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道路雨水回收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
背景技術: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即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作為修復城市水生態的一條路徑,能夠實現水的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能解決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的水環境日益加重的生態危機,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城市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
道路雨水徑流是城市雨水徑流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城市雨水徑流中具有最大資源的有效補充,對于緩解城市用水緊張,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道路雨水徑流含有大量污染物,且初期雨水徑流所帶有的污染物最嚴重,若直接排放進自然水體,會破壞周圍河流功能,造成水質惡化。
近年來,下沉式綠地、滲透塘、濕塘等開始受到關注并迅速建設,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雨水的下滲,但難以對雨水進行凈化后加以利用。因此,研究和開發出能夠高效且持續地保障道路雨水凈化和回用的多功能裝置對海綿城市的建設顯得尤為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其能對道路雨水進行凈化后加以利用,緩解城市內澇,節約水資源,提高道路雨水利用率。
為了實現根據本發明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包括:
過濾池,其為內部中空的圓柱體形,所述過濾池的上部的側壁上設置有雨水入口,所述過濾池的頂部設置有第一封蓋;
第一限位塊,其設置在所述過濾池的內部,所述第一限位塊為直徑上大下小的圓臺形,且與所述過濾池同軸設置,所述第一限位塊的頂部的外徑與所述過濾池的內徑相等,所述第一限位塊的頂部與所述過濾池的內側壁固定,且無縫連接;
第一框體,其內部中空,且頂部和底部均敞開,所述第一框體設置在所述過濾池中,且與所述過濾池同軸設置,所述第一框體的上部為直徑上大下小的圓臺形,下部為圓筒體形,所述第一框體的頂部的外徑介于所述第一限位塊的頂部的外徑和底部的外徑之間,所述第一框體的上部的錐角與所述第一限位塊的錐角相等,所述第一框體的上部的外側壁與所述第一限位塊的內側壁相貼合,所述第一框體的底部與所述過濾池的底部不接觸,所述雨水入口位于所述第一框體的上方;
多塊第二限位塊,其沿豎直方向間隔設置在所述第一框體內,所述第二限位塊為直徑上大下小的圓臺形,且與所述過濾池同軸設置,所述第二限位塊的頂部的外徑與所述第一框體的下部的內徑相等,所述第二限位塊的頂部與所述第一框體的下部的內側壁固定,且無縫連接,位于上方的第二限位塊的底部的內徑大于位于其下方的第二限位塊的底部的內徑;
多個第一濾網,一個第一濾網對應一塊第二限位塊,第一濾網為圓形,且插入與其對應的第二限位塊中,第一濾網的直徑介于與其對應的第二限位塊的頂部的內徑和底部的內徑之間,且位于上方的第二限位塊的底部的內徑大于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濾網的直徑,位于上方的第一濾網的網孔的尺寸大于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濾網的網孔的尺寸;
沉淀池,其為內部中空的圓柱體形,且設置在所述過濾池的一側,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設置有出水口,所述沉淀池的頂部設置有第二封蓋;
第二框體,其內部中空,且頂部敞開,所述第二框體設置在所述沉淀池中,且所述第二框體的底部與所述沉淀池的底部接觸,所述第二框體的外側壁與所述沉淀池的內側壁不接觸,所述第二框體的下部的側壁上設置有入水口,所述入水口處設置有第二濾網;
第一隔板,其沿豎直方向設置在所述第二框體的內部,所述第一隔板為圓筒體形,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底部固定,且無縫連接,所述第一隔板的內部與所述出水口連通,所述第一隔板的側壁上設置有凈水入口,所述凈水入口處設置有第三濾網;
第一水管,其一端與所述過濾池內位于最底部的第一濾網的下方的區域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沉淀池的內部連通;
