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城市交通道路結構,特別涉及一種以十字形、T字形或Y字形為建立基礎的新型公路岔口的復合式交通組織及結構設計。
背景技術:
目前為了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出現了多種解決方法,大致上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是所建立交橋層數多,架設比較高而使坡面較長或坡度較大、占地面積較寬、投資多,不現實。第二種是使用了較長的高架橋或下拉槽,雖沒有太大的高度,但是只起到局部交通擁堵的緩解。第三種是通過限號行駛,但是隨著車輛的不斷增加,限號最終解決不了城市交通的擁堵。最后一種是建造地鐵或輕軌,但只能解決大致方向的暢通,卻無法到達一些具體的地點,不能全面的給生活、工作和商務等帶來便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城市道路交通結構的缺陷,從而提供一種靈活的,適用的,用于城市道路交叉路口的新型公路岔口的復合式交通組織及結構設計,就是通過對各方向行駛路線的設計,結合兩橋間地面的專用左轉彎或左調頭區域,以形成互通立交橋交通路線網來實現四岔口或三岔口中各方向的行駛車輛能夠各行其道,順暢通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以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公路岔口的復合式交通組織及結構設計,包括
由兩座單向立交橋與兩條或三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或T字形或Y字形的道路交叉路口構成分體式互通立交結構;
由一座單向立交橋與兩條或三條一般路形成的T字形或Y字形的道路交叉路口構成單體式互通立交結構;以及
由兩條或三條一般路形成的T字形或Y字形的道路交叉路口構成無橋道路結構;
其中:
分體式互通立交結構中兩座單向立交橋之間具有以與立交橋相連通的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或一側橫向或縱向移開適當距離;
單體式互通立交結構中一座單向立交橋與其中一條或兩條一般路的部分單向車道之間具有以與立交橋相連通的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或一側橫向或縱向移開適當距離;以及
無橋道路結構中其中一條或兩條一般路的部分單向車道之間具有以該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或一側橫向或縱向移開的適當距離;
上述移開的適當距離形成了對稱于相交公路中線的左轉彎或左調頭的專用場地。
進一步的,所述分體式互通立交結構為分體式互通普通立交結構、分體式互通復合立交結構或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中的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分體式互通復合立交結構中的立交橋為復合立交橋,所述復合立交橋包括主橋和位于主橋內側的輔橋,所述主橋為直線型,所述輔橋為直線型或曲線型中的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主橋為快車道,所述輔橋為慢車道,且主橋與輔橋的橋身與坡體根據需要進行長短、曲直的變化。
進一步的,所述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包括兩座立交橋和兩座立交橋之間的匝道,兩座立交橋因橫向或縱向移開形成的適當區域的形狀為圓形、橢圓形、菱形或正多邊形中的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匝道的一端與其中一條一般路連通,另一端與立交橋連通。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復合式交通組織及結構設計主要分為四岔口道路結構設計以及三岔口道路結構設計,無論是四岔口還是三岔口道路結構設計,均是以在道路交岔口,將縱向中心連線或橫向中心連線,向兩側(或一側)橫向移開適當距離,在地面就形成對稱于相交公路中線的左轉彎專用場地,從而可使轉彎場地內的道路成為左轉彎專用線路,并且本發明中的立交橋為單向行駛橋梁,并可根據車輛行駛需要,設計出滿足交通需求的分體型橋梁、單體型橋梁以及無橋的道路結構。本發明根據車輛行駛需要,將地面、橋面、橋底、匝道、短道及交通標志有機結合,繪制出符合交通需求的疏導路線網,實現各方向行駛車輛能夠各行其道,順暢通行。因而,它有功能強、占地少、造價低、結構簡單、建造容易的特點、地面路線可隨意安排的特點,是城市市區道路的首選橋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涉及的立交橋組型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涉及的立交橋組型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3中涉及的立交橋組型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4中涉及的立交橋組型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5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5中涉及的立交橋組型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實施例6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本發明實施例6中涉及的立交橋橋型平面圖;
圖14是本發明實施例7的結構示意圖;
圖15是本發明實施例7中涉及的立交橋橋型平面圖;
圖16是本發明實施例8的結構示意圖;
圖17是本發明實施例8中涉及的立交橋橋型平面圖;
圖18是本發明實施例9的結構示意圖;
圖19是本發明實施例9中涉及的立交橋組型結構示意圖;
圖20是本發明實施例10的結構示意圖;
圖21是本發明實施例10中涉及的立交橋組型結構示意圖;
圖22是本發明實施例11的結構示意圖;
圖23是本發明實施例12的結構示意圖;
圖24是本發明實施例13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一種新型公路岔口的復合式交通組織及結構設計,主要分為四岔口道路結構設計以及三岔口道路結構設計,無論是四岔口還是三岔口道路結構設計,均是以在道路交岔口,將縱向中心連線或橫向中心連線,向兩側(或一側)橫向或縱向移開適當距離,在地面就形成對稱于相交公路中線的左轉彎或左調頭專用場地,從而可使轉彎場地內的道路成為左轉彎或左調頭專用線路,這是本發明的發明核心點。
