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顯示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柔性顯示器、其制造方法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顯示設備的需求日益增長。柔性顯示器以其輕薄、可彎折甚至卷曲、機械性能好的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目前,柔性顯示器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柔性顯示器包括柔性液晶顯示器(LCD)和柔性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OLED)。柔性顯示器通常制作在柔性載體上,由于柔性顯示器其本身特有的可彎曲的特點,決定了它會有很多特殊的用戶體驗,也給其設計和制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現有技術下的柔性顯示器若要彎曲變形,需要有外力施加于柔性顯示器上其才可以實現變形,而施加外力的結構多為機械控制結構,例如:可伸縮機構或旋轉機構。如圖1中示出了一種常見的機械控制結構(旋轉機構),包括底座1、支撐臂2、轉軸3和卡槽4,利用支撐臂2支撐柔性顯示屏,由卡槽4固定位置,通過轉軸3改變彎曲程度。
但無論采用何種機械結構,由于機械結構本身重量和體積較大,都會使得顯示器的整體體積和總重量增大很多,導致柔性顯示器攜帶起來較不方便,適用性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柔性顯示器、其制造方法及控制方法,實現柔性顯示器的彎曲,同時確保體積較小,重量較輕,具備良好的便攜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聚合物材料層;
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相對的正面和背面上各自排布電磁鐵;
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正面上形成填充材料層以覆蓋所述聚合物材料層正面上的電磁鐵;以及
通過所述填充材料層將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正面與一柔性顯示屏相貼合。
可選的,對于所述的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所述電磁鐵在所述正面和背面上交錯排布。
可選的,對于所述的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所述聚合物材料層正面和背面上各自排布有多個呈條狀的電磁鐵。
可選的,對于所述的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所述聚合物材料層正面上排布的電磁鐵的寬度與所述聚合物材料層背面上排布的電磁鐵寬度相同。
可選的,對于所述的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所述聚合物材料層正面上排布的電磁鐵的間距與所述聚合物材料層背面上排布的電磁鐵的間距相同。
可選的,對于所述的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所述聚合物材料層正面和背面上的電磁鐵的寬度均為3mm-10mm,相鄰電磁鐵的間距均為20mm-60mm,所述電磁鐵在所述正面和背面上錯開的最小間距為5mm-30mm。
可選的,對于所述的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材料為橡膠,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厚度為1mm-5mm。
可選的,對于所述的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正面上形成填充材料層以覆蓋所述電磁鐵之后,在通過所述填充材料層將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正面與一柔性顯示屏相貼合之前,還包括:
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背面上形成填充材料層以覆蓋所述聚合物材料層背面上的電磁鐵。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柔性顯示器,利用如上所述的方法形成,所述柔性顯示器包括:
一聚合物材料層;
排布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相對的正面和背面上的電磁鐵;
位于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正面上的填充材料層,所述填充材料層覆蓋所述聚合物材料層正面上的電磁鐵;
位于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正面的柔性顯示屏,所述柔性顯示屏通過所述填充材料層與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相貼合。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柔性顯示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提供如上所述的柔性顯示器;
在所述電磁鐵的兩端施加電流,使得所述柔性顯示器彎曲。
在本發明提供的柔性顯示器、其制造方法及控制方法中,在柔性顯示屏的一側形成有電磁鐵,所述電磁鐵排布在聚合物材料層的相對的正面和背面上。從而可以通過對電磁鐵施加電流,產生磁力使得柔性顯示器發生形變,實現彎曲。相比現有技術,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常見的機械控制結構的示意圖;
圖2本發明中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3-圖7為本發明中柔性顯示器在制造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示意圖對本發明的柔性顯示器、其制造方法及控制方法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應該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發明,而仍然實現本發明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應當被理解為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廣泛知道,而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在下列段落中參照附圖以舉例方式更具體地描述本發明。根據下面說明和權利要求書,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將更清楚。需說明的是,附圖均采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
本發明的核心思想是,提供一種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步驟S11,提供一聚合物材料層;
