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茶葉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易切割茶餅的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生活中普洱茶葉一般為散裝,為了攜帶方便,常常把普洱制作成茶餅的形式。泡茶時,打開茶餅就成了一個難題了;泡普洱茶餅時必須先得把茶餅弄碎,而拆餅茶的方法有很多種,有人把茶上鍋蒸,回軟之后拆散,備用;但是一般不使用這種方法,因為家里的食器會讓普洱茶染上雜味。有些壓得較松的餅茶,徒手就可以開茶;輕搓餅茶的邊緣,散落的茶葉就夠一泡,還能維持餅茶的外形。可是對于壓得較緊的,可能使用茶刀來開茶是最便利的;使用茶刀的訣竅在于“撬動”兩個字,不是光使勁扎入茶內部就行了,還要一邊施力撬動,茶才容易松開。
現有技術存在以下問題:對于壓得較緊的茶餅,需要用茶刀撬動才能將茶餅弄碎,非常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易切割茶餅的加工工藝,通過該加工工藝加工出來的茶餅,易切割,非常方便。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如下:
一種易切割茶餅的加工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采摘茶葉:采摘的標準為一芽一、二、三或四葉,作為原料備用。
步驟二,涼青:將步驟一的茶葉0.9kg~1kg放置在篩網上,翻松后,放置4h~6h。
步驟三,搖青:將步驟二中涼青后的茶葉進行搖動,每次搖青的下茶量為31kg。
步驟四,攤涼:將步驟三中的茶葉攤平散發青氣、水分。
步驟五,揉捻:將步驟四中的茶葉進行揉捻,揉捻時間為3min~4min。
步驟六,烘干:對步驟五中的茶葉進行烘干,烘干溫度為100℃~120℃,烘干時間為10min~15min,水分控制在5%~6%。
步驟七,揀剔:對步驟六中的茶葉進行揀剔,挑出黃葉或其他非茶葉的雜物。
步驟八,初壓餅:將步驟七中的茶葉進行壓制;100g的茶餅,所用壓力為0.4噸~0.8噸,歷時40s~45s。
步驟九,切割:采用格子狀的切刀進行切割,切刀包括刀刃和刀體,刀體的厚度為1cm~2cm,刀刃為倒三角形,刀刃的上邊緣與刀體的下邊緣固定連接;刀體兩側設有出蠟口;刀體上設有通蠟管,通蠟管從刀體的上部穿入刀體內并穿入到刀刃中與出蠟口連接;
將步驟八中的茶餅采用切刀壓切成多個小塊;切刀壓切入茶餅后,液體狀的食用蠟沿著刀體側壁流入切口縫隙內,待3s~5s后,停止向縫隙內通入液體狀的食用蠟,然后拔出切刀。
步驟十,埋線:將棉線切割成10cm~15cm,然后將棉線沿著步驟九中的切口布置一圈,每個塊與塊之間的切口處均分別布置一根棉線,并將棉線的兩個端頭留在切口外部。
步驟十一,復壓餅:將步驟十中的茶餅進行壓制,壓力為步驟八中壓力的3倍,歷時30s~40s。
步驟十二,成品:將步驟十一中的茶餅放置在通風處進行通風干燥;歷時10d~25d。
采用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食用蠟填充切口,使得切口之間可以很好的粘連在一起,在切口的周圍布置一圈棉線,棉線的兩端放置在切口外;食用蠟干后,會將棉線埋在切口中,但是棉線的兩端并未埋入切口中;對成品茶餅切分的時候,直接拉線頭,就可以將相鄰的兩個塊之間的切口中的食用蠟刮掉,進而使得其中一塊茶餅掉下,以此實現線切割的方式將茶餅進行切開,非常方便實用;
2、采用網盤形格子狀的切刀來切割茶餅,使得茶餅可以同時被切割成多塊;通蠟管穿過刀體和刀刃進而與出蠟口連接,使得通蠟管在不擋住切刀切割茶餅同時還能夠向切口內通入液體狀的食用蠟;
3、將步驟八中初壓餅壓力小于復壓餅的40%時,壓成的茶餅在切割的時候容易出現松散的情況;當初壓餅壓力大于復壓餅的50%,會將茶餅壓緊實,使得茶餅內剩余的很小部分水分被壓出,影響后面的再次壓縮,使得再次壓縮的時候茶餅不容易再變薄,進而使得縫隙不會被擠小,塊與塊之間不容易粘連在一起;
4、步驟十一中的復壓餅的步驟的設置,使得棉線被布置好后,茶餅再被壓制,此時茶餅會變薄,每個塊之間的切口間隙會變小與棉線直徑相近,石蠟也會被擠壓填充在切口縫隙中,棉線被埋在切口中;當茶餅成為成品后,需要切下一小塊的時候,只需要用力扯棉線的端頭處,棉線就會將這段切口處的食用蠟刮下,這一小塊就會掉下來,非常方便。
對基礎方案的改進得到的優選方案1,步驟三中的搖青分為四次,第一次搖青搖動3min~4min后,停50s~1min;第二次搖青,力度加大10%,搖動時間為4min~5min;第三次搖青的力度再加大30%,搖動時間為10min~11min;第四次搖青力度再次加大30%,搖動時間為30min~31min。
搖青分為四次,可以使得鮮葉的青氣散去,使得茶的清香顯現,采用此方法搖青的得到的茶餅不僅便于儲存和攜帶,而且茶氣清幽濃郁。
對基礎方案的改進得到的優選方案2,步驟八中壓制得到的茶餅厚度為2.5cm~3cm。
