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各類建筑結構體系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作為江河湖海護岸或基坑圍護使用的拼接墻,本實用新型還涉及用于該拼接墻的混凝土構件
背景技術:
大型的地下建筑、港口碼頭岸墻及河道護岸的整治等,這些建筑物在施工時,需對自身或四周建筑物的基礎實施圍護。對岸堤拼接墻的要求是:高剛性墻體、生態環保易施工,當然在滿足前述條件的前提下,成本越低越好。
有一種拼接墻是采用彼此通過筋槽插配結構依次相連的H型樁或T形樁構成,如一專利號為ZL201320461012.5(公告號為CN203559411U)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H型支護樁連接結構》就披露了這樣一種岸堤拼接墻形式,該拼接墻形式有多根H型支護樁通過拼接結構依次無間隙的拼接在一起。這種前后翼緣等長的H型支護樁,因翼緣與腹板形成的凹槽部深度較深,存在脫模制造不方便的缺陷。
另樁與樁之間結合緊密,使得水幾乎不能滲透過這種拼接墻結構,這種拼接墻結構適合作為基坑圍護,若作為護岸,其會將岸堤與河流完全阻斷,破壞了河堤的生態平衡。還有樁與樁之間的結合通過筋槽配合結構構成,首先筋槽配合結構中的凸筋和插槽結構特點,導致成型該樁的模具結構復雜,而且在施工時,必須保證凸筋向下插入面積較小的插槽內,施工不方便,對施工精度要求較高。
綜上所述,現有作為護岸和圍護使用的拼接墻還可作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便于搭建且結合牢靠的拼接墻,本拼接墻結構牢固,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同時構成該拼接墻的混凝土構件便于生產制造。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拼接墻,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并相鄰拼接的混凝土構件,所述混凝土構件包括前后設置的兩個翼緣,及連接兩個翼緣中部的腹板,兩個翼緣和腹板在混凝土構件的兩側形成沿混凝土構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混凝土構件的翼緣中,其中一個翼緣的寬度大于另一個翼緣的寬度;相鄰的兩根所述混凝土構件中,其中一根混凝土構件的較長寬度的翼緣與另一根混凝土構件的較短寬度的翼緣通過拼接結構拼接在一起。因混凝土構件前后兩個翼緣的寬度有長短之分,這樣便于混凝土構件的脫模,可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相鄰的兩根所述混凝土構件通過拼接結構拼接時,長短兩個翼緣交錯搭配可實現拼接墻的穩定、可靠和一致。
作為優選,上述拼接結構為設于翼緣的側面并沿其長度方向設置的側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臺階部,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通過位于各自翼緣側面的臺階部搭接在一起,搭接在一起的兩翼緣的臺階部的搭接側面相互對設。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通過臺階部搭接在一起,便于搭建,相連混凝土構件通過臺階部限位結合牢靠;同時,臺階部的結構特點,使得具有臺階部的混凝土構件與現有設有凹槽部的混凝土構件相比,更易成型,其模具結構簡單,降低混凝土構件的制造成本及難度,從而降低拼接墻的建造成本。
作為優選,位于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的翼緣搭接處,其中一根混凝土構件前后兩翼緣側面的臺階部均位于另一根混凝土構件前后兩翼緣側面的臺階部之間。這樣相鄰兩混凝土構件相互咬合,使得兩混凝土構件不會前后錯位,形成拼接墻更為穩定牢靠。
作為優選,相互對設的所述搭接側面為斜面。臺階部的搭接側面設為斜面其一是方便制造時模具的脫模,另外在臺階部相互搭接過程中,其端面為斜面配合,對臺階部的搭接有導向作用。
進一步改進,在所述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通過臺階部拼接后,能形成前后貫通的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在拼接墻上形成前后貫通的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這樣河水就可以通過滲水通道滲透到岸堤泥土中,使岸堤附近的土壤保持足夠的水分,另外,如岸堤附近的土壤水分過量,也可透過滲水通道滲透到河水中,實現河流與岸堤土壤中的水分交換,再者拼接墻上的滲水通道能為魚蝦貝等生物提供寄宿和繁殖場所,最終使本拼接墻更利于生態平衡。
