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尤指一種可將地震發生時作用于建筑物及橋梁其梁、柱的能量波有效吸收消除的防震補強裝置。
背景技術:
位于地震帶的國家或地區,如中國臺灣、日本等,常因為地震強大自然力,而對建筑物及橋梁等造成損害,輕者造成建筑物及橋梁的龜裂變形,重者使建筑物及橋梁發生粉碎傾倒坍塌,嚴重影響人們生命財產安全。
因此,如何將地震對建筑物及橋梁造成損害降低,乃是各界致力研究重要目標,且各國政府也訂定相關建筑物安全規范,以提高建筑物及橋梁的耐震能力,另外,現有建筑物及橋梁等也會安裝消能裝置進行補強,以協助建筑物及橋梁承擔地震破壞力,而于實務中發現,當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及橋梁等結構破壞處,常位于梁、柱連接處,而梁、柱受破壞后將會大幅降低建筑物及橋梁的結構強度,故若能針對梁、柱連接處安裝消能補強裝置,將能有助于提高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及橋梁等的安全性。
于是,本發明人有鑒于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及橋梁其梁、柱若遭破壞,將會對建筑物及橋梁安全性造成嚴重損害等缺失,借其多年于相關領域的制造及設計經驗和知識的輔佐,并經多方巧思,研制出可簡便組裝于梁、柱連接處的本實用新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可將地震發生時作用于建筑物及橋梁其梁、柱的能量波有效吸收消除的防震補強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實施目的,本發明人提出一種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包含:
一主管體,所述主管體中央貫穿一管孔;
二頂撐桿,二所述頂撐桿分別位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兩端,二所述頂撐桿上 于相鄰的一端處各組設有一擋片,二所述頂撐桿設有所述擋片的一端及所述擋片套入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中,且二所述頂撐桿套入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的一端之間形成有一間隔,二所述頂撐桿另一端伸出所述主管體外,且于二所述頂撐桿另一端各設有一組立部;
二套蓋,所述套蓋成型有對應所述主管體及所述頂撐桿直徑而設的主管體套孔及頂撐桿套孔,二所述套蓋的所述主管體套孔分別與所述主管體二端相套接,二所述套蓋的所述頂撐桿套孔分別與二所述頂撐桿相套設;
數彈性件,包含第一彈性件、第二彈性件及第三彈性件,且于所述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中央形成有通孔,所述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容置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中,所述第一彈性件位于所述二頂撐桿間,而所述第一彈性件的所述通孔與二所述頂撐桿位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內的一端相套接,所述第一彈性件二端分別抵設于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處定位,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的所述通孔分別與二所述頂撐桿相套接,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各位于二所述套蓋及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間,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二端分別與二所述套蓋及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抵設定位。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進一步包含有二連結件,所述連結件一端形成一樞接部,二所述頂撐桿另一端的所述組立部與所述連結件的所述樞接部樞接組設,二所述連結件另一端分別固接有一基座。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連結件的所述樞接部成型有二間隔設立的凸耳,且于二所述凸耳上設有對應的樞孔,所述頂撐桿的所述組立部設置于所述連結件的所述二凸耳間,并于所述頂撐桿的所述組立部上成型有樞孔,以與所述連結件的二所述凸耳的所述樞孔相對應,又設有一樞軸以穿接于所述頂撐桿及二所述凸耳的所述樞孔,所述頂撐桿與所述連結件的所述樞接部樞接組設。