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布料印染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卷染機。
背景技術:
卷染機是一種間歇式的染色機械,包括兩個交替來回卷繞的卷布棍、染池等。
公開號為CN204080422U的中國專利《卷染機》公開了一種卷染機,,包括放卷裝置、染池、收卷裝置、加熱管、溫控裝置和定時裝置,染池底部設置有加熱管,加熱管與溫控裝置相連,染池內設置有導輥,導輥兩端分別與放卷裝置和收卷裝置相連,染池內底端設有攪拌棍,放卷裝置通過放卷變頻調速器與放卷電機相連,收卷裝置通過收卷變頻調速器與收卷電機相連,放卷電機和收卷電機上均設有定時裝置,放卷電機和收卷電機均為雙向電機,可正反轉。
但是該卷染機存在以下缺點:被染的布料浸染在染料中,每次通過染池時吸附的染料較少,需要通過收卷裝置和放卷裝置的多次交替來回卷繞才能完成對布料的染色,染色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通過染池時吸附染料較多的卷染機。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卷染機,包括染池、位于所述染池內且底端用于導向布料運動的一對導布輥,所述染池內設有位于所述導布輥之間且轉動連接于所述染池側壁的轉動軸、用于驅動所述轉動軸轉動的電機,所述轉動軸上設置有轉動時最高點高于或低于所述導布輥底端水平面且抵接于布料端面的頂布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卷染機染布時,布料在卷布輥的帶動下在一端放卷并在一端收卷,中間的布料通過導布輥底端的導向浸染在染料中并在染池中運動,電機驅動轉動軸在染池中轉動,帶動轉動軸上的頂布件轉動,頂布件轉動時最高點高于導布輥底端水平面時,抵接于布料的端面壓緊布料,使布料的張力變大布料纖維之間的間隙變大,染池中的染料能更多地進入間隙之中,頂布件的最高點低于導布輥底端水平面時,頂布件的最高點離開布料端面,布料松開且張力變小,布料纖維之間的間隙變小擠壓間隙中的染料,通過轉動不斷地壓緊和松開布料,使染池中的染料能更多地進入布料之中并在擠壓下上染到布料上,使通過的布料能吸附更多的染料,從而提高染色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頂布件為套設于所述轉動軸的偏心輪,所述轉動軸軸線到所述偏心輪外壁之間的最小距離小于所述轉動軸軸線到所述導布輥底端水平面之間的距離,所述轉動軸軸線到所述偏心輪外壁的最大距離大于所述轉動軸軸線到所述導布輥底端水平面之間的距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轉動輥帶動偏心輪轉動時,轉動軸軸線到偏心輪外壁的最大距離大于轉動軸軸線到導布輥底端水平面之間的距離,使得偏心輪遠離轉動軸的端面轉動至最上方時抵接于布料底端面并壓緊布料,使布料張力變大;轉動軸軸線到偏心輪外壁之間的最小距離小于轉動軸軸線到導布輥底端水平面之間的距離,當偏心輪上靠近轉動軸軸線的端面轉動至最上方時不會抵接到布料端面,使布料松開,使布料張力變小;實現頂布件轉動時最高點高于或低于導布輥底端水平面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偏心輪過盈配合于所述轉動軸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偏心輪不會與轉動軸之間相對滑動,固定得更加緊固,保證頂布件的正常運行。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轉動軸上設有多個偏心輪。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布料上的多處被頂布件壓緊和松開,使染料能更多地進入布料進行染色,進一步提高布料中染料的吸附量。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頂布件為設置于所述轉動軸上的三棱柱,所述轉動軸軸線到所述三棱柱端面的距離小于所述轉動軸軸線到所述導布輥底端水平面的距離,所述轉動軸軸線到所述三棱柱的棱線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轉動軸軸線到所述導布輥底端水平面之間的距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轉動軸轉動時,三棱柱棱線轉動至最上方時,轉動軸軸線到棱線之間的距離大于轉動軸軸線到導布輥底端水平面之間的距離,即頂布件的最高點高于導布輥底端水平面,壓緊布料,使布料內的間隙變大,染料;當三棱柱的端面轉動至最上方時,轉動軸軸線到端面之間的距離小于轉動軸軸線到導布輥底端水平面之間的距離,三棱柱的端面低于導布輥底端水平面,即頂布件的最高點低于導布輥底端水平面,三棱柱不接觸布料端面松開布料,使布料內間隙變小擠壓染料,使染料上色到布料中。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三棱柱底面為正三角形,所述轉動軸位于所述三棱柱底面中心。