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巷道堆垛式停車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對于一種停車設備的車位為停放汽車縱方向與巷道方向平行設置,基本為傳統板式停車方式,停放汽車縱向與巷道方向相平行。對于大庫容量停車設備來說,以傳統板式停車會嚴重影響存取車時間,尤為同層連續出庫情況,取車時間很長,在存取車集中度高時間段,是很難滿足客戶密集化泊車取車要求,設置停車設備入庫能力、出庫能力嚴重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巷道堆垛式停車設備,本實用新型摒棄傳統中間托盤,直接存取交接置換汽車,從根本上避免了傳統板式載車板在升降井道或巷道內送空載車板運動過程,省去了空板歸位運動時間,完全實行堆垛機單向一次性運動過程。有效縮短了汽車出入庫存取時間,提高了機械式立體車庫順暢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巷道堆垛式停車設備,包括巷道式堆垛機、鋼結構框架和巷道,所述巷道兩側的鋼結構框架上分層設有泊位,所述巷道底部設有地軌,所述巷道兩側的鋼結構框架上部設有天軌,所述天軌和地軌分別為互相平行的雙軌,所述巷道式堆垛機底部和頂部分別卡合在地軌和天軌上并沿地軌和天軌運動,所述巷道式堆垛機為側懸式巷道堆垛機,共設有兩個,且相對設置。
所述側懸式巷道堆垛機包括堆垛機框架、行走驅動裝置、升降驅動裝置和存取交接搬運裝置,所述堆垛機框架的底部設有行走驅動裝置,頂部設有第一導向輪,所述行走驅動裝置和第一導向輪分別卡設在巷道式停車設備的地軌和天軌上并沿地軌和天軌方向運動,所述堆垛機框架與第一導向輪相背的一側設有存取交接搬運裝置,所述存取交接搬運裝置與設置在堆垛機框架端部的升降驅動裝置通過鋼絲繩連接并帶動其升降。
所述堆垛機框架包括上梁、下梁、導向立柱和中間梁,所述上梁與下梁平行設置,所述上梁和下梁的兩端分別與豎直設置的導向立柱連接形成一個矩形框架,所述上梁和下梁之間均布有多個中間梁。
所述導向立柱上設有導向槽。
所述行走驅動裝置包括行走支架、第一減速電機、主動輪和第二導向輪,所述行走支架呈倒置的U型,所述主動輪設置在行走支架的中間并與安裝在行走支架外側的減速電機連接,所述行走支架的底部對稱設有兩個垂直于主動輪的導向輪,所述主動輪和對稱設置的兩個導向輪呈“品”字設置,卡合在巷道式停車設備的地軌上。
所述升降驅動裝置包括第二減速電機、卷筒、鋼絲繩和滑輪,所述卷筒設置在堆垛機框架的端部并由第二減速電機驅動,所述卷筒上繞設有鋼絲繩,所述鋼絲繩向上繞過設置在堆垛機框架頂部的滑輪與存取交接搬運裝置連接。
所述存取交接搬運裝置包括龍門框、輥道裝置和輥道架,所述龍門框與輥道架垂直設置,形成L型支架,所述龍門框的兩端對稱設有第三導向輪,所述第三導向輪卡合在堆垛機框架的導向立柱上,所述輥道架上對應汽車的前后輪位置設有輥道裝置。
所述輥道裝置包括第三減速電機、鏈輪、鏈條和托輥,所述托輥平行的設置在輥道架上,每個所述的托輥的同朝向的一端分別設有一個鏈輪,所述鏈輪與鏈條配合,所述鏈條由第三減速電機驅動。
所述輥道架頂面上設有車輪阻擋桿。
所述托輥上設有防滑凸起。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摒棄傳統中間托盤,直接存取交接搬運裝置置換汽車,省去了空板歸位的運動時間,提高了取車、停車效率;
(2)本實用新型架構簡單,采用側懸式外伸設置,能夠極大的利用巷道空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巷道式堆垛機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行走驅動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存取交接搬運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輥道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導向輪與天軌配合結構示意圖;
其中,1、行走驅動裝置,2、堆垛機框架,3、存取交接搬運裝置,4、第一導向輪,5、 天軌,6、地軌,7,升降驅動裝置,11、行走支架,12、主動輪,13、第一減速電機,14、第二導向輪,21、下梁,22、上梁,23、中間梁,24、導向立柱,31、龍門框,32、輥道架,33、車輪阻擋桿,34、輥道裝置,35、第三減速電機、36、鏈條,38、鏈輪,39、托輥,41、鋼結構框架,42、A巷道堆垛機,43、B巷道堆垛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巷道堆垛式停車設備,包括巷道式堆垛機、鋼結構框架41和巷道,所述巷道兩側的鋼結構框架41上分層設有泊位,所述巷道底部設有地軌,所述巷道兩側的鋼結構框架41上部設有天軌,所述天軌和地軌分別為互相平行的雙軌,所述巷道式堆垛機底部和頂部分別卡合在地軌和天軌上并沿地軌和天軌運動,所述巷道式堆垛機為側懸式巷道堆垛機,共設有兩個,且相對設置。