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挖掘機斗桿的加強結構,特別涉及一種挖掘機斗桿下翼板加強結構。
背景技術:
斗桿是挖掘機重要工作裝置結構件之一。由于斗桿直接與鏟斗相連,而鏟斗作用于作業對象,其載荷均通過斗桿油缸傳遞到斗桿上。尤其在鏟斗受側載及偏載情況下,斗桿受到彎曲及扭轉變形。此時下翼板折彎處的應力分布非常復雜。在周期交變載荷下,下翼板折彎處很容易出現疲勞開裂。
由于斗桿的箱型焊接板空腔結構形式,導致在內腔加強的難度較大。目前普遍采用在下翼板折彎處兩側添加長形加強條來防止下翼板開裂。這樣會導致兩側與中間的剛度差更大,開裂位置將往中間移動。
也有直接在下翼板添加整塊矩形折彎板的方式,該方式相當于將下翼板折彎處增厚。而并沒有將折彎處兩側與中間位置區別對待。起不到改變該處應力分布趨勢的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對兩側以及中間進行分別的處理,遵循該處應力分布特點而設計,解決箱型斗桿下翼板折彎板開裂問題的挖掘機斗桿下翼板加強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
一種挖掘機斗桿下翼板加強結構,具有彎折的下翼板加強板,所述下翼板加強板具有左平板、右平板、彎折板,所述下翼板加強板的彎折半徑與下翼板彎折半徑相配合,采用焊接結構固定在下翼板的彎折結構的外側;所述下翼板中的加強板左平板、右平板均為中間凹的形狀。
更具體的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下翼板加強板中的左平板兩側翼板向后支座方向伸出到后支座處。
進一步的:所述左平板兩側伸出翼板的末端相互連接形成左平板中間為孔的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下翼板加強板中的右平板中間凹處與彎折邊界線的距離a大于50mm,右平板的長度c大于150mm;左平板朝彎折處一端中間凹處與彎折邊界線的距離b大于50mm。
進一步的:所述下翼板加強板的右平板中間凹處與彎折邊界線的距離a大于50mm,右平板的長度c大于150mm;左平板中間凹處與彎折邊界線的距離b大于50mm,左平板的長度c大于150mm。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下翼板加強板根據下翼板折彎處應力分布趨勢而設計,可降低折彎處應力集中,解決下翼板開裂的共性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用于挖掘機斗桿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下翼板加強板2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下翼板加強板2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為:后支座1、下翼板加強板2、下翼板3、防撞板4、前支座5、中支座6、上翼板7、中腹板8、油缸支座9、中支座10。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施例如圖1所示,下翼板加強板焊接到下翼板折彎處,折彎半徑與下翼板匹配。
下翼板加強板2具有左平板21、右平板23、彎折板22,所述下翼板加強板2的彎折半徑與下翼板3彎折半徑相配合,采用焊接結構固定在下翼板3的彎折結構的外側。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下翼板加強板2有如下實施例:
實施例1: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應用于后支座并非為鑄件與下翼板焊接形式,下翼板加強板無需延伸,僅覆蓋下翼板折彎處即可。所述下翼板加強板2中的左平板21、右平板23均為中間凹的對稱形狀。下翼板加強板2中的右平板23中間凹處與彎折邊界線的距離a大于50mm,右平板23的長度c大于150mm;左平板21中間凹處與彎折邊界線的距離b大于50mm,左平板21的長度c大于150mm。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下翼板加強板2中的左平板21兩側翼板向后支座1方向伸出到后支座1處,左平板21兩側伸出翼板的末端相互連接形成左平板21中間為孔的結構,本實施例是在左平板21上挖孔的結構,可有效減少下翼加強板2的重量,下翼板加強板2中的右平板23中間凹處與彎折邊界線的距離a大于50mm,右平板23的長度c大于150mm;左平板21朝彎折處一端中間凹處與彎折邊界線的距離b大于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