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預制混凝土構件鋼筋連接的結構。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的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領域中,通常采用套筒灌漿的方式連接預制混凝土構件的鋼筋。雖然目前的工程應用中已有很多種套筒灌漿接頭,且其形式多種多樣,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現有技術中,按套筒的形式,總體上可分為全灌漿接頭和半灌漿接頭兩大類。全灌漿接頭的兩端均采用灌漿方式連接鋼筋,半灌漿接頭在預制端一般采用直螺紋方式連接鋼筋,現場裝配端采用灌漿方式連接鋼筋;套筒灌漿接頭的灌漿端依靠材料間的黏結來達到鋼筋錨固連接效果,當鋼筋受拉時,拉力通過鋼筋-灌漿料結合面的黏結作用從鋼筋傳遞給灌漿料,鋼筋與灌漿料結合面的黏結作用由材料黏附力、表面摩擦力和鋼筋表面肋部與灌漿料之間的機械咬合力組成,在灌漿料性能和鋼筋表面肋型固定的情況下,單位錨固長度的黏結作用也是一定的,為了提供足夠的黏結作用以防止鋼筋從灌漿料中拔出,需設置足夠的錨固長度。
但是現有技術中采用直螺紋方式連接鋼筋的一端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螺紋的加工成本較高并且還要保證一定的加工精度才能保證穩定的連結效果,并且鋼材構件在存儲時容易生銹,而螺紋一旦生銹對其連接質量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再而,螺紋連接容易松動,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其連接質量。故提高連接性能、降低加工成本是現有技術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生產成本低,安裝便捷的擠壓式灌漿接頭。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擠壓式灌漿接頭,包括用于連接第一鋼筋和第二鋼筋的連接套筒,所述連接套筒包括套接部及灌漿部,所述套接部用于緊密套接于第一鋼筋的一端,所述灌漿部具有灌漿腔,第二鋼筋的一端伸入所述灌漿腔內,并通過所述灌漿腔內的漿料固定于所述連接套筒內。
作為優選,所述連接套筒的套接部能夠塑性形變,所述套接部的截面的面積大于第一鋼筋的截面的面積,擠壓所述套接部使其塑性形變以與第一鋼筋緊密套接。
作為優選,所述灌漿腔的內壁上形成有多個凸肋或凹槽。
作為優選,所述連接套筒構造為一體成型結構,所述灌漿部的截面的面積大于所述套接部的截面的面積。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的擠壓式灌漿接頭不需要較高的加工精度、生產成本低廉,并且便于存儲及安裝,具有較高的連接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擠壓式灌漿接頭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鋼筋;2-灌漿孔;3-無收縮灌漿料;4-連接套筒;5-凸肋;6-出漿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擠壓式灌漿接頭,包括用于連接兩鋼筋的連接套筒4,所述連接套筒4包括套接部及灌漿部,套接部能夠塑性形變,擠壓所述套接部使其塑性形變以與鋼筋(圖中右側所示的鋼筋)1緊密套接,所述灌漿部具有灌漿腔,鋼筋(圖中左側所示的鋼筋)1的一端伸入所述灌漿腔內,并通過所述灌漿腔內的漿料固定于所述連接套筒4內。本實用新型的擠壓式灌漿接頭不需要較高的加工精度、生產成本低廉,并且便于存儲及安裝,具有較高的連接穩定性。
進一步的,所述灌漿腔的內壁上形成有多個凸肋或凹槽,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實施例中,凸肋5為環狀,并通過對連接套筒4由外向內進行環狀擠壓形成的,為了保證良好的連接強度,所述連接套筒4構造為一體成型結構,所述灌漿部的截面的面積大于所述套接部的截面的面積,并且所述套接部的截面的面積略大于鋼筋1的截面的面積,以使套接部能夠以較小的形變便能與鋼筋1緊密套接,從而進一步降低形變對灌漿部的影響。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在構件預制階段,先將待連接鋼筋1(圖1中位于右側的鋼筋)的一端插入套接部,然后利用擠壓設備擠壓該套接部,使套接部產生塑性變形并與鋼筋1外表面緊密貼合,需要注意的是套接部的長度可根據不同受力需要做適當調整,當然,與套接部相套接的鋼筋1的一端也可以構造為端部加粗或者其他結構,以適當增加受力強度及工程需求。進一步的,將另一待連接鋼筋1(圖1中位于左側的鋼筋)的一端伸入灌漿腔,固定定位并加以密封(此為現有技術常用技術手段,在此不做贅述),最后通過灌漿孔2澆筑無收縮灌漿料3直至從出漿孔6溢出后停止灌漿,待無收縮灌漿料3硬化后,兩鋼筋1的連接就完成了。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保護范圍內,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