作為滲水通道的一種具體實現方式,相互搭接的兩翼緣側面的所述臺階部,其中一個翼緣側面的臺階部有多根并沿翼緣的長度方向上下間隔設置,上下相鄰兩根臺階部之間形成第一間距;另一個翼緣側面的臺階部為連續的長筋條狀,在臺階部相互搭接的狀態下,相互搭接的臺階部所在的兩個翼緣的側面之間形成第二間距,所述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和凹槽部構成所述滲水通道的全部或部分。滲水時水分經由前側翼緣處的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凹槽部及后側翼緣處的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實現河道與岸堤內的土壤進行水分交換,有效在混凝土構件的拼接處形成前后貫通的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所謂滲水通道的全部是指滲水通道全部僅由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凹槽部構成,滲水通道的部分,是指滲水通道除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凹槽部外還可與下述透水孔結合共同構成。
作為前述滲水通道方式的一種優化,上下間隔設置的所述臺階部的高度大于連續的長筋條狀的臺階部的高度。這樣在搭接連接后的兩混凝土構件翼緣之間形成第二間距的同時,又可保證上下間隔設置的臺階部的端面與相鄰混凝土構件的翼緣端面接觸,使得相鄰兩混凝土構件結合更為穩定,進而使拼接墻整體構造的強度增強。
作為滲水通道的第二種具體實現方式,上述翼緣上開有用于連通外界和凹槽部的透水孔,透水孔和凹槽部構成所述滲水通道的全部或部分。滲水時水分經由一側翼緣上的透水孔、凹槽部及另一側翼緣上的透水孔實現河道與岸堤內的土壤進行水分交換。所謂滲水通道的全部是指滲水通道全部僅由透水孔和凹槽部構成,所謂滲水通道的部分,是指滲水通道除透水孔、凹槽部外還可由上述的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共同構成。這種方式臺階部或下述凸筋可以采用連續的一根長筋條結構。
當然,上述三種滲水通道的實現方式可以自由組合使用,譬如:在相鄰的混凝土構件相互搭接處,前側翼緣處采用第一種方式即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凹槽部構成滲水通道的一部分,后側翼緣處采用透水孔和凹槽部構成滲水通道的一部分,或者反之。
作為優選,上述透水孔僅設置在較長寬度的翼緣上。寬度較長的翼緣更利于設置透水孔,僅在一個翼緣上設置透水孔還可簡化模具結構。
為避免水流經滲水通道對岸堤泥土的沖刷造成土壤流失,作進一步的優化,相鄰的兩根所述混凝土構件相對的兩個凹槽部所共同圍成的空間內填充有碎石或顆粒物。這樣既保持滲水通道的透水功能,又避免河水沖刷造成的岸堤土壤流失。
作為另一種選擇,相互搭接在一起的兩翼緣側面的所述臺階部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因臺階部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故該結構的拼接墻緊密結合在一起,不透水,適合作為基坑圍護的拼接墻。
進一步改進,相鄰的兩根所述混凝土構件相對的兩個凹槽部所共同圍成的空間內灌注有混凝土。形成更牢固且連續的不透水的拼接墻。
作為拼接結構的另一種選擇,上述拼接結構包括凸筋和插槽,其中一個翼緣側面設有所述凸筋,與其相拼接的另一個翼緣側面設有所述插槽。
作為優選,上述凸筋設置在較短寬度的翼緣的側面,插槽設置在較長寬度的翼緣的側面。因插槽結構內凹,更適合設置在較長寬度的翼緣的側面。
進一步改進,在上述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通過凸筋和插槽插配拼接后,能形成前后貫通的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這種結構可以實現在拼接墻前后兩側水分的自由滲透,實現岸堤生態環保。
作為滲水通道的另一種具體實現方式,上述凸筋有多根并沿翼緣的長度方向上下間隔設置,上下相鄰兩凸筋之間形成第一間距;在凸筋插配在插槽內的狀態下,相鄰兩根混凝土構件的翼緣之間形成第二間距,所述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和凹槽部構成所述滲水通道的全部或部分。滲水時水分經由前側翼緣處的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凹槽部及后側翼緣處的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實現河道與岸堤內的土壤進行水分交換,有效在混凝土構件的拼接處形成前后貫通的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所謂滲水通道的全部是指滲水通道全部僅由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凹槽部構成,所謂滲水通道的部分,是指滲水通道除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凹槽部外還可與上述透水孔結合共同構成。
