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尤其是涉及城市軌道公交立體交通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速發展,城市交通擁堵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每年因此造成的損失巨大。地下鐵路(以下簡稱地鐵)在城市交通系統擔負著重要角色,是許多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交通項目。地鐵的優點是不影響地面交通,載客多,速度快,不停頓(除了上下乘客之外),但其缺點也很明顯:建造運營成本高、周期長,安全保障投入大,乘車換乘距離遠。高架公路(高架橋)不僅存在建造運營成本高、周期長的問題,最根本的是不能實現乘車換乘,不適于城市公共客運交通運輸。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城市軌道公交立體交通系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下述技術方案:
本發明所述的城市軌道公交立體交通系統,包括按照縱、橫布置的多條道路所構成的井字形交通系統,位于縱、橫相交的所述道路十字路口的四角分別設置有站點及站點候車區;所述井字形交通系統自上而下為頂層、中間層和底層;每一層的每一條縱向道路分別位于開設在地面的同一條渠槽結構的縱向凹槽內,即:所述縱向凹槽為自上而下三層結構;每一層的每一條橫向道路分別位于開設在地面的同一條渠槽結構的橫向凹槽內,即:所述橫向凹槽為自上而下三層結構;三層井字形交通系統的每個所述十字路口處的站點候車區上、下互通;每一條所述的縱向凹槽、橫向凹槽的底層和中間層分別鋪設有行車軌道,每一條縱向凹槽、橫向凹槽的頂層為行人步道。
每一條所述的縱向凹槽、橫向凹槽的底層和中間層的行車軌道均為單行軌道,即:每一條縱向凹槽的底層行車軌道和中間層行車軌道互為逆向行駛的行車軌道,每一條橫向凹槽的底層行車軌道和中間層行車軌道互為逆向行駛的行車軌道。
本發明優點在于本著公共交通優先這是一個重要交通理念,設計了專用的公交軌道井字形立體交通系統。開設在地面的渠槽結構專用車道不同于地鐵在地下,也不同于高架橋在空中,因此建設成本僅有同樣長度地鐵建設成本的五分之一以下,而且安全性大大提高。渠槽結構專用車道縱、橫井字形直線布置,使得在一條公交線路上只單向運行一路公交車(不只是一輛,它們依一定規則分布在這一條公交線路上),因此具備以下顯著進步:
一、對交通管理層來,線路設計大大簡化,線路數量大大減少,管理難度大大降低;
二、對司機來說,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同時車輛的車體可以更長(假設長100米),跑的可以更快;
三、對乘客來說,由于線路結構簡單,可以很容易的辨別目的地方向,出行時樂于優先選擇公交;
四、路口乘換:站點候車區設在十字路口,乘客很容易找到,乘車、換車都在這里,真正實現了縱向、橫向的零距離換乘,大大方便了乘客;
五、穿梭運行:合理安排調度縱向、橫向公交軌道車布局和運行間隔,實現了在一個平面內,縱向、橫向公交運行時不沖突;
六、實現了公交的軌道化、電氣化、智能化,滿足了城市公交發展的趨勢;可以方便、容易地實現公交的準時準點,并為進一步地實現公交的無人駕駛提供了技術保證。
七、本發明與現有公共交通道路如BRT等相比,不占用路面。
附圖說明
圖1.1是本發明所述井字形交通系統i時刻車輛靜態位置平面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所述井字形交通系統i+40秒時刻車輛靜態位置平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所述井字形交通系統位于十字路口四角的站點候車區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所述渠槽結構縱向凹槽(或橫向凹槽)的縱向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所述渠槽結構縱向凹槽(或橫向凹槽)的橫向斷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實施例。
如圖1-4所示,本發明所述的城市軌道公交立體交通系統,包括按照縱、橫布置的多條道路1、2所構成的井字形交通系統,位于縱、橫相交的所述道路十字路口的四角分別設置有站點及站點候車區3;井字形交通系統自上而下為頂層、中間層和底層;每一層的每一條縱向道路1分別位于開設在地面的同一條渠槽結構的縱向凹槽7內,即:所述縱向凹槽7自上而下分為頂層4、中間5層和底層6三層結構;每一層的每一條縱向道路1分別位于開設在地面的同一條渠槽結構的縱向凹槽7內;每一層的每一條橫向道路分別位于開設在地面的同一條渠槽結構的橫向凹槽內,即:所述橫向凹槽自上而下分為頂層、中間層和底層三層結構;每一層的每一條橫向道路分別位于開設在地面的同一條渠槽結構的橫向凹槽內;三層井字形交通系統的每個所述十字路口處的站點候車區3上、下互通;每一條所述的縱向凹槽7、橫向凹槽的底層和中間層分別鋪設有行車軌道8、9,每一條縱向凹槽7、橫向凹槽的頂層4為行人步道。每一條所述的縱向凹槽7、橫向凹槽的底層6和中間層5的行車軌道8、9均為單行軌道,即:每一條縱向凹槽7的底層行車軌道8和中間層行車軌道9互為逆向行駛的行車軌道,每一條橫向凹槽的底層行車軌道和中間層行車軌道互為逆向行駛的行車軌道。
本發明圖1.1、圖1.2的說明:
圖1.1中,圖標表示東西方向行駛的、在i時刻停靠在站點的車輛,
即:WE代表東(east)西(west);
圖1.1中,圖標表示北南方向行駛的、在i時刻停靠在站點的車輛,
即:NS代表北(north)南(south)(west)。
圖1.2中,圖標表示東西方向行駛的、在i+40秒時刻停靠在站點的車輛,即:WE代表東(east)西(west);
圖1.2中,圖標表示北南方向行駛的、在i+40秒時刻停靠在站點的車輛,即:NS代表北(north)南(south)(west)。
由圖1.1、圖1.2可以看出,相鄰站點設計相距600米,車速設計為15米/秒(54千米/小時),因此相鄰站點車輛運行需要40秒,不存在縱、橫方向車輛相互沖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