四岔口道路結構設計主要是包括由兩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道路交叉路口和兩座單向立交橋。根據交通車輛行駛的需求,可以分為分體式互通普通立交結構、分體式互通復合立交結構、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和無橋互通結構四種類型。分體互通式立交結構的發明核心為:兩座單向立交橋之間具有以與立交橋相連通的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或一側橫向或縱向移開適當距離。
三岔口道路結構設計主要分為T字形道路交叉路口和Y字形道路交叉路口。而根據交通車輛行駛的需求,T字形道路交叉路口和Y字形道路交叉路口又可根據立交橋的數量再次分為單體互通結構、分體互通結構以及無橋互通結構三種類型。分體互通結構的發明核心點:兩座單向立交橋之間具有以與立交橋相連通的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或一側橫向或縱向移開適當距離;單體互通結構的發明核心點:一座單向立交橋與其中一條或兩條一般路的部分單向車道之間具有以與立交橋相連通的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或一側橫向或縱向移開適當距離;無橋互通的發明核心點:一條或兩條一般路的部分單向車道之間以該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或一側橫向或縱向移開適當距離,這些所述移開的適當距離形成了對稱于相交公路中線的左轉彎或左調頭的專用場地。
下面具體講述各個實施例涉及的不同的道路結構設計。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的結構是以十字形交叉結構為建立基礎的分體式互通普通立交結構,包括分體式單向普通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交叉路口,所述的分體式單向普通立交橋置于縱向一般路的上方,并與橫向一般路相連通。
其中,所述的分體式單向普通立交橋是由兩座平行的單向普通立交橋構成,所述兩座單向普通立交橋分別與橫向一般路的兩條單向車道相連通。
這兩座普通立交橋之間具有以橫向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縱向移開的適當距離,從而形成對稱于相交公路中線的左轉彎專用場地。其中,所述的分體式單向普通立交橋包絡兩座平行的普通立交橋,如圖3所示,兩座平行的普通立交橋上的行車方向相反。這里的兩座立交橋之間平移得到的區域為左轉彎專用區域,主要實現各個路口的左轉需求。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1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兩座普通立交橋分別為立交橋M與立交橋N,立交橋M位于北側,立交橋N位于南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一般路段l、m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n,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o、p,實現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g-h-i-j-k。
從南往北:沿一般路段a行駛,穿過立交橋N后,行駛至一般路段b,再經一般路段b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c,實現直行。從北往南以此類推,路線為:d-e-f。
右轉
從東往北、南往東、西往南還是北往西,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兩座普通立交橋之間,也可放在兩座普通立交橋之外,優先選擇放在兩座普通立交橋之外。例如:從東往北:沿一般路段g-h-r-c行駛,完成右轉;從南往東:沿一般路段a-q-o-p行駛,完成右轉;從西往南:沿一般路段l-m-t-f行駛,完成右轉;從北往西:沿一般路段d-s-j-k行駛,完成右轉。
左轉
從東往南:沿一般路段g、h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i,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w及C后穿過立交橋N后行駛至一般路段f,實現左轉。
從西往北:沿一般路段l、m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n,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u及D后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c,實現左轉。
從北往東:沿一般路段d行駛,經一般路段A穿過立交橋M后沿一般路段B、x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n,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o、p,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一般路段a行駛,經一般路段y穿過立交橋N后沿一般路段z、v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i,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j、k,完成左轉。
可見,本發明的分體式互通普通立交結構具有調節導流功能,可使其橋域內行駛的車輛,實現無限循環。若有車輛行駛了錯誤路線,它可以重來,糾正錯誤。因而,它有功能強、占地少、造價低、結構簡單、建造容易的特點,可以滿足各個路口的出行需求,建在城市的次干道上,用這種橋優越的轉向導流功能,保留主干道的商貿繁華。
由于實施例1中的左轉彎區域中,各個方向的左轉車輛會在該區域內交織打結,此種情況適用于車流量較少的情況。
若在左轉彎區域的車流量很大,那么,上述實施例的左轉車輛就會堵塞,因此,作為上述實施例的改進,可將交織區加長,如圖2所示,可解決上述問題,或者在分體式互通普通立交橋與一般路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環島,這樣可緩解上述問題。
實施例2
如圖4、5所示的結構是以十字形交叉結構為建立基礎的分體式互通復合立交結構,包括分體式單向復合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交叉路口,所述的分體式單向復合立交橋置于縱向一般路的上方,并與橫向一般路相連通。
其中,所述的分體式單向復合立交橋是由兩座平行的復合立交橋構成,所述復合立交橋包括主橋和位于主橋內側的輔橋,兩座主橋分別與橫向一般路的兩條單向車道相連通。