進一步的改進,在相鄰兩根混凝土構件的拼接處,位于前后兩個翼緣側面上的凸筋錯位排列;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相對的兩個凹槽部所共同圍成的空間內填充有碎石或顆粒物。這樣既可保障滲水通道的透水功能,又可避免河水直接沖刷岸堤上的土壤,也可減緩河水的沖刷力度。作為優選,上述凸筋的橫截面呈外小內大的梯形,所述插槽的橫截面呈外大內小的梯形。凸筋及插槽的橫截面呈梯形,這就使得插槽的開口有由外而內逐漸縮小,利于凸筋插入插槽中,同時也使得凸筋與插槽結合更緊密,梯形的凸筋和插槽外形還利于混凝土構件在成型制造過程中的脫模。
作為另一種選擇,相互搭接在一起的兩翼緣側面的所述凸筋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因凸筋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故該結構的拼接墻緊密結合在一起,不透水,適合作為基坑圍護的拼接墻。更進一步的改進,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相對的兩個凹槽部所共同圍成的空間內灌注有混凝土,這樣不僅防水性更好,而且能增強拼接墻的強度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第二個技術問題是提供結構設計合理、便于生產制造的適合作為岸堤防護拼接墻或基坑圍護墻的混凝土構件,其便于相互搭接形成拼接墻,搭建后的拼接墻可進行水分交換,利于岸堤的生態平衡;或構建成不透水的基坑圍護墻。
一種用于前述拼接墻的混凝土構件,包括前后設置的兩個翼緣,及連接兩個翼緣中部的腹板,兩個翼緣和腹板在混凝土構件的兩側形成沿混凝土構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翼緣中,其中一個翼緣的寬度大于另一個翼緣的寬度;四個翼緣側面沿其長度方向均設有側向凸起用以搭接的臺階部,其中至少兩個翼緣側面上均設有多根并沿翼緣的長度方向上下間隔設置的所述臺階部,上下相鄰兩臺階部之間形成第一間距。
兩個翼緣其中一個翼緣的寬度相對較短,制造時較短翼緣在模具的上方震動成型出,較長翼緣在模具的下方成型,這種結構使得生產中模具很容易打開而不需要先側移模具再打開,因此這種技術手段最明顯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生產效率并進一步保證了產品質量。翼緣的側面上設有側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臺階部,臺階部的成型相較于插槽,其成型更方便,簡化模具結構,便于模具脫模,另外采用本混凝土構件搭建的拼接墻,通過臺階部的相互抵靠,便完成搭建,相較于凸筋插入凹槽部中的結構,采用本混凝土構件搭建拼接墻更為方便,采用該混凝土構件的拼接墻通過第一間距形成能前后貫通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能使河流與岸堤上土壤進行水分交換的生態環保型岸堤拼接墻,利于岸堤的生態平衡。
進一步的改進,位于前后兩個翼緣側面的上下間隔設置的臺階部錯位排列。錯位的臺階部也可減緩河水的沖刷力度,在保障滲水通道的透水功能的同時又避免河水直接沖刷岸堤上的土壤。
一種用于前述拼接墻的混凝土構件,包括前后設置的兩個翼緣,及連接兩個翼緣中部的腹板,兩個翼緣和腹板在混凝土構件的兩側形成沿混凝土構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翼緣中,其中一個翼緣的寬度大于另一個翼緣的寬度;四個翼緣側面沿其長度方向均設有側向凸起用以搭接的臺階部,所述臺階部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所述翼緣上開有用于連通外界和所述凹槽部的透水孔。這樣采用該混凝土構件的拼接墻通過透水孔形成能前后貫通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能使河流與岸堤上土壤更充分進行水分交換的生態環保型岸堤拼接墻,利于岸堤的生態平衡。
