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紡織上漿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漿紗快速打漿、上漿一體機。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織物不單單應具有耐穿性和耐用性,其風格和手感也越來越重要,影響織物的風格和手感的因素很多,上漿也是其中之一,在織造過程中,為了降低經紗斷頭率,提高經紗的織造性能及產品質量,必須賦予經紗以更高的耐磨性,黏附突出在紗條表面的毛羽,適當增加經紗的強度,并盡可能的保持經紗原有的彈性,盡可能的使經紗的斷裂伸長率不要降低太多。
授權公告號cn106219994a為的一篇中國發明專利,其公開了一種漿紗機自動打漿裝置,通過將待涂漿的玻璃模板放置在矩形料框中,然后在玻璃表面進行涂漿,壓板下壓將漿料抹平,多余的漿料從矩形料框的溢料孔中溢出,然后推板上頂將模板從頂出,然后在漿料上覆蓋一層膜,完成涂漿,工作臺傾斜設置,多余的漿料沿著導料槽滑落到集料槽內,該發明結構簡單,可以有效控制涂漿后的漿料厚度,保證產品質量,且可以實現漿料的回收再利用,但是該設備存在以下問題:其一上漿難以保證均勻,漿料不能充分進入模內,其次不具備對待噴涂的漿料進行充分打碎,提高上漿漿料精細度的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通過設置切碎機構使得對打漿后的漿料進行進一步切碎的同時使得漿料撒到邊傳輸邊做蹺蹺板式運動的紡織纖維上進而克服了纖維上漿不均勻,纖維對漿料吸收不好以及上漿的漿料精細度不高的問題。
一種漿紗快速打漿、上漿一體機,包括攪動打漿部分,所述攪動打漿部分包括動力裝置以及在動力裝置帶動下對漿料桶漿料進行打漿的一級打漿裝置,所述漿料桶可轉動設置在支撐架上;
轉動切碎部分,所述轉動切碎部分包括設置在漿料桶下端部的切碎機構以及設置在漿料桶和切碎機構一側的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用于帶動切碎機構和漿料桶相對轉動對從漿料桶底部流出的漿料進行二次打漿;
上漿部分,所述上漿部分包括設置在切碎機構下端的承載裝置以及隨著切碎機構的來回擺動而邊擺動邊對傳輸經過承載裝置上的紡織纖維進行上漿的上漿裝置。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切碎機構包括轉動出料件以及設置在轉動出料件和漿料桶兩側的同于支撐轉動出料件和漿料桶之間相對轉動的轉動支撐裝置,所述轉動出料件上與漿料桶相貼合的面上開設有若干條形槽a,與之對應的在所述漿料桶底部開始有若干條形槽b,所述條形槽a靠近條形槽b的一側設置有刀口朝向逆時針方向的切刀a,所述條形槽b靠近條形槽a的一側設置有刀口朝向順時針方向的切刀b。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承載裝置包括固定在轉動出料件左端的轉動架a、可轉動設置在轉動架a上的導輥a、固定在轉動出料件右端的轉動架b以及可轉動設置在轉動架b上的導輥b。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導輥b的上方還設置有勻漿裝置,所述勻漿裝置包括勻漿輥、設置在勻漿輥兩端的彈性件a以及設置在勻漿輥一側的用于刮除勻漿輥表面殘留漿料的刮漿件,所述勻漿輥的兩端可轉動設置在轉動架b上開設的腰孔內,所述彈性件a的一端固定在勻漿輥的端部另一端固定在轉動架b上,所述刮漿件包括固定架、可轉動設置在固定架上的刮漿板、一端固定在固定架上另一端固定在刮漿板上的彈性件b以及設置在刮漿板尾端的導料渠。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上漿裝置包括設置在轉動出料件底部的撒漿板,所述撒漿板的上方設置有容納空間,所述容納空間用于承接經條形槽a和條形槽b流出的漿料,所述撒漿板上開設有若干出漿孔。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轉動支撐裝置包括固定設置在轉動出料件兩側邊的轉動架,可轉動設置在轉動架上的滾輪以及設置在漿料桶兩側邊的弧形支撐軌道,所述滾輪沿所述弧形支撐軌道滾動。