這兩座復合立交橋之間具有以橫向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縱向移開適當距離,從而形成對稱于相交公路中線的左轉彎或左調頭專用場地。所述分體式單向復合立交橋中主橋與輔橋的橋身與坡體根據需要進行長短、曲直的變化。
本實施例中,兩座平行的復合立交橋上的行車方向相反且主橋為直線型,輔橋也為直線型結構,同時,主橋為快車道,所述輔橋為慢車道。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4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兩座復合立交橋分別為復合立交橋P與復合立交橋Q,復合立交橋P位于北側,復合立交橋Q位于南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一般路段i、j行駛至復合立交橋Q后上橋,經復合立交橋Q的主橋路段k,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l、m,實現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d-e-f-g-h。
從北往南,沿一般路段u行駛,穿過復合立交橋P后,行駛至一般路段y,再經一般路段y穿過復合立交橋Q后,行駛至一般路段z,實現直行。從南往北以此類推,路線為:a-b-c。
右轉
從東往北、南往東、西往南還是北往西,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兩座復合立交橋之間,也可放在兩座復合立交橋之外,優先選擇放在復合立交橋之外。例如:從東往北:沿一般路段d-e-c行駛,完成右轉;從南往東:沿一般路段a-l-m行駛,完成右轉;從西往南:沿一般路段i-j-z行駛,完成右轉;從北往西:沿一般路段u-g-h行駛,完成右轉。
左轉
從東往南:沿一般路段d、e行駛至復合立交橋P后上輔橋,經復合立交橋中輔橋路段p,下輔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t及y后穿過復合立交橋Q后行駛至一般路段z,實現左轉。
從西往北:沿一般路段i、j行駛至復合立交橋Q后上輔橋,經復合立交橋中輔橋路段r,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s及b后穿過復合立交橋P后行駛至一般路段c,實現左轉。
從北往東:沿一般路段u行駛,經一般路段v穿過復合立交橋P后沿一般路段w行駛至復合立交橋Q后上輔橋,先沿著復合立交橋Q中輔橋路段r行駛一段距離后轉向經路段x駛入復合立交橋Q中主橋路段k,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l、m,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一般路段a行駛,經一般路段n穿過復合立交橋Q后沿一般路段o行駛至復合立交橋P后上輔橋,先沿著復合立交橋P中輔橋路段p行駛一段距離后轉向經路段q駛入復合立交橋P中主橋路段f,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g、h,完成左轉。
調頭:
從北往北:沿一般路段u行駛,經一般路段v穿過復合立交橋P后沿一般路段w行駛至復合立交橋Q后上輔橋,沿著復合立交橋Q中輔橋路段r行駛,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s及b后穿過復合立交橋P后行駛至一般路段c,實現調頭。
從南往南:沿一般路段a行駛,經一般路段n穿過復合立交橋Q后沿一般路段o行駛至復合立交橋P后上輔橋,沿著復合立交橋P中輔橋路段p行駛,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t及y后穿過復合立交橋Q后行駛至一般路段z,實現調頭。
本發明的左調頭或左轉彎專用場地內的車輛,可任意選擇行駛方向,比如:
沿一般路段a行駛,經一般路段n穿過復合立交橋Q后沿一般路段o行駛至復合立交橋P后上橋,在選擇一般路段o的行駛方向時,可在其左調頭或左轉彎專用場地內任意選擇,只要不影響其他車輛的行駛方向即可,最終達到上復合立交橋P的目的即可。同理,下橋后選擇一般路段t的行駛方向時,也可任意選擇行駛方向,只要回到一般路段z即可。
若有車輛行駛路線錯誤,可以糾正錯誤,重新更正路線行駛。因而,它有功能強、占地少、造價低、結構簡單、建造容易的特點,是城市市區道路的首選橋型。
本實施例2中的圖4顯示的是復合立交橋中輔橋可以駛入主橋內的情形,同理,也可以在復合立交橋中實現主橋駛入輔橋的情形,此種情況與圖4所示的情形一致,這里不做詳細說明。
若多個方向進行左轉的同時,會在復合立交橋上的主橋與輔橋的交織區內出現錯車的情形,為了避免交織打結,可將橋身加寬加長,就能緩解交織打結現象的發生。
在即將完成左轉的同時,會在分體式互通復合立交橋與一般路之間也會發生錯車的情況,因此,可在本發明的分體式互通復合立交橋與一般路的過渡階段設置環島,以區分行車路線。
實施例3
如圖6、7所示的結構是以十字形交叉結構為建立基礎的分體式互通復合立交結構,包括分體式單向復合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交叉路口,所述的分體式單向復合立交橋置于縱向一般路的上方,并與橫向一般路相連通。
其中,所述的分體式單向復合立交橋是由兩座平行的復合立交橋構成,所述復合立交橋包括主橋和位于主橋內側的輔橋,兩座主橋分別與橫向一般路的兩條單向車道相連通。
這兩座復合立交橋之間具有以橫向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縱向移開的適當距離,從而形成對稱于相交公路中線的左轉彎或左調頭專用場地。所述分體式單向復合立交橋中主橋與輔橋的橋身與坡體根據需要進行長短、曲直的變化。
本實施例中,兩座平行的復合立交橋上的行車方向相反且主橋為直線型,輔橋為曲線型結構,同時,主橋為快車道,所述輔橋為慢車道。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6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兩座復合立交橋分別為復合立交橋P與復合立交橋Q,復合立交橋P位于北側,復合立交橋Q位于南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一般路段l、m行駛至復合立交橋Q后上主橋,經復合立交橋Q的主橋路段n,下主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o、p,實現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g-h-i-j-k。
從北往南:沿一般路段d行駛,穿過復合立交橋P后,行駛至一般路段e,再經一般路段e穿過復合立交橋Q后,行駛至一般路段f,實現直行。從南往北以此類推,路線為:a-b-c。
右轉
