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施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水利工程施工排水裝置。
(二)
背景技術:
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經常需要對基坑內積水進行排水作業,以防止積水對施工造成影響。在對基坑進行排水作業時,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將離心水泵接上排水管,然后用繩子拴住離心水泵將連接有排水管的離心水泵慢慢沿基坑放入到基坑內水面以下一定位置。采用這種方式排水作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冬天基坑內的污水會在上液面結一層冰,工人在向基坑內放置水泵時需要先用一根長桿將冰層捅開一個窟窿,然后再將水泵通過窟窿放置到冰層以下污水內排水,這種操作很是麻煩。二是采用繩子拴住離心水泵將其放置在基坑水面以下排水,時間長了繩子長期受污水浸泡容易斷了,繩子斷了后水泵掉到基坑底部,需人工打撈水泵,比較麻煩。三是對離心水泵放入水面以下的位置不好把控,這一位置需要工人憑借經驗進行,由于基坑內光線較差,工人往往需要多次嘗試后才能選擇出合適位置,費時費力。四是由于水泵放置位置完全由工人憑借經驗進行,有時水泵放置太深,基坑內的水泥沙含量太高,容易堵塞水泵,造成排水不暢。四是水泵通過繩子固定在水面以下一定位置后,當基坑內的液面降低時,工人需要再根據液面高低通過繩子調整水泵位置,比較麻煩。因此,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水利工程師旨在設計一種排水裝置,這種排水裝置具有破冰層功能,可以不使用繩子綁固放置,能夠自行確定在基坑內水面位置,無需工人憑經驗掌握,具有自過濾功能,能夠根據液面高低自行變化確定位置的排水裝置。
(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方便實用、具有破冰層功能,無需采用繩子綁固放置,能夠自行確定在基坑內水面位置,無需工人憑經驗掌握,具有自過濾功能,能夠根據液面高低自行變化確定位置的水利工程施工排水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水利工程施工用排水裝置,包括左、右對稱設置且分別向外側彎折的第一進水管和第二進水管,在第一進水管與第二進水管底端設有一豎直設置的儲水箱,在儲水箱的底端設有一頂點朝下的圓錐形鉆頭,在第一進水管與第二進水管之間設有一豎直設置的插入到儲水箱內側底部的輸水管,在輸水管上設有一水泵;在第一進水管上部鉸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一浮體,第一彈簧的一端與第一浮體固連,另一端與第一進水管的折彎部固連,在第一浮體與第一進水管折彎部之間的第一進水管上設有第一進水口,在第一進水管折彎部的下方內部設有第一過濾網,在對應第一過濾網的上方位置外側設有與第一進水管內部相連通的第一清理腔,在第一清理腔上設有第一密封蓋;在第二進水管上部鉸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二浮體,第二彈簧的一端與第二浮體固連,另一端與第二進水管的折彎部固連,在第二浮體與第二進水管折彎部之間的第二進水管上設有第二進水口,在第二進水管折彎部的下方內部設有第二過濾網,在對應第二過濾網的上方位置外側設有與第二進水管內部相連通的第二清理腔,在第二清理腔上設有第二密封蓋。
所述第一進水管與第二進水管的底端分別焊接在儲水箱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進水管與第二進水管的頂端分別焊接在輸水管的左、右兩側。
所述儲水箱為上底面大、下底面小的圓臺形,所述圓錐形鉆頭的頂面焊接在儲水箱的下底面上。
所述水泵為離心式水泵,水泵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與輸水管相連通。
所述第一浮體和第二浮體均由橡膠材料制成,第一浮體與第一進水管之間通過焊接在第一進水管上的鉸接底座與第一進水管相鉸接,第二浮體與第二進水管之間通過焊接在第二進水管上的鉸接底座與第二進水管相鉸接。
所述第一進水口與第二進水口分別焊接在第一進水管和第二進水管上;所述第一清理腔與第二清理腔分別焊接在第一進水管和第二進水管上。
所述第一過濾網和第二過濾網均由不銹鋼絲編織而成,且在第一過濾網和第二過濾網的下方分別設有卡子。
所述第一密封蓋和第二密封蓋均由橡膠材料制成,第一密封蓋塞入第一清理腔內,第二密封蓋塞入第二清理腔內。