填料層,其鋪設在所述第二框體的內側壁和所述第一隔板的外側壁之間,所述填料層的高度高于所述凈水入口的底部的高度,且低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高度。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過濾池的底部向著第一水管逐漸向下傾斜。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第一限位塊上間隔設置有多根第一桿體,所述第一桿體沿豎直方向設置,且所述多根第一桿體的底部在同一個圓周上,所述第一桿體的底部與所述第一限位塊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桿體的頂部穿過所述第一框體的上部;每塊第二限位塊上均間隔設置有多根第二桿體,所述第二桿體沿豎直方向設置,且一塊第二限位塊上的多根第二桿體的底部在同一個圓周上,所述第二桿體的底部與所述第二限位塊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桿體的頂部穿過與其對應的第一濾網。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第一框體的頂部間隔設置有多根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的另一端與一圓環連接。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圓環與所述第一封蓋的底部相抵。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還包括:
第三限位塊,其設置在所述沉淀池的內部,所述第三限位塊為直徑上大下小的圓臺形,且與所述沉淀池同軸設置,所述第三限位塊的頂部的外徑與所述沉淀池的內徑相等,所述第三限位塊的頂部與所述沉淀池的內側壁固定,且無縫連接,所述第一水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三限位塊的下方;
所述第二框體的上部和下部均為圓柱體形,中部為直徑上大下小的圓臺形,所述第二框體的中部的錐角與所述第三限位塊的錐角相等,所述第二框體的中部的外側壁與所述第三限位塊的內側壁相貼合,所述第二框體的頂部與所述第二封蓋的底部相抵,所述第二框體的上部的外徑小于所述沉淀池的內徑。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還包括:
多塊第二隔板,其設置在所述第二框體的內部,所述第二隔板為圓筒體形,多塊第二隔板由外到內間隔設置,且插設在所述填料層中,第一隔板、各塊第二隔板均與第二框體同軸設置,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底部固定,且無縫連接,所述第二隔板的頂部的高度高于所述填料層的高度,每塊第二隔板上均設置有一個開口,所述開口的底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填料層的高度,所述開口處設置有第四濾網;
多塊第三隔板,其插設在所述填料層中,且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三隔板為長方體形,且沿豎直方向設置,相鄰的兩塊第二隔板之間、第二框體的內側壁和位于最外側的第二隔板的外側壁之間,以及位于最內側的第二隔板的內側壁和第一隔板的外側壁之間均設置有一塊第三隔板,相鄰的兩塊第二隔板上的開口分別位于所述多塊第三隔板所在的平面的兩側,所述入水口和位于最外側的開口分別位于所述多塊第三隔板所在的平面的兩側,所述凈水入口和位于最內側的開口分別位于所述多塊第三隔板所在的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三隔板的底部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底部固定,且無縫連接。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凈水入口的頂部的高度、所述開口的頂部的高度均高于所述填料層的高度。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第一框體的下部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一限位塊的底部的內徑。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第二框體的下部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三限位塊的底部的內徑。
本發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能對道路雨水進行凈化后加以利用,緩解城市內澇,節約水資源,提高道路雨水利用率。
本發明的第一框體和第二框體均為預制件,在損壞后可單獨進行更換,節約了成本。
本發明的第一框體可取出,這樣方便清理第一框體內的截留物,省時省力,操作簡單。
