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施工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施工現場預留洞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建筑施工過程中,管道施工的第一步是在建筑物的地面上開設供管道進出的孔洞,孔洞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管道的安裝質量和使用壽命,傳統預留孔洞的施工方法為,通過扎絲將套管固定在模板定位處, 待混凝土澆筑成型后,工人再將套管拔出,這種操作的缺陷是對混凝土成型時間把握不足,可能造成地面的踩踏以及預留洞口邊緣的破損。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已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無需扎絲固定、也無需工人將套管拔出的預留洞的成型模具。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思路:將底座先與模板通過螺栓連接,然后再將氣囊內沖入氣體,然后再將頂蓋和底座通過螺栓連接起來,底座和頂蓋之間的彈簧被壓縮,然后再澆筑混凝土,等混凝土澆筑成型后,放掉氣囊內的氣體,拆卸掉將底座和頂蓋之間的螺栓,在彈簧的作用力下,頂蓋被彈出預留洞,然后再將底座在模板上拆掉。
一種用于施工現場預留洞的成型模具,包括底座和與所述底座扣合的頂蓋,所述底座與模板固定連接,所述底座上設置有通孔和圓臺,所述圓臺的圓周上均勻設置有盲孔A,所述盲孔A內固定連接有彈性件,所述頂蓋內側上端面設置有與所述盲孔A對應的盲孔B,所述頂蓋外側面設置有氣囊,所述頂蓋內側面設置有進氣孔,所述頂蓋的下端面設置有與所述通孔對應的螺紋孔。
其中,所述彈性件為彈簧。
其中,所述進氣孔上設置有進氣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性強,頂蓋內充入氣體,澆筑混凝土時可以緩沖混凝土對頂蓋的周向壓力,當將氣體放掉后,頂蓋在彈簧的作用力下可以更容易的在預留洞內被彈出,減小了由于人工拔出套管對洞口造成的損傷,本實用新型可以周轉使用,節約了成本,不用人工扎絲,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為:1、底座;11、通孔;12、圓臺;13、彈性件;2、頂蓋;21、氣囊;22、進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當然,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用于施工現場預留洞的成型模具,包括底座1和與底座1扣合的頂蓋2,底座1與模板固定連接,底座1上設置有通孔11和圓臺12,圓臺12的圓周上均勻設置有盲孔A,盲孔A內固定連接有彈性件13,頂蓋2內側上端面設置有與盲孔A對應的盲孔B,頂蓋2外側面設置有氣囊21,頂蓋2內側面設置有進氣孔22,頂蓋2的下端面設置有與通孔11對應的螺紋孔。
彈性件13為彈簧。
進氣孔22上設置有進氣蓋。
本實用新型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征可以通過或采用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