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前道整經機漿絲機設備,特別涉及一種張力調節裝置。
背景技術:
在紡織技術中,將經絲通過漿絲機上漿是經絲準備工程的重要工序,經絲上漿的目的在于改善經絲的織造性能,使經絲在織造時經受各種外力作用,順利地與緯絲交織成優質織物。
現有的漿絲機包括紗架單元、上漿單元以及烘干單元等,其在工作時,經絲由設置于紗架單元上的紗筒上釋放出,并拉至上漿單元,由上漿單元的滾軸導入至漿槽內進行上漿處理。然而,此種直接將經絲傾斜地拉至上漿單元的滾軸上的連接方式會導致經絲出現不平整的現象,使得經絲所受的張力較大而影響經線的強度。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種張力調節裝置,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張力調節裝置,該張力調節裝置設于整漿聯體機的筒子架和上漿裝置之間,其包括:經線引入單元、整經單元、張力調節單元以及驅動單元,
所述整經單元,至少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導紗輥和第二導紗輥,所述第一導紗輥和/或第二導紗輥與所述驅動單元傳動連接;
所述張力調節單元,用于調整所述第一導紗輥和/或第二導紗輥的高度,并使得所述第一導紗輥與第二導紗輥之間形成一定的高度差;
經線穿過所述經線引入單元,再依次繞過所述第一導紗輥和第二導紗輥。
優選的,所述經線引入單元包括屏風瓷眼筘以及用以驅使所述屏風瓷眼筘上下移動的浮動機構。
進一步的,所述屏風瓷眼筘包括屏風板以及設置于所述屏風板上的復數個均布的圓形瓷眼孔。
優選的,所述浮動機構包括兩組浮動組、第一傳動軸以及動力機構,所述浮動組包括偏心輪、與所述偏心輪相切的傳動輪、與所述傳動輪固定連接的伸縮連桿以及伸縮連桿導向套,兩所述偏心輪通過所述第一傳動軸連接,所述伸縮連桿的另一端經連接板與所述屏風瓷眼筘連接,所述動力機構包括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通過齒輪組與所述第一傳動軸連接。
優選的,所述張力調節單元包括兩組升降組、第二傳動軸以及扳手,所述升降組包括水平設置的蝸桿、與所述蝸桿嚙合的蝸輪、與所述蝸輪連接的螺紋桿以及與所述螺紋桿相匹配的螺紋套,兩所述蝸桿通過所述第二傳動軸連接,所述螺紋桿的另一端通過連接件與所述第一導紗輥連接,所述扳手與第二傳動軸的端部連接。
優選的,所述驅動單元包括第二電機和與所述第二電機連接的皮帶輪機構,所述皮帶輪機構包括主動輪、從動輪以及皮帶,所述從動輪通過連接塊分別與所述第一導紗輥和第二導紗輥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單元還包括用于禁止其在停止狀態下由于慣性作用依然繼續工作的剎車機構。
更進一步的,所述剎車機構包括剪刀架結構,所述剪刀架結構包括相對而設的第一剪刀臂和第二剪刀臂,且所述第一剪刀臂和第二剪刀臂分別與氣動伸縮組件連接,并在所述氣動伸縮組件的帶動下相對于所述從動輪呈現打開或夾緊狀態。
再進一步的,所述剎車機構還包括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連接所述第一剪刀臂與第二剪刀臂。
優選的,所述整經單元至少還包括第三橡膠輥,所述第三橡膠輥設于所述第一導紗輥和第二導紗輥的下方,并在控制機構的調整下與所述第二導紗輥相切。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張力調節裝置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通過調整從整漿聯體機的筒子架上釋放出的經線的張力,可以使得經線水平、穩定地輸送至上漿單元,避免了傳統的經絲被傾斜地拉至上漿裝置而導致的張力較大的現象,提高了經線的張力的平穩均勻性。
2)通過張力調節單元可以調節第一導紗輥與第二導紗輥之間的高度差,從而實現經線張力的調整,可以根據不同經線的自身特質,適當地進行調整。
3)優選的,通過浮動機構,可以帶動屏風瓷眼筘適當范圍內上下浮動,避免了經線的某一處始終受到摩擦,因而保護了經線。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結構特征和技術要點,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所公開的張力調節裝置的簡易原理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所公開的張力調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2所公開的經線引入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所公開的張力調節單元和整經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2所公開的驅動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所公開的張力調節裝置的簡易原理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所公開的張力調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所公開的張力調節單元和整經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施例中的附圖,對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具體、清楚、完整地描述。
實施例1:
參見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公開了一種張力調節裝置,該張力調節裝置設于整漿聯體機的筒子架M和上漿裝置N之間,其包括:經線引入單元1、整經單元2、張力調節單元3以及驅動單元4,
經線引入單元1,包括一屏風瓷眼筘11以及驅使屏風瓷眼筘11上下移動的浮動機構12;
