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地下連續墻施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防水結構的地下連續墻。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高層建筑、地鐵及各種大型地下設施日益增多,其基礎埋置深度大,再加上周圍環境和施工場地的限制,將地下連續墻同時作為基坑的圍護墻及地下構筑物結構墻的施工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深基坑圍護中。由于地下連續墻本身作為基坑的圍護墻,使得無法對其進行迎水面的防水施工,目前針對地下連續墻的防水施工通常為在其背水面施工防水層,并在地下連續墻與內襯墻之間預留排水通道,便于排出地下連續墻的滲水。然而,隨著基坑開挖面積的挖深的增加,地下連續墻外側孔隙水壓也隨之增大,尤其當基坑深挖大于50米時,地下連續墻的滲漏現象會愈發嚴重,如不能及時有效地排出滲水,滲水將會逐漸漫延到內襯墻,從而嚴重影響地下工程的質量。
針對上述問題,現有技術中采用在地下連續墻和內襯墻之間設置防滲漏結構,以將地下連續墻中的滲水引流至排水通道中,以及時排出,避免滲水漫延至內襯墻而導致其墻體潮濕、滲漏和發霉的問題。然而現有的防滲漏結構不僅結構復雜、施工繁瑣、成本高,且容易發生泥漿淤積甚至堵塞的問題,未能切實滿足實際施工的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防水結構的地下連續墻,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結構復雜、施工繁瑣、成本高、以及容易發生泥漿淤積甚至堵塞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具有防水結構的地下連續墻,包括地下連續墻體、內襯墻、邊梁、排水通道和扶壁柱,還包括設于所述地下連續墻體和內襯墻之間的邊梁下表面以及所述扶壁柱兩側的防水結構,所述防水結構包括若干滴水線槽。
進一步的,若干所述滴水線槽沿水平方向同軸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滴水線槽的中軸線與所述地下連續墻體和內襯墻之間的邊梁或扶壁柱的中軸線重合。
進一步的,若干所述滴水線槽間隙排列,相鄰兩個滴水線槽之間的距離為15-25mm。
進一步的,所述滴水線槽由水泥砂漿構成。
進一步的,所述滴水線槽的縱截面呈倒梯形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倒梯形結構的上底邊長為50-70mm,下底邊長為15-25mm,高為15-25mm。
進一步的,所述倒梯形結構的底端設有一個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的長為15-20mm,高度為5-10mm。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防水結構的地下連續墻,包括地下連續墻體、內襯墻、邊梁、排水通道和扶壁柱,還包括設于所述地下連續墻體和內襯墻之間的邊梁下表面以及所述扶壁柱兩側的防水結構,所述防水結構包括若干滴水線槽。通過在地下連續墻體和內襯墻之間的邊梁下表面以及所述扶壁柱兩側設置包括若干滴水線槽的防水結構,在內襯墻和地下連續墻體之間起到了很好的隔水效果,同時可將地下連續墻體中的滲水快速引流至下方的排水通道,避免滲水漫延至內襯墻而導致其墻體潮濕、滲漏和發霉的問題,結構簡單、施工方便、效率高、成本低、效果穩定可靠,且不會發生泥漿淤積甚至堵塞的問題,切實滿足了實際施工的需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防水結構的地下連續墻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處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滴水線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示:1、地下連續墻體;2、內襯墻;3、邊梁;4、排水通道;5、扶壁柱;6、滴水線槽;61、矩形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防水結構的地下連續墻,包括地下連續墻體1、內襯墻2、邊梁3、排水通道4和扶壁柱5,還包括設于所述地下連續墻體1和內襯墻2之間的邊梁3下表面以及所述扶壁柱5兩側的防水結構,所述防水結構包括若干滴水線槽6。具體的,邊梁3的一端與地下連續墻體1固接,另一端向內襯墻2方向水平延伸,排水通道4設于地下連續墻體1和內襯墻2之間的邊梁3下方,防水結構設于地下連續墻體1和內襯墻2之間的邊梁3下表面以及所述扶壁柱5兩側,即位于排水通道4上方的邊梁3下表面且與扶壁柱5的兩側緊貼,在內襯墻2和地下連續墻體1之間起到了很好的隔水效果,同時可將地下連續墻體1中的滲水快速引流至下方的排水通道4,避免滲水漫延至內襯墻2而導致其墻體潮濕、滲漏和發霉的問題,該防水結構不僅結構簡單、施工方便、效率高、成本低、效果穩定可靠,且不會發生泥漿淤積甚至堵塞的問題。
優選的,若干所述滴水線槽6沿水平方向同軸設置,即滴水線槽6沿同一中軸線依次排列;優選的,所述滴水線槽6的中軸線與所述地下連續墻體1和內襯墻2之間的邊梁3或扶壁柱5的中軸線重合,即滴水線槽6位于地下連續墻體1和內襯墻2的中間,進一步提高了隔水效果和引流穩定性。
優選的,若干所述滴水線槽6間隙排列,相鄰兩個滴水線槽6之間的距離為15-25mm,根據需要進行設定,便于對滴水線槽6的施工。
優選的,所述滴水線槽6由水泥砂漿構成,具體的,由1:3的水泥砂漿凝固而成,穩定性好,使用壽命長。
請重點參照圖3,所述滴水線槽6的縱截面呈倒梯形結構;所述倒梯形結構的上底邊長為50-70mm,下底邊長為15-25mm,高為15-25mm;所述倒梯形結構的底端設有一個矩形凹槽61,所述矩形凹槽61的長為15-20mm,高度為5-10mm,需要說明的是,矩形凹槽61的長度小于倒梯形結構的下底邊長。該滴水線槽6的形成過程為:在地下連續墻體1和內襯墻2之間的邊梁3以及扶壁柱5的中軸線處進行“毛化處理”,“毛化處理”的寬度為50-70mm,即用鏨子剔毛,剔去光面,使其粗糙不平,再用1:3水泥砂漿抹出高15-25mm,上底邊長為50-70mm,下底邊長為15-25mm的梯形,并在水泥砂漿硬化之前用寬15-20mm的方木向上按壓該梯形的底端,以成型出一個寬15-20mm,高5-10mm的矩形凹槽61,以便將地下連續墻體1中的滲水快速地引至下方的排水通道4。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防水結構的地下連續墻,包括地下連續墻體1、內襯墻2、邊梁3、排水通道4和扶壁柱5,還包括設于所述地下連續墻體1和內襯墻2之間的邊梁3下表面以及所述扶壁柱5兩側的防水結構,所述防水結構包括若干滴水線槽6。通過在地下連續墻體1和內襯墻2之間的邊梁3下表面以及所述扶壁柱5兩側設置包括若干滴水線槽6的防水結構,在內襯墻2和地下連續墻體1之間起到了很好的隔水效果,同時可將地下連續墻體1中的滲水快速引流至下方的排水通道4,避免滲水漫延至內襯墻2而導致其墻體潮濕、滲漏和發霉的問題,結構簡單、施工方便、效率高、成本低、效果穩定可靠,且不會發生泥漿淤積甚至堵塞的問題,切實滿足了實際施工的需要。
雖然說明書中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這些實施方式只是作為提示,不應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省略、置換和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