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城市交通道路結構,特別涉及一種以十字形交叉結構為建立基礎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
背景技術:
在高速公路建設中,立交橋是交叉路口的交通樞紐。立交橋承擔著車輛縱橫向直行、右轉彎、左轉彎時的互不干涉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左轉彎道的設計,比較麻煩,一般設計方式為右轉式,即過了十字中心后右轉一圈,這種方式的缺點是轉彎弧度和坡度都很大,影響車輛左轉彎時行進速度和安全性。
與本發明有關的技術是,中國專利號200620097086.9公開了一種雙X型轉彎立交橋,它是在十字形中心建設三層天橋,其不足之處是,建橋層數多,左轉彎道爬坡坡度大,也影響車輛左轉彎時的行進速度和安全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高速立交結構的缺陷,從而提供一種層數少,易左轉,適用于高速道路交叉路口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目的就是通過對各方向行駛路線的設計,利用匝道作為專用左轉彎道路以形成分體互通立交橋交通路線網,來實現行駛車輛在交叉口各方向各行其道,順暢通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以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是以十字形交叉結構為建立基礎,包括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交叉路口,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置于縱向一般路或橫向一般路的上方,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包括以縱向或橫向一般路中心連線向兩側橫向或縱向移開適當區域的兩座立交橋和兩座立交橋之間的匝道,兩座立交橋分別與縱向或橫向一般路的兩條單向車道相連通,所述匝道的一端與橫向或縱向的一般路連通,另一端與立交橋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兩座立交橋因移開而形成的區域的形狀為圓形、橢圓形、菱形或正多邊形中的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的兩座立交橋上的行車方向相反。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新式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與傳統立交橋相比,在實現道路互通的狀況下,具有占地面積少,造價低,建設速度快,功能強的優勢,符合立交橋小型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本發明的立交橋的左轉彎專道是采用匝道完成的,適合高速公路交叉路口處;本發明的立交橋設計成圓形,橢圓形或者多邊形等氣勢、精美、景觀的藝術建筑造型,成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標志名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中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1的橋型圖;
圖3為本發明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中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2的橋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發明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主要是采用兩座純單行立交橋并列組合,橋面行駛方向相反的縱向車輛,橋底行駛橫向車輛。目的是充分利用橋面與橋底的位差,以及兩座橋的地域空間,形成滿足四岔口出行需求的交通路線網。本發明的立交結構,在不需要現場人員和信號燈光管理狀況下,可實現各方向車輛各行其道,暢通無擾,川流不息。
為了滿足交叉路口各個路口的出行需求,本發明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主要是利用兩座立交橋之間具有以與其相連通的橫向或縱向一般路的中心線向兩側縱向或橫向移開適當距離,從而在在地面就形成對稱于相交公路中線的左轉彎專用場地,從而可使轉彎場地內的道路成為左轉彎專用線路。這樣就可以解決交叉路口中各個路口直行、左轉、右轉的需求。
具體到本發明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是以十字形交叉結構為建立基礎,包括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交叉路口,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置于縱向一般路或橫向一般路的上方,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包括以縱向或橫向一般路中心連線向兩側橫向或縱向移開適當區域的兩座立交橋和兩座立交橋之間的匝道,兩座立交橋分別與縱向或橫向一般路的兩條單向車道相連通,也就是說: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置于縱向一般路的上方,就與橫向一般路相連通,反之,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置于橫向一般路的上方,就與縱向一般路相連通。
所述匝道的一端與橫向或縱向的一般路連通,另一端與立交橋連通。這里的匝道為左轉彎專用彎道,實現各個路口的左轉需求。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的結構是以十字形交叉結構為建立基礎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包括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交叉路口,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置于橫向一般路的上方,并與縱向一般路相連通。
此外,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包括以縱向一般路中心連線向兩側橫向移開適當區域的兩座立交橋和兩座立交橋之間的匝道,兩座立交橋分別與縱向一般路的兩條單向車道相連通。
所述的兩座立交橋形成菱形結構且為單向橋,且兩座立交橋的行車方向相反,所述匝道的一端與橫向的一般路連通,另一端與立交橋連通。這里的匝道為左轉彎專用彎道,實現各個路口的左轉需求。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1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兩座立交橋分別為立交橋M與立交橋N,立交橋M位于西側,立交橋N位于東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穿過立交橋M后,經一般路段e行駛并穿過立交橋N后,直至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a-b-c。