從東往北、南往東、西往南還是北往西,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兩座復合立交橋之間,也可放在兩座復合立交橋之外,優先選擇放在復合立交橋之外。例如:從東往北:沿一般路段g-h-B-D-c行駛,完成右轉;從南往東:沿一般路段a-q-r-o-p行駛,完成右轉;從西往南:沿一般路段l-m-A-C-f行駛,完成右轉;從北往西:沿一般路段d-v-w-j-k行駛,完成右轉。
左轉
從東往南:沿一般路段g、h行駛至復合立交橋P后上主橋,先沿著復合立交橋P中的主橋路段i行駛一段距離后轉向經路段H駛入復合立交橋P中的輔橋路段t,隨后經下橋路段G下橋后,沿著一般路段C穿過復合立交橋Q后行駛至一般路段f,實現左轉。
從西往北:沿一般路段l、m行駛至復合立交橋Q后上主橋,先沿著復合立交橋Q中的主橋路段n行駛一段距離后轉向經路段E駛入復合立交橋P中的輔橋路段y,隨后經下橋路段F下橋后,沿著一般路段D穿過復合立交橋P后行駛至一般路段c,實現左轉。
從北往東:沿一般路段d行駛,經一般路段v穿過復合立交橋P后沿上橋路段x行駛至復合立交橋Q后上輔橋,先沿著復合立交橋Q中輔橋路段y行駛一段距離后轉向經路段z駛入復合立交橋Q中主橋路段n,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o、p,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一般路段a行駛,經一般路段q穿過復合立交橋Q后沿上橋路段s行駛至復合立交橋P后上輔橋,先沿著復合立交橋P中輔橋路段t行駛一段距離后轉向經路段u駛入復合立交橋P中主橋路段i,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j、k,完成左轉。
調頭:
從北往北:沿一般路段d行駛,經一般路段v穿過復合立交橋P后沿上橋路段x行駛至復合立交橋Q后上輔橋,沿著復合立交橋Q中輔橋路段y行駛,隨后經下橋路段F下輔橋后,沿著一般路段D穿過復合立交橋P后行駛至一般路段c,實現調頭。
從南往南:同理可實現調頭,具體路線為a-q-s-t-G-C-f。
這時,橋域內的車輛可完成右轉90°、前直行、左轉90°和左調頭180°等方向的行駛,但是,不能夠進行無限循環。而在主橋和左轉區域內的車輛可實現無限循環。實施例3的復合立交橋要比實施例2的復合立交橋的占地要少些。
總之,分體式互通復合立交結構變化樣式多,用途廣,較適用于城市道路,城市高架橋道路四岔口以及城交樞紐道路交通。
實施例4
如圖8、9所示的結構是以十字形交叉結構為建立基礎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包括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交叉路口,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置于橫向一般路的上方,并與縱向一般路相連通。
此外,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包括以縱向一般路中心連線向兩側橫向移開適當區域的兩座立交橋和兩座立交橋之間的匝道,兩座立交橋分別與縱向一般路的兩條單向車道相連通。
所述的兩座立交橋形成菱形結構且為單向橋,且兩座立交橋的行車方向相反,所述匝道的一端與橫向的一般路連通,另一端與立交橋連通。這里的匝道為左轉彎專用彎道,實現各個路口的左轉需求。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8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兩座立交橋分別為立交橋M與立交橋N,立交橋M位于西側,立交橋N位于東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穿過立交橋M后,經一般路段e行駛并穿過立交橋N后,直至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a-b-c。
從北往南:沿一般路段n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o,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k,完成直行。從南往北,以此類推,路線為:j-p-h。
右轉
從東往北、南往東、西往南還是北往西,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兩座主橋之間,也可放在兩座主橋之外,優先選擇放在主橋之外。例如:從東往北:沿一般路段a-q-g-h行駛,完成右轉;從南往東:沿一般路段j-i-t-f行駛,完成右轉;從西往南:沿一般路段d-u-l-k行駛,完成右轉;從北往西:沿一般路段n-m-x-e行駛,完成右轉。
左轉
從東往南:沿著一般路段a、q行駛并穿過立交橋N后,經上橋匝道r逐漸上升行駛到立交橋M,隨后沿著立交橋路段o行駛,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k,完成左轉。
從西往北:沿著一般路段d、u行駛并穿過立交橋M后,經上橋匝道v逐漸上升行駛到立交橋N,隨后沿著立交橋路段p行駛,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h,完成左轉。
從北往東:沿著一般路段n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o行駛,隨后轉向沿著下橋匝道s行駛,下橋后經一般路段t穿過立交橋N后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著一般路段j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p行駛,隨后轉向沿著下橋匝道w行駛,下橋后經一般路段x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e,完成左轉。
可見,本發明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可以滿足各個路口的出行需求,適合高速車輛的行駛。
實施例5
如圖10、11所示的結構是以十字形交叉結構為建立基礎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包括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交叉路口,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置于縱向一般路的上方,并與橫向一般路相連通。
此外,所述的分體式單向高速立交橋包括以橫向一般路中心連線向兩側縱向移開適當區域的兩座立交橋和兩座立交橋之間的匝道,兩座立交橋分別與橫向一般路的兩條單向車道相連通。
