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汽車維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減震套裝校正裝置。
背景技術:
汽車減震套裝是汽車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有效減少車架與車身的振動,對汽車行駛的平順性和舒適性具有重要意義,汽車減震套裝通常包括減震器和彈簧,車輛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減震套裝作為承載車身振動產生的沖擊力的緩沖部件,屬于易損配件。車輛長期行駛在路況較差的路段或者由于不良駕駛習慣(頻繁踩剎車、猛踏油門),均會造成彈簧發生不可逆的變形、彈簧行程縮短等現象,不僅影響車輛的舒適性,而且長時間持續使用會造成彈簧和減震器之間的磨損造成異響,此時需要對彈簧進行校正防止造成減震器密封不良發生漏油現象,然而在校正彈簧時存在以下技術問題:由于市場上減震套裝的型號存在差異,例如彈簧的直徑存在差異、同一彈簧的兩端的直徑存在差異以及彈簧鋼的材質、外徑和表面處理工藝等存在差異,同時減震器的多個零部件也存在不同,例如套筒和活塞的尺寸、彈簧壓板30和承載件26的結構均存在不同(如圖1所示球頭式承載件和U形頭式承載件)。所以在固定減震套裝和校正彈簧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彈簧和減震器搭配設計相對應的卡具對兩者進行安裝更換。
授權公告號CN203752027U提供的一種汽車減震器夾具,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安裝板,所述底座和安裝板之間連接至少一根立柱,所述底座上固設有一V型塊,所述安裝板的兩側對稱地插設有一夾緊組件以及與所述夾緊組件內側相連的復位夾緊彈簧,所述夾緊組件包括與所述安裝板活動連接的夾爪和互換塊,所述互換塊包括固定部和夾緊部,所述固定部上設置有位置錯開的兩個定位孔,所述固定部水平插設于所述夾爪的方孔中,所述夾爪的上端面穿設有兩個間隔對齊的彈簧柱塞,且所述彈簧柱塞的底端與所述定位孔相匹配。該結構的不足之處:該裝置僅僅用于減震套裝或者減震器的固定,并不適用于彈簧與減震器的安裝,而且使用過程中使用人工將減震器推入兩個夾爪之間,在推進的過程中由于自復位彈簧的彈力較強,該工位的作業員的工作負荷量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汽車減震套裝校正裝置,通過設置滑動的上夾具和下夾具,可以對不同尺寸的彈簧進行夾緊,同時通過滑動限位支柱和壓板,可以對不同尺寸的減震器進行限位,不僅安裝簡單、操作方便,而且實現了一個設備適用于不同型號、尺寸的減震套裝的校正作業。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汽車減震套裝校正裝置,包括支撐底座,所述支撐底座上端面設置豎直板和凸臺,所述豎直板前端面設置導軌,所述導軌內自上而下設置限位支柱、上夾具和下夾具,所述限位支柱前端面設置壓板,所述上夾具包括上支柱和設置在上支柱前端面的上卡件,所述下夾具包括下支柱和設置在下支柱前端面的下卡件,所述上支柱設置豎直方向的第一螺紋孔,所述下支柱上設置豎直方向的第二螺紋孔,所述第一螺紋孔和第二螺紋孔的內螺紋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紋孔和第二螺紋孔內設置第一螺紋桿,所述第一螺紋桿兩端設置與第一螺紋孔和第二螺紋孔相匹配的外螺紋,所述第一螺紋桿中間位置設置棘輪機構,所述棘輪機構上設置操作手柄。
進一步的,所述凸臺為臺階狀結構包括第一臺階和第二臺階,所述第一臺階前端面至后端面的方向上設置通槽,所述第一臺階左端面至右端面的方向上設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通槽相連通并相互垂直,所述第二臺階的上端面設置圓形容納槽和長方形容納槽,所述長方形容納槽的延長方向與通槽延長方向一致,所述長方形容納槽的槽底低于圓形容納槽的槽底,所述第二臺階左端面至右端面的方向上設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長方形容納槽相連通并相互垂直。