在第一彈簧的兩端分別設置有拉鉤,在第一浮體上粘接有與第一彈簧端部拉鉤相配合的第一拉環,在第一進水管的折彎部上焊接有與第一彈簧另一端部拉鉤相配合的第一拉扣;在第二彈簧的兩端分別設置有拉鉤,在第二浮體上粘接有與第二彈簧端部拉鉤相配合的第二拉環,在第二進水管的折彎部上焊接有與第二彈簧另一端部拉鉤相配合的第二拉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水利工程施工排水裝置,結構合理,方便實用,第一進水管和第二進水管左、右對稱且分別向外彎折設置,在第一進水管和第二進水管底端設有一豎直設置的儲水箱,在儲水箱的底端設有一頂點朝下的圓錐形鉆頭,所述圓錐形鉆頭的頂面焊接在儲水箱的下底面上,當需要放置排水裝置時,通過圓錐形鉆頭即可捅破冰層,無需再另外找工具捅破冰層。第一進水管、第二進水管和儲水箱構成一個菱形結構,再配合第一浮體和第二浮體,在第一進水管上部鉸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一浮體,在第二進水管上部鉸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二浮體,所述第一浮體和第二浮體均由橡膠材料制成,第一浮體與第一進水管之間通過焊接在第一進水管上的鉸接底座與第一進水管相鉸接,第二浮體與第二進水管之間通過焊接在第二進水管上的鉸接底座與第二進水管相鉸接。第一浮體和第二浮體能夠使該排水裝置始終漂浮在基坑內污水上液面合適位置,這樣就無需再使用繩子綁固離心水泵,無需工人再憑經驗確定離心水泵在基坑內水面位置。而且,當基坑內液面變化時,該排水裝置也會隨著液面變化而變化,從而跟隨液面下降而下降,跟隨液面上升而上升,以保證該排水裝置始終處在液面合適位置,無需工人再根據液面高低通過松緊繩子來確定水泵位置,保證排水的順利進行。在第一進水管折彎部的下方內部設有第一過濾網,在第二進水管折彎部的下方內部設有第二過濾網,第一過濾網和第二過濾網能夠保證對第一進水口和第二進水口進入的污水進行過濾,過濾后的雜物分別進入到第一清理腔和第二清理腔內保存,以防止雜物進入到儲水腔內,起到過濾作用,這樣就不會出現堵塞水泵無法排水的問題,只需運行一段時間以后,定時清理第一清理腔和第二清理腔即可。另外,第一浮體和第二浮體能夠保證該排水裝置始終處在基坑內污水的上液面,上液面內污水泥沙含量少,第一浮體和第二浮體的設計也能夠保證該排水裝置免受基坑中部和下部泥沙含量較大區域的堵塞,適于廣泛推廣應用。
(四)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進水管,2第二進水管,3儲水箱,4輸水管,5水泵,6第一浮體,7第一進水口,8第一過濾網,9第一清理腔,10第一密封蓋,11第二浮體,12第二進水口,13第二過濾網,14第二清理腔,15第二密封蓋,16卡子,17第一彈簧,18第二彈簧,19第一拉環,20第一拉扣,21第二拉環,22第二拉扣,23圓錐形鉆頭。
(五)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如圖1中所示,該實施例包括左、右對稱設置且分別向外側彎折的第一進水管1和第二進水管2,在第一進水管1與第二進水管2底端設有一豎直設置的儲水箱3,在儲水箱3的底端設有一頂點朝下的圓錐形鉆頭23,在第一進水管1與第二進水管2之間設有一豎直設置的插入到儲水箱3內側底部的輸水管4,在輸水管4上設有一水泵5;在第一進水管1上部鉸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一浮體6,第一彈簧17的一端與第一浮體6固連,另一端與第一進水管1的折彎部固連,在第一浮體6與第一進水管1折彎部之間的第一進水管1上設有第一進水口7,在第一進水管1折彎部的下方內部設有第一過濾網8,在對應第一過濾網8的上方位置外側設有與第一進水管1內部相連通的第一清理腔9,在第一清理腔9上設有第一密封蓋10;在第二進水管2上部鉸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二浮體11,第二彈簧18的一端與第二浮體11固連,另一端與第二進水管2的折彎部固連,在第二浮體11與第二進水管2折彎部之間的第二進水管2上設有第二進水口12,在第二進水管2折彎部的下方內部設有第二過濾網13,在對應第二過濾網13的上方位置外側設有與第二進水管2內部相連通的第二清理腔14,在第二清理腔14上設有第二密封蓋15。
所述第一進水管1與第二進水管2的底端分別焊接在儲水箱3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進水管1與第二進水管2的頂端分別焊接在輸水管4的左、右兩側。
所述儲水箱3為上底面大、下底面小的圓臺形,所述圓錐形鉆頭23的頂面焊接在儲水箱3的下底面上。
所述水泵5為離心式水泵5,水泵5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與輸水管4相連通。
所述第一浮體6和第二浮體11均由橡膠材料制成,第一浮體6與第一進水管1之間通過焊接在第一進水管1上的鉸接底座與第一進水管1相鉸接,第二浮體11與第二進水管2之間通過焊接在第二進水管2上的鉸接底座與第二進水管2相鉸接。