茶餅厚度小于2.5cm時,茶餅被壓得太緊,切割時費力;茶餅厚度大于3cm時,說明茶餅內部蓬松,沒有很好的得到壓制,切割的時候容易出現茶餅散開的情況。
對優選方案2的改進得到的優選方案3,步驟九中的刀刃的高度為0.5cm~1cm;出蠟口與刀刃底端的距離為1.6cm~2cm。
刀刃高度小于0.5cm時,刀刃過窄,切割的時候刀刃的大小幾乎與刀體相同,不易切割茶餅;由于出蠟口與刀刃底端的距離最小為1.2cm,當刀刃高度大于1cm,會使得出蠟口與刀刃的位置過近或者出蠟口位于刀刃上,因此刀刃的高度為0.5cm~1cm為最佳設置位置。
出蠟口與刀刃底端的距離小于1.6cm時,表示出蠟口位于茶餅切口的厚度的一半以下位置,此時切口的下半部分會浸有食用蠟液體,出蠟口以下的切刀壁上也附著有食用蠟液體,但是由于切刀的上部與茶餅接觸的地方沒有浸泡到食用蠟液體,在拔出切刀的時候,食用蠟不能夠很好的起到潤滑的作用,切刀不容易從切口中拔出而且切刀容易切割后的塊狀茶餅帶走;當出蠟口與刀刃底端的距離大于2cm時,出蠟口與茶餅的上表面過近,切口幾乎能夠完全進入液體食用蠟,食用蠟將切口幾乎填滿,不利于復壓餅的進行,因為復壓餅的時候,食用蠟容易從切口中溢出,因此出蠟口與刀刃底端的距離為1.6cm~2cm時最為合適。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易切割茶餅的加工工藝步驟九中格子狀切刀的整體視圖;
圖2是圖1中其中一個刀體和刀刃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標記:切刀1,刀體2,刀刃3,通蠟管4,出蠟口5。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下面以實施例1為例詳細描述一種易切割茶餅的加工工藝,其他實施例和對比例在表1中體現,未示出的部分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1:
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易切割茶餅的加工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采摘茶葉:采摘的標準為一芽一、二、三或四葉,作為原料備用。
步驟二,涼青:將步驟一的鮮葉0.9kg~1kg放置在篩網上,翻松后,放置4h~6h。
步驟三,搖青:將步驟二中涼青后的茶葉進行搖動,每次搖青的下茶量為31kg;搖青分為四次,第一次搖青為輕度搖晃,搖動3min~4min后,停50s~1min;第二次搖青,力度加大10%,搖動時間為4min~5min;第三次搖青的力度再加大30%,搖動時間為10min~11min;第四次搖青力度再次加大30%,搖動時間為30min~31min;采用此方法搖青的得到的茶餅不僅便于儲存和攜帶,而且茶氣清幽濃郁。
步驟四,攤涼:將步驟三中的茶葉攤平散發青氣、水分。
步驟五,揉捻:將步驟四中的茶葉進行揉捻;揉捻時不加壓或輕壓,揉捻時間為3min~4min。
步驟六,烘干:對步驟五中的茶葉進行烘干,烘干溫度為100℃~120℃,烘干時間為10min~15min,水分控制在5%~6%。
步驟七,揀剔:對步驟六中的茶葉進行揀剔,挑出黃葉或其他非茶葉的雜物。
步驟八,初壓餅:將步驟七中的茶葉進行壓制;100g的茶餅,所用壓力為0.4噸~0.8噸,歷時40s~45s;茶餅厚度為2.5cm~3cm。
步驟九,切割:參見圖1和圖2所示,采用格子狀的切刀1進行切割,切刀1包括刀刃3和刀體2,刀體2的厚度為1cm~2cm,刀刃3為倒三角形,刀刃3的高度為0.5cm~1cm,刀刃3的上邊緣與刀體2的下邊緣固定連接;刀體2兩側設有出蠟口5,出蠟口5與刀刃3底端的距離為1.6cm~2cm。刀體2上設有通蠟管4,通蠟管4從刀體2的上部穿入刀體2內并穿入到刀刃3中與出蠟口5連接;
將步驟八中的茶餅采用切刀1壓切成多個小塊,塊數由切刀1的格子數量而定,切刀1的格子數量可以根據需要制定;壓切后,液體狀的食用蠟沿著刀體2側壁流入切口縫隙內,待3s~5s后,停止向縫隙內通入液體狀的食用蠟,然后拔出切刀1。
步驟十,埋線:將棉線切割成10cm~15cm,然后將棉線沿著步驟九中的切口布置一圈,主要繞著切口的內壁布置。而且每個塊與塊之間的切口處均分別布置一根棉線,并將棉線的兩個端頭留在切口外部。
步驟十一,復壓餅:將步驟十中的茶餅進行壓制,壓力為步驟八中壓力的3倍,歷時30s~40s。
步驟十二,成品:將步驟十一中的茶餅放置在通風處進行通風干燥;歷時10d~25d。
表1
分別檢測實施例1至對比例1中制備得到的茶餅如下:
表2
根據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實施例1和對比例1相比,可以看出采用埋線的方式可以直接用手拉棉線將食用蠟刮下,進而將茶餅切開;而沒有采用埋線方式的茶餅需要較大的力氣掰開,甚至還需要用茶刀撬動才能切開,非常麻煩。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