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圖像形成裝置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2701483閱讀:144來源:國知局
圖像形成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圖像形成裝置。提供了一種用于通過使用同一驅動源來驅動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當確定較早從片材進給位置進給的在先片材的后緣已通過對齊輥(18)時,傳送控制部分(221)開始在在先片材之后被從該片材進給位置進給的在后片材的傳送速度控制。
【專利說明】圖像形成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諸如復印機和激光打印機的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使用中間轉印部件的圖像形成裝置(例如,復印機和打印機)通過顯影輥在感光鼓上形成調色劑圖像,并且將調色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部件上(下文被稱為“一次轉印”)。此后,調色劑圖像被共同轉印到諸如紙張的記錄材料上(下文被稱為“二次轉印”),由此獲得圖像。在圖像形成裝置中,在記錄材料被進給到圖像形成裝置中并且被傳送至二次轉印位置的情況下,依賴于在盒內堆疊的片材的量、由于在先片材導致的連出量(doubly-fedamount)、片材進給輥的磨損狀態、介質類型等,發生滑動,由此導致變化。該變化指的是片材在變化的定時到達預定位置。當在從開始片材進給直至到達二次轉印位置的記錄材料的傳送期間發生該變化時,調色劑圖像不能被轉印到記錄材料的適當位置上,并且不能形成聞品質圖像。
[0003]在常規技術中,例如,執行以下控制。也就是說,設置在直至二次轉印位置的傳送路徑上的片材檢測傳感器被用于測量記錄材料傳送所花費的變化的時間段,并且基于該測量的時間段來實行傳送控制。由此,執行控制以使得調色劑圖像被轉印至記錄材料的適當位置上(見,例如,日本專利申請特開N0.2007-101666)。具體而言,變化的時間段與沒有變化的基準時間段進行比較,并且基于它們之間的差增大或者減小傳送速度以將片材一直傳送至二次轉印位置。在這樣的控制下,可消除該變化以獲得令人滿意的圖像。這樣的控制在下文被稱為“傳送速度控制”。
[0004]在常規技術中,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定時僅基于記錄材料被片材檢測傳感器檢測到的定時來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例如,當記錄材料在用于通過使用一個驅動源從開始片材進給直至到達二次轉印位置進行記錄材料傳送的圖像形成裝置中被連續傳送時,可能發生以下情況。即,當如常規技術中那樣在記錄材料被片材檢測傳感器檢測到的定時實行傳送速度控制時,正在經受二次轉印的在先片材的傳送速度可能發生變化,這可能妨礙正常圖像形成。因此,為了避免影響在先記錄材料的傳送,通過增大片材進給間隔來控制傳送速度,以便恒定地確保在在先片材已經通過由同一驅動源操作的那些傳送部分之中的位于最下游位置的傳送部分之后,在后片材到達片材檢測傳感器。但是,此控制使得圖像形成間隔增大,這樣降低了圖像形成裝置的生產率。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形被作出的,并且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在即使在通過同一驅動源連續傳送記錄材料時仍不降低生產率并且不影響在先片材的傳送或其圖像形成的情況下,在抑制在后片材的傳送變化的同時獲得令人滿意的圖像。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被如下地配置。
[0007]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含:第一傳送部分,用于從片材進給位置向傳送路徑進給記錄材料;第一檢測單元,被設置在記錄材料的傳送方向上的第一傳送部分的下游側,并且檢測記錄材料的前緣和后緣之一;第二傳送部分,設置在第一檢測單元的下游側并且將記錄材料傳送至轉印位置,并且第一傳送部分和第二傳送部分被同一驅動源驅動;第二檢測單元,被設置在轉印位置的上游側以及第二傳送部分的下游側,并且檢測記錄材料的前緣和后緣之一;控制單元,用于基于通過第一檢測單元和第二檢測單元之一獲得的檢測記錄材料的結果來控制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使得圖像承載部件上的調色劑圖像在轉印位置被轉印到記錄材料上的預定位置;第一傳送部分在先地從片材進給位置進給第一記錄材料,然后在第一記錄材料之后進給第二記錄材料;以及在第一記錄材料的后緣通過第二傳送部分之后,在從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第一檢測單元直至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第二檢測單元的區間和從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第二檢測單元直至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通過轉印位置的區間中的至少一個中,控制單元控制第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以使其被切換至不同于在第一記錄材料通過第二傳送部分時的時間點的第二記錄材料的速度的速度。
