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熱水壺,尤其涉及一種電熱水壺的壺蓋。
背景技術:
現有電熱水壺的壺蓋一般為雙層或三層壺蓋,例如壺蓋包括上蓋和內蓋,上蓋和內蓋通過螺釘或卡扣等方式固定,電熱水壺燒水時,蒸汽會從上蓋和內蓋邊緣連接處進入壺蓋內,使得壺蓋燙手,同時蒸汽在壺蓋內形成水珠,易發臭,影響用戶的使用感受,也影響壺蓋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就是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改進,提高一種可提高壺蓋使用壽命、密封性好的的電熱水壺的壺蓋。
一種電熱水壺的壺蓋,所述壺蓋包括上蓋和內蓋,上蓋,所述上蓋內側設有從上蓋的側壁朝向上蓋中心延伸的卡筋;內蓋,所述內蓋邊緣與所述卡筋配合以將上蓋與內蓋固定連接;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上表面與所述上蓋的下表面邊緣緊貼,所述密封件的下表面與所述內蓋的上表面邊緣緊貼。
所述上蓋為塑料上蓋,所述內蓋為金屬內蓋,所述金屬內蓋邊緣呈翻邊狀,所述翻邊嵌入所述卡筋與上蓋下表面之間,且所述翻邊壓在所述密封件上。
所述上蓋內側設有環繞所述上蓋中心向上凹陷的凹槽,所述密封件嵌入所述凹槽內。
所述凹槽設于所述卡筋的上方。
所述上蓋內側設有環繞所述上蓋中心的第一環形筋和第二環形筋,所述第二環形筋位于所述第一環形筋的內側,所述第一環形筋和第二環形筋定位所述密封件。
所述第一環形筋設于所述上蓋的側壁。
所述第一環形筋和第二環形筋之間設有向下的凸起,所述密封件上設有插孔,所述凸起插入所述插孔以固定所述密封件。
所述密封件套設在所述內蓋邊緣上,所述密封件和所述內蓋邊緣一起與卡筋配合。
所述密封件粘連在所述上蓋內壁上。
所述翻邊上設有向上凹陷的卡槽,所述卡槽與所述卡筋配合以扣合所述上蓋和內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電熱水壺燒水時,若上蓋與內蓋的密封件不好,蒸汽會從上蓋和內蓋邊緣連接處進入壺蓋內,使得壺蓋燙手,同時蒸汽在壺蓋內形成水珠,易發臭,影響用戶的使用感受,也影響壺蓋的使用壽命。此時,在上蓋與內蓋的邊緣之間設置密封件用于避免外界雜質(蒸汽等)進入壺蓋內,提高壺蓋的使用壽命,降低維修成本。其他有益效果將在具體實施方式中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亦可根據下述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放大圖。
圖3為圖1中B處放大圖。
圖4為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二中上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二中密封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二中壺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中C處放大圖。
圖9為實施例二中上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上蓋;2-內蓋;3-密封件;11-卡筋;12-第一環形筋;13-第二環形筋;14-凸起;21-翻邊。