所述的兩座立交橋形成橢圓形結構且為單向橋,且兩座立交橋的行車方向相反,所述匝道的一端與縱向的一般路連通,另一端與立交橋連通。這里的匝道為左轉彎專用彎道,實現各個路口的左轉需求。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10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兩座立交橋分別為立交橋M與立交橋N,立交橋M位于北側,立交橋N位于南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一般路段j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k,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l,完成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g-h-i。
從北往南: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穿過立交橋M后,經一般路段e行駛并穿過立交橋N后,直至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直行。從南往北,以此類推,路線為:a-b-c。
右轉
從東往北、南往東、西往南還是北往西,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兩座主橋之間,也可放在兩座主橋之外,優先選擇放在主橋之外。例如:從東往北:沿一般路段g-o-x-c行駛,完成右轉;從南往東:沿一般路段a-q-m-l行駛,完成右轉;從西往南:沿一般路段j-n-t-f行駛,完成右轉;從北往西:沿一般路段d-u-p-i行駛,完成右轉。
左轉
從東往南:沿著一般路段g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h行駛,隨后轉向沿著下橋匝道s行駛,下橋后經一般路段t穿過立交橋N后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左轉。
從西往北:沿著一般路段j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k行駛,隨后轉向沿著下橋匝道w行駛,下橋后經一般路段x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c,完成左轉。
從北往東:沿著一般路段d、u行駛并穿過立交橋M后,經上橋匝道v逐漸上升行駛到立交橋N,隨后沿著立交橋路段k行駛,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l,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著一般路段a、q行駛并穿過立交橋N后,經上橋匝道r逐漸上升行駛到立交橋M,隨后沿著立交橋路段h行駛,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i,完成左轉。
可見,本發明的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可以滿足各個路口的出行需求,適合高速車輛的行駛。
本發明的兩座立交橋形成的適當區域的形狀為圓形、橢圓形、菱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正十邊形、正十二變形中的一種,可以根據實際地勢設計成氣勢磅礴的精美景觀藝術造型。
本發明的新式分體式互通高速立交結構與傳統立交橋相比,在實現道路互通的狀況下,具有占地面積少,造價低,建設速度快,行駛轉彎半徑大,功能強的優勢,符合立交橋小型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本發明的立交橋的左轉彎專道是采用匝道完成的,適合高速公路交叉路口處;本發明的立交橋設計成圓形,橢圓形或者多邊形等氣勢、精美、景觀的藝術建筑造型,成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標志名片。
實施例6
如圖12、13所示的是一種三岔口單體互通立交結構,包括一座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T字形交叉路口。所述立交橋與橫向的一般路的其中一條單向車道相連通,并置于縱向一般路的上方,所述立交橋以橫向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一側縱向偏移或移開。為了景觀造型的需求,本實施例將立交橋設計成半圓形形狀,此時,可將橫向一般路上對應于立交橋的一般路路段也設計成半圓形形狀,進而形成一個圓形結構景觀。
這個因偏移或移開而形成的圓形區域,作為專用左轉彎區域,實現縱向一般路左轉的需求。在左轉彎區域設置有左轉專用道。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12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立交橋位于南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至立交橋后M上橋,經立交橋路段e,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f,完成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a-b-c。
右轉
從南往東還是西往南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左轉彎區域內,也可放在左轉彎區域之外,優先選擇放在左轉彎區域內之外。比如:從南往東:路線為:g-h-f。從西往南:路線為:d-i-l。
左轉
從東往南:沿著一般路段a行駛至半圓形路段b,經半圓形路段b轉向至一般路段k,隨后沿著一般路段n行駛并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l,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著一般路段g、m行駛穿過立交橋M后,經一般路段j行駛至半圓形路段b,隨后轉向行駛至一般路段c,完成左轉。
調頭
從東往東:沿著一般路段a行駛至半圓形路段b,經半圓形路段b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沿著立交橋路段e行駛后,下橋轉向至一般路段f,完成調頭。
從南往南:沿著一般路段g、m行駛穿過立交橋M后,經一般路段j行駛至半圓形路段b,經半圓形路段b轉向至一般路段k,隨后沿著一般路段n行駛并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l,完成調頭。
從西往西: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e行駛后,下橋轉向至半圓形路段b,經半圓形路段b轉向至一般路段c,完成調頭。
本實施例方便車輛轉向調頭,駛向任意路段;本發明由一座單行立交橋和地面路線組成,具有結構簡單、建造容易、造價較低、占地較少、地面路線可隨意安排的特點。
實施例7