步驟S12,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相對的正面和背面上各自排布電磁鐵;
步驟S13,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正面上形成填充材料層以覆蓋所述聚合物材料層正面上的電磁鐵;以及
步驟S14,通過所述填充材料層將所述聚合物材料層的正面與一柔性顯示屏相貼合。
以下列舉所述柔性顯示器、其制造方法及控制方法的較優實施例,以清楚的說明本發明的內容,應當明確的是,本發明的內容并不限制于以下實施例,其他通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常規技術手段的改進亦在本發明的思想范圍之內。
下面結合圖2、圖3-圖7對本發明的柔性顯示器、其制造方法及控制方法進行詳細說明,其中,圖2本發明中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圖3-圖7為本發明中柔性顯示器在制造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本發明的柔性顯示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首先,執行步驟S11,請參考圖3,提供一聚合物材料層10。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的材料為橡膠,具體的,例如順-聚異戊二烯。在一個較佳選擇中,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的厚度為1mm-5mm。更具體的,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可以經過塑煉、混煉、壓延、成型和硫化工藝形成。當然,上述材料及其厚度和形成工藝僅是舉例,選擇橡膠是考慮到重量輕、彈性好且不受電磁影響,本發明所述的聚合物材料層并不限于橡膠,亦可由其它材料制成。
其次,執行步驟S12,請參考圖4和圖5,其中圖5為圖4的俯視圖,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的相對的正面和背面上各自排布電磁鐵1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正面上的電磁鐵11是多個呈條狀的結構,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背面上的電磁鐵11亦是多個呈條狀的結構,且所述電磁鐵11在所述正面和背面上交錯排布。進一步的,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正面上排布的多個呈條狀的電磁鐵11相互平行且均勻分布,即正面上的多個電磁鐵11的寬度相同且間距相同;同樣,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背面上排布的多個呈條狀的電磁鐵11也是相互平行且均勻分布,即背面上的多個電磁鐵11的寬度相同且間距相同。更進一步的,正面上的多個電磁鐵11與背面上的多個電磁鐵11的寬度均相同。其中,每個電磁鐵11的寬度為3mm-10mm。在正面和背面上的電磁鐵11的間距為20mm-60mm,例如30mm、50mm等。優選的,使得在正面和背面上的電磁鐵11錯開的最小間距為5mm-30mm。通過這樣的電磁鐵11的排布,在施加電流后,可以產生斥力或者吸力,進而實現柔性顯示器的彎曲。當然,電磁鐵11的排布并不限于本實施例中所描述的情況,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依據實際需求而靈活變動。
接著,還可以在所述電磁鐵11兩端設置電流施加墊,具體是在每個電磁鐵11的長度方向兩端(即圖5中的上下兩端)設置電流施加墊,從而便于施加電流。
然后,執行步驟S13,請參考圖6,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的正面(即圖6中朝上的一面)上形成填充材料層12以覆蓋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正面上的電磁鐵11。其中,所述填充材料層12可以選擇為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厚度可以為2mm-5mm。具體的,所述填充材料層12的形成包括沉積和烘干固化過程。更具體的,可以在20℃-70℃的溫度范圍下,持續1-12小時實現烘干固化。
相應的,請繼續參考圖6,還可以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的背面(即圖6中朝下的一面)上形成填充材料層12以覆蓋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背面上的電磁鐵11,在背面上形成的填充材料層12可以與在正面上形成的填充材料層12相同。填充材料層12的形成可以起著保護電磁鐵的作用。
之后,執行步驟S14,請參考圖7,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的正面通過所述填充材料層12與一柔性顯示屏13相貼合。貼合過程可以采用常規工藝進行,本發明對此不進行詳述。
請繼續參考圖7,可見本發明獲得的一種柔性顯示器,包括:
一聚合物材料層10;
排布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的相對的正面和背面上的電磁鐵11;
位于在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的正面和背面上的填充材料層12,所述填充材料層12覆蓋所述電磁鐵11;
位于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的正面的柔性顯示屏13,所述柔性顯示屏13通過所述填充材料層12與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相貼合。
所述聚合物材料層10的厚度為1mm-5mm。所述填充材料層12的厚度為2mm-5mm。每個電磁鐵11的寬度為3mm-10mm。在正面和背面上的電磁鐵11的間距為20mm-60mm,例如30mm、50mm等。進一步的,使得在正面和背面上的電磁鐵11錯開的最小間距為5mm-30mm。
所述柔性顯示器還包括位于所述電磁鐵11兩端的電流施加墊,所述電流施加墊的形狀可以為方形、六邊形或者圓形等,此處不予限制。
由此,當在電磁鐵11兩端施加電流后,會產生磁力,通過各個電磁鐵11的排布,可以具體產生斥力或是吸力,從而控制柔性顯示屏彎曲,也即實現柔性顯示器的彎曲。很顯然,本發明的柔性顯示器,省略了傳統技術中的機械控制結構(如圖1),使得柔性顯示器的重量變輕,體積變小,便于攜帶。
進一步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柔性顯示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提供如上所述的柔性顯示器(例如圖7所述),在電磁鐵11的兩端施加電流,使得所述柔性顯示器彎曲。在需要調整彎曲程度時,可以通過施加電流的大小及被施加電流的電磁鐵的數量來調整。可見,本發明的柔性顯示器的控制過程也是極為便利的,因而具備很強的適用性。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