本發明的第二框體可取出,這樣方便更換填料層和清理填料層中的小顆粒雜質,填料層可反復使用,進一步節約了成本。
本發明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發明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的第一框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所述的圓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所述的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所述的第二框體內的迂回通道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的描述中,術語“橫向”、“縱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如圖1至圖5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包括:
過濾池100,其為內部中空的圓柱體形,所述過濾池100的上部的側壁上設置有雨水入口101,所述雨水入口101與所述過濾池100的內部連通,這樣雨水能通過雨水入口101進入過濾池100的內部,通過各個第一濾網140從上到下逐級過濾,所述過濾池100的頂部設置有第一封蓋102,第一封蓋102的尺寸應設置為,使得打開第一封蓋102后,能取出第一框體120;
第一限位塊110,其設置在所述過濾池100的內部,所述第一限位塊110為直徑上大下小的圓臺形,且與所述過濾池100同軸設置,所述第一限位塊110內部中空,且頂部和底部均敞開,所述第一限位塊110的頂部的外徑與所述過濾池100的內徑相等,所述第一限位塊110的頂部與所述過濾池100的內側壁固定,且無縫連接;第一限位塊110用于固定第一框體120,又使第一框體120易于向上取出。
第一框體120,其內部中空,且頂部和底部均敞開,所述第一框體120設置在所述過濾池100中,且與所述過濾池100同軸設置,所述第一框體120的上部為直徑上大下小的圓臺形,下部為圓筒體形,即第一框體120的上部的直徑逐漸減小為倒圓臺形,下部的直徑不變,其由一體成型的上部和下部組成,所述第一框體120的頂部的外徑介于所述第一限位塊110的頂部的外徑和底部的外徑之間,這樣既能固定第一框體120,又使第一框體120方便取出,所述第一框體120的上部的錐角與所述第一限位塊110的錐角相等,所述第一框體120的上部的外側壁與所述第一限位塊110的內側壁相貼合,這樣能防止雨水進入第一框體120的上部的外側壁和第一限位塊110的內側壁間的縫隙中,也可在第一框體120的上部的外側壁上貼膠皮,進一步地防止雨水進入兩者間的縫隙中,所述第一框體120的底部與所述過濾池100的底部不接觸,所述雨水入口101位于所述第一框體120的上方;
多塊第二限位塊130,其沿豎直方向間隔設置在所述第一框體120內,所述第二限位塊130為直徑上大下小的圓臺形,且與所述過濾池100同軸設置,所述第二限位塊130內部中空,且頂部和底部均敞開,所述第二限位塊130的頂部的外徑與所述第一框體120的下部的內徑相等,所述第二限位塊130的頂部與所述第一框體120的下部的內側壁固定,且無縫連接,這樣能固定第一濾網140,又使第一濾網140方便向上取出,位于上方的第二限位塊130的底部的內徑大于位于其下方的第二限位塊130的底部的內徑,這樣能向上取出所有的第一濾網140;
多個第一濾網140,一個第一濾網140對應一塊第二限位塊130,第一濾網140為圓形,且插入與其對應的第二限位塊130中,第一濾網140的直徑介于與其對應的第二限位塊130的頂部的內徑和底部的內徑之間,這樣能固定第一濾網140,位于上方的第二限位塊130的底部的內徑大于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濾網140的直徑,這樣第一濾網140能穿過位于其上方的第二限位塊130,位于上方的第一濾網140的網孔的尺寸大于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濾網140的網孔的尺寸;雨水經各個第一濾網140從上到下逐級過濾,這樣也能對截留物進行分類。例如通過各個第一濾網140依次截留樹葉、土塊、煙頭、小石子。
沉淀池150,其為內部中空的圓柱體形,且設置在所述過濾池100的一側,所述沉淀池150的底部設置有出水口151,出水口151與沉淀池150的內部連通,所述沉淀池150的頂部設置有第二封蓋152,第二封蓋152的尺寸應設置為,使得打開第二封蓋152后,能取出第二框體160;
第二框體160,其內部中空,且頂部敞開,所述第二框體160設置在所述沉淀池150中,且所述第二框體160的底部與所述沉淀池150的底部接觸,這樣通過沉淀池150的底部支撐第二框體160,所述第二框體160的外側壁與所述沉淀池150的內側壁不接觸,所述第二框體160的下部的側壁上設置有入水口161,入水口161與第二框體160的內部連通,入水口161越低越好,最好靠近第二框體160的底部,所述入水口161處設置有第二濾網,第二濾網用于封住填料;
