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解決積水的涵水路面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解決積水的涵水路面,是對現有路面結構的改進,屬于路面建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城市路面施工,都是通過路基碾壓,覆蓋三合土碾壓,石粉或細石子鋪層找平,澆筑混凝土或浙青。整個路面都是不透水的且不透氣。一旦有暴雨,因為路面不透水而迅速聚集,一旦超過雨水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就會形成城市內澇。同時使路面下的土壤與自然隔絕而破壞了路面下的土壤生態環境。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解決積水的涵水路面,解決了傳統路面疏水性差、積水影響交通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解決積水的涵水路面,解決方案如下在自然土壤層上順序鋪設有涵水層、碎石路基;碎石路基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制成的支撐網;支撐網上設有支撐網架,支撐網架中均勻固定分布有若干錐形疏水管,錐形疏水管豎直放置,大口向下;位于錐形疏水管大口下的支撐網開孔與碎石路基連通;在支撐網架中澆筑有混凝土加固層至錐形疏水管的上管口平面,路面澆筑其上構成層狀結構。本實用新型涵水路面鋪設第一層采用無數預制的塑料網架均布中空塑膠管作為支柱,然后罐入水泥混凝土,中空塑膠管成為地表的毛細孔及雨水導流孔,混凝土層足以承載城市文明的重量;第二層碎石層,再一次平均分散承重壓力,同時讓雨水滲入、過濾、涵蓄;第三層為粗砂層承載碎石層對自然土壤壓入以及減緩雨水對土壤的快速浸潤;第四層為自然土壤,土壤吸飽雨水后,涵養地下生態系統。涵水路面是將腳下硬梆梆的水泥世界打穿氣孔。這樣的城市面對極端暴雨通過有氣孔的路面將雨水導流到路面下的涵水層進而滲透到自然土壤,從而吸納雨水冰雪進入地下,并儲存下來,避免城市積水形成內澇。實驗數據顯示,涵水路面,可以承受的透水率是一小時200mm,瞬時暴雨在200mm以下,連積水也不會有,地下涵水層的儲水量就足以容納。本實用新型還有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功效。雨天蓄積在路面下的雨水,等到天氣放晴,水汽揮發,又自然的降低都市溫度??梢驕p少使用空調等降溫設備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一個中型城市如果地下儲存了大量的雨水,夏季大約可以降溫3度,等于節約將近10億度用電,避免6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同時路面下的土壤有了水分,以及空氣交換從而改善了路面下土壤的生態環境,地底下,植物的根,土里的小動物及微生物就能很好生長,捕捉路面上的二氧化碳,做為自身的養分,然后把新鮮的空氣回饋給城市,大自然的循環會讓城市再找回自己的呼吸。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在于采用錐形中空塑料管可將雨水導入下面的碎石涵水層,以及晴天是水汽向上蒸發的通道。涵水路面能通過儲存多余的雨水,自然的疏散暴雨。大大的減輕城市雨水排水系統的壓力從而能避免城市因暴雨形成城市積水進而形成內澇。
圖I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原理圖;圖中,I、維形疏水管;2、混凝土加固層;3、支撐網架;4、支撐網;5、碎石路基;6、涵水層;7、自然土壤層;8、路面。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圖I所示,在自然土壤層7上鋪設IOOmm厚礫砂(或粗砂)制成的涵水層6,碾壓找平;再鋪設300_厚碎石路基5震動碾壓找平;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制成的支撐網4,以防止澆筑混凝土是水泥漿堵塞碎石層空隙;支撐網4的上面鋪設預制支撐網架3,支撐網架 3上均勻固定分布有中空的錐形疏水管1,錐形疏水管I豎直放置,將錐形疏水管I管下的支撐網4部位開孔與碎石路基5 (厚50mm)連通,支撐網架3高度190mm、長度500mm、寬度500mm,根據路面尺寸拼扎在一起布滿路面,錐形疏水管I以中心距橫向250mm、縱向250mm布入支撐網架3中,錐形疏水管I上口直徑20mm下口直徑60mm,壁厚3mm上口有15mm長等徑且上口面于支撐網架3面平。每個錐形疏水管I的管口對應以塑料塞以塞住管口,管塞塞住管口后外露IOmm,管塞上面直徑為25mm至管口部分直徑為20mm的錐形。混凝土加固層2至錐形疏水管I的管塞平面,振搗壓平抹光,混凝土加固層2初凝后揭開管塞,澆筑路面8即可。
權利要求1.一種解決積水的涵水路面,其特征在于在自然土壤層上順序鋪設有涵水層、碎石路基;碎石路基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制成的支撐網;支撐網上設有支撐網架,支撐網架中均勻固定分布有若干錐形疏水管,錐形疏水管豎直放置,大口向下;位于錐形疏水管大口下的支撐網開孔與碎石路基連通;在支撐網架中澆筑有混凝土加固層至錐形疏水管的上管口平面,路面澆筑其上構成層狀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解決積水的涵水路面,在自然土壤層上順序鋪設有涵水層、碎石路基;碎石路基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制成的支撐網;支撐網上設有支撐網架,支承網架中均勻固定分布有若干錐形疏水管,錐形疏水管豎直放置,大口向下;位于錐形疏水管大口下的支撐網開孔與碎石路基連通;在支承網架中澆筑有混凝土加固層至錐形疏水管的上管口平面,路面澆筑其上構成層狀結構。采用錐形中空塑料管可將雨水導入下面的碎石涵水層,以及晴天是水汽向上蒸發的通道。涵水路面能通過儲存多余的雨水,自然的疏散暴雨。大大的減輕城市雨水排水系統的壓力從而能避免城市因暴雨形成城市積水進而形成內澇。
文檔編號E01F5/00GK202766945SQ20122039456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0日
發明者孫沛, 李玉泉 申請人:吉林省中力通信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