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驅動機構包括推拉裝置以及在推拉裝置的驅動下帶動漿料桶和轉動出料件之間相對轉動的傳動裝置。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推拉裝置包括固定在支撐架上的伸縮氣缸;所述傳動裝置包括固定設置在伸縮氣缸伸縮桿端部的支撐件、一端與支撐件可轉動連接另一端與漿料桶的側面可轉動連接的傳動件a以及一端與支撐件可轉動連接另一端與轉動出料件的側面可轉動連接的傳動件b。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動力裝置包括安裝架以及固定設置在安裝架上的電機;所述一級打漿裝置包括與電機輸出軸固定連接的攪拌軸以及固定設置在攪拌軸上的若干打漿刀片。
作為又一種優選,所述攪拌軸與電機之間還設置有與所述攪拌軸配合轉動的轉動支撐件,所述轉動支撐件的前后端設置有轉軸,該轉動支撐件通過轉軸可轉動設置在漿料桶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中通過在轉動出料件上設置撒漿板,使得漿料隨著轉動出料件的來回擺動而經撒漿板均勻撒到下方傳輸過程中的紡織纖維上,使得上漿均勻,此外通過設置用于傳導方向纖維的承載裝置也隨著轉動出料件的來回擺動而來回擺動使得傳輸過程中的紡織纖維前后兩端交替式升降,該種設置方式使得撒到紡織纖維上的漿料不會直接穿過紡織纖維向下流而是能隨著紡織纖維蹺蹺板式的運動而順著紡織纖維來回流動,能夠提高漿料在紡織纖維上停留的時間進而增強紡織纖維對膠料的吸收。
(2)本發明中通過在導輥b上方設置勻漿裝置,使得完成上漿的紡織纖維能在勻膠輥的作用下將表面的漿料進行抹平,并且通過在勻膠輥一側設置刮漿裝置使得勻膠輥表面殘留的漿料能得到及時處理,使其一直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
(3)本發明中通過設置切碎機構,使漿料在完成一級打漿后,由漿料桶底部開設的槽向下流出的過程中,被再次切碎處理,提高了漿料的精細度。
(4)本發明中通過設置漿料桶在推拉裝置下左右轉動,使得漿料桶邊緣的漿料也能在漿料桶轉動的過程中充分與打漿刀片接觸,避免了漿料桶內邊緣漿料無法打漿徹底的問題。
綜上所述,該設備具有上漿效果好,漿料精細度高以及結構簡單等優點,尤其適用于紡織打漿設備技術領域。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附圖。
圖1為具有切碎功能的上漿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轉動出料件向右轉動時的示意圖。
圖3為轉動出料件向右轉動時漿液沿纖維流動的示意圖。
圖4為轉動出料件向左轉動時的示意圖。
圖5為轉動出料件向左轉動時漿液沿纖維流動的示意圖。
圖6為二級打漿部分的剖切示意圖。
圖7為切刀a和切刀b相對位置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8為轉動出料件以及驅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一級打漿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上漿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勻漿裝置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說明。
實施例一