進一步的,所述上卡件和下卡件在延伸方向為弧形,且上卡件和下卡件的截面也為弧形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導軌底部設置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為長條形結構,所述限位支柱、上支柱和下支柱的后端面均設置第三螺紋孔,所述第三螺紋孔內螺紋連接第二螺紋桿,所述第二螺紋桿的后端貫穿第三通孔并在其端部設置背緊螺母和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與第二螺紋桿固定連接,所述背緊螺母位于固定螺母與豎直板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壓板的下端面設置凹槽,所述凹槽內設置橡膠緩沖層。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在支撐底座的上端面設置豎直板和凸臺,豎直板前端面開設導軌,導軌內自上而下設置限位支柱、上夾具和下夾具,限位支柱前端面設置壓板,上夾具包括上支柱和設置在上支柱前端面的上卡件,下夾具包括下支柱和設置在下支柱前端面的下卡件,上支柱設置豎直方向的第一螺紋孔,下支柱上設置豎直方向的第二螺紋孔,第一螺紋孔和第二螺紋孔的內螺紋方向相反,第一螺紋孔和第二螺紋孔內設置第一螺紋桿,第一螺紋桿兩端設置與第一螺紋孔和第二螺紋孔相匹配的外螺紋,第一螺紋桿中間位置設置棘輪機構,棘輪機構上設置操作手柄;
本結構在校正使用時,根據減震器和彈簧的尺寸調整本裝置使限位支柱將減震套裝上下兩端進行夾緊,另外滑動上支柱和下支柱,將上卡件和下卡件對彈簧進行校正,例如需要對彈簧夾緊校正時,此時上卡件和下卡件的開口方向相對設置,通過棘輪機構轉動第一螺紋桿,第一螺紋桿帶動上支柱和下支柱做相向運動對彈簧進行夾緊;需要對彈簧擴張校正時,此時上卡件和下卡件的開口方向相背設置,轉動棘輪機構經過第一螺紋桿帶動上支柱和下支柱做相背運動對彈簧進行撐開。本結構設計在使用時不僅適合不同尺寸的減震套裝使用,而且減震套裝安裝的過程省時省力,對彈簧校正過程中有效預防減震套裝從上卡件和下卡件滑脫造成維修事故發生。
2.為結合現有技術中減震器下端的承載件的結構設計,本發明將凸臺設計為臺階狀結構,其中,第一臺階前端面至后端面的方向上設置通槽,第一臺階左端面至右端面的方向上開設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與通槽相連通并相互垂直,第二臺階的上端面設置圓形容納槽和長方形容納槽,長方形容納槽的延長方向為第二臺階的前端面朝向第二臺階的后端面的方向,長方形容納槽的槽底低于圓形容納槽的槽底。本結構設計在使用時,針對球頭式承載件可以直接將其放置在第二臺階上的長方形容納槽內,并通過限位銷或者限位螺栓插入第二通孔內,對承載件即減震器的下段進行固定;針對U形頭式承載件可將其放置在第一臺階的通槽內,并將減震器的下端放置在第二臺階的圓形容納槽內,并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內插入限位銷進行對減震器的下端進行固定。本結構搭配上方的壓板,對減震器的兩端進行限定,防止校正彈簧的過程中減震套裝滑脫造成的維修事故發生,提高校正作業的安全性;需指出的是,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設計為多個,可實現不同尺寸的球頭承載件或者不同尺寸的U形頭式承載件的使用。
3.上卡件和下卡件在延伸方向為弧形,且上卡件和下卡件的截面也為弧形結構,本結構設計有效提高上卡件與下卡件的接觸面積,進一步提高校正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4.導軌底部設置第三通孔,第三通孔為長條形結構,限位支柱、上支柱和下支柱的后端面均設置第三螺紋孔,第三螺紋孔內螺紋連接第二螺紋桿,第二螺紋桿的后端貫穿第三通孔并在其端部設置背緊螺母和固定螺母,固定螺母與第二螺紋桿焊接固定或者一體成型,背緊螺母位于固定螺母與豎直板之間,其中固定螺母與第二螺紋桿焊接或者一體成型,本結構在使用時,可以通過旋轉固定螺母帶動第二螺紋桿對限位支柱、上支柱和下支柱的延伸長度進行調節,以此使本發明適合不同行知的減震套裝使用,例如彈簧上端寬下端窄的結構,使用時可以將下支柱向前延伸使上卡件和下卡件與彈簧充分接觸,提高本發明的適用范圍;當限位支柱、上支柱和下支柱的位置調節后可以使用背緊螺母對其位置進行位置限定,提高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需指出的是調節限位支柱、上支柱和下支柱的方式是從本裝置的后端進行操作,有效避免前端結構緊湊造成調節不便的問題,提高調節的效率。
