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包裝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瓦楞紙箱加工模具以及瓦楞紙箱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交流中,會經常用到各種各樣的包裝產品。塑料包裝制品雖然具有使用方便特點,但制造、回收困難,易污染環境。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用途廣泛,易回收利用,它在包裝技術領域中常用來制作各種各樣的紙箱,特別是具有一定強度的瓦楞紙箱。
目前的瓦楞紙箱在制作時,一般在頂蓋和底部設有四條切縫,然后通過折疊用膠帶密封的方法來制作紙箱。這種紙箱雖然可以使用,但箱體極易沿著切縫處開裂破損,特別在陰天有潮氣的地方或者盛放較重物品時,更易破損。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瓦楞紙箱由于存在切縫而容易破損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瓦楞紙箱加工模具及瓦楞紙箱的制作方法,整個箱體沒有切縫,且通過折疊后能夠封緊,整個箱子更加牢固,不易開裂破損。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瓦楞紙箱加工模具,其為半圓柱結構,所述半圓柱結構設置有第一橫筋、第二橫筋、第一縱筋、第二縱筋、第三縱筋和第四縱筋,所述第一縱筋、所述第二縱筋、所述第三縱筋和所述第四縱筋均與所述第一橫筋和所述第二橫筋相交;所述第一縱筋與所述第二橫筋的相交處設置有第一斜筋,所述第一縱筋與所述第一橫筋的相交處設置有第二斜筋,所述第二斜筋與所述第一橫筋之間形成第一銳角,所述第一斜筋與所述第二橫筋之間形成第二銳角;所述第二縱筋和所述第二橫筋的相交處與所述第三縱筋和所述第二橫筋的相交處之間設置有第一V型筋,所述第二縱筋和所述第一橫筋的相交處與所述第三縱筋和所述第一橫筋的相交處之間設置有第三V型筋;所述第二橫筋的臨近所述第四縱筋的端點與所述第四縱筋和所述第二橫筋之間的相交處連接有第二V型筋,所述第一橫筋的臨近所述第四縱筋的端點與所述第四縱筋和第一橫筋的相交處連接有第四V型筋。
如上所述的瓦楞紙箱加工模具,其中,所述第一V型筋、所述第二V型筋分別與所述第二橫筋組成第一三角形和第二三角形;所述第三V型筋、所述第四V型筋分別與所述第一橫筋組成第三三角形和第四三角形。
如上所述的瓦楞紙箱加工模具,其中,所述第一三角形、所述第二三角形、所述第三三角形、所述第四三角形均為等腰全等三角形。
如上所述的瓦楞紙箱加工模具,其中,所述第一橫筋和所述第二橫筋均沿著所述半圓柱結構的軸向延伸。
如上所述的瓦楞紙箱加工模具,其中,所述第一縱筋、所述第二縱筋、所述第三縱筋和所述第四縱筋均沿著所述半圓柱結構的圓周延伸。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瓦楞紙箱的制作方法,其包括:
步驟一,利用如上所述的瓦楞紙箱加工模具,擠壓瓦楞紙,所述第一橫筋、所述第二橫筋、所述第一縱筋、所述第二縱筋、所述第三縱筋和所述第四縱筋在所述瓦楞紙上留下壓痕;
步驟二,依次按照各縱筋壓痕疊起,使所述瓦楞紙的臨近所述第四縱筋的邊緣與所述第一縱筋壓痕相重合,同時,所述第二銳角壓痕與所述第二三角形壓痕相對應的一個底角相重合,所述第一銳角壓痕與所述第四三角形壓痕相對應的一個底角重合;
步驟三,將所述瓦楞紙的重合部分用膠相粘結;
步驟四,分別相向推動所述第一三角形壓痕、所述第二三角形壓痕、所述第三三角形壓痕和所述第四三角形壓痕相折疊后,形成所述瓦楞紙箱的底和蓋;
步驟五,用膠帶封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瓦楞紙箱加工模具及瓦楞紙箱的制作方法,使用方便,且整個箱體上沒有切縫,通過折疊后封緊,使整個箱子更加牢固,不易開裂破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瓦楞紙箱加工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瓦楞紙箱加工模具的上筋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瓦楞紙箱加工模具擠壓后瓦楞紙壓痕圖。
圖4為使用本發明的瓦楞紙箱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瓦楞紙箱的折疊示意圖。
1、第一橫筋,2、第二橫筋,3、第一縱筋,4、第二縱筋,5、第三縱筋,6、第四縱筋,7、第二斜筋,8、第一斜筋,9、第一銳角,10、第二銳角,11、第一V型筋,12、第三V型筋,13、第二V型筋,14、第四V型筋,15、第一三角形,16、第二三角形,17、第三三角形、18、第四三角形;