一種用于前述拼接墻的混凝土構件,包括前后設置的兩個翼緣,及連接兩個翼緣中部的腹板,兩個翼緣和腹板在混凝土構件的兩側形成沿混凝土構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翼緣中,其中一個翼緣的寬度大于另一個翼緣的寬度;四個翼緣側面沿其長度方向均設有側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臺階部,所述臺階部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采用本混凝土構件搭建拼接墻更為方便,因臺階部結合后不能透水,故本混凝土構件適合作為基坑維護拼接墻使用。
以上為設置臺階部的混凝土構件的幾個并列方案。
以下為設置凸筋和凹槽的混凝土構件的幾個并列方案。
一種用于前述拼接墻的混凝土構件,包括前后設置的兩個翼緣,及連接兩個翼緣中部的腹板,兩個翼緣和腹板在混凝土構件的兩側形成沿混凝土構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翼緣中,其中一個翼緣的寬度大于另一個翼緣的寬度;四個翼緣側面中,其中兩個翼緣側面沿其長度方向設有所述凸筋,另兩個翼緣側面沿其長度方向設有所述插槽,所述凸筋有多根并沿翼緣的長度方向上下間隔設置。
一種用于前述拼接墻的混凝土構件,包括前后設置的兩個翼緣,及連接兩個翼緣中部的腹板,兩個翼緣和腹板在混凝土構件的兩側形成沿混凝土構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翼緣中,其中一個翼緣的寬度大于另一個翼緣的寬度;四個翼緣側面中,其中兩個翼緣側面沿其長度方向設有所述凸筋,另兩個翼緣側面沿其長度方向設有所述插槽,所述凸筋為連續的長筋條狀,所述翼緣上開有用于連通外界和所述凹槽部的透水孔。
上述透水孔設置在較長寬度的翼緣上。寬度較長的翼緣更利于設置透水孔,僅在一個翼緣上設置透水孔還可簡化模具結構。
一種用于前述拼接墻的混凝土構件,包括前后設置的兩個翼緣,及連接兩個翼緣中部的腹板,兩個翼緣和腹板在混凝土構件的兩側形成沿混凝土構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翼緣中,其中一個翼緣的寬度大于另一個翼緣的寬度;四個翼緣側面中,其中兩個翼緣側面沿其長度方向設有所述凸筋,另兩個翼緣側面沿其長度方向設有所述插槽,所述凸筋為連續的長筋條狀。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拼接墻是由多根插入土壤中的混凝土構件相互拼接形成,整體結構簡單合理,沒有復雜的連接結構,具有前后翼緣及腹板的混凝土構件與Z型、U型其它橫截面形狀的混凝土樁相比,其在抗側向土壓力、抗水壓力、抗波浪力及抗傾覆的穩定性方面均更勝一籌,從而保證拼接墻的強度;兩個翼緣中,其中一個翼緣的寬度大于另一個翼緣的寬度,也使得模具脫模更容易,提高了生產效率并進一步保證了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一個實施例沿橫截面方向的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二個實施例結構1沿橫截面方向的剖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二個實施例結構2形式的沿橫截面方向的剖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三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三個實施例沿橫截面方向的剖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四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四個實施例沿橫截面方向的剖視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五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五個實施例沿橫截面方向的剖視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六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第六個實施例沿橫截面方向的剖視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6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7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第三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8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第四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9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第五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0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第六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的第一個實施例。