整經單元2,包括沿水平方向平行設置的第一導紗輥21和第二導紗輥22,第一導紗輥21和第二導紗輥22與驅動單元4傳動連接;
張力調節單元3,用于調整第一導紗輥21的高度,并使得第一導紗輥21與第二導紗輥22形成一定的高度差;
從整漿聯體機的筒子架M上釋放出的經線K穿過屏風瓷眼筘11,再順勢纏繞在第一導紗輥21的上方,最后繞至第二導紗輥22下方,并水平傳送至下一工站上漿裝置N。
其中,屏風瓷眼筘11包括屏風板111以及設置于屏風板111上的復數個均布的圓形瓷眼孔112。經線K由整漿聯體機的筒子架M上拉至圓形瓷眼孔112之中,每個圓形瓷眼孔112中容納一根經線。圓形瓷眼孔112的內部相對其他任何形狀的孔洞都圓滑,可以避免經線受到損傷。
浮動機構12包括兩組浮動組、第一傳動軸125以及動力機構,浮動組包括偏心輪121、與偏心輪121相切的傳動輪122、與傳動輪122固定連接的伸縮連桿123以及伸縮連桿導向套124,兩偏心輪121通過第一傳動軸125連接,伸縮連桿123的另一端經連接板126與屏風瓷眼筘11連接,動力機構包括第一電機127,第一電機127通過齒輪組128(主動輪41和從動輪42)與第一傳動軸125連接。
通過浮動機構12,可以帶動屏風瓷眼筘11適當范圍內上下浮動,避免了經線的某一處始終受到摩擦,因而保護了經線。具體其工作原理為:第一電機127通過齒輪組128帶動第一傳動軸125轉動,接著,第一傳動軸125帶動偏心輪121轉動,進而帶動傳動輪122轉動,緊接著,傳動輪122帶動伸縮連桿123在伸縮連桿導向套124內上下移動,進而帶動屏風瓷眼筘11上下浮動。
張力調節單元3包括兩組升降組、第二傳動軸35以及扳手36,升降組包括水平設置的蝸桿31、與蝸桿31嚙合的蝸輪32、與蝸輪32的軸心連接的螺紋桿33以及與螺紋桿33相匹配的螺紋套34,兩蝸桿31通過第二傳動軸35連接,螺紋桿33的另一端通過連接件37與第一導紗輥21連接,扳手36與第二傳動軸35的端部連接。
通過張力調節單元3可以調節第一導紗輥21與第二導紗輥22之間的高度差,從而實現經線張力的調整,可以根據不同經線的自身特質,適當地進行調整。具體其工作原理為:搖動扳手36從而帶動第二傳動軸35轉動,進而帶動蝸輪32轉動,接著,蝸輪32帶動蝸桿31轉動,從而使帶動螺紋桿33在螺紋套34內向上或向下運動,進而帶動第一導紗輥21向上或向下運動,以此調整了第一導紗輥21和第二導紗輥22之間的高度差,實現了經線的張力調整。
驅動單元4包括第二電機和與第二電機連接的皮帶輪機構,皮帶輪機構包括主動輪41、從動輪42以及皮帶43,從動輪42通過連接塊分別與第一導紗輥21和第二導紗輥22連接。
優選的,驅動單元4還包括用于禁止其在停止狀態下由于慣性作用依然繼續工作的剎車機構44。
具體的,剎車機構44包括剪刀架結構,剪刀架結構包括相對而設的第一剪刀臂441和第二剪刀臂442,且第一剪刀臂441和第二剪刀臂442分別與氣動伸縮組件連接,并在氣動伸縮組件的帶動下相對于從動輪42呈現打開或夾緊狀態。其中,氣動伸縮組件可以類似于氣缸活塞的結構,并連接閥體和氣源,從而控制第一剪刀臂441和第二剪刀臂442的打開或夾緊。此外,剎車機構44還包括復位彈簧,復位彈簧連接第一剪刀臂441與第二剪刀臂442,復位彈簧在自身彈力的作用下可以幫助第一剪刀臂441與第二剪刀臂442復位。
驅動單元4的工作原理為:第二電機通過皮帶輪機構帶動第一導紗輥21和第二導紗輥22轉動,當第二電機停轉時,通過剎車機構44避免了因驅動機構在停止狀態下由于慣性作用依然繼續工作而導致經線受到損害的危險。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通過調整從整漿聯體機的筒子架上釋放出的經線的張力,可以使得經線水平、穩定地輸送至上漿裝置,避免了傳統的經絲被傾斜地拉至上漿裝置而導致的張力較大的現象,提高了經線的張力的平穩均勻性。
實施例2:
本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區別僅僅在于整經單元2的結構,以下僅圍繞區別技術特征進行具體描述,其余的不再贅述。
參見圖3、5以及6-8所示,本實施例2提供的一種張力調節裝置,該張力調節裝置設于整漿聯體機的筒子架M和上漿裝置N之間,其包括:經線引入單元1、整經單元2、張力調節單元3以及驅動單元4,
經線引入單元1,包括一屏風瓷眼筘11以及驅使屏風瓷眼筘11上下移動的浮動機構12;
整經單元2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導紗輥21和第二導紗輥22,整經單元2還包括第三橡膠輥23,其中,第一導紗輥21和第二導紗輥22與驅動單元4傳動連接,第三橡膠輥23設于第一導紗輥21和第二導紗輥22的下方,并在控制機構的調整下與第二導紗輥22相切。
張力調節單元3,用于調整第一導紗輥21的高度,并使得第一導紗輥21與第二導紗輥22形成一定的高度差;
從整漿聯體機的筒子架M上釋放出的經線K穿過屏風瓷眼筘11,再順勢纏繞在第一導紗輥21的上方,接著繞至第二導紗輥22下方,在第二導紗輥22和第三橡膠輥23之間穿過,最后水平傳送至下一工站上漿裝置N。
第三橡膠輥23可以起到輔助第一導紗輥21和第二導紗輥22進行整經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了經線的張力的平穩均勻性。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設置更多個導紗輥,不限于本實施例1和本實施例2所公開了兩個或三個導紗輥,本實施例1和本實施例2僅是較簡和較優狀態下的選擇,不對本實用新型關于整經單元的技術特征構成限定。
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和結構特征,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相關人士能夠據以實施,但以上所述內容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所作的任何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