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主管體于的二端外壁處成型有外螺紋段,所述套蓋的所述主管體套孔孔壁成型有內螺紋段,二所述套蓋的所述主管體套孔的所述內螺紋段與所述主管體二端的所述外螺紋段相螺設。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套蓋的所述頂撐桿套孔孔壁進一步嵌設有至少一止水環,且所述止水環的環孔與所述頂撐桿桿壁密合接觸。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套蓋依序形成一主管體組立段及一頂撐桿組立段,所述頂撐桿組立段直徑小于所述主管體組立段直徑,所述套蓋內部對應的所述主管體組立段及所述頂撐桿組立段處分別形成所述主管體套孔及所述頂撐桿套孔。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頂撐桿的所述組立部成型為一桿體,且與所述頂撐桿呈夾角設立。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頂撐桿與桿狀的所述組立部呈45度夾角設立。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桿狀的所述組立部二端處各進一步組設有一延長管。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主管體和所述組立部之間的所述套蓋和所述頂撐桿進一步包裹有一軟性包覆物。
借此,將本實用新型組裝于建筑物及橋梁其梁、柱連接處,當地震發生造成梁、柱產生相對運動時,該作用于梁、柱的能量波即會傳導至與其相接的二頂撐桿處,并驅使二頂撐桿,借由相接第一、第二及第三彈性件,于主管體內活動壓縮頂撐,即可將作用于梁、柱的能量波有效吸收消除,據此,提高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及橋梁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于梁柱間的組裝狀態正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于梁柱間的組裝狀態俯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于梁柱及樓板間的組裝狀態正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正視分解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實施于梁柱間的組裝狀態正視圖。
附圖標號說明:
1、主管體 11、管孔
12、外螺紋段 2、頂撐桿
21、擋片 22、組立部
221、樞孔 23、間隔
24、延長管 3、套蓋
31、主管體組立段 311、主管體套孔
312、內螺紋段 32、頂撐桿組立段
321、頂撐桿套孔 33、止水環
4、彈性件 41、第一彈性件
411、通孔 42、第二彈性件
421、通孔 43、第三彈性件
431、通孔 5、連結件
51、樞接部 511、凸耳
512、樞孔 52、樞軸
6、基座 61、銜接孔
62、鎖孔 7、梁
8、柱 9、包覆物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結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首先,請參閱圖1-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主要包含:
一主管體1,使該主管體中央貫穿一管孔11,并使該主管體1于其二端外壁處成型有外螺紋段12;
二頂撐桿2,二所述頂撐桿分別位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兩端,二所述頂撐桿2上于相鄰的一端處各組設有一擋片21,并使該二頂撐桿2設有擋片21的一端及其擋片 21套入該主管體1的管孔11中,且使該二頂撐桿2套入該主管體1其管孔11的一端間形成有一間隔23,又使該二頂撐桿2另一端伸出該主管體1外,且于該二頂撐桿2另一端各設有一組立部22,且于該組立部22上成型有樞孔221;
二套蓋3,使該套蓋3依序形成有一主管體組立段31及一頂撐桿組立段32,并使該頂撐桿組立段32直徑小于該主管體組立段31,以使該套蓋3內部對應其主管體組立段31及頂撐桿組立段32形成的主管體套孔311及頂撐桿套孔321呈具相異孔徑,使該主管體套孔311及頂撐桿套孔321分別對應主管體1及頂撐桿2直徑而設,又使該主管體套孔311孔壁成型有內螺紋段312,另使該頂撐桿套孔321孔壁嵌設有至少一止水環33,使該二套蓋3其主管體套孔311分別與該主管體1二端相套接,并使其內螺紋段312與該主管體1端部的外螺紋段12相螺設,另使該二套蓋3其頂撐桿套孔321各與該二頂撐桿2相套設,且使其止水環33的環孔與頂撐桿2桿壁密合接觸;