第一隔板170,其沿豎直方向設置在所述第二框體160的內部,所述第一隔板170為圓筒體形,所述第一隔板170的底部與所述第二框體160的底部固定,且無縫連接,所述第一隔板170的內部與所述出水口151連通,即第二框體160的底部設置有一通孔,該通孔與第一隔板170的內部,以及出水口151均連通,所述第一隔板170的側壁上設置有凈水入口171,所述凈水入口171處設置有第三濾網,第三濾網用于封住填料;
第一水管180,其一端與所述過濾池100內位于最底部的第一濾網140的下方的區域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沉淀池150的內部連通,即通過第一水管180將各個第一濾網140過濾后的雨水導入沉淀池150中,再通過填料層190過濾;第一水管180應盡量水平或朝著沉淀池150向下傾斜,且第一水管180的兩端盡量靠近過濾池100和沉淀池150的底部。
填料層190,其鋪設在所述第二框體160的內側壁和所述第一隔板170的外側壁之間,所述填料層190的頂部的高度高于所述凈水入口171的底部的高度,且低于所述第一隔板170的頂部的高度。填料層190為現有技術中任何一種可過濾水中雜質的填料層190。填料層190能阻礙雨水的流動,使雜質更容易沉淀在填料層190中。
本方案提供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在使用時,雨水經雨水入口101進入過濾池100中,經各個第一濾網140逐級過濾后,流至過濾池100的底部,再經第一水管180導入沉淀池150中,通過入水口161進入第二框體160內,經填料層190過濾后,從凈水入口171進入第一隔板170內,再逐漸向下,通過出水口151排入市政管路中或進行儲存。
各個第一濾網140用于截留尺寸樹葉、煙頭、雜草、石塊和生活垃圾等,填料層190用于沉淀雨水中的泥沙或其他小顆粒物。
需要清理過濾池100內的截留物時,打開第一封蓋102,豎直向上取出第一框體120,清理位于最上方的第一濾網140上的截留物,清理完后,取下該第一濾網140,接著逐級清理其他第一濾網140,直至所有第一濾網140清理完畢,也可取出第一框體120后,將第一框體120倒置,即可將截留物和第一濾網140倒出,再清洗第一框體120的內部,之后將各個第一濾網140插入對應的第二限位塊130中,再將第一框體120插入第一限位塊110中,通過第一限位塊110支撐第一框體120。
需要清理沉淀池150內的截留物時,打開第二封蓋152,豎直向上取出第二框體160,倒出填料,清洗或更換填料后,將填料鋪設在第二框體160的內側壁和第一隔板170的外側壁之間,通過沉淀池150的底部支撐第二框體160。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過濾池100的底部向著第一水管180逐漸向下傾斜。這樣過濾池100的底部的雨水能通過第一水管180全部導入沉淀池150中。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第一限位塊110上間隔設置有多根第一桿體200,所述第一桿體200沿豎直方向設置,且所述多根第一桿體200的底部在同一個圓周上(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桿體200的底部與所述第一限位塊110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桿體200的頂部穿過所述第一框體120的上部,這樣能通過第一桿體200進一步固定第一框體120,即第一框體120上對應第一桿體200的位置處設置有通孔,第一桿體200能穿過該通孔,這樣第一框體120也能向上取出;每塊第二限位塊130上均間隔設置有多根第二桿體210,所述第二桿體210沿豎直方向設置,且一塊第二限位塊130上的多根第二桿體210的底部在同一個圓周上(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桿體210的底部與所述第二限位塊130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桿體210的頂部穿過與其對應的第一濾網140,這樣能通過第二桿體210進一步固定對應的第一濾網140,即第二桿體210穿過第一濾網140上的網孔,這樣第一濾網140也能向上取出。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第一框體120的頂部間隔設置有多根連接桿220,所述連接桿220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20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220的另一端與一圓環230連接。因相鄰的兩根連接桿220間有間隙,這樣雨水能進入第一框體120內,需要取出第一框體120時,向上提起圓環230,即能將第一框體120取出。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圓環230與所述第一封蓋102的底部相抵。這樣能進一步地固定第一框體120,防止第一框體120在水流的沖擊下移動。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還包括:
第三限位塊240,其設置在所述沉淀池150的內部,所述第三限位塊240為直徑上大下小的圓臺形,且與所述沉淀池150同軸設置,所述第三限位塊240內部中空,且頂部和底部均敞開,所述第三限位塊240的頂部的外徑與所述沉淀池150的內徑相等,所述第三限位塊240的頂部與所述沉淀池150的內側壁固定,且無縫連接,所述第一水管180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三限位塊240的下方;第三限位塊240用于固定第二框體160,防止第二框體160在沉淀池150內徑向移動,又使第二框體160易于向上取出。
所述第二框體160的上部和下部均為圓柱體形,中部為直徑上大下小的圓臺形,即第二框體160的上部為圓柱體形,中部的直徑逐漸減小為倒圓臺形,下部的直徑不變,第二框體160由一體成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組成,所述第二框體160的中部的錐角與所述第三限位塊240的錐角相等,所述第二框體160的中部的外側壁與所述第三限位塊240的內側壁相貼合,所述第二框體160的頂部與所述第二封蓋152的底部相抵,即第二封蓋152擱置在第二框體160上,所述第二框體160的上部的外徑小于所述沉淀池150的內徑,這樣方便取出第二框體160。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還包括:
多塊第二隔板250,其設置在所述第二框體160的內部,所述第二隔板250為圓筒體形,多塊第二隔板250由外到內間隔設置(即多塊第二隔板250的直徑由外到內逐漸減小,較大直徑的第二隔板250套設在較小直徑的第二隔板250的外部),且插設在所述填料層190中,第一隔板170、各塊第二隔板250均與第二框體160同軸設置,出水口151位于沉淀池150的底部的中央,所述第二隔板250的底部與所述第二框體160的底部固定,且無縫連接,所述第二隔板250的頂部的高度高于所述填料層190的頂部的高度,每塊第二隔板250上均設置有一個開口251,所述開口251的底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填料層190的頂部的高度,所述開口251處設置有第四濾網,第四濾網用于封住填料;
多塊第三隔板260,其插設在所述填料層190中,且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三隔板260為長方體形,且沿豎直方向設置,相鄰的兩塊第二隔板250之間、第二框體160的內側壁和位于最外側的第二隔板250的外側壁之間,以及位于最內側的第二隔板250的內側壁和第一隔板170的外側壁之間均設置有一塊第三隔板260,第三隔板260將其所在的環形填料層190分隔開,即第三隔板260沿其寬度方向的兩側壁分別與相鄰的兩塊第二隔板250或第二框體160的內側壁和位于最外側的第二隔板250的外側壁或位于最內側的第二隔板250的內側壁和第一隔板170的外側壁固定,且無縫連接,相鄰的兩塊第二隔板250上的開口251分別位于所述多塊第三隔板260所在的平面的兩側,所述入水口161和位于最外側的開口251(位于最外側的第二隔板250上的開口251)分別位于所述多塊第三隔板260所在的平面的兩側,所述凈水入口171和位于最內側的開口251(位于最內側的第二隔板250上的開口251)分別位于所述多塊第三隔板260所在的平面的兩側,這樣能形成迂回的流通通道,使得雨水的過濾效果更好,所述第三隔板260的底部與所述第二框體160的底部固定,且無縫連接。
如圖4所示,雨水經入水口161進入第二框體160內,在填料層190中的迂回通道中不斷過濾后,從凈水入口171進入第一隔板170內,再逐漸向下,通過出水口151排入市政管路中。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凈水入口171的頂部的高度、所述開口251的頂部的高度均高于所述填料層190的頂部的高度。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第一框體120的下部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一限位塊110的底部的內徑。這樣方便取出第一框體120。
所述的海綿城市綠色雨水泥渣快速清理裝置中,所述第二框體160的下部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三限位塊240的底部的內徑。這樣方便取出第二框體160。
盡管本發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明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