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縫紉加工織帶環的織帶縫紉機,具體地說是一種具有壓料結構的織帶縫紉機。
背景技術:
在鞋帽服飾及家居領域,通常會在產品上縫紉一些織帶環。例如在鞋幫上縫上織帶環,用于穿設鞋帶;在窗簾上縫上織帶環,便于懸掛窗簾;在帽邊縫上織帶環便于穿上裝飾帶。現有的織帶環加工,是通過工人手動將成卷的織帶拉出,切成等長的織帶段,然后將織帶的頭部彎折并與帶體縫紉接合構成一個織帶環。由于都是手工操作,無法保證加工質量,并且人力成本高,加工效率低。
在運動鞋、旅游鞋上,通常需要在鞋舌上縫紉一種特定樣式的織帶環,該織帶環兩端折疊固定在鞋舌的舌面上,但是一端的縫紉線跡在織帶環的內部,另一端的縫紉線跡在織帶環的外部。該種樣式的鞋舌織帶環只有一端線跡裸露在外,因此外型美觀加工需求較大。
發明專利名稱:一種織帶機,專利號:201310720604.9公開了一種織帶機,包括導料機構、折料機構和送料機構,折料機構包括固定設置的疊料支撐板,在疊料支撐板的上方設有能上下運動的壓料件,在疊料支撐板的一側設有能上下運動的折料氣缸,折料氣缸的驅動桿連接有能水平運動的折料板,壓料件和折料氣缸由一個疊料氣缸帶動上下運動。上述專利公開的織帶機雖然可以自動化完成導料、疊料并送至縫紉位置的功能,但是無法在鞋舌上加工上述特定樣式的織帶環。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折疊的織帶段在縫紉加工時不易自動化壓料、送料的技術難題,而提供一種織帶縫紉機的壓腳結構,可以快速方便地對折疊好的織帶段兩端進行壓料固定并送至機針處縫紉。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織帶縫紉機的壓腳結構,包括壓腳臂,所述壓腳臂的前端滑動設有能獨立上下運動的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在所述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的后方設有托料板,所述的托料板上固定有托板驅動臂。所述壓腳臂上固定有托板氣缸,所述托板氣缸的驅動桿與所述的托板驅動臂轉動連接。
為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以下改進的技術方案。
上述的托料板上固定有第一安裝板,所述的第一安裝板上設置有壓板氣缸。所述壓板氣缸的驅動桿連接有在托料板上固定物料的壓料板。
上述壓料板的延伸臂通過連接板與所述的第一安裝板轉動連接。所述壓板氣缸的缸體與第一安裝板轉動連接,壓板氣缸的驅動桿與所述的延伸臂轉動連接。
上述的托料板上固定有第二安裝板,所述的第二安裝板上固定有撥桿氣缸,所述撥桿氣缸的驅動桿連接有撥料桿。
上述的第二安裝板制有滑槽。所述的撥料桿安裝在撥桿驅動板上,所述的撥桿驅動板與撥桿氣缸的驅動桿轉動連接,在撥桿驅動板的側壁制有與所述滑槽相配合的凸體。
上述壓腳臂的一側通過第一轉軸轉動設置有第一驅動板。所述第一驅動板的前端與第一壓腳相連接,尾端與壓腳臂上的第一復位彈簧相連接。
上述壓腳臂的一側通過第一轉軸轉動設置有第二驅動板。所述第二驅動板的前端與第二壓腳相連接,尾端與壓腳臂上的第二復位彈簧相連接。
上述壓腳臂的尾端固定有兩個安裝筒,每個所述安裝筒內安裝有一根導向桿。所述的第一復位彈簧和第二復位彈簧套設在對應的導向桿上。所述第一驅動板和第二驅動板的尾端分別轉動連接有導向筒,所述的導向筒與對應的導向桿滑動配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織帶縫紉機的壓腳結構,通過第一壓腳固定織帶段的一端,機針可以穿過第一壓腳的凹槽對織帶進行縫紉。第二壓腳可以輔助固定織帶,并在第一壓腳和第二壓腳的后方設有能運動的托料板,可以固定織帶的另一端,并在織帶端部縫紉完成后,通過壓腳結構自動將織帶的另一端翻轉過來,再通過第一壓腳壓住另一端進行縫紉固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組裝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至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的附圖標記為:壓腳臂1、第一導軌1a、第二導軌1b、安裝筒11、導向桿12、限位板13、導向筒14、第一壓腳2、第一滑動部2a、第一轉軸21、第一驅動板22、第一復位彈簧23、第二壓腳3、第二滑動部3a、第二驅動板32、第二復位彈簧33、托料板4、托板氣缸41、托板驅動臂42、壓板氣缸5、第一安裝板51、壓料板52、延伸臂52a、連接板53、撥桿氣缸6、第二安裝板61、滑槽61a、撥料桿62、撥桿驅動板63。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織帶縫紉機的壓腳結構,包括壓腳臂1,壓腳臂1的前端滑動設有能獨立上下運動的第一壓腳2和第二壓腳3。壓腳臂1的前端制有豎直的第一導軌1a和第二導軌1b。第一壓腳2的第一滑動部2a滑動設置在第一導軌1a內。第二壓腳3的第二滑動部3a滑動設置在第二導軌1b內。在第一導軌1a和第二導軌1b的外部安裝有限位板13。
第一壓腳2的按壓部具有凹槽,機針可以穿過凹槽對壓住的織帶進行縫紉。第二壓腳3輔助固定織帶。
在第一壓腳2和第二壓腳3的后方設有托料板4,托料板4上固定有托板驅動臂42。壓腳臂1上固定有托板氣缸41,托板氣缸41的驅動桿與托板驅動臂42轉動連接,可以驅動托料板4運動。
托料板4上固定有第一安裝板51,第一安裝板51上設置有壓板氣缸5。壓板氣缸5的驅動桿連接有在托料板4上固定物料的壓料板52。壓板氣缸5可以驅動壓料板52相對于托料板4上下運動。
壓料板52的延伸臂52a通過連接板53與第一安裝板51轉動連接。壓板氣缸5的缸體與第一安裝板51轉動連接,壓板氣缸5的驅動桿與延伸臂52a轉動連接。壓板氣缸5工作時,壓料板52通過連接板53可以繞第一安裝板51轉動從而進行壓料工作。
托料板4上固定有第二安裝板61,第二安裝板61上固定有撥桿氣缸6,撥桿氣缸6的驅動桿連接有撥料桿62。
第二安裝板61制有滑槽61a。撥料桿62安裝在撥桿驅動板63上,撥桿驅動板63與撥桿氣缸6的驅動桿轉動連接,在撥桿驅動板63的側壁制有與滑槽61a相配合的凸體。撥桿氣缸6帶動撥桿驅動板63運動時,撥桿驅動板63會沿滑槽61a運動,從而使撥料桿62執行撥料動作。
壓腳臂1的一側通過第一轉軸21轉動設置有第一驅動板22。第一驅動板22的前端與第一壓腳2相連接,尾端與壓腳臂1上的第一復位彈簧23相連接。
壓腳臂1的一側通過第一轉軸21轉動設置有第二驅動板32。第二驅動板32的前端與第二壓腳3相連接,尾端與壓腳臂1上的第二復位彈簧33相連接。
壓腳臂1的尾端固定有兩個安裝筒11,每個安裝筒11內安裝有一根導向桿12。第一復位彈簧23和第二復位彈簧33套設在對應的導向桿12上。第一驅動板22和第二驅動板32的尾端分別轉動連接有導向筒14。導向筒14與對應的導向桿12滑動配合。
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已闡明,由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做出的各種變化或改型都不會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