19、第一橫筋壓痕,20、第二橫筋壓痕,21、第一縱筋壓痕,22、第二縱筋壓痕23、第三縱筋壓痕,24、第四縱筋壓痕,25、第二斜筋壓痕,26、第一斜筋壓痕,27、第一銳角壓痕,28、第二銳角壓痕,29、第一V型筋壓痕,30、第三V型筋壓痕,31、第二V型筋壓痕,32、第四V型筋壓痕,33、第一三角形壓痕,34、第二三角形壓痕,35、第三三角形壓痕,36、第四三角形壓痕,37、第一邊緣,38、第二邊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瓦楞紙箱加工模具,其為半圓柱結構,所述半圓柱結構設置有第一橫筋1、第二橫筋2、第一縱筋3、第二縱筋4、第三縱筋5和第四縱筋6,所述第一縱筋3、所述第二縱筋4、所述第三縱筋5和所述第四縱筋6均與所述第一橫筋1和所述第二橫筋2相交;所述第一縱筋3與所述第二橫筋2的相交處設置有第一斜筋8,所述第一縱筋3與所述第一橫筋1的相交處設置有第二斜筋7,所述第二斜筋7與所述第一橫筋1之間形成第一銳角9,所述第一斜筋8與所述第二橫筋2之間形成第二銳角10;所述第二縱筋4和所述第二橫筋2的相交處與所述第三縱筋5和所述第二橫筋2的相交處之間設置有第一V型筋11,所述第二縱筋4和所述第一橫筋1的相交處與所述第三縱筋5和所述第一橫筋1的相交處之間設置有第三V型筋12;所述第二橫筋2的臨近所述第四縱筋6的端點與所述第四縱筋6和所述第二橫筋2之間的相交處連接有第二V型筋13,所述第一橫筋1的臨近所述第四縱筋6的端點與所述第四縱筋6和第一橫筋1的相交處連接有第四V型筋。
具體的是,所述第一V型筋11、所述第二V型筋13分別與所述第二橫筋2組成第一三角形15和第二三角形16;所述第三V型筋12、所述第四V型筋14分別與所述第一橫筋1組成第三三角形17和第四三角形18。
其中,所述第一三角形15、所述第二三角形16、所述第三三角形17和所述第四三角形18均為等腰全等三角形。
優選為,所述第一橫筋1和所述第二橫筋2均沿著所述半圓柱結構的軸向延伸;所述第一縱筋3、所述第二縱筋4、所述第三縱筋5和所述第四縱筋6均沿著所述半圓柱結構的圓周延伸。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瓦楞紙箱的制作方法,其包括:
步驟一,利用如上所述的瓦楞紙箱加工模具,擠壓瓦楞紙,所述第一橫筋1、所述第二橫筋2、所述第一縱筋3、所述第二縱筋4、所述第三縱筋5和所述第四縱筋6在所述瓦楞紙上留下壓痕;當用所述瓦楞紙箱加工模具擠壓瓦楞紙后,所述第一橫筋1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一橫筋壓痕19,所述第二橫筋2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二橫筋壓痕20,所述第一縱筋3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一縱筋壓痕21,所述第二縱筋4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二縱筋壓痕22,所述第三縱筋5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三縱筋壓痕23,所述第四縱筋6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四縱筋壓痕24,所述第二斜筋7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二斜筋壓痕25,所述第一斜筋8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一斜筋壓痕26,所述第一V型筋11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一V型筋壓痕29,所述第三V型筋12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三V型筋壓痕30,所述第二V型筋13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二V型筋壓痕31,所述第四V型筋14擠壓出瓦楞紙上的第四V型筋壓痕32,所述瓦楞紙的臨近所述第一縱筋3的一端為瓦楞紙的第一邊緣37,所述瓦楞紙的臨近所述第四縱筋6的一端為瓦楞紙的第二邊緣38。由于瓦楞紙擠壓后,各壓痕的形狀與模具上的各筋的形狀一一對應,所以在擠壓后瓦楞紙上的相應位置上仍然會形成第一銳角壓痕27、第二銳角壓痕28、第一三角形壓痕33、第二三角形壓痕34、第三三角形壓痕35、第四三角形壓痕36。
步驟二,依次按照各縱筋壓痕疊起,使所述瓦楞紙的臨近所述第四縱筋6的邊緣與所述第一縱筋1壓痕相重合,同時,所述第二銳角壓痕28與所述第二三角形壓痕34相對應的一個底角相重合,所述第一銳角壓痕27與所述第四三角形壓痕36相對應的一個底角重合;
步驟三,將所述瓦楞紙的重合部分用膠相粘結;
步驟四,分別相向推動所述第一三角形壓痕33、所述第二三角形壓痕34、所述第三三角形壓痕35和所述第四三角形壓痕36相折疊后,形成所述瓦楞紙箱的底和蓋;
步驟五,用膠帶封緊。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