圖1為具有切碎功能的上漿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轉動出料件向右轉動時的示意圖,圖3為轉動出料件向右轉動時漿液沿纖維流動的示意圖,圖4為轉動出料件向左轉動時的示意圖,圖5為轉動出料件向左轉動時漿液沿纖維流動的示意圖,圖6為二級打漿部分的剖切示意圖,圖7為切刀a和切刀b相對位置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8為轉動出料件以及驅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一級打漿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上漿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勻漿裝置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和圖11所示,一種漿紗快速打漿、上漿一體機,包括攪動打漿部分1,所述攪動打漿部分1包括動力裝置11以及在動力裝置11帶動下對漿料桶10漿料進行打漿的一級打漿裝置12,所述漿料桶10可轉動設置在支撐架20上;
轉動切碎部分2,所述轉動切碎部分2包括設置在漿料桶10下端部的切碎機構21以及設置在漿料桶10和切碎機構21一側的驅動機構22,所述驅動機構22用于帶動切碎機構21和漿料桶10相對轉動對從漿料桶10底部流出的漿料進行二次打漿;
上漿部分3,所述上漿部分3包括設置在切碎機構21下端的承載裝置31以及隨著切碎機構21的來回擺動而邊擺動邊對傳輸經過承載裝置31上的紡織纖維進行上漿的上漿裝置32。
進一步地,如圖6所示,所述切碎機構21包括轉動出料件211以及設置在轉動出料件211和漿料桶10兩側的同于支撐轉動出料件211和漿料桶10之間相對轉動的轉動支撐裝置212,所述轉動出料件211上與漿料桶10相貼合的面上開設有若干條形槽a2111,與之對應的在所述漿料桶10底部開始有若干條形槽b101,所述條形槽a2111靠近條形槽b101的一側設置有刀口朝向逆時針方向的切刀a2112,所述條形槽b101靠近條形槽a2111的一側設置有刀口朝向順時針方向的切刀b102。
通過設置切碎機構21,使漿料在完成一級打漿后,由漿料桶10底部開設的槽向下流出的過程中,被再次切碎處理,提高了漿料的精細度。
進一步地,所述承載裝置31包括固定在轉動出料件211左端的轉動架a311、可轉動設置在轉動架a311上的導輥a312、固定在轉動出料件211右端的轉動架b313以及可轉動設置在轉動架b313上的導輥b314。
進一步地,所述上漿裝置32包括設置在轉動出料件211底部的撒漿板321,所述撒漿板321的上方設置有容納空間322,所述容納空間322用于承接經條形槽a2111和條形槽b101流出的漿料,所述撒漿板321上開設有若干出漿孔323。
通過在轉動出料件211上設置撒漿板321,使得漿料隨著轉動出料件211的來回擺動而經撒漿板321均勻撒到下方傳輸過程中的紡織纖維上,使得上漿均勻,此外通過設置用于傳導方向纖維的承載裝置31也隨著轉動出料件211的來回擺動而來回擺動使得傳輸過程中的紡織纖維前后兩端交替式升降,該種設置方式使得撒到紡織纖維上的漿料不會直接穿過紡織纖維向下流而是能隨著紡織纖維蹺蹺板式的運動而順著紡織纖維來回流動,能夠提高漿料在紡織纖維上停留的時間進而增強紡織纖維對膠料的吸收。
進一步地,所述轉動支撐裝置212包括固定設置在轉動出料件211兩側邊的轉動架2121,可轉動設置在轉動架2121上的滾輪2122以及設置在漿料桶10兩側邊的弧形支撐軌道103,所述滾輪2122沿所述弧形支撐軌道103滾動。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機構22包括推拉裝置221以及在推拉裝置221的驅動下帶動漿料桶10和轉動出料件211之間相對轉動的傳動裝置222。
進一步地,如圖8所示,所述推拉裝置221包括固定在支撐架20上的伸縮氣缸2211;
所述傳動裝置222包括固定設置在伸縮氣缸2211伸縮桿端部的支撐件2221、一端與支撐件2221可轉動連接另一端與漿料桶10的側面可轉動連接的傳動件a2222以及一端與支撐件2221可轉動連接另一端與轉動出料件211的側面可轉動連接的傳動件b2223。
進一步地,所述動力裝置11包括安裝架111以及固定設置在安裝架111上的電機112;
所述一級打漿裝置12包括與電機112輸出軸固定連接的攪拌軸121以及固定設置在攪拌軸121上的若干打漿刀片122。