數彈性件4,包含第一彈性件41、第二彈性件42及第三彈性件43,該第一彈性件41、第二彈性件42及第三彈性件43為彈簧,以于其中央形成有通孔411、421、431,使該第一彈性件41、第二彈性件42及第三彈性件43容置于該主管體1的管孔11中,并使該第一彈性件41位于二頂撐桿2間,而使其通孔411與二頂撐桿2位于該主管體1其管孔11內的該端相套接,并使該第一彈性件41二端分別抵設于二頂撐桿2的擋片21處定位,又使該第二彈性件42及第三彈性件43其通孔421、431分別與二頂撐桿2相套接,且使該第二彈性件42及第三彈性件43各位于二套蓋3及二頂撐桿2的擋片21間,而使該第二彈性件42及第三彈性件43二端分別與二套蓋3及二頂撐桿2的擋片21抵設定位;
二連結件5,使該連結件5一端形成有一樞接部51,并使該連結件5其樞接部51成型有二間隔設立的凸耳511,且于該二凸耳511上設有對應的樞孔512,又使該二頂撐桿2其組立部22分別設置于該二連結件5其樞接部51的二凸耳511間,并使該頂撐桿2其組立部22的樞孔221與該二凸耳511的樞孔512相對應,另設有樞軸52,且使該樞軸52穿接于該頂撐桿2及二凸耳511的樞孔221、512,以將頂撐桿2與連結件5的樞接部51相樞接;
二基座6,使該基座6中央處設有一銜接孔61,并使該二基座6的銜接孔61分別與該二連結件5相對其樞接部51的另一端焊固銜接,又于該基座6上設有多個鎖孔62。
據此,當安裝使用時,請一并參閱圖4-圖6所示,將本實用新型組裝于建筑物及橋梁其梁7與柱8之間(如圖4、圖5所示),或者在梁7與樓板地面之間(如第圖6所示), 或者在柱8與墻壁之間等處,以使本實用新型其二基座6分別抵靠于梁7與柱8端面(如圖4、圖5所示),或將其一基座6抵靠于梁7上,而另一基座6抵靠于樓板地面處(如圖6所示),或者將其一基座6抵靠于柱8上,而另一基座6抵靠于墻壁上,再以螺絲或鉚釘等鎖固件穿設二基座6的鎖孔62,以將二基座6鎖固于梁7、柱8或墻壁、樓板地面等上,而使本實用新型的主管體1及頂撐桿2呈45度角架設于梁7、柱8間(如圖4、圖5所示),或者垂直架設于梁7與樓板地面間(如6圖所示),或水平架設于柱8與墻壁之間等,以形成菱形防震架構,并借由二套蓋3其止水環33與頂撐桿2桿壁密合接觸設計,以防止雨水等滲入主管體1內,造成主管體1內彈性件4生銹失能情形。
于此,當地震發生使建筑物及橋梁其梁7、柱8等因震動、搖晃等產生相對運動時,其作用力會傳導至本實用新型的菱形防震架構,以至與二基座6相接的二頂撐桿2處,而驅使二頂撐桿2相對主管體1活動伸縮,當二頂撐桿2縮入主管體1內的二頂撐桿2形成的間隔23時,位于二頂撐桿2間的第一彈性件41會受到二頂撐桿2壓縮,并同時提供二頂撐桿2一彈性緩沖力,以將二頂撐桿2往主管體1內收的能量波予以緩沖吸收,另當二頂撐桿2受力伸出主管體1時,位于二頂撐桿2及套蓋3間的第二彈性件42及第三彈性件43會受到壓縮,此時,該第二彈性件42及第三彈性件43提供往外伸出的二頂撐桿2彈性緩沖力,而將二頂撐桿2往主管體1外伸出能量波予以吸收并消除,依此,利用本實用新型第一彈性件41、第二彈性件42及第三彈性件43于地震發生時,適時提供的彈性緩沖力,即可將作用于建筑物及橋梁其梁7、柱8的能量波有效吸收并消除,以減輕地震能量波對建筑物及橋梁其梁7、柱8的破壞,進而維護建筑物及橋梁其梁7、柱8結構完整性,以提高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及橋梁的安全。
又請一并參閱圖7、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的另一實施例,使該頂撐桿2的組立部22成型為一桿體,并與該頂撐桿2呈45度夾角設立,又使該組立部22二端各組設有一延長管24,以與該組立部22二端套設組接,而于該桿狀組立部22與延長管24間可進一步借由螺紋螺接組設。借此,當安裝使用時,本實用新型的主管體1其二端套蓋3以至與其同端的頂撐桿2的組立部22間各包裹有一軟性包覆物9,該包覆物9可為發泡體、膠膜或軟墊等,繼將本實用新型設置于建筑物及橋梁等其梁7與柱8之間,并使二組立部22及其延長管24抵靠于梁7、柱8端面,以使本實用新型呈45度角架設于梁7、柱8間,續于該梁7、柱8及本實用新型外側鋪設水泥,以將本實用新型埋設于墻內,借由包覆物9的包裹,即可使本實用新型于水泥凝固后,其二 頂撐桿2仍可相對主管體1活動伸縮,于此,當地震發生,造成梁7、柱8產生相對運動,該相對運動的作用力經組立部22傳導至二頂撐桿2,而使二頂撐桿2相對主管體1活動伸縮時,借由主管體1內第一彈性件41、第二彈性件42及第三彈性件43提供予二頂撐桿2的彈性緩沖及頂撐,即可將地震作用于梁7、柱8的能量波有效吸收并消除,以避免梁7、柱8結構發生粉碎性破壞,以同樣達到維護建筑物及橋梁結構安全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