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測流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安裝在渠道中部的測流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流量傳感器一般都安裝在渠道底部或邊坡上,這兩種安裝方式均有弊端。如果安裝在渠道底部,無論使用什么方法都存在在淤泥覆蓋的問題,時間長了傳感器靈敏度下降,甚至于損壞。如果安裝在渠道邊坡,對于較寬的渠道,水流在邊坡處由于受到阻力大,水的流速會比渠道中部低很多,甚至于邊坡的流速測量不到。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傳感器設置在渠道底部易被淤泥覆蓋以及設置在邊坡水流速度減緩而引起的測量不準確等問題,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測流裝置。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測流裝置,包括底座、墻體和傳感器,所述的底座安裝在渠道底部,所述的墻體垂直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的墻體包括與水流方向相對的第一端面、墻面、背對水流方向的第二端面和墻頂,所述的傳感器設置在墻面上。
為了防止渠道底部淤泥的覆蓋,所述的傳感器與底座的距離為墻面高度的1/3。
為了保證水流經過傳感器時已經恢復平穩,所述的傳感器與第一端面的距離大于傳感器與第二端面的距離。
為了進一步增加裝置的穩定性,所述的底座與墻體成T形結構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作為一種具體的結構形式,所述的墻面與水流方向平行;所述的墻面與渠道底部垂直;所述的墻體設置在渠道的中心位置處;所述的墻頂與渠道頂端平齊。
為了進一步保證水流流經傳感器時已經恢復平穩,所述的墻面長度為5米,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設置底座有助于將測流裝置穩固在渠道中。2、傳感器設置在距離底座1/3墻面高度處,可以防止淤泥的覆蓋。3、將墻面長度設置為5米,并將傳感器安裝在距離第一端面1/2墻面長度處,可保證水流經過傳感器時已恢復平穩。4、將部分底座嵌入渠道底部有助于進一步穩固測流裝置,防止裝置被水流沖走。
測流裝置安裝于河道的中部,底座牢固,安全,能夠測得最真實的水的流速,可以為明渠測量獲得更準確的數據。
附圖說明
圖1測流裝置與渠道結構示意圖;
圖2測流裝置側視圖;
圖3測流裝置與渠道剖視圖。
圖中1.底座,2.墻體,3.傳感器,4.墻面,5.第一端面,6.第二端面,7.墻頂,8.渠道頂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但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一種測流裝置包括底座1、墻體2和傳感器3,墻體2垂直于底座1固定連接,墻體2包括墻面4、第一端面5、第二端面6和墻頂7,墻面4垂直于渠道底部并與水流方向平行,第一端面5與水流方向相對,第二端面6背對水流方向;傳感器3固定在墻面4距離底座1/3高度處,且傳感器3與第一端面5的距離大于傳感器3與第二端面6的距離。水流流經墻體2時,首先流經第一端面5,然后經過傳感器3和第二端面6。底座1和墻體4均為長方體或正方體結構,底座1的下表面嵌入渠道底部中,底座1的上表面與墻體2和水流接觸,且上表面面積大于與墻體2的接觸面積。墻頂7與渠道頂端8平齊。墻體2設置在渠道的中心位置處,墻面4長度為5m。
測流裝置的制作及安裝過程:
在測流點,需要先將渠道內淤積的淤泥做清理,清理完成平整底座區域,然后按照圖紙尺寸要求使用φ10鋼筋構造骨架,后固定模板,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模板,安裝傳感器3,即可調試設備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