具體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熱水壺的壺蓋。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熱水壺的壺蓋,所述壺蓋包括上蓋1和內蓋2,所述上蓋1內側設有從上蓋1的側壁朝向上蓋1中心延伸的卡筋11;所述內蓋2邊緣與所述卡筋11配合以將上蓋1與內蓋2固定連接;所述密封件3的上表面與所述上蓋1的下表面邊緣緊貼,所述密封件3的下表面與所述內蓋2的上表面邊緣緊貼。簡單來說就是,密封件3密封上蓋1與內蓋2之間的間隙,避免外界雜質(蒸汽等)進入壺蓋內。這里需指出,所述密封件3的上表面指的是密封件3朝向上蓋1的一面,所述上蓋1的下表面指的是上蓋1朝向內蓋2的一面,所述密封件3的下表面指的是密封件3朝向內蓋2的一面,所述內蓋2的上表面指的是內蓋2朝向上蓋1的一面。
電熱水壺燒水時,若上蓋1與內蓋2的密封件3不好,蒸汽會從上蓋1和內蓋2邊緣連接處進入壺蓋內,使得壺蓋燙手,同時蒸汽在壺蓋內形成水珠,易發臭,影響用戶的使用感受,也影響壺蓋的使用壽命。此時,在上蓋1與內蓋2之間設置密封件3用于防止蒸汽進入到壺蓋內部,提高壺蓋的使用壽命,降低維修成本。此外,若所述密封件3為硅膠等具有彈性材料制成時,所述密封件3還具有緩沖上蓋1與內蓋2摩擦的作用,即利用硅膠的彈性使得在壺蓋安裝過程中或運輸過程中減小上蓋1與內蓋2碰撞,提高美觀性,以及減小上蓋1與內蓋2之間的裝配間隙,使得上蓋1與內蓋2連接處更加緊密。而且,由于硅膠具有良好的干燥性能,可以吸收壺蓋內的水汽,進一步地提高壺蓋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所述上蓋1為塑料上蓋1,所述內蓋2為金屬內蓋2,所述內蓋2邊緣呈翻邊21狀,所述翻邊21嵌入所述卡筋11與上蓋1下表面之間,且所述翻邊21壓在所述密封件3上。這里還需指出,所述上蓋1可為一體成型的塑料上蓋1,也可為分體的塑料上蓋1,即至少有兩層,包括壺上蓋1和壺下蓋組合 而成。此外,上述塑料上蓋1利用了塑料可塑性高的特性,更加便于密封件3安裝結構的設計,另一方面上述內蓋2為金屬內蓋2,特別是不銹鋼(304不銹鋼)內蓋2,使得壺蓋與熱水接觸的材質為不銹鋼等安全材質,使用安全健康,提升用戶使用體驗。而且,所述內蓋2邊緣呈翻邊21狀,所述翻邊21為水平設置,即所述內蓋2的縱向剖視圖中,所述金屬內蓋2的翻邊21位置高于所述金屬內蓋2的中部,也可以理解為所述內蓋2從內蓋2邊緣向內蓋2中心凹陷,方面翻邊21的設置有利于內蓋2與上蓋1之間配合,同時,所述電熱水壺還包括位于所述壺蓋下方的壺體,當上述內蓋2與上蓋1安裝在一起之后,壺蓋與壺體之間配合更加方便,所述內蓋2凹陷的部分位于所述壺體內,防止壺蓋偏離壺體上方,起到了限位的作用;另一方面,所述翻邊21有利于壓緊密封件3,即翻邊21為一平面,與密封件3的接觸面積更加大,使得密封件3更加緊貼上蓋1和內蓋2。
此外,為了使密封件3在上蓋1與內蓋2之間更好地設置,以及采用較少的材料達到密封的效果,所述上蓋1內側設有環繞所述上蓋1中心向上凹陷的凹槽,所述密封件3嵌入所述凹槽內。其中,所述上蓋1與內蓋2夾緊所述密封件3。上述凹槽用于固定所述密封件3,便于壺蓋的安裝,即先將密封件3固定在上蓋1上,然后再將上蓋1與內蓋2固定,使得上蓋1與內蓋2固定的過程中,密封件3不會隨意晃動,便于壺蓋的安裝。對于本技術領域人員來說可以很容易地想到,所述凹槽可為間隔設置的多個,也可為連續的一個,此時,密封件3根據凹槽的設置情況來進行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凹槽設于所述卡筋11的上方,所述凹槽與所述內蓋2邊緣夾緊所述密封件3。此時密封件3位于上蓋1的最邊沿,密封件3直接密封上蓋1與內蓋2的最邊沿,密封性好。這里需要特別指出,“所述凹槽設于所述卡筋 11的上方”包括凹槽位于卡筋11的正上方,也包括凹槽位于所述卡筋11的斜上方,特別是所述上蓋1為弧形上蓋1時。