更進一步地,如圖9所示,所述攪拌軸121與電機112之間還設置有與所述攪拌軸121配合轉動的轉動支撐件123,所述轉動支撐件123的前后端設置有轉軸124,該轉動支撐件123通過轉軸124可轉動設置在漿料桶10上。
通過設置漿料桶10在推拉裝置221下左右轉動,使得漿料桶10邊緣的漿料也能在漿料桶10轉動的過程中充分與打漿刀片122接觸,避免了漿料桶10內邊緣漿料無法打漿徹底的問題。
實施例二
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和圖11所示,其中與實施例一中相同或相應的部件采用與實施例一相應的附圖標記,為簡便起見,下文僅描述與實施例一的區別點。該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導輥b314的上方還設置有勻漿裝置33,所述勻漿裝置33包括勻漿輥331、設置在勻漿輥331兩端的彈性件a332以及設置在勻漿輥331一側的用于刮除勻漿輥331表面殘留漿料的刮漿件333,所述勻漿輥331的兩端可轉動設置在轉動架b313上開設的腰孔334內,所述彈性件a332的一端固定在勻漿輥331的端部另一端固定在轉動架b313上,所述刮漿件333包括固定架3331、可轉動設置在固定架3331上的刮漿板3332、一端固定在固定架3331上另一端固定在刮漿板3332上的彈性件b3333以及設置在刮漿板3332尾端的導料渠3334。
通過在導輥b上方設置勻漿裝置,使得完成上漿的紡織纖維能在勻膠輥的作用下將表面的漿料進行抹平,并且通過在勻膠輥一側設置刮漿裝置使得勻膠輥表面殘留的漿料能得到及時處理,使其一直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
此外,通過在勻漿輥331的兩端設置設置彈性件a332,使勻漿輥331可以根據不同纖維的規格自動調整與導輥b314之間的間隙,以達到良好的勻漿效果,并且通過在刮漿板3332和固定架3331之間設置彈性件b3333使得刮漿板3332能隨著勻漿輥331的上下移動而自動調整與勻漿輥331表面之間的緊密度,以達到好的刮漿效果。
工作過程:首先將漿料放入漿料桶10內,啟動電機112,漿料在動力裝置11的帶動下進行一級打漿,此時推拉裝置221帶動傳動件a2222與傳動件b2223運動,進而驅動漿料桶10和轉動出料件211之間相對轉動,漿料桶10左右轉動,使得漿料桶10邊緣的漿料也被充分打碎,然后在該打碎過程中漿料經漿料桶10底部開設的條形槽b101和轉動出料件211上的條形槽a2111下流,在流經兩個條形槽的過程中,兩個條形槽內的切刀a2112和切刀b102相互交錯對漿料中的纖維進行進一步切碎,切碎后的漿料流到容納空間322內,與此同時紡織纖維在承載裝置31的傳導下傳輸經過轉動出料件211的下方,隨著轉動出料件211的來回擺動漿料經撒漿板321上的出漿孔323撒到傳輸過程中的紡織纖維上,承載裝置31上的紡織纖維邊傳輸邊隨著轉動出料件211的擺動而做蹺蹺板式的運動,撒到上面的漿料順著紡織纖維來回流動,完成上漿的紡織纖維傳輸經過導輥b314和勻漿輥331之間,勻漿輥331在彈性件a332作用下上下自動調整位置,該勻漿輥331將紡織纖維表面的漿料進行抹平,勻漿輥331上殘留的漿料在轉動過程中被設置在一側的刮漿板3332刮除,刮漿板3332在彈性件b3333的作用下自動調整與勻漿輥331表面的接觸緊密度。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部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發明的限制。
當然在本技術方案中,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的是,術語“一”應理解為“至少一個”或“一個或多個”,即在一個實施例中,一個元件的數量可以為一個,而在另外的實施例中,該元件的數量可以為多個,術語“一”不能理解為對數量的限制。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技術提示下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