所述第一進水口7與第二進水口12分別焊接在第一進水管1和第二進水管2上;所述第一清理腔9與第二清理腔14分別焊接在第一進水管1和第二進水管2上。
所述第一過濾網8和第二過濾網13均由不銹鋼絲編織而成,且在第一過濾網8和第二過濾網13的下方分別設有卡子16。
所述第一密封蓋10和第二密封蓋15均由橡膠材料制成,第一密封蓋10塞入第一清理腔9內,第二密封蓋15塞入第二清理腔14內。
在第一彈簧17的兩端分別設置有拉鉤,在第一浮體6上粘接有與第一彈簧17端部拉鉤相配合的第一拉環19,在第一進水管1的折彎部上焊接有與第一彈簧17另一端部拉鉤相配合的第一拉扣20;在第二彈簧18的兩端分別設置有拉鉤,在第二浮體11上粘接有與第二彈簧18端部拉鉤相配合的第二拉環21,在第二進水管2的折彎部上焊接有與第二彈簧18另一端部拉鉤相配合的第二拉扣22。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先將輸水管4的頂端綁固接上排水管,將水泵5接上電源線,再確定第一進水管1、第二進水管2和儲水箱3在滿水狀態下整個裝置的總重量,根據總重量選擇合適的第一浮體6和第二浮體11的長短以確定浮力的大小。
當冬天基坑內的污水結冰時,握住排水管將該排水裝置向下放,遇到冰層時,用儲水箱3底端的圓錐形鉆頭23砸開冰層,冰層砸開后,再沿砸開的窟窿向下放置該排水裝置,在放置過程中,如果冰層較厚,窟窿較小,在放置的時候,由于第一浮體6和第二浮體11是分別鉸接在第一進水管1和第二進水管2上的,所以該排水裝置對窟窿的直徑要求較小,當將該排水裝置從較小的窟窿向下放置時,第一浮體6和第二浮體11會由水平狀態變為豎直狀態,通過窟窿后,第一浮體6和第二浮體11又分別在第一彈簧17和第二彈簧18的作用下,恢復到水平狀態。將該排水管放置于排水位置后,將水泵5的電源線通過開關與總電源連接,開啟開關啟動排水即可。
將該排水裝置放置于基坑內后,該排水裝置在第一浮體6和第二浮體11的作用下始終漂浮于基坑內污水的上液面位置,且隨液面高度變化而變化。污水分別通過第一進水口7和第二進水口12進入到第一進水管1和第二進水管2內,然后第一進水管1內的污水在第一過濾網8的過濾下進入到儲水箱3中,雜物通過過濾進入第一清理腔9內,第二進水管2內的污水在第二過濾網13的過濾后進入到儲水箱3中,雜物通過過濾進入第二清理腔14內,然后水泵5從儲水箱3內抽取過濾后的污水進行排放。
該水利工程施工排水裝置,結構合理,方便實用,第一進水管1和第二進水管2左、右對稱且分別向外彎折設置,在第一進水管1和第二進水管2底端設有一豎直設置的儲水箱3,在儲水箱3的底端設有一頂點朝下的圓錐形鉆頭23,所述圓錐形鉆頭23的頂端焊接在儲水箱3的下底面上,當需要放置排水裝置時,通過圓錐形鉆頭23即可捅破冰層,無需再另外找工具捅破冰層。第一進水管1、第二進水管2和儲水箱3構成一個菱形結構,再配合第一浮體6和第二浮體11,在第一進水管1上部鉸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一浮體6,在第二進水管2上部鉸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二浮體11,在第二進水管2上部鉸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二浮體11,所述第一浮體6和第二浮體11均由橡膠材料制成,第一浮體6與第一進水管1之間通過焊接在第一進水管1上的鉸接底座與第一進水管1相鉸接,第二浮體11與第二進水管2之間通過焊接在第二進水管2上的鉸接底座與第二進水管2相鉸接。這樣就能夠使該排水裝置始終漂浮在基坑上液面合適位置,這樣就無需再使用繩子綁固離心水泵5,無需工人再憑經驗確定離心水泵5基坑內水面位置,而且,當基坑內液面變化時,該排水裝置也會隨著液面變化,從而跟隨液面下降而下降,跟隨液面上升而上升,以保證該排水裝置始終處在液面合適位置,無需工人再根據液面高低通過松緊繩子來確定水泵5位置,保證排水的順利進行。在第一進水管1折彎部的下方內部設有第一過濾網8,在第二進水管2折彎部的下方內部設有第二過濾網13,第一過濾網8和第二過濾網13能夠保證對第一進水口7和第二進水口12進入的基坑污水進行過濾,過濾后的雜物分別進入到第一清理腔9和第二清理腔14內保存,以防止雜物進入到儲水腔內,起到過濾作用,這樣就不會出現堵塞水泵5無法排水的問題,只需運行一段時間以后,定時清理第一清理腔9和第二清理腔14即可。另外,第一浮體6和第二浮體11能夠保證該排水裝置始終處在基坑內污水的上液面,上液面內污水泥沙含量少,第一浮體6和第二浮體11的設計也能夠保證該排水裝置免受基坑中部和下部泥沙含量較大區域的堵塞,適于廣泛推廣應用。
本實用新型未詳述之處,均為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技術。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