如圖14、15所示的是另外一種三岔口單體互通立交結構,包括一座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T字形交叉路口。所述立交橋與橫向一般路的其中一條單向車道相連通,并置于縱向一般路的上方,所述橫向一般路中的部分路段以橫向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一側縱向偏移或移開,形成一個圓弧狀結構路段。該圓弧狀結構路段與立交橋相對應設置。
這個因偏移或移開而形成的圓弧區域,作為專用左轉彎或左調頭的區域,實現左轉彎或左調頭的需求。在左轉彎區域設置有左轉彎專用道和左調頭專用道。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14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立交橋位于南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著一般路段a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b,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c,完成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d-e-f。
右轉
從南往東還是西往南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左轉彎區域內,也可放在左轉彎區域之外,優先選擇放在左轉彎區域內之外。比如:從南往東:路線為:g-h-c。從西往南:路線為:a-i-j。
左轉
從東往南: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至圓弧形路段e,經圓弧形路段e轉向至一般路段l,隨后沿著一般路段p行駛并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j,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著一般路段g、o行駛穿過立交橋M后,經一般路段k行駛至圓弧形路段e,沿著圓弧形路段e行駛隨后轉向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左轉。
調頭
從東往東: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至圓弧形路段e,經圓弧形路段e轉向行駛至一般路段n,沿著一般路段n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b行駛,下橋后行駛到一般路段c,完成調頭。
從南往南:沿著一般路段g、o行駛穿過立交橋M后,經一般路段k行駛至圓弧形路段e,經圓弧形路段e轉向至一般路段l,隨后沿著一般路段p行駛并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j,完成調頭。
從西往西:沿著一般路段a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b行駛后,下橋轉向至一般路段m,沿著一般路段m行駛到圓弧形路段e,經圓弧形路段e行駛隨后轉向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調頭。
本實施例方便車輛轉向調頭,駛向任意路段;本發明由一座單行立交橋和地面路線組成,具有結構簡單、建造容易、造價較低、占地較少、地面路線可隨意安排的特點。
實施例8
如圖16、17所示的是再一種三岔口單體互通立交結構,包括一座立交橋與三條一般路。其中一條一般路縱向設置,立交橋置于該縱向一般路的上方。其余兩條一般路相連通,并形成一個V字形路段,所述立交橋與該V字形路段平行設置且在其立交橋與V字形路段之間具有縱向距離,與此同時,所述立交橋與構成V字形路段的兩條一般路的單向車道相連通。由于立交橋與該V字形路段具有縱向距離,這個縱向距離是立交橋與V字形路段以其余兩條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偏移或移開而形成的一個左轉彎或左調頭的專用區域。
這個因偏移或移開而形成的專用區域,作為專用左轉彎或左調頭的區域,實現左轉彎或左調頭的需求。在左轉彎區域設置有左轉彎專用道和左調頭專用道。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16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立交橋位于南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e,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f,完成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a-b-c。
右轉
從南往東還是西往南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左轉彎區域內,也可放在左轉彎區域之外,優先選擇放在左轉彎區域內之外。比如:從南往東:路線為:g-i-f。從西往南:路線為:d-p-h。
左轉
從東往南:沿著一般路段a行駛至V字形路段b,經V字形路段b轉向至一般路段m,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h,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著一般路段g、j行駛穿過立交橋M后轉向至一般路段k,隨后經一般路段l行駛至V字形路段b,沿著V字形路段b一直行駛隨后轉向至一般路段c,完成左轉。
調頭
從東往東:沿著一般路段a行駛至V字形路段b,經V字形路段b轉向至一般路段n,隨后沿著一般路段n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e,下橋后轉向至一般路段f,完成調頭。
從南往南:沿著一般路段g、j行駛穿過立交橋M后,沿著一般路段k行駛,隨后轉向至一般路段l,經一般路段l行駛至V字形路段b,沿著V字形路段b行駛轉向至一般路段m,穿過立交橋M后行駛至一般路段h,完成調頭。
從西往西: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e行駛后,下橋轉向至一般路段o,沿著一般路段o行駛到V字形路段b,經V字形路段b行駛隨后轉向行駛至一般路段c,完成調頭。
本實施例方便車輛轉向調頭,駛向任意路段;本發明由一座單行立交橋和地面路線組成,具有結構簡單、建造容易、造價較低、占地較少、地面路線可隨意安排的特點。
實施例9
如圖18、19所示的是一種三岔口分體互通高速立交結構,包括兩座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T字形道路交叉路口。其中,所述的縱向一般路穿過兩座立交橋的橋底與所述的橫向一般路相連通。所述兩座立交橋對應設置,并置于縱向一般路的上方,同時,所述兩座立交橋分別與橫向一般路的兩條單向車道相連通。此外,所述兩座立交橋之間具有以橫向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縱向移開適當距離,以形成左轉彎或左調頭專用區域。