一種拼接墻,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并相鄰拼接的混凝土構件1,多根指兩根或兩根以上,該混凝土構件1系鋼筋混凝土結構,長度為5米-30米,工廠化生產,生產過程中對混凝土構件1內的鋼筋施加有預應力。
混凝土構件1包括前后設置的兩個翼緣11,及連接兩個翼緣1中部的腹板12,兩個翼緣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構件1的兩側形成沿混凝土構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兩個翼緣11中,其中一個翼緣11的寬度S1大于另一個翼緣11的寬度S2,相鄰的兩根所述混凝土構件1中,其中一根混凝土構件1的較長寬度S1的翼緣11與另一根混凝土構件1的較短寬度S2的翼緣11通過拼接結構拼接在一起。
本實施例中的拼接結構為設于翼緣11的側面并沿其長度方向設置的側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臺階部2,相鄰兩根混凝土構件1通過位于各自翼緣11側面的臺階部2搭接在一起,搭接在一起的兩翼緣11的臺階部2的搭接側面21相互對設,搭接側面21是指相互陰陽交叉搭接的臺階部2中、用于拼接的臺階部2的那一側面,通常兩相互搭接的臺階部2中的搭接側面21是彼此部分或全部接觸在一起。相互對設的搭接側面21為斜面。臺階部2的搭接側面21設為斜面其一是方便制造時模具的脫模,另外在臺階部2相互搭接過程中,其端面為斜面配合對臺階部2的搭接有導向作用。位于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1的翼緣11搭接處,其中一個混凝土構件1的前后兩翼緣11側面的兩個臺階部2均位于另一個混凝土構件1的前后兩翼緣11側面的兩個臺階部2之間。相鄰兩混凝土構件1通過臺階部2相互接觸彼此限制,使得兩樁不會前后錯位,形成拼接墻更為穩定牢靠。
在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1拼接后,能形成前后貫通的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4。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1中相對的兩個凹槽部13所共同圍成的空間5內填充有碎石或顆粒物。這樣既保持滲水通道的透水功能,又避免河水沖刷造成的土壤流失。使岸堤附近的泥土保持足夠的水分,岸堤上的植物能吸收足夠水分確保植物的存活率,另外,如岸堤附近的泥土水分過量,也可透過滲水通道4滲透到河水中,最終使本拼接墻更利于生態平衡。
具體的,本實施例中的滲水通道4采用以下結構實現:相互搭接的兩翼緣11側面的所述臺階部2,其中一個翼緣11側面的臺階部2有多根并沿翼緣11的長度方向上下間隔設置,上下相鄰兩根臺階部2之間形成第一間距d1;另一個翼緣11側面的臺階部2為連續的長筋條狀,在臺階部2相互搭接的狀態下,相互搭接的臺階部2所在的兩個翼緣11的側面之間形成第二間距d2,所述第一間距d1、第二間距d2和凹槽部13構成所述滲水通道4的全部或部分。當然也可結合下個實施例中的透水孔3共同組成。上下間隔設置的所述臺階部2的高度h1大于連續的長筋條狀的所述臺階部2的高度h2。滲水時水分經由一側翼緣11處的第一間距d1、第二間距d2、凹槽部13及另一側翼緣11處的第一間距d1、第二間距d2實現河道與岸堤內的土壤進行水分交換,有效在混凝土構件的拼接處形成前后貫通的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位于前后兩個翼緣11側面并上下間隔設置的臺階部2其錯位排列。這樣既可保障滲水通道4的透水功能,又可避免河水直接沖刷岸堤上的土壤,也可減緩河水的沖刷力度。
本拼接墻施工時,先根據設計要求,將多根生產好的混凝土構件1依次沿岸堤打入土壤中,每個樁位插入泥土層內的樁體長度大于整體樁長的二分之一,同時使相鄰兩根混凝土構件1的翼緣11側面中的臺階部2相互搭接,連續的多根混凝土構件1形成連續的拼接墻,然后在位于泥土層上方的由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1的兩個凹槽部13所共同圍成的空間5內填充有碎石。整個拼接墻的施工過程簡單方便,可形成模塊化施工方式。特別適合作為岸堤圍護使用。
