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特別是一種用于生產綜合管廊的臥式模具。
背景技術:
長期以來電力、通訊、供水供熱、燃氣等公共設施通過直接地埋或單獨砌溝穿管的方式進行建設,因缺乏統一規劃設計,導致各類管線交錯布局。同時,給擴容和維修帶來了不便。每年頻繁的“馬路拉鏈”給城市交通和人民生活帶來不便,“城市看海”更是威脅著人們及財產安全。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處在起步階段,施工工藝為傳統方法,支模仍采用腳手架及木膠板方式,支模誤差大,質量控制困難,報廢的木膠板等材料消耗量大,環境影響大,施工周期長,人工成本高,工程費用大,交通影響大。
此外,運用傳統模具澆筑后,脫模處理也較差,導致很多已經做好的模具報廢或需重新整修,增加了成本的同時也將勞作時間延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用于生產綜合管廊的臥式模具,能夠迅速的將澆筑好的綜合管廊從模具中脫離出來。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技術方案實現的,它包括有支撐座、外模底板、外模塊、滑軌、內模塊和內膜底板;
所述外模底板為長方形結構,且固接在支撐座上;所述外模塊包括有第一外模塊、第二外模塊、第三外模塊、第四外模塊;所述第一外模塊垂直設置在外模底板的一條邊上,且第一外模塊與外模底板的一條邊固接,所述外模底板的另三條邊的外沿上分別垂直固接有滑軌,且每條滑軌與外模底板均位于同一個水平面上,所述三條滑軌上分別可滑動地設置有第二外模塊、第三外模塊、第四外模塊,且第一外模塊、第二外模塊、第三外模塊、第四外模塊圍成一個無頂面的長方體結構;
相對的第二外模塊和第四外模塊為框架結構,所述第二外模塊和第四外模塊的框架底部之間固接有內膜底板;所述內模塊包括有第一內模塊、第二內模塊、上模塊;所述上模塊固接在第二外模塊和第四外模塊的框架頂部,上模塊靠近第一外模塊和第三外模塊的兩端分別可拆卸的連接有第一內模塊和第二內膜塊的一端,第一內模塊和第二內模塊的另一端分別可拆卸的連接在內膜底板的兩端上;所述第一內模塊和第二內模塊之間通過絲桿連接。
進一步,所述第一外模塊靠近澆筑口的位置上垂直設置有工作臺,且工作臺的一邊與第一外模塊固接。
進一步,所述第一外模塊、第二外模塊、第三外模塊、第四外模塊的頂部位于同一個水平面上。
進一步,所述第二外模塊、第三外模塊、第四外模塊上設置有手柄。
進一步,所述第二外模塊和第四外模塊的中空部分的大小等于綜合管廊開口的大小。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優點:在綜合管廊脫模時,將傳統的手動敲打將外模塊脫離的方式轉換成通過滑軌帶動進行脫模的方式,更省力;且適用于不同厚度、不同大小的管廊。避免了傳統工藝的支模誤差大,質量控制困難的問題,具有結構相對簡單、操作方便、組模精度高、質量穩定、以及生產效率高等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目標和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進行闡述,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基于對下文的考察研究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將是顯而易見的,或者可以從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中得到教導。本實用新型的目標和其他優點可以通過下面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來實現和獲得。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附圖說明如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外模塊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外模塊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支撐座;2.外模底板;3.外模塊;31.第一外模塊;32.第二外模塊;33.第三外模塊;34第四外模塊;4.滑軌;5.內模塊;51.第一內模塊;52.第二內模塊;53.上模塊;6.內膜底板;7.絲桿;8.工作臺;9手柄。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如下圖1、圖2、圖3所示,一種用于生產綜合管廊的臥式模具,包括有有支撐座1、外模底板2、外模塊3、滑軌4、內模塊5和內膜底板6;
所述外模底板2為長方形結構,且固接在支撐座1上;所述外模塊3包括有第一外模塊31、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所述第一外模塊31垂直設置在外模底板2的一條邊上,且第一外模塊31與外模底板2的一條邊固接,所述外模底板2的另三條邊的外沿上分別垂直固接有滑軌4,且每條滑軌4與外模底板2均位于同一個水平面上,所述三條滑軌4上分別可滑動地設置有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且第一外模塊31、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圍成一個無頂面的長方體結構;有利于在澆筑時,以外模底板2為管廊外壁的底,第一外模塊31、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為管廊外壁,且在脫模時,向外側拉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因為均設置有滑軌4,滑軌4將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與管廊分離。
相對的第二外模塊32和第四外模塊34為框架結構,所述第二外模塊32和第四外模塊34的框架底部之間固接有內膜底板6;所述內模塊5包括有第一內模塊51、第二內模塊52、上模塊53;所述上模塊53固接在第二外模塊32和第四外模塊34的框架頂部,上模塊53靠近第一外模塊31和第三外模塊33的兩端分別可拆卸的連接有第一內模塊51和第二內膜塊52的一端,第一內模塊51和第二內模塊52的另一端分別可拆卸的連接在內膜底板6的兩端上;所述第一內模塊51和第二內模塊52之間通過絲桿7連接。在澆筑時,以第一內模塊51和第二內模塊52為管廊的內壁,第二外模塊32和第四外模塊34的框架結構位管廊的開口部分,內膜底板6為管廊底部的內壁;在進行脫模時,旋轉絲桿7,絲桿7帶動第一內模塊51和第二內模塊52相內側運動,達到第一內膜塊51和第二內模塊52脫模的目的。
優選的,所述第一外模塊31靠近澆筑口的位置上垂直設置有工作臺8,且工作臺8的一邊與第一外模塊31固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外模塊31、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的頂部位于同一個水平面上,有利于澆筑成型的管廊的頂部平整。
優選的,所述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上設置有手柄9。有利于在進行脫模時,更易將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與管廊外壁分離。
優選的,所述第二外模塊32和第四外模塊34的中空部分的大小等于綜合管廊開口的大小;改變第二外模塊32和第四外模塊34的中空部分的大小,就能夠將制作出不同厚度的管廊。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來實現的:在進行綜合管廊預制時,將鋼筋安裝在模具內,壓緊裝置(圖中未畫出)將第一外模塊31、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固定在外模底板2上,調節絲桿7的長度,工人站在工作臺8上進行管廊澆筑;在脫模時,拆下壓緊裝置,握住手柄9相外側拉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滑軌將第二外模塊32、第三外模塊33、第四外模塊34與管廊的外壁分離,旋轉絲桿7,將第一內模塊51和第二內模塊52與管廊內壁分離;上模塊53和內膜底板6為可拆卸的設置,在脫模時,將其拆卸下來既可。
操作方便,在外側設置滑軌4,使外模塊3更易與管廊壁脫離。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