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家具領域,尤其是一種多功能家居床。
背景技術: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為平臺,利用綜合布線技術、網絡通信技術、 安全防范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音視頻技術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施集成,構建高效的住宅設施與家庭日程事務的管理系統,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藝術性,并實現環保節能的居住環境,家用床是每個家庭都比不可少的家居。
現有技術中家居床的結構較為簡單,床高一般都是多節的簡單升降結構,操作復雜,另外對于家庭護理來說,床上桌是必須的裝置,現有的床上桌都是采用手動搬運,使用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多功能家居床,設計了能夠調高的升降裝置以及自動調節的電動桌機構,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多功能家居床,包括床板,所述床板的下方四周都固設有支撐件,支撐件的下方設置有升降裝置,升降裝置的底部固定在底座的中部,底座的底側一端設置有萬向輪,另一端設置有支撐腳,所述支撐腳底部設置有防滑紋,所述支撐腳與底座螺紋連接,支撐腳上還設置有調節輪,所述升降裝置內設置有絲桿、升降桿、外管、滑塊螺母和驅動電機,外管的上端設置有上端蓋,上端蓋的中部設置有供升降桿通過的通孔,滑塊螺母與絲桿之間螺紋連接,升降桿架設在滑塊螺母上,絲桿設置于升降桿內部,絲桿的下端連接驅動電機,外管的底端設置有下端座,下端座固定在底座的上端中部,升降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支撐件;
床板的頂部設有電動桌機構,電動桌機構包括滑塊、桌子支架、桌子面板、桌子儲物箱、滾珠絲杠副和絲杠減速電機,滑塊安裝在床板兩側的橫梁內,滑塊連接滾珠絲杠副的絲杠螺母,滾珠絲杠副的絲杠連接絲杠減速電機的輸出軸,滑塊的頂部安裝桌子支架,桌子支架的頂部安裝桌子面板。
前述的一種多功能家居床中,所述床板前側壁上設置有控制驅動電機的電機開關。
前述的一種多功能家居床中,所述滾珠絲杠副設有兩個,分別安裝在床板兩側的橫梁內。
前述的一種多功能家居床中,所述桌子面板的底部安裝桌子儲物箱。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優點就是通過升降裝置能夠自動調整床體的高度,支撐腳能夠對床身進行支撐和固定;通過絲杠減速電機能夠驅動桌子面板在床板上方前后移動,需要使用到桌子時將桌子移動到靠近床頭的位置,不需要使用桌子時將桌子移動到床尾即可,尤其適用于家庭護理行動不便的病人時使用。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本發明的升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本發明的床板的俯視圖;
附圖4是本發明的電動桌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種多功能家居床,如附圖1-4所示,包括床板1,所述床板1的下方四周都固設有支撐件2,支撐件2的下方設置有升降裝置3,升降裝置3的底部固定在底座4的中部,底座4的底側一端設置有萬向輪5,另一端設置有支撐腳6,所述支撐腳6底部設置有防滑紋,所述支撐腳6與底座4螺紋連接,支撐腳6上還設置有調節輪7,所述升降裝置3內設置有絲桿303、升降桿301、外管304、滑塊螺母305和驅動電機306,外管304的上端設置有上端蓋302,上端蓋302的中部設置有供升降桿301通過的通孔,滑塊螺母305與絲桿303之間螺紋連接,升降桿301架設在滑塊螺母305上,絲桿303設置于升降桿301內部,絲桿303的下端連接驅動電機306,外管304的底端設置有下端座307,下端座307固定在底座4的上端中部,升降桿301的上端固定連接支撐件2,床板1前側壁上設置有控制驅動電機306的電機開關,工作時,通過電機開關啟動驅動電機306,驅動電機306正轉時帶動滑塊螺母305沿絲桿303向上移動,從而帶動升降桿301上升,當驅動電機306反轉時,升降桿301沿絲桿303向下移動,通過調節驅動電機306的正反轉即可自動調整床體的高度,萬向輪5的設置可以方便床體的移動,支撐腳6在使用時通過調節輪7旋下,支撐在地面,固定家居床,防止家居床滑動的同時還可以保護萬向輪5不會在長時間的重壓下發生損壞,需要移動時,將支撐腳6旋上,即可移動家居床,支撐腳6底部的防滑紋進一步起到防滑作用;
床板1的頂部設有電動桌機構,電動桌機構包括滑塊91、桌子支架92、桌子面板93、桌子儲物箱94、滾珠絲杠副95和絲杠減速電機96,滑塊91安裝在床板1兩側的橫梁內,滑塊91連接滾珠絲杠副95的絲杠螺母,滾珠絲杠副95的絲杠連接絲杠減速電機96的輸出軸,滑塊91的頂部安裝桌子支架92,桌子支架92的頂部安裝桌子面板93,桌子面板93的底部安裝桌子儲物箱94。
滾珠絲杠副95設有兩個,分別安裝在床板1兩側的橫梁內。
具體使用時,通過升降裝置能夠自動調整床體的高度,支撐腳能夠對床身進行支撐和固定;通過絲杠減速電機96能夠驅動桌子面板93在床板1上方前后移動,需要使用到桌子時將桌子移動到靠近床頭的位置,不需要使用桌子時將桌子移動到床尾即可,尤其適用于家庭護理行動不便的病人時使用。
上述方案的描述是為便于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使用的發明,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實施方案做出各種修改,因此,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方案,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的方法,不脫離本發明范疇所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