本實施例中的前后是指:混凝土構件1面向河水的一側為前,與之相背的一側為后。本實施例中的多根指兩根或兩根以上。
如圖4~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的第二個實施例。
本實施例和第一個實施例的不同點主要在于滲水通道4實現的方式不同:如圖4、5所示,翼緣11上開有用于連通外界和凹槽部13的透水孔3,透水孔3僅設置在較長寬度S1的翼緣11上。透水孔3和凹槽部13構成滲水通道4的全部。滲水時水分經由前側翼緣11上的透水孔3、凹槽部13及后側翼緣11上的透水孔3實現河道與岸堤內的土壤進行水分交換。這時相互搭接在一起的兩臺階部2可以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因為這種方式可以不需要水從相互搭接在一起的兩臺階部2之間的第一間距d1通過。
如圖6所示,當然透水孔3也可以構成滲水通道4的部分,這時臺階部2的結構形式可以選擇與第一個實施例相同。
如圖7、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的第三個實施例。
本實施例和第一個實施例的不同點是相互搭接的兩根混凝土構件1之間沒有滲水通道。相互搭接在一起的兩臺階部2可以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并在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1中相對的兩個凹槽部13所共同圍成的空間5內灌注有混凝土。具體的,每根混凝土構件1中翼緣11的四個側面沿其長度方向設有側向凸起用以搭接的臺階部2,各臺階部2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
因臺階部2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故該結構的拼接墻緊密結合在一起,不透水,適合作為基坑圍護的拼接墻。
如圖9、10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的第四個實施例。
本實施例和第一個實施例的不同點主要在于拼接結構和滲水通道實現的方式不同:
拼接結構包括凸筋6和插槽7,其中一個翼緣11側面設有凸筋6,與其相拼接的另一個翼緣11側面設有所述插槽7。凸筋6設置在較短寬度S2的翼緣11的側面,插槽7設置在較長寬度S1的翼緣11的側面。兩根混凝土構件1拼接后形成滲水通道4
凸筋2有多根并沿翼緣11的長度方向上下間隔設置,上下相鄰兩凸筋6之間形成第一間距d1’;在凸筋2插配在插槽3內的狀態下,相鄰兩根混凝土構件1的翼緣11之間形成第二間距d2’,第一間距d1’、第二間距d2’和凹槽部13構成所述滲水通道4的全部或部分。滲水時水分經由前側翼緣11處的第一間距d1’、第二間距d2’、凹槽部13及后側翼緣11處的第一間距d1’、第二間距d2’實現河道與岸堤內的土壤進行水分交換,有效在混凝土構件的拼接處形成前后貫通的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4。
位于前后兩個翼緣11側面上的凸筋2錯位排列。這樣既可保障滲水通道4的透水功能,又可避免河水直接沖刷岸堤上的土壤,也可減緩河水的沖刷力度。
凸筋6的橫截面呈外小內大的梯形,所述插槽7的橫截面呈外大內小的梯形。凸筋6及插槽7的橫截面呈梯形,這就使得插槽7的開口有由外而內逐漸縮小,利于凸筋6插入插槽7中,同時也使得凸筋6與插槽7結合更緊密,梯形的凸筋6和插槽7外形還利于預制樁在成型制造過程中的脫模。
本拼接墻施工時先根據設計要求,將多根生產好的混凝土構件1依次沿岸堤打入土壤中,每個樁位插入泥土層內的樁體長度大于整體混凝土構件1長的二分之一,同時使相鄰兩根混凝土構件1的翼緣11側面中的凸筋6和插槽7相互插配,連續的多根混凝土構件1形成連續的拼接墻,然后在位于泥土層上方的由相鄰的兩根混凝土構件1的兩個凹槽部13所共同圍成的空間5內填充有碎石。整個拼接墻的施工過程簡單方便,可形成模塊化施工方式。
如圖11、1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的第五個實施例。
本實施例和第四個實施例的不同點主要在于滲水通道實現的方式不同:翼緣11上開有用于連通外界和所述凹槽部13的透水孔3,透水孔3僅設置在較長寬度S1的翼緣11上。該透水孔3和凹槽部13構成滲水通道4的全部。滲水時水分經由前側翼緣11上的透水孔3、凹槽部13及后側翼緣11上的透水孔3實現河道與岸堤內的土壤進行水分交換。這時凸筋6可以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因為這種方式可以不需要水兩凸筋6之間的第一間距d1’通過。
透水孔3和凹槽部13也可以是構成滲水通道4的部分。即前側翼緣11上的透水孔3、凹槽部13并結合后側翼緣11拼接處的第一間距d1’、第二間距d2’也可以共同構成滲水通道4。
