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架橋機領域,具體為一種架橋機中托橫移輪箱可移動的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架橋機中托橫移輪箱上部為一組鉸支座馬鞍,在架橋機的最后拼裝完成時,需要馬鞍的的上平板與承重彎梁的下平面圓周滿焊,這樣焊接牢靠之后才能使用架橋機。
馬鞍與承重彎梁的焊接工作,如果在廠區進行焊接,會造成運輸時裝卸車的不便,此過程中存在鉸支座馬鞍被碰撞變形的隱患。如果在現場焊接需要專業的焊接技術人員和設備,對現場安裝條件的要求苛刻,造成了現場安裝的極大不便和受限性。在二次轉場或者在架邊梁時,需要移動橫移輪箱的位置,還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把兩者用割槍分離開,分離的過程中會把承重彎梁和中托橫移輪箱割傷,造成在此拼裝的難度增加和承重能力的減弱,并且整個過程對操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對現場的設備配備要求較高,既不方便又有很大的操作受限性,客觀上增加了人機功效的不合理和經濟效益的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中托橫移輪箱的鉸支座馬鞍焊接到承重彎梁上,拆卸、運輸、安裝、移動橫移輪箱不方便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架橋機中托橫移輪箱可移動的連接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架橋機中托橫移輪箱可移動的連接裝置, 包括承重彎梁、中托橫移輪箱,中托橫移輪箱上部為一組鉸支座馬鞍,與承重彎梁配合的鉸支座馬鞍的上表面為法蘭塊Ⅰ,法蘭塊Ⅰ上設有一套螺栓孔,與固定在彎梁下表面的法蘭塊Ⅱ通過螺栓連接,法蘭塊Ⅱ的端部與承重彎梁平直部的端部平齊,法蘭塊Ⅱ沿軸向設有若干套螺栓孔,每套螺栓孔都能與法蘭塊Ⅰ上的螺栓孔配合。
所述法蘭塊Ⅰ、法蘭塊Ⅱ的形狀為長方形。
在法蘭塊Ⅰ、法蘭塊Ⅱ上分別設置兩排相互平行的螺栓孔,法蘭塊Ⅰ上的螺栓孔與法蘭塊Ⅱ上的螺栓孔相對應,以便法蘭塊Ⅰ與法蘭塊Ⅱ穩定牢固的固定。
所述法蘭塊Ⅰ的中心鏤空,減輕其重量,節省材料。
相對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中托橫移輪箱上部的一組鉸支座馬鞍的上表面為法蘭塊Ⅰ,通過螺栓與固定在承重彎梁下表面的法蘭塊Ⅱ連接,使得中托橫移輪箱與承重彎梁拆卸方便,可以分開運輸,在施工場地再將二者連接起來,降低了對現場安裝環境和客觀條件苛刻的要求;法蘭塊Ⅱ的端部沿軸向與承重彎梁的端部平齊,當架邊梁時,需要移動橫移輪箱,拆下螺栓,移動法蘭塊Ⅰ2至目標位置,再用螺栓固定,橫移輪箱可以順著承重彎梁的方向做大范圍的移動,在架邊梁時可以保證主梁的中心和橫移輪箱的中心始終在一個安全合理的位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圖2為法蘭塊Ⅰ的中心鏤空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架橋機中托橫移輪箱4連接裝置, 包括承重彎梁5、中托橫移輪箱4,承重彎梁5由若干個工字鋼焊接而成,中托橫移輪箱4上部為一組鉸支座馬鞍3,與承重彎梁5配合的鉸支座馬鞍3的上表面為法蘭塊Ⅰ2,法蘭塊Ⅰ2上設有一套螺栓孔,與固定在承重彎梁5下表面的法蘭塊Ⅱ1通過螺栓連接,法蘭塊Ⅱ1的端部與承重彎梁平直部的端部平齊,承重彎梁的平直部是指承重彎梁上與中托橫移輪箱4連接的水平橫梁,法蘭塊Ⅱ1沿軸向設有若干套螺栓孔,每套螺栓孔都能與法蘭塊Ⅰ上的螺栓孔配合,這樣中托橫移輪箱4可以固定在承重彎梁5的不同位置。當架邊梁時,需要移動橫移輪箱4時,拆下螺栓,移動法蘭塊Ⅰ2至目標位置,再用螺栓固定,橫移輪箱4可以順著承重彎梁5的方向做大范圍的移動,在架邊梁時可以保證主梁的中心和橫移輪箱4的中心始終在一個安全合理的位置。
承重彎梁5包括兩個橫梁,在兩個橫梁的下表面分別焊接法蘭塊Ⅱ1,在焊接法蘭塊Ⅱ1時,將鉸支座上邊的法蘭塊Ⅰ2繪裝在橫梁的下表面上,繪裝時兩側輪箱拉正輪線調好位置,之后把靠著橫梁的下表面的法蘭與彎梁焊接牢靠即可。
所述法蘭塊Ⅰ2、法蘭塊Ⅱ1的形狀為長方形。
在法蘭塊Ⅰ2、法蘭塊Ⅱ1上分別設置兩排相互平行的螺栓孔,法蘭塊Ⅰ2上的螺栓孔與法蘭塊Ⅱ1上的螺栓孔相對應,以便法蘭塊Ⅰ2與法蘭塊Ⅱ1穩定牢固的固定。
所述法蘭塊Ⅰ2的中心鏤空,減輕其重量,節省材料。
本實用新型均采用高強螺栓,保證中托橫移輪箱4與承重彎梁5的連接強度;螺栓孔均采用通過針對性改裝的打孔模具,保證螺栓孔的精度,能夠滿足連接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