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道路交通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三岔口分體互通普通立交結構。
背景技術:
車輛在通過城市公路交通岔口時,其直行路線與左轉彎路線要發生干擾交叉,相互影響通行。目前,多采用現場人員指揮或燈光管控維持交通亂序;也有采用分離式立交橋,但也僅能使橋面上的車輛實現順暢通行,其余方向線路依然需依次交替放行,不能充分發揮現有城市交通設施的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三岔口分體互通普通立交結構。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建造容易、造價較低、占地較少、地面路線可隨意安排的特點。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三岔口分體互通普通立交結構,它包括第一雙向路、第二雙向路、第三雙向路、第一單向立交橋和第二單向立交橋,第一單向立交橋和第二單向立交橋位于第三雙向路的上方;其中,第一雙向路、第二雙向路和第三雙向路均設置有上行道和下行道,第一雙向路下行道在路口處分流出兩路,一路通過第一右轉彎道與第三雙向路下行道聯通,另一路與第一單向立交橋的上橋端聯通;
第三雙向路上行道分支出三路,分別為第二右轉彎道、掉頭道和第一左轉彎道;
第二單向立交橋的下橋端分流出三路,一路通過第二左轉彎道與第三雙向路下行道聯通,一路與第一單向立交橋的上橋端聯通,另一路與第一雙向路上行道聯通;
掉頭道與第三雙向路下行道聯通,第一左轉彎道與第一雙向路上行道聯通;
第一單向立交橋的下橋端分流出兩路,一路與第二雙向路下行道聯通,另一路與第二單向立交橋的上橋端聯通;
第二右轉彎道與第二雙向路下行道聯通,第二雙向路上行道與第二單向立交橋的上橋端聯通;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單向立交橋和第二單向立交橋平行布置。
進一步地,第一單向立交橋與第二單向立交橋相對于第一雙向路和第二雙向路的中心連線分別向兩側偏移一定距離,滿足車輛行駛調頭需要。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方便車輛轉向調頭,駛向任意路段;本發明由兩座單行立交橋和地面路線組成,具有結構簡單、建造容易、造價較低、占地較少、地面路線可隨意安排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橋型平面圖;
圖3為由第一單向立交橋和第二單向立交橋組成的立交橋組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三岔口分體互通普通立交結構,它包括第一雙向路、第二雙向路、第三雙向路、第一單向立交橋4和第二單向立交橋9,第一單向立交橋4和第二單向立交橋9位于第三雙向路的上方;其中,第一雙向路、第二雙向路和第三雙向路均設置有上行道和下行道,第一雙向路下行道1在路口處分流出兩路,一路通過第一右轉彎道2與第三雙向路下行道3聯通,另一路與第一單向立交橋4的上橋端聯通;
第三雙向路上行道5分支出三路,分別為第二右轉彎道6、掉頭道7和第一左轉彎道8;
第二單向立交橋9的下橋端分流出三路,一路通過第二左轉彎道10與第三雙向路下行道3聯通,一路與第一單向立交橋4的上橋端聯通,另一路與第一雙向路上行道11聯通;
掉頭道7與第三雙向路下行道3聯通,第一左轉彎道8與第一雙向路上行道11聯通;
第一單向立交橋4的下橋端分流出兩路,一路與第二雙向路下行道12聯通,另一路與第二單向立交橋9的上橋端聯通;
第二右轉彎道6與第二雙向路下行道12聯通,第二雙向路上行道13與第二單向立交橋9的上橋端聯通;
本發明的第一單向立交橋4和第二單向立交橋9平行布置。第一單向立交橋4與第二單向立交橋9相對于第一雙向路和第二雙向路的中心連線分別向兩側偏移一定距離,滿足車輛行駛調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