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食物料理機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食物料理機的非接觸式感應防溢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食物料理機,當需要設置防溢功能時,一般需要再壺蓋上設置防溢探針,其結構復雜,制造成本高;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全新的防溢結構,方便食物料理機進行安裝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高一種結構簡單、合理,安裝方便的食物料理機的非接觸式感應防溢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食物料理機的非接觸式感應防溢裝置,包括杯體和電路板,杯體底部安裝有發熱盤,其特征是,還包括金屬感應線,金屬感應線的一端與杯體的側壁連接,金屬感應線的另一端連接有感應模塊,感應模塊與電路板電性連接。
采用該結構的防溢裝置,通過金屬線與感應模塊組成具備防溢功能的裝置,然后與電路板接通,通過程序的設置,實現防溢功能,具體是,金屬感應線能產生分布均勻的靜電場,當食物在加熱過程中,當食物或食物泡沫接觸到金屬感應線對應水平方向的杯體內壁時,該位置的杯體電場發生了改變,感應模塊接通,使電路板獲得防溢信號,相關電路依據這種電場的改變來做出判斷,使杯體的加熱裝置停止加熱,實現防溢功能。
其結構簡單、合理,原理簡單,安裝方便,采用非接觸式感應的原理,無需開孔安裝,可以有效節省成本。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措施解決:
所述感應模塊通過導線與電路板電性連接;該方案的感應模塊與電路板分離,作為一個單獨的模塊,金屬感應線一端與杯體側壁連接,另一端與感應模塊連接,感應模塊再通過引線與電路板相連。
所述感應模塊安裝在電路板上;該方案中,感應模塊直接安裝在電路板上,作為電路板上的其中一個模塊直接接通,金屬感應線一端與杯體側壁連接,另一端接入電路板與感應模塊連接就可以。
所述發熱盤上連接有接地導線,接地導線與電路板接通,使金屬感應線與接地導線形成回路。
所述杯體的頂部設有開口,金屬感應線的一端與靠近開口的杯體側壁連接。
所述杯體側壁設有手柄,金屬感應線和感應模塊設置在手柄內;手柄的設置方便金屬感應線和感應模塊的安裝隱藏,不外露。
所述杯體側壁設有手柄,金屬感應線設置在手柄內;手柄的設置方便金屬感應線的安裝隱藏,不外露。
所述金屬感應線的一端與手柄內的杯體的側壁連接;使連接處不外露,不影響杯體外觀。
所述電路板設置在與杯體配合的底座上;杯體與底座可拆式配合。
所述與金屬感應線連接的杯體的側壁厚度為0.1 mm -20mm。
所述與金屬感應線連接的杯體的側壁厚度為0.1 mm -1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食物料理機的非接觸式感應防溢裝置,其結構簡單、合理,原理簡單,安裝方便,采用非接觸式感應的原理,無需開孔安裝,可以有效節省成本;金屬線與感應模塊組成具備防溢功能的裝置,然后與電路板接通,通過程序的設置,實現防溢功能,具體是,金屬感應線能產生分布均勻的靜電場,當食物在加熱過程中,當食物或食物泡沫接觸到金屬感應線對應水平方向的杯體內壁時,該位置的杯體電場發生了改變,感應模塊接通,使電路板獲得防溢信號,相關電路依據這種電場的改變來做出判斷,使杯體的加熱裝置停止加熱,實現防溢功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第一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食物料理機的非接觸式感應防溢裝置,包括杯體1和電路板2,杯體底部安裝有發熱盤6,其特征是,還包括金屬感應線3,金屬感應線3的一端與杯體1的側壁101連接,金屬感應線3的另一端連接有感應模塊4,感應模塊4與電路板2電性連接。
采用該結構的防溢裝置,通過金屬感應線3與感應模塊4組成具備防溢功能的裝置,然后與電路板2接通,通過程序的設置,實現防溢功能,具體是,金屬感應線3能產生分布均勻的靜電場,當食物在加熱過程中,當食物或食物泡沫接觸到金屬感應線3對應水平方向的杯體1內壁(側壁101的內側)時,該位置的杯體1電場發生了改變,感應模塊4接通,使電路板2獲得防溢信號,相關電路依據這種電場的改變來做出判斷,使杯體1的加熱裝置(安裝在杯體的底部)停止加熱,實現防溢功能。
其結構簡單、合理,原理簡單,安裝方便,采用非接觸式感應的原理,無需開孔安裝,可以有效節省成本。
作為本實施例的更具體實施方案:
所述感應模塊3通過導線5與電路板2電性連接;該方案的感應模塊4與電路板2分離,作為一個單獨的模塊,金屬感應線3一端與杯體1側壁101連接,另一端與感應模塊4連接,感應模塊4再通過導線5與電路板2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發熱盤6上連接有接地導線7,接地導線7與電路板2接通,使金屬感應線3與接地導線7形成回路。
進一步地,所述杯體1的頂部設有開口102,金屬感應線3的一端與靠近開口102的杯體1側壁101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杯體1側壁101設有手柄103,金屬感應線3和感應模塊4設置在手柄103內;手柄103的設置方便金屬感應線3和感應模塊4的安裝隱藏,不外露。
所述金屬感應線3的一端與手柄103內的杯體1的側壁101連接;使連接處不外露,不影響杯體外觀。
所述電路板2設置在與杯體1配合的底座(圖中未表示)上;杯體1與底座可拆式配合。
所述與金屬感應線連接的杯體的側壁厚度為0.1 mm -20mm;最佳的實施方案為6mm、7mm。
第二實施例:如圖2所示,所述感應模塊4安裝在電路板2上;該方案中,感應模塊4直接安裝在電路板2上,作為電路板2上的其中一個模塊直接接通,金屬感應線3一端與杯體1側壁101連接,另一端接入電路板2與感應模塊4連接就可以。
進一步地,所述杯體1側壁101設有手柄103,金屬感應線3設置在手柄103內;手柄103的設置方便金屬感應線3的安裝隱藏,不外露。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而已,舉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等同設計,均應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