5.壓板的下端面設置凹槽,凹槽內設置橡膠緩沖層,本結構設計在使用過程中,減震套裝上的彈簧壓緊件與凹槽接觸過程中有效預防彈簧壓緊件損傷或變形的問題發生。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減震器的結構示意圖,1a為球頭式承載件的減震器,1b為U形頭式承載件的減震器;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二橡膠緩沖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三半環形卡箍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支撐底座,2-豎直板,3-導軌,4-限位支柱,5-壓板,6-上支柱,7-上卡件,8-下支柱,9-下卡件,10-第一螺紋桿,11-棘輪機構,12-操作手柄,13-第一臺階,14-第二臺階,15-通槽,16-第一通孔,17-圓形容納槽,18-長方形容納槽,19-第二通孔,20-第三通孔,21-第二螺紋桿,22-背緊螺母,23-固定螺母,24-凹槽,25-橡膠緩沖層,26-承載件,27-半環形卡箍,28-第四通孔,29-提手,30-彈簧壓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
如圖2所示,本發明公開汽車減震套裝校正裝置,包括支撐底座1,支撐底座1上端面固定連接豎直板2和凸臺,豎直板2的前端面開設導軌3,導軌3內自上而下滑動連接限位支柱4、上夾具和下夾具,限位支柱4的前端面焊接固定有壓板5,上夾具包括上支柱6和轉動連接在上支柱6前端面的上卡件7,即上卡件7可以自由轉動,下夾具包括下支柱8和轉動連接在下支柱8前端面的下卡件9,即下卡件9可以自由轉動,上卡件7和下卡件9在延伸方向為弧形,且上卡件7和下卡件9的截面也為弧形結構,上支柱6開設豎直方向的第一螺紋孔(圖未示),下支柱8上開設豎直方向的第二螺紋孔(圖未示),第一螺紋孔和第二螺紋孔的內螺紋方向相反,第一螺紋孔和第二螺紋孔內安裝同一根第一螺紋桿10,第一螺紋桿10的兩端分別開設與第一螺紋孔和第二螺紋孔相匹配的外螺紋,第一螺紋桿10的中間位置同軸固定棘輪機構11,棘輪機構11上設置操作手柄12;凸臺為臺階狀結構包括第一臺階13和第二臺階14,第一臺階13前端面至后端面的方向上開設通槽15,第一臺階13的左端面至右端面的方向上開設第一通孔16,第一通孔16與通槽15相連通并相互垂直,第二臺階14的上端面開設圓形容納槽17和長方形容納槽18,長方形容納槽18的延長方向為第二臺階14的前端面朝向第二臺階14的后端面的方向,長方形容納槽18的槽底低于圓形容納槽17的槽底,第二臺階14左端面至右端面的方向上開設第二通孔19,第二通孔19與長方形容納槽18相連通并相互垂直;第一通孔16和第二通孔19設計為多個,可實現不同尺寸的球頭承載件或者不同尺寸的U形頭式承載件的使用。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圖3至圖5所示,導軌3的底部開設第三通孔20,第三通孔20為長條形結構,限位支柱4、上支柱6和下支柱8的后端面均開設第三螺紋孔(圖未示),第三螺紋孔內螺紋連接第二螺紋桿21,第二螺紋桿21的后端貫穿第三通孔20并在其端部安裝背緊螺母22和固定螺母23,背緊螺母22位于固定螺母23與豎直板2之間;另外在壓板5的下端面開設凹槽24,凹槽內粘接橡膠緩沖層25。
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與實施二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圖6所示,上卡件7和下卡件9的邊緣鉸接半環形卡箍27,以下卡件9為例,半環形卡箍27采用鋼材質且其兩端分別與下卡件9的外壁進行掛接,本結構在使用時通過半環形卡箍27對彈簧進一步限位,從而增加校正過程中的安全性。
實施例四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二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圖7所示,支撐底座1的四個角開設第四通孔28,通過膨脹螺絲將支撐底座1固定在地面或者操作臺上,改善作業環境;另外在豎直板2的上端固定連接提手29,便于本發明的短距離移動。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