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轉動軸位于三棱柱底面的中心,三棱柱在轉動軸上的重量分布均勻,減小轉動軸轉動時徑向振動,避免破壞轉動軸的動平衡,延長轉動軸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轉動軸位于兩個所述導布輥的水平方向上的正中間。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轉動軸位于正中間,頂布件隨轉動軸轉動時最高點高于導布輥底端水平面,抵接布料端面時能將導布輥之間的布料均勻壓緊,使染料染色更加均勻。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轉動軸軸線平行于所述導布輥軸線。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設置于轉動軸上的頂布件轉動且接觸布料端面時,頂布件最高點運動方向與布料運動方向一致,避免布料受到沿轉動軸軸向的作用力而發生軸向位移。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轉動軸兩端套設有安裝于所述染池側壁內的軸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轉動軸轉動時帶動軸承內圈轉動,軸承外圈安裝于染池側壁內,實現轉動軸轉動連接于染池側壁。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電機為雙向旋轉電機。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電機為雙向旋轉的電機,當卷布輥來回交替卷染時,轉動軸轉動方向與布料運動方向配合,使轉動軸和頂布件能配合卷染機的來回交替卷染。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染池內的轉動軸帶動頂布件的轉動,實現循環壓緊和松開布料的效果,使布料內的間隙擴大吸收染料和間隙減小擠壓染料實現布料能吸附更多的染料,而且轉動軸和頂布件的轉動也有攪拌染料的作用,使染料劇烈翻滾接能更加充分地接觸布料,進一步提升布料的染色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2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2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染池;2、導布輥;3、轉動軸;4、頂布件;5、偏心輪;6、三棱柱;7、電機;8、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1:一種卷染機,如圖1所示, 包括一組卷布輥、位于卷布輥中間的染池1,染池1中設有一對導布輥2,布料從一側的卷布輥放卷依次通過導布輥2底端后收卷至另一側的卷布輥,位于導布輥2之間的布料浸染在染池1中的染料中。
如圖1所示,染池1中設有位于導布輥2的水平方向上的正中間設有一根轉動軸3,轉動軸3軸線平行于導布輥2軸線,轉動軸3兩端套設有軸承8、染池1的側壁上設有用于安裝軸承8的軸承座。染池1的外側還設有連接于轉動軸3一端的電機7,用于驅動轉動軸3轉動,為配合卷布輥來回交替卷染,電機7采用雙向旋轉電機。
如圖1所示,導布輥2上還設有隨導布輥2轉動而轉動的頂布件4,隨著轉動輥轉動時頂布件4的最高點高于或低于導布輥2底端水平面,當頂布件4高于導布輥2底端水平面時,頂布件4最高點抵接于布料且壓緊布料,使布料張力變大且內部間隙變大,吸收更多染料;當頂布件4的最高點低于導布輥2底端水平面時,頂布件4最高點離開布料端面,布料松開張力變小,擠壓間隙內的染料,使染料上色到布料中。
如圖1到圖2所示,頂布件4為多個套設在轉動軸3上的偏心輪5,偏心輪5上的通孔直徑小于轉動軸3的直徑。轉動軸3軸線到偏心輪5外壁之間的最大距離大于轉動軸3軸線到導布輥2底端水平面之間的距離,即當偏心輪5外壁遠離轉動軸3軸線的一端轉動至最上方時,偏心輪5最高點高于導布輥2底端水平面,偏心輪5抵接于布料端面并壓緊布料;轉動軸3軸線到偏心輪5外壁之間的最小距離小于轉動軸3軸線到導布輥2底端水平面之間的距離,即偏心輪5外壁最靠近轉動軸3軸線的一端轉動至最上方時,偏心輪5的最高點低于導布輥2底端水平面,偏心輪5離開布料并使布料松開。
實施例2:一種卷染機,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如圖3所示,頂布件4為三棱柱6,三棱柱6底面為正三角形且底面中部設有供轉動軸3穿設的通孔,通孔直徑小于轉動軸3直徑。如圖4所示,轉動軸3軸線到三棱柱6的棱線之間的距離大于導布輥2底端水平面之間的距離,即當三棱柱6棱線轉動至最上方時,三棱柱6最高點高于導布輥2底端水平面,三棱柱6抵接布料端面且壓緊布料;轉動軸3軸線到三棱柱6端面的距離小于轉動軸3線到導布輥2底端水平面之間的距離,即三棱柱6端面轉動至最上方時,三棱柱6最高點低于導布輥2底端水平面,三棱柱6不接觸布料使布料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