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石材切割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進給的石材切割機,屬于自動進給的石材切割機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石材主要有大理石、花崗巖、水磨石、合成石四種,其中,大理石中又以漢白玉為上品,花崗巖比大理石堅硬,水磨石是以水泥、混凝土等原料鍛壓而成,合成石是以天然石的碎石為原料并且加上粘合劑等經加壓、拋光而成,造型比較多樣化。石材是一種高檔建筑裝飾材料,隨處可見,應用及其廣泛。
在石材的生產加工中,常常需要將石材切割,人們往往使用石材切割機進行切割,現有技術中的石材切割機工作效率底,需要手動進給,費時費力,不能滿足生產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克服現有的缺陷,提供一種自動進給的石材切割機,可以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進給的石材切割機,包括底座和機殼,所述底座頂部固定連接有機殼,所述底座內設有滑槽,所述機殼左側壁設有三角支架,所述三角支架頂部安裝有吸塵器本體,所述吸塵器本體右側連接有吸塵管,所述吸塵管右側連接有吸塵罩,所述機殼內頂部設有旋轉電機,所述旋轉電機輸出端設有主動輪,所述旋轉電機右側設有支架,所述支架底部連接有從動輪,所述從動輪一側設有切割輪本體,所述主動輪和從動輪之間設有連接皮帶,所述底座頂部右側設有液壓缸,所述液壓缸左側連接有液壓桿,所述液壓桿左側連接有工作臺,所述工作臺上設有切割槽,所述機殼左側壁頂部設有控制器,所述吸塵器本體、液壓缸和旋轉電機均電性連接于控制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工作臺底部設有滑動凸塊,所述滑動凸塊卡接于滑槽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旋轉電機通過銷釘固定連接于機殼。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種自動進給的石材切割機,旋轉電機轉動,使主動輪帶動從動輪高速旋轉,從而帶動切割輪本體高速旋轉,液壓缸工作,使液壓桿推動工作臺向做運動,不需要手動進給,大大降低勞動強度,使切割輪本體與石材接觸,快速的實現對石材的切割,產生的粉塵被吸塵器本體吸收,不污染環境,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工作效率高,勞動強度小,不污染環境。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自動進給的石材切割機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自動進給的石材切割機底座的控制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自動進給的石材切割機工作臺的控制示意圖。
圖中標號:1、底座;2、機殼;3、三角支架;4、吸塵器本體;5、吸塵管;6、吸塵罩;7、控制器;8、滑槽;9、旋轉電機;10、主動輪;11、連接皮帶;12、支架;13、從動輪;14、切割輪本體;15、切割槽;16、工作臺;17、液壓桿;18、液壓缸;19、滑動凸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進給的石材切割機,包括底座1和機殼2,所述底座1頂部固定連接有機殼2,所述底座1內設有滑槽8,所述機殼2左側壁設有三角支架3,所述三角支架3頂部安裝有吸塵器本體4,所述吸塵器本體4右側連接有吸塵管5,所述吸塵管5右側連接有吸塵罩6,所述機殼2內頂部設有旋轉電機9,所述旋轉電機9輸出端設有主動輪10,所述旋轉電機9右側設有支架12,所述支架12底部連接有從動輪13,所述從動輪13一側設有切割輪本體14,所述主動輪10和從動輪13之間設有連接皮帶11,所述底座1頂部右側設有液壓缸18,所述液壓缸18左側連接有液壓桿17,所述液壓桿17左側連接有工作臺16,所述工作臺16上設有切割槽15,所述機殼2左側壁頂部設有控制器7,所述吸塵器本體4、液壓缸18和旋轉電機9均電性連接于控制器7。
其中,所述工作臺16底部設有滑動凸塊19,所述滑動凸塊19卡接于滑槽8內。
其中,所述旋轉電機9通過銷釘固定連接于機殼2。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自動進給的石材切割機,工作時,首先將需要切割的石材安放在工作臺16上部,通過控制器7啟動吸塵器本體4和旋轉電機9,主動輪10帶動從動輪13高速旋轉,從而帶動切割輪本體14高速旋轉,液壓缸18工作,使液壓桿17推動工作臺16向做運動,使切割輪本體14與石材接觸,切割刀落在切割槽15,快速的實現對石材的切割,產生的粉塵被吸塵器本體4吸收,切割結束后,再通過液壓缸18將工作臺16復位。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