這個因移開適當距離而形成的區域,可以設計成圓形、橢圓形、正多邊形等結構。在左轉彎區域設置有左轉彎專用道和左調頭專用道。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18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立交橋M位于北側,立交橋N位于南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一般路段d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e,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a-b-c。
右轉
從南往東還是西往南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左轉彎區域內,也可放在左轉彎區域之外,優先選擇放在左轉彎區域內之外。比如:從南往東:路線為:g-j-f。從西往南:路線為:d-k-n。
左轉
從東往南:沿一般路段a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b,轉向至下橋路段l,隨后沿著一般路段m穿過立交橋N后,行駛至一般路段n,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一般路段g、h行駛,隨后轉向至一般路段i,最后行駛至一般路段c完成左轉。
調頭
從東往東:沿一般路段a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b,下橋后沿著一般路段o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再經立交橋路段e,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調頭。
從南往南:沿一般路段g、h行駛,隨后轉向至一般路段p,沿著一般路段p行駛,隨后經一般路段m穿過立交橋N后,行駛至一般路段n,完成調頭。
從西往西:沿一般路段d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e,下橋后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再經立交橋路段b,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c,完成調頭。
本實施例方便車輛轉向調頭,駛向任意路段;本發明由兩座單行立交橋和地面路線組成,具有結構簡單、建造容易、造價較低、占地較少、地面路線可隨意安排的特點。
實施例10
如圖20、21所示的是一種三岔口分體互通普通立交結構,包括兩座平行的立交橋和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T字形道路交叉路口。其中,所述的縱向一般路穿過兩座立交橋的橋底與所述的橫向一般路相連通。所述兩座平行的立交橋置于縱向一般路的上方,并分別與橫向一般路的兩條單向車道分別連通。此外,所述兩座立交橋之間具有以橫向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縱向移開適當距離,以形成左轉彎或左調頭專用區域。
在左轉彎區域設置有左轉彎專用道和左調頭專用道。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20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立交橋M位于北側,立交橋N位于南側。
直行:
從西往東:沿一般路段d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e,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a-b-c。
右轉
從南往東還是西往南都有右轉車道。右轉車道可放在左轉彎區域內,也可放在左轉彎區域之外,優先選擇放在左轉彎區域內之外。比如:從南往東:路線為:g-j-f。從西往南:路線為:d-k-l。
左轉
從東往南:沿一般路段a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b,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m,隨后駛入一般路段n,經一般路段o穿過立交橋N后駛入一般路段t,最后行駛至一般路段l,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著一般路段g、h行駛至一般路段i,隨后轉向駛入一般路段c,完成左轉。
調頭
從東往東:沿一般路段a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b,下橋后沿著一般路段p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再經立交橋路段e,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調頭。
從南往南:沿一般路段g、h行駛,隨后轉向至一般路段r,沿著一般路段r行駛,隨后經一般路段s穿過立交橋N后,行駛至一般路段t,最后行駛至一般路段l,完成調頭。
從西往西:沿一般路段d行駛至立交橋N后上橋,經立交橋路段e,下橋后沿著一般路段q行駛至立交橋M后上橋,再經立交橋路段b,下橋后行駛至一般路段c,完成調頭。
本實施例方便車輛轉向調頭,駛向任意路段;本發明由兩座單行立交橋和地面路線組成,具有結構簡單、建造容易、造價較低、占地較少、地面路線可隨意安排的特點。
實施例11
如圖22所示的是一種三岔口互通無橋結構,包括互通的三條一般路形成的Y字形交叉路口。其中一條一般路縱向設置,另外兩條一般路相連通,并形成一個V字形的道路結構。其中,V字形道路結構中部分相對應的單向車道之間具有縱向距離,這個縱向距離是V字形路段中兩個單向車道以其道路中心連線向兩側縱向偏移或移開而形成的一個左轉彎或左調頭的專用區域。
這個因偏移或移開而形成的專用區域,作為專用左轉彎或左調頭的區域,實現左轉彎或左調頭的需求。在左轉彎區域設置有左轉彎專用道。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22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
直行:
從西往東: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至V字形路段e,經V字形路段e行駛轉向至一般路段f,實現直行。從東往西,以此類推,路線為:a-b-c。
右轉
從南往東還是西往南都有右轉車道。比如:從南往東:路線為:g-h-f。從西往南:路線為:d-i-j。