進一步地,上述密封件3的形狀可為倒T形,所述T形密封件3的大頭部位于所述凹槽的外面,增大密封件3與翻邊21之間的接觸面積,密封效果更加好。
進一步地,所述翻邊21上設有向上凹陷的卡槽,所述卡槽與所述卡筋11配合以扣合所述上蓋1和內蓋2。上述卡槽與內蓋2一體成型。此時所述上蓋1與內蓋2通過卡筋11與卡槽的配合固定,裝配簡單方便,但是,在卡筋11與卡槽的配合處存在的縫隙更大,使得蒸汽易從此處縫隙進入壺蓋內部,上述密封件3就起到了密封所述縫隙的作用。
實施例2:
基于實施例1的結構,如圖4-6所示,其區別在于所述密封件3的安裝結構。所述上蓋1內側設有環繞所述上蓋1中心的第一環形筋12和第二環形筋13,所述第二環形筋13位于所述第一環形筋12的內側,所述第一環形筋12和第二環形筋13定位所述密封件3,所述翻邊21壓在所述第一環形筋12和第二環形筋13之間。上述第一環形筋12和第二環形筋13一方面可起到夾緊固定所述密封件3的作用,使得密封件3固定在第一環形筋12和第二環形筋13之間,提高了密封件3的穩定性,避免密封件3晃動,便于密封件3和壺蓋的安裝;另一方面,上述第一環形筋12和第二環形筋13還起到了加強上蓋1結構強度的作用。對于本技術領域人員來說可以很容易地想到,所述第一環形筋12可為間隔設置的多個第一環形筋12組成,即多個第一環形筋12在同一圓弧上,同理可得第二環形筋13的設置方式。
當然,如圖7-9所示,第一環形筋12和第二環形筋13也可分別為連續的 一條。此時上蓋1與內蓋2的安裝方式可通過卡扣和螺釘配合關系固定,簡單來說就是,所述上蓋1的前端(遠離手柄的一端)設有卡筋11,所述內蓋2的翻邊21斜著插入所述卡筋11與上蓋1下表面邊緣之間,所述上蓋1的后端(近手柄的一端)通過螺釘與內蓋2進行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環形筋12設于所述上蓋1的側壁。所述第一環形筋12與所述卡筋11同處于所述上蓋1的側壁,此時密封件3位于上蓋1的最邊沿,密封件3直接密封上蓋1與內蓋2的最邊沿,密封性好,同時也便于內蓋2翻邊21壓緊密封件3,無需將翻邊21。此時,所述第一環形筋12剛好可用于抵持內蓋2邊緣的上表面,使得內蓋2邊緣與卡筋11的配合更緊密。對于本技術領域人員來說可以很容易地想到,所述第一環形筋12直接用上蓋1邊緣代替。
進一步地,為了使得密封件3的固定更加穩定,所述第一環形筋12和第二環形筋13之間設有向下的凸起14,所述密封件3上設有插孔,所述凸起14插入所述插孔以固定所述密封件3。
實施例3:
基于實施例1的結構,其區別在于所述密封件3的安裝結構。所述密封件3套設在所述內蓋2邊緣上,所述密封件3和所述內蓋2邊緣一起與卡筋11配合。即所述密封件3朝向內蓋2邊緣方向上設有開口,所述內蓋2邊緣剛好嵌入到所述開口內,實現密封上蓋1與內蓋2連接處的作用。
實施例4:
基于實施例1或2或3的機構,所述密封件3粘連在所述上蓋1內壁上。由此,提高了密封件3的穩定性,避免密封件3晃動,不僅提高了密封件3的使用壽命,而且還提高了壺蓋的實用性。
綜上所述所有實施例中的密封件3,當所述內蓋2上設有卡槽且所述密封件 3位于所述卡槽上方時,所述密封件3上對應卡槽的位置設有缺口31,便于密封件3、上蓋1和內蓋2的安裝。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