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
背景技術:
墻體砌筑過程中,門窗洞口處均需砌筑預制混凝土塊,以方便后續門窗等的固定。傳統的施工工藝為現場采用廢舊模板臨時加工固定,存在混凝土塊成形不規則、模板易變形破壞、周轉次數少、耗費人力物力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混凝土塊的預制。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包括:
模面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
間隔設于所述第一側模的模面上的多個第一限位槽;
間隔設于所述第二側模的模面上、且與多個所述第一限位槽一一對應的多個第二限位槽;
對應插設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的多個隔板,相鄰所述隔板與所述第一側模和所述第二側模之間形成供混凝土澆筑的澆筑空間;以及
拉結于所述第一側模與所述第二側模之間的拉結結構。
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有益效果:
通過在第一側模與第二側模的模面上分別設置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來固定隔板,相鄰的隔板與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圍合成一個混凝土塊的澆筑定型空間,并且通過對拉螺栓將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對拉固定,使得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模具整體性強,易于拆卸和周轉使用。
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側模包括第一側板和設于所述第一側板背面的第一側模骨架,所述第一限位槽開設于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側模包括第二側板和設于所述第二側板背面的第二側模骨架,所述第二限位槽開設于所述第二側板。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夾持確定混凝土塊的長度。
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側板包括多個間隔設于所述第一側模骨架上的第一板體,相鄰所述第一板體之間形成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側板包括多個間隔設于所述第二側模骨架上的第二板體,相鄰所述第二板體之間形成所述第二限位槽。
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側模骨架為兩個并排設置于所述第一側板背面的角鋼。
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二側模骨架為兩個并排設置與所述第二側板背面的角鋼。
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拉結結構包括:設于所述第一側模兩端的第一穿孔;
設于所述第二側模兩端且與所述第一穿孔對應的第二穿孔;以及
穿設于所述第一穿孔與所述第二穿孔的對拉螺桿。
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對拉螺桿平行于所述隔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骨架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正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側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俯視圖。
圖6為圖5中A處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閱圖1、圖2,圖1顯示了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骨架結構示意圖;圖2顯示了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包括:模面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模1和第二側模2;間隔設于第一側模1的模面上的多個第一限位槽3;間隔設于第二側模2的模面上、且與多個第一限位槽3一一對應的多個第二限位槽4;以及對應插設于第一限位槽3和第二限位槽4中的多個隔板6,相鄰隔板6與第一側模1和第二側模2之間形成供混凝土澆筑的澆筑空間;以及拉結于第一側模1與第二側模2之間的拉結結構5。
以下通過較佳實施例對上述組件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兩個相對設置的側模分別為第一側模1和第二側模2,第一側模1與第二側模2的相對面上設有供隔板6插設的限位槽。
第一側模1包括第一側板12和設于第一側板12背面的第一側模骨架11,第一限位槽3開設于第一側板12;第二側模2包括第二側板22和設于第二側板22背面的第二側模骨架21,第二限位槽4開設于第二側板22。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模1和第二側模2之間的距離為混凝土塊的成型長度,其長度的大小由施工人員根據具體施工情況決定,不作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上的限定。
請參閱圖3、圖4和圖5,圖3顯示了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正視圖;圖4顯示了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側視圖;圖5顯示了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俯視圖。第一側模骨架11為兩個并排設置于第一側板12背面的角鋼。具體的,第一側板12為鋼板,兩個角鋼的側面位于同一平面內,焊接于第一側板12的背面。
同理,第二側模骨架21為兩個并排設置于第二側板22背面的角鋼。具體的,第二側板22為鋼板,兩個角鋼的側面位于同一平面內,焊接于第二側板22的背面。
請參閱圖6,圖6顯示了圖5中A處放大圖。為了更好地方便現場安裝,第一側板12包括多個間隔設于第一側模骨架上的第一板體,相鄰第一板體之間形成第一限位槽;第二側板包括多個間隔設于第二側模骨架上的第二板體,相鄰第二板體之間形成第二限位槽。優選地,第一限位槽3與第二限位槽4的寬度等于隔板6的厚度,以防止出現縫隙導致澆筑混凝土時出現漏漿現象。
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模骨架11上間隔貼設有11個第一板體,該11個第一板體形成10個第一限位槽3;第二側模骨架21上間隔貼設有11個第二板體,該11個第二板體形成10個第二限位槽4,該10個第一限位槽3與該10個第二限位槽4位置一一對應,相對應的第一限位槽3與第二限位槽4中插設有隔板6,即總共插設有如圖2所示的10個隔板6。本實施例旨在于更好的進行描述提供了上述具體數值以供參考,在實際施工中,應根據實際需要來決定第一板體、第二板體等的實際數量。
在第一側模1與第二側模2之間插設隔板6之后,為了進一步加強結構的強度,但是又為了不占用中間混凝土塊的澆筑空間,不影響混凝土塊成型質量。為此,在第一側模1和第二側模2設置起對拉作用的拉結結構。拉結結構5包括:設于第一側模1兩端的第一穿孔;設于第二側模2兩端且與第一穿孔對應的第二穿孔;以及穿設于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的對拉螺桿。
針對第一側模骨架11和第二側模骨架21為兩個角鋼時,第一側模1上的穿孔開設于第一側模1端部的第一側板12上,同理第二側模2上的穿孔開設于第二側模2端部的第二側板22上。
本實用新型預制混凝土塊定型模板的有益效果為:
通過在至少在第一側模與第二側模的模面上設置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來固定隔板,相鄰的隔板與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圍合成一個混凝土塊的澆筑定型空間,并且通過對拉螺栓將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對拉固定。使得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模具整體性強,易于拆卸和周轉使用。
以上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可根據上述說明對本實用新型做出種種變化例。因而,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不應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將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