停車設備設置的泊位縱方向(車頭至車尾方向)與巷道方向平行,即停放汽車的縱方向與巷道內的堆垛機運行方向平行。汽車的存取交接置換直接進行,無需通過中間托盤間接進行交接置換,巷道內可設置多個堆垛機,無障礙在巷道內穿梭運行,堆垛機同時執行存取車動作過程,本實施例中設置兩個巷道堆垛機,分別為A巷道堆垛機42和B巷道堆垛機43,都位于停車裝置的巷道內,在巷道底部的地軌和巷道上部兩側的天軌上運動,A巷道堆垛機42和B巷道堆垛機43分別直接設置于對應地軌之上,上部與此天軌通過第一導向輪卡合并導向,巷道堆垛機設置有搬運器呈L形結構,A巷道堆垛機42與B巷道堆垛機43安裝在巷道兩側,相對設置,因側懸式巷道堆垛機升降搬運器L形構造,呈側懸結構,兩側懸式巷道堆垛機的L形搬運器分別位于不同高度位置時,如A巷道堆垛機42的空搬運器位于上部位置,載有汽車的B巷道堆垛機43的搬運器位于下部位置,兩側懸式巷道堆垛機之間完全在巷道內不受干涉而運動自如,同時進行各自存取車交接作業。從根本上避免了存取車時在升降井道、巷道內或交接置換橫移運動送空載車板過程,省去了空板歸位運動時間,完全實行堆垛機單向一次性運動過程。大大減少這類停車設備載車板存取交接環節、歸位運行過程及運行時間。
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側懸式巷道堆垛機包括堆垛機框架2、行走驅動裝置1、升降驅動裝置7和存取交接搬運裝置3,所述堆垛機框架2的底部設有行走驅動裝置1,如圖8所示,頂部設有第一導向輪,所述行走驅動裝置1和第一導向輪分別卡設在巷道式停車設備的地軌6和天軌5上并沿地軌6和天軌5方向運動,所述堆垛機框架2與第一導向輪相背的一側設有存取交接搬運裝置3,形成外伸的側懸式結構,減小了巷道堆垛機的的占用空間,所述存 取交接搬運裝置3與設置在堆垛機框架2端部的升降驅動裝置7通過鋼絲繩連接并帶動其升降。
所述堆垛機框架2包括上梁22、下梁21、導向立柱24和中間梁23,所述上梁22與下梁21平行設置,所述上梁22和下梁21的兩端分別與豎直設置的導向立柱24連接形成一個矩形框架,增強了堆垛機框架2的強度,能夠承載汽車的載荷,保證了使用的安全,所述上梁22和下梁21之間均布有多個中間梁23,對堆垛機框架2起加固作用。所述導向立柱24上設有導向槽,導向槽不僅能夠使存取交接搬運裝置3在其內部滑動,起導向作用,還能夠承載和傳遞升降時的載荷。
如圖5所示,所述行走驅動裝置1包括行走支架11、第一減速電機13、主動輪12和第二導向輪14,所述行走支架11呈倒置的U型,所述主動輪12設置在行走支架11的中間并與安裝在行走支架11外側的減速電機連接,所述行走支架11的底部對稱設有兩個垂直于主動輪12的導向輪,所述主動輪12和對稱設置的兩個導向輪呈“品”字設置,卡合在巷道式停車設備的地軌6上,第一減速電機13帶動主動輪12轉動,使主動輪12在地軌6上行走,位于行走支架11兩側的第二導向輪14恰好貼合在地軌6的兩側起導向作用,所述的第一減速電機13為電機和減速器的結合體,以下的第二減速電機和第三減速電機35都為同一結構。
所述升降驅動裝置7包括第二減速電機、卷筒、鋼絲繩和滑輪,所述卷筒設置在堆垛機框架2的端部并由第二減速電機驅動,所述卷筒上繞設有鋼絲繩,所述鋼絲繩向上繞過設置在堆垛機框架2頂部的滑輪與存取交接搬運裝置3連接,第二減速電機轉動帶動卷筒轉動,卷筒的正轉和反轉使纏繞在其上的鋼絲繩收起或者放開,鋼絲繩繞過位于堆垛機框架2頂部的滑輪,與存取交接搬運裝置3連接,通過卷筒的正轉和反轉使存取交接搬運裝置3上升或者下降。
如圖6所示,所述存取交接搬運裝置3包括龍門框31、輥道裝置34和輥道架32,所述龍門框31為一矩形框體,由型鋼焊接而成,所述龍門框31與輥道架32垂直設置,形成L型支架,所述龍門框31的兩端對稱設有第三導向輪,所述第三導向輪卡合在堆垛機框架2的導向立柱24上,具體的,所述第三導向輪卡合在導向立柱24的導向槽內,保證存取交接搬運裝置3不傾斜,所述輥道架32上對應汽車的前后輪位置設有輥道裝置34,用于使汽車在巷道堆垛機和車庫泊位輥道上移動。
如圖7所示,所述輥道裝置34包括第三減速電機35、鏈輪38、鏈條36和托輥39,所述托輥39平行的設置在輥道架32上,每個所述的托輥39的同朝向的一端分別設有一個鏈輪 38,所述鏈輪38與鏈條36配合,所述鏈條36由第三減速電機35驅動。所述輥道架32頂面上設有車輪阻擋桿33,防止汽車在升降過程中在存取交接搬運裝置3上移位甚至滑出造成墜車事故,保證汽車固定在安全位置。所述托輥39上設有防滑凸起,能夠增大汽車與托輥39之間的摩擦力。當第三減速電機35轉動時,鏈條36帶動所有托輥39上的鏈輪38轉動,使托輥39進行同向轉動,位于輥道上的汽車在托輥39的摩擦力作用下水平橫移,實現汽車位置的交接置換。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