左轉
從東往南:沿著一般路段a行駛至V字形路段b,經V字形路段b行駛轉向至一般路段l,隨后轉向至一般路段i,經一般路段i行駛至一般路段j,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著一般路段g、h行駛,隨后轉向至一般路段k,經一般路段k行駛至V字形路段b,沿著V字形路段b行駛至一般路段c,完成左轉。
調頭
從東往東:一般路段a行駛至V字形路段b,經V字形路段b行駛轉向至一般路段l,隨后轉向至V字形路段e,經V字形路段e行駛轉向至一般路段f,實現調頭。
從南往南:沿著一般路段g、h行駛,隨后轉向至一般路段k,經一般路段k行駛至V字形路段b,沿著V字形路段b行駛至一般路段l,隨后轉向行駛至一般路段i,直至行駛至一般路段j,完成調頭。
從西往西:一般路段d行駛至V字形路段e,經V字形路段e行駛轉向至一般路段k,隨后轉向至V字形路段b,經V字形路段b行駛轉向至一般路段c,實現調頭。
本實施例方便車輛轉向調頭,駛向任意路段;本發明全部由地面路線組成,具有結構簡單、建造容易、造價較低、占地較少、地面路線可隨意安排的特點。
實施例12
如圖23所示的是另一種三岔口互通無橋結構,包括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T字形交叉路口。所述橫向一般路中的部分路段的兩個單向車道以該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一側縱向移開適當距離;形成一個左轉彎或左調頭的專用區域。
這個因偏移或移開而形成的區域,作為專用左轉彎或左調頭的區域,實現左轉彎或左調頭的需求。在左轉彎區域設置有左轉彎專用道。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24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
直行:
從西往東的直行路線為d-e-f。從東往西的直行路線為a-b-c。
右轉
從南往東還是西往南都有右轉車道。比如:從南往東:路線為:g-h-f。從西往南:路線為:d-i-j。
左轉
從東往南:沿著一般路段a、b行駛后轉入一般路段l,隨后沿著一般路段i行駛至一般路段j,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著一般路段g、h行駛后轉入一般路段k,隨后沿著一般路段b行駛至一般路段c,完成左轉。
調頭
從東往東:沿著一般路段a、b行駛后轉入一般路段l,隨后沿著一般路段e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調頭。
從南往南:沿著一般路段g、h行駛后轉入一般路段k,隨后沿著一般路段b行駛,然后轉向行駛到一般路段l,隨后沿著一般路段i行駛至一般路段j,完成調頭。
從西往西:沿著一般路段d、e行駛后轉入一般路段k,隨后沿著一般路段b行駛至一般路段c,完成調頭。
本實施例方便車輛轉向調頭,駛向任意路段;本發明全部由地面路線組成,具有結構簡單、建造容易、造價較低、占地較少、地面路線可隨意安排的特點。
實施例13
如圖24所示,一種十字形路口互通無橋結構,包括由縱橫兩條一般路形成的十字形交叉路口,所述橫向一般路中的部分路段的兩個單向車道以其橫向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縱向移開適當距離;同時,所述縱向一般路中的部分路段的兩個單向車道以其縱向一般路的中心連線向兩側橫向移開適當距離;上述這些因移開適當距離而圍成的區域形成一個左轉彎、左調頭的專用區域。
這個因偏移或移開而形成的區域,作為專用左轉彎或左調頭的區域,實現左轉彎或左調頭的需求。在左轉彎、左調頭的專用區域內設置有左轉彎和左調頭專用道。
為了說明各個路口的運行路線,本發明將圖24中的上、下、左、右分別命名為北、南、西、東。
直行:
從西往東的直行路線為d-h-e-g-f。從東往西的直行路線為a-g-b-h-c。
從南往北的直行路線為i-j-e-g-b-m-n。從北往南的直行路線為o-p-b-h-e-l-k。
右轉
從南往東、西往南、東往北還是北往西都有右轉車道。比如:從南往東:路線為:i-j-e-g-f。從西往南:路線為:d-h-e-l-k。從東往北:路線為:a-g-b-m-n。從北往西:路線為:o-p-b-h-c。
左轉
從東往南:沿著一般路段a行駛后駛入第一轉彎路段g,隨后轉入一般路段b,此后一直沿著一般路段b行駛至第二轉彎路段h,經第二轉彎路段h駛入一般路段e后轉入一般路段l,經一般路段l行駛至一般路段k,完成左轉。
從南往西:沿著一般路段i、j行駛至一般路段e,隨后轉入第一轉彎路段g,經第一轉彎路段g行駛至一般路段b,一直沿著該一般路段b行駛,隨后轉入第二轉彎路段h,經第二轉彎路段h行駛至一般路段c,完成左轉。
從西往北: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后駛入第二轉彎路段h,隨后轉入一般路段e,此后一直沿著一般路段e行駛至第一轉彎路段g,經第一轉彎路段g駛入一般路段b后轉入一般路段m,經一般路段m行駛至一般路段n,完成左轉。
從北往東:沿著一般路段o、p行駛至一般路段b,隨后轉入第二轉彎路段h,經第二轉彎路段h行駛至一般路段e,一直沿著該一般路段e行駛,隨后轉入第一轉彎路段g,經第一轉彎路段g行駛至一般路段f,完成左轉。
調頭
從東往東:沿著一般路段a行駛后駛入第一轉彎路段g,隨后轉入一般路段b,經一般路段b轉入第二調頭路段r行駛,隨后經第二調頭路段r行駛至一般路段e后經第一轉彎路段g行駛到一般路段f,完成調頭。
從南往南:沿著一般路段i、j行駛至一般路段e,隨后轉入第一轉彎路段g,經第一轉彎路段g行駛至一般路段b,沿著一般路段b行駛后再次轉向至第二轉彎路段h,經第二轉彎路段h駛入一般路段e后轉入一般路段l,經一般路段l行駛至一般路段k,完成調頭。
從西往西:沿著一般路段d行駛后駛入第二轉彎路段h,隨后轉入一般路段e,經一般路段e轉入第一調頭路段q行駛,隨后經第一調頭路段q行駛至一般路段b后經第二轉彎路段h行駛到一般路段c,完成調頭。
從北往北:沿著一般路段o、p行駛至一般路段b,隨后轉入第二轉彎路段h,經第二轉彎路段h行駛至一般路段e,沿著一般路段e行駛后再次轉向至第一轉彎路段g,經第一轉彎路段g駛入一般路段b后轉入一般路段m,經一般路段m行駛至一般路段n,完成調頭
本實施例方便車輛轉向調頭,駛向任意路段;本發明全部由地面路線組成,具有結構簡單、建造容易、造價較低、占地較少、地面路線可隨意安排的特點。
如將本發明涉及的新型公路岔口的復合式組織結構的各種實施例,在其下方建成供行人、自行車、電動車等弱勢出行群體通行的通道,將方便讓給弱勢出行群體,可最大程度地排除干擾正常交通秩序的因素,就能實現把現有交通設施發揮到最大效能。
上述實施例并非是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凡是在本發明構思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本領域的專業人員能夠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