如圖13、1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墻的第六個實施例。
本實施例和第五個實施例的不同點主要在于相互搭接的兩根混凝土構件1之間沒有滲水通道。即凸筋6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在翼緣11上沒有設置透水孔3。因凸筋6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故該結構的拼接墻緊密結合在一起,不透水,適合作為基坑圍護的拼接墻。
如圖1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的第一個實施例。
用于前述述拼接墻的一種混凝土構件1結構,包括前后設置的兩個翼緣11,及連接兩個翼緣11中部的腹板12,兩個翼緣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構件1的兩側形成沿混凝土構件1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兩個所述翼緣11中,其中一個翼緣11的寬度S1大于另一個翼緣11的寬度S2;四個翼緣11側面沿其長度方向均設有側向凸起用以搭接的臺階部2,本實施例中位于左右同側的其中兩個翼緣11側面上均設有多根并沿翼緣11的長度方向上下間隔設置的所述臺階部2,上下相鄰兩臺階部2之間形成第一間距d1,位于前后兩個翼緣11側面的上下間隔設置的所述臺階部2錯位排列。相對另一側的兩個翼緣11側面上的臺階部2呈長筋條狀。臺階部2的搭接側面21為斜面。本實施例中位于左右同側的其中兩個翼緣11側面的臺階部2上下間隔設置
臺階部2的成型相較于插槽,其成型更方便,簡化模具結構,便于模具脫模,另外采用本混凝土構件1搭建的拼接墻,通過臺階部2的相互抵靠,便完成搭建,相較于凸筋插入凹槽部中的結構,采用本混凝土構件1搭建拼接墻更為方便,采用該樁的拼接墻通過第一間距d1形成能前后貫通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能使河流與岸堤上土壤進行水分交換的拼接墻,利于岸堤的生態平衡。
如圖1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的第二個實施例。
本實施例與混凝土構件第一個實施例的區別:四個翼緣11的側面沿其長度方向均設有側向凸起用以搭接的臺階部2,各臺階部2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翼緣11上開有用于連通外界和凹槽部13的透水孔3。透水孔3和凹槽部13構成滲水通道4。透水孔3僅設置在較長寬度S1的翼緣11上
如圖1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的第三個實施例。
本實施例與混凝土構件第二個實施例的區別:臺階部2均為連續的長筋條狀,在翼緣11上沒有設置透水孔3。
如圖1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的第四個實施例。
用于前述拼接墻的一種混凝土構件1,包括前后設置的兩個翼緣11,及連接兩個翼緣11中部的腹板12,兩個翼緣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構件1的兩側形成沿混凝土構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兩個所述翼緣11中,其中一個翼緣11的寬度S1大于另一個翼緣11的寬度S2;位于混凝土構件1一個翼緣11的兩個側面上均設有凸筋6,位于混凝土構件1另一個翼緣11的兩個側面上均設有插槽7,凸筋6設置在較短寬度S2的翼緣11的側面,插槽7設置在較長寬度S1的翼緣11的側面。凸筋6有多根并沿翼緣11的長度方向上下間隔設置,上下相鄰兩凸筋6之間有第一間距d1’。這種結構的混凝土構件1相互拼接后在其拼接處就能夠形成滲水通道4。
如圖1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的第五個實施例。
本實施例和混凝土構件第四個實施例相比不同點在于:凸筋6為連續的長筋條狀,較長寬度S1的翼緣11上開有用于連通外界和凹槽部13的透水孔3。
如圖20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混凝土構件的第六個實施例。
本實施例和混凝土構件第五個實施例相比不同點在于:凸筋6為連續的長筋條狀,翼緣11上沒有透水孔3。
盡管以上詳細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但是應該清楚地理解,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