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市政道路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1、目前道路工程常采用直埋管道技術,由于受制于防凍、地下條件、安全距離限制等等,管道埋設較深,需要挖除大量土方,回填要求較高,易造成道路塌陷等問題。后期管道維修、改建、擴建等需要反復開挖路面,造成交通擁堵,還會產生大量建筑垃圾。
2、另外綜合管廊技術也是道路工程常用施工技術,綜合管廊是為了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納兩類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線并滿足人員運行管理和維護需求,由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組成的地下空間體。綜合管廊包括干線綜合管廊、支線綜合管廊,其中干線綜合管廊主要用于容納城市主干道路工程管線;支線綜合管廊主要用于容納城市配給工程管線,是一種直接向用戶提供服務的綜合管廊。綜合管廊技術的問題在于:城市綜合管廊造價高昂,且工程量較大,只適用于城市主干路、一級路;綜合管廊內部管線較為集中,存在相互干擾風險的管線目前采用分倉處理,但是實際凈距仍存在不符合規范規定的情況;綜合管廊一般埋設在較深部位,工程量和土方量巨大,工期較長,內部管道改建擴建時,依然存在物料出入綜合管廊不方便的情況。因此需要一種新的道路系統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克服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及施工方法。
2、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3、一種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包括預制的數控側模,數控側模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所述數控側模包括矩型側模殼,矩型側模殼下表面向下一體連接u型側模殼,矩型側模殼內部填充混凝土形成側模芯;在道路中間設有中倉,中倉由若干數控側模雙側對稱排布形成,在道路兩側設有邊倉,邊倉由若干數控側模單側排布形成,中倉和邊倉的u型側模殼均位于路床內,中倉和邊倉的頂面高程均為道路路緣石的設計高程,中倉和邊倉內安裝道路管線;所述中倉的兩側數控側模底部澆筑混凝土形成倉底,中倉的兩側矩型側模殼的內側壁上部對稱設有托架,兩側托架上安裝中倉頂蓋,中倉頂蓋上表面與中倉上表面齊平;所述邊倉的數控側模朝向道路外側的開口端采用側壁蓋封堵,邊倉向外設有檢修井;所述中倉和邊倉之間設有道路結構層,道路結構層包括道路墊層、道路中下基層、道路上基層和道路面板,道路中下基層和道路上基層均為3d打印而成,道路上基層上設有面板槽,面板槽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面板槽底面設有泄水孔,面板槽上安裝道路面板,所述道路面板包括底板和上板,底板為鋼板,上板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底板和上板之間通過抗剪釘連接。
4、優選的,所述中倉頂蓋包括太陽能頂蓋、玻璃頂蓋中的一種或多種。
5、優選的,所述太陽能頂蓋、玻璃頂蓋均包括固定式頂蓋和活動式頂蓋兩種。
6、優選的,所述太陽能頂蓋底部設有電阻絲和led燈組,電阻絲和led燈組均與太陽能頂蓋電路連接。
7、優選的,所述道路面板內設有感應線圈,感應線圈連接交通指揮系統。
8、優選的,所述道路面板內設有電阻絲,電阻絲與太陽能頂蓋電路連接。
9、優選的,所述道路面板內嵌設有led燈珠,led燈珠與太陽能頂蓋電路連接,led燈珠與交通指揮系統連接,led燈珠可組成多種交通標志。
10、優選的,所述數控側模長2-3m。
11、優選的,所述中倉的兩數控側模底部澆筑混凝土厚度為4cm。
12、優選的,所述中倉數控側模的矩型側模殼內側壁安裝有爬梯。
13、優選的,所述道路墊層采用中粗砂。
14、優選的,所述道路中下基層為蜂窩狀。
15、本發明還包括一種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6、s1:按照設計圖紙確定道路的中心線、邊線、紅線具體信息,施工現場進行定位放線;
17、s2:整理道路路床至設計高程,沿道路路床挖出中倉和兩側邊倉的數控側模管倉的空間;
18、s3:在路床內挖出的空間內安裝中倉和邊倉的數控側模,讓中倉和邊倉的數控側模上表面到達設計高程,然后在中倉的各個數控側模底部澆筑混凝土形成中倉倉底;向各個數控側模的矩型側模殼內澆筑混凝土形成側模芯;
19、s4:安裝中倉和兩側邊倉內的道路管線;
20、s5:安裝中倉頂蓋;安裝兩側邊倉的側壁蓋;邊倉旁施工檢修井,檢修井與邊倉之間預留檢修口;
21、s5:采用中粗砂材料作為道路墊層進行回填壓實作業;
22、s6:在相鄰的數控側模上架設路基打印機,3d打印混凝土的道路中下基層和道路上基層;
23、s7:拆除路基打印機,在道路上基層上安裝面板槽,在面板槽內安裝道路面板,形成道路車行道;
24、s8:安裝路肩,路肩采用矩型側模殼,在路肩的各個矩型側模殼內澆筑混凝土形成側模芯,形成整體路肩;
25、s9:施工人行道,安裝人行道面板,形成人行道