從北往南:沿一般路段n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o,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k,完成直行。從南往北,以此類推,路線為:j-p-h。
右轉
從東往北、南往東、西往南還是北往西,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兩座主橋之間,也可放在兩座主橋之外,優先選擇放在主橋之外。例如:從東往北:沿一般路段a-q-g-h行駛,完成右轉;從南往東:沿一般路段j-i-t-f行駛,完成右轉;從西往南:沿一般路段d-u-l-k行駛,完成右轉;從北往西:沿一般路段n-m-x-e行駛,完成右轉。
左轉
從東往南:沿著一般路段a、q行駛并穿過立交橋N后,經上橋匝道r逐漸上升行駛到立交橋M,隨后沿著立交橋路段o行駛,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k,完成左轉。
從西往北:沿著一般路段d、u行駛并穿過立交橋M后,經上橋匝道v逐漸上升行駛到立交橋N,隨后沿著立交橋路段p行駛,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h,完成左轉。
從北往東:沿著一般路段n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o行駛,隨后轉向沿著下橋匝道s行駛,下橋后經一般路段t穿過立交橋N后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著一般路段j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p行駛,隨后轉向沿著下橋匝道w行駛,下橋后經一般路段x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e,完成左轉。
可見,本發明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可以滿足各個路口的出行需求,適合高速車輛的行駛。
實施例2
如圖3、4所示的結構是以十字形交叉結構為建立基礎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包括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交叉路口,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置于縱向一般路的上方,并與橫向一般路相連通。
此外,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包括以橫向一般路中心連線向兩側縱向移開適當區域的兩座立交橋和兩座立交橋之間的匝道,兩座立交橋分別與橫向一般路的兩條單向車道相連通。
所述的兩座立交橋形成橢圓形結構且為單向橋,且兩座立交橋的行車方向相反,所述匝道的一端與縱向的一般路連通,另一端與立交橋連通。這里的匝道為左轉彎專用彎道,實現各個路口的左轉需求。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3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兩座立交橋分別為立交橋M與立交橋N,立交橋M位于北側,立交橋N位于南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一般路段j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k,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l,完成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g-h-i。
從北往南: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穿過立交橋M后,經一般路段e行駛并穿過立交橋N后,直至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直行。從南往北,以此類推,路線為:a-b-c。
右轉
從東往北、南往東、西往南還是北往西,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兩座主橋之間,也可放在兩座主橋之外,優先選擇放在主橋之外。右轉車道可放在兩座主橋之間,也可放在兩座主橋之外,優先選擇放在主橋之外。例如:從東往北:沿一般路段g-o-x-c行駛,完成右轉;從南往東:沿一般路段a-q-m-l行駛,完成右轉;從西往南:沿一般路段j-n-t-f行駛,完成右轉;從北往西:沿一般路段d-u-p-i行駛,完成右轉。
左轉
從東往南:沿著一般路段g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h行駛,隨后轉向沿著下橋匝道s行駛,下橋后經一般路段t穿過立交橋N后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左轉。
從西往北:沿著一般路段j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k行駛,隨后轉向沿著下橋匝道w行駛,下橋后經一般路段x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c,完成左轉。
從北往東:沿著一般路段d、u行駛并穿過立交橋M后,經上橋匝道v逐漸上升行駛到立交橋N,隨后沿著立交橋路段k行駛,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l,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著一般路段a、q行駛并穿過立交橋N后,經上橋匝道r逐漸上升行駛到立交橋M,隨后沿著立交橋路段h行駛,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i,完成左轉。
可見,本發明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可以滿足各個路口的出行需求,適合高速車輛的行駛。
本發明的兩座立交橋形成的適當區域的形狀為圓形、橢圓形、菱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正十邊形、正十二變形中的一種,可以根據實際地勢設計成氣勢磅礴的精美景觀藝術造型。
本發明的新式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與傳統立交橋相比,在實現道路互通的狀況下,具有占地面積少,造價低,建設速度快,行駛轉彎半徑大,功能強的優勢,符合立交橋小型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本發明的立交橋的左轉彎專道是采用匝道完成的,適合高速公路交叉路口處;本發明的立交橋設計成圓形,橢圓形或者多邊形等氣勢、精美、景觀的藝術建筑造型,成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標志名片。
上述實施例并非是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凡是在本發明構思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本領域的專業人員能夠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