即為用于將二者鎖緊的鎖緊機構),螺釘穿在不同高度的螺孔330內,壓料桿3的高度隨之不同。
為了實現壓料桿3自動動作,該自動收料裝置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壓料桿3上下擺動的第一驅動機構以及用于驅動所述壓料支撐座前后擺動的第四驅動機構。其中,第一驅動機構包括可轉動地設于所述壓料支承座上的第一氣缸5,壓料安裝座3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樞軸31位于所述壓料安裝座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第一氣缸5的活塞桿可轉動地連接于壓料安裝座30的第一端,壓料桿3固定設置于壓料安裝座30的第二端。第四驅動機構包括第四氣缸36,第四氣缸36可轉動地設于機架1的固定板11上且第四氣缸36的活塞桿可轉動地連接于壓料擺臂33。
收料桿4依次通過收料安裝座40、收料支承座42活動地設于機架1上。具體地,機架1包括水平設置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橫梁12,收料支承座42可沿前后水平滑動地設于橫梁12上。收料安裝座40通過第二樞軸41可轉動地連接于收料支承座42,第二樞軸41的軸心線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使得收料桿4可以上下擺動,使得收料桿4具有高于載布臺2的收料位置和位于載布臺2左側方的待收料位置。
為了實現收料桿4自動動作,該自動收料裝置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收料桿4上下擺動的第二驅動機構以及用于驅動所述收料支承座42前后滑動的第三驅動機構。收料安裝座4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樞軸41位于收料安裝座4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第二驅動機構包括可轉動地設于收料支承座42上的第二氣缸43,第二氣缸43的活塞桿可轉動地連接于收料安裝座40的第一端,所述收料桿4固定設置于收料安裝座40的第二端。第三驅動機構包括第三氣缸44或電機,具體到本實施例中,第三驅動機構包括設于橫梁12上的第三氣缸44,且第三氣缸44的活塞桿和收料支承座42相連以帶動其前后滑動,且第三氣缸44優選為滑臺氣缸,收料支承座42直接設置在滑臺氣缸上。
本發明提供的自動收料裝置為內收料式結構,如附圖1所示,縫紉設備還包括工作臺100,自動收料裝置的載布臺2位于工作臺100后緣的下方,且在處于待收料狀態時,壓料桿3和收料桿4均位于載布臺2的后方,而在收料時,壓料桿3和收料桿4均為向前移動,也就是向工作臺100的下方向內移動,避免和人或物發生意外碰撞。
本發明的自動收料過程如下:
縫制完成的布料自工作臺100后緣自動下落,當布料下部低于載布臺2后,第四氣缸36的活塞桿退回以帶動壓料桿3向前擺動靠向載布臺2的后側面,至壓料桿3和載布臺2的后側面持平(即壓料桿3處于其壓料位置,而且在該位置時壓料桿3基本水平),從而將布料夾緊在壓力桿和載布臺2后側面之間;第三氣缸44動作帶動收料桿4自位于工作臺100和載布臺2之間的布料(即布料的中部)的后方向前移動(此時,收料桿4處于其收料位置,而且在該位置時收料桿4基本水平),在收料桿4的向前推送下,布料上部被牽引向前直至落于載布臺2的前側,從而將布料收于載布臺2上。然后,第四氣缸36的活塞桿伸出使壓料桿3向前移動,第一氣缸5的活塞桿向上伸出,壓料桿3向下擺至基本豎直而位于載布臺2的右側方,即位于其待壓料位置,避免了對后續布料的干擾,使后續布料順利下落展平;第二氣缸43的活塞桿向上伸出,收料桿4向下擺至基本豎直而位于載布臺2的左側方,第三氣缸44動作使收料桿4移動至載布臺2的后方,此時收料桿4處于其待收料位置,避免了對后續布料的干擾,使后續布料順利下落展平。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是一種優選的實施例,其目的在于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的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