2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27、1、通過空間隔離技術,實現管道工程與道路工程的空間隔離,避免了工程施工相互沖突,有利于工期組織;道路系統中預制數控側模和無模澆筑技術可以縮短現場構件制作時間。
28、2、打破了傳統綜合管廊技術和直埋管線技術,布置了更靈活的中倉和邊倉,解決了低等級道路的路面反復開挖問題,解決了綜合管廊工程量和土方量巨大、管線較集中的問題,不僅使管線具有了足夠的間距,還可實現管線淺埋。
29、3、路面具有多種功能,如路面加熱除冰、路面交通可變標志等。
30、4、塊狀的道路面板預留了未來改造條件,后期路面出現意外破損時,只需簡單替換損壞部位,維修成本降低。
31、5、將道路墊層、道路基層及道路面層重量壓在數控側模管倉上,使得數控側模具備整體性和穩定性。
32、6、數控側模路面以上部分取代路緣石,無需再施工安裝路緣石,不僅節省了工序,還避免了開采石材,對環境更友好。
33、7、中倉具有加熱功能,可實現管線淺埋,節約了施工成本。
34、8、3d打印的透水性路面結構,有利于雨水下滲滿足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1.一種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預制的數控側模(1),數控側模(1)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所述數控側模(1)包括矩型側模殼(16),矩型側模殼(16)下表面向下一體連接u型側模殼(17),矩型側模殼(16)內部填充混凝土形成側模芯(4);在道路中間設有中倉(18),中倉(18)由若干數控側模(1)雙側對稱排布形成,在道路兩側設有邊倉(19),邊倉(19)由若干數控側模(1)單側排布形成,中倉(18)和邊倉(19)的u型側模殼(17)均位于路床(6)內,中倉(18)和邊倉(19)的頂面高程均為道路路緣石的設計高程,中倉(18)和邊倉(19)內安裝道路管線;所述中倉(18)的兩側數控側模(1)底部澆筑混凝土形成倉底(2),中倉(18)的兩側矩型側模殼(16)的內側壁上部對稱設有托架(20),兩側托架(20)上安裝中倉頂蓋(5),中倉頂蓋(5)上表面與中倉(18)上表面齊平;所述邊倉(19)的數控側模(1)朝向道路外側的開口端采用側壁蓋(3)封堵,邊倉(19)向外設有檢修井(12);所述中倉(18)和邊倉(19)之間設有道路結構層,道路結構層包括道路墊層(7)、道路中下基層(8)、道路上基層(9)和道路面板(11),道路中下基層(8)和道路上基層(9)均為3d打印而成,道路上基層(9)上設有面板槽(10),面板槽(10)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面板槽(10)底面設有泄水孔(21),面板槽(10)上安裝道路面板(11),所述道路面板(11)包括底板(22)和上板(23),底板(22)為鋼板,上板(23)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底板(22)和上板(23)之間通過抗剪釘(24)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倉頂蓋(5)包括太陽能頂蓋、玻璃頂蓋中的一種或多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能頂蓋、玻璃頂蓋均包括固定式頂蓋和活動式頂蓋兩種。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能頂蓋底部設有電阻絲(25)和led燈組(28),電阻絲(25)和led燈組(28)均與太陽能頂蓋電路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面板(11)內設有感應線圈,感應線圈連接交通指揮系統。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面板(11)內設有電阻絲(25),電阻絲(25)與太陽能頂蓋電路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面板(11)內嵌設有led燈珠(26),led燈珠(26)與太陽能頂蓋電路連接,led燈珠(26)與交通指揮系統連接,led燈珠(26)可組成多種交通標志。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數控側模(1)長2-3m。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倉(18)的兩側數控側模(1)底部澆筑混凝土厚度為4cm。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倉(18)數控側模(1)的矩型側模殼(16)內側壁安裝有爬梯(27)。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墊層(7)采用中粗砂。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中下基層(8)為蜂窩狀。
13.一種基于數控側模的市政道路系統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