[0008]從下文參見附圖對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本發明的其它特征將變得清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結構的示圖。
[0010]圖2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系統配置的示圖。
[0011]圖3A是為了與第一實施例進行比較的常規傳送速度控制(具有單獨的驅動)的時序圖。
[0012]圖3B是為了與第一實施例進行比較的常規傳送速度控制(具有同一驅動)的時序圖。
[0013]圖4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傳送速度控制的時序圖。
[0014]圖5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傳送速度控制的流程圖。
[0015]圖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傳送部的結構的示圖。
[0016]圖7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傳送速度控制的時序圖。
[0017]圖8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傳送速度控制的流程圖。
[0018]圖9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傳送速度控制(減速處理)的時序圖。
[0019]圖10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傳送速度控制(加速處理)的時序圖。
[0020]圖11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傳送速度控制的流程圖。
[0021]圖12是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傳送速度控制的時序圖。
[0022]圖13是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傳送速度控制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文詳細描述用于實行本發明的實施例。
[0024](第一實施例)
[0025]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中,在兩個片材檢測傳感器被設置在片材進給位置和二次轉印位置(轉印位置)之間并且在兩個片材上連續地執行打印的情況下,由用于通過使用一個驅動源從開始片材進給直至到達二次轉印位置來傳送片材的圖像形成裝置執行的方法被描述如下。即,描述了如下方法,該方法基于檢測作為記錄材料的在先片材的位置的結果對于在后片材實行傳送速度控制,該結果是通過位于記錄材料的傳送方向上的下游側(下文被簡稱為“下游側”)的片材檢測傳感器(下文被稱為“下游側片材檢測傳感器”)獲得的。在先片材(第一記錄材料)表示在給定的記錄材料正在傳送路徑上被傳送時,在早于該給定記錄材料被進給的并且在該給定記錄材料之前在傳送路徑上正被傳送的記錄材料之中的、緊接在該給定記錄材料之前正被傳送的記錄材料。在后片材(第二記錄材料)表示晚于在先片材被進給的并且隨該在先片材之后在傳送路徑上正被傳送的記錄材料。也就是說,從在先片材的觀點看,該給定記錄材料是在后片材。在正被傳送的記錄材料的在傳送方向上的兩個邊緣部分之中,在傳送方向上的下游側的邊緣部分被稱為前緣,而在傳送方向上的上游側的邊緣部分被稱為后緣。
[0026](圖像形成裝置)
[0027]圖1示出用作圖像形成裝置的激光打印機的整體結構。在以下的描述中,第一站點(station)被設定為用于以黃色(Y)形成調色劑圖像的站點,并且包含由后綴“a”指示的組件,而第二站點被設定為用于以品紅色(M)形成調色劑圖像的站點,并且包含由后綴“b”指示的組件。第三站點被設定為用于以青色(C)形成調色劑圖像的站點,并且包含由后綴“c”指示的組件,而第四站點被設定為用于以黑色(K)形成調色劑圖像的站點,并且包含由后綴“d”指示的組件。
[0028](圖像形成部)
[0029]描述第一站點。感光鼓la具有金屬筒,其表面層積有由感測光以生成電荷的載流子生成層、用于傳輸生成的電荷的電荷傳輸層等形成的功能性有機材料的多個層。感光鼓la的最外側層由于低導電率而基本絕緣。感光鼓la例如由其外周表面被涂敷有機光導體(0PC)層的鋁筒形成。感光鼓la的兩個端部被凸緣支撐以便自由旋轉,并且從驅動馬達(未示出)向該兩個端部之一傳輸驅動力,由此在圖1中逆時針地旋轉地驅動該感光鼓la。用作帶電單元的帶電輥2a靠接感光鼓la,并且在遵循感光鼓la的旋轉而被旋轉的同時使得感光鼓la的表面均勻地帶電。帶電輥2a是被形成為具有輥形的導電輥,并且通過靠接感光鼓la的表面并且從帶電電壓源20a向其施加帶電電壓來使得感光鼓la的表面均勻帶電。直流電壓或者通過將交流電壓疊加在直流電壓上而獲得的電壓被施加給帶電輥2a,并且由于在上游側和下右側的微小空氣間隙而從帶電輥2a和感光鼓la的表面之間的靠接壓合部發生放電,由此使感光鼓la帶電。
[0030]清潔單元3a去除在轉印之后殘留于感光鼓la上的調色劑(下文被稱為“轉印殘留調色劑”)。用作用于顯影的單元的顯影單元8a包含靠接感光鼓la的顯影輥4a、非磁性單組分顯影劑(下文被稱為“顯影劑”)5a和顯影劑涂敷刮刀7a。顯影單元8a至8d分別包含用于接收黃色、品紅色、青色和黑色的各種顏色的調色劑的調色劑接收部。顯影輥4a與感光鼓la的表面相鄰,并且通過在被驅動部(未示出)旋轉地驅動的同時經顯影電壓源21a施加顯影電壓來執行顯影。感光鼓la至顯影單元8a形成至可拆卸地安裝于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處理筒9a中。
[0031]用作曝光單元的曝光設備11a包含旋轉多面鏡(未示出),該旋轉多面鏡被來自激光二極管(未示出)以對應于圖像信號的圖像光照射。曝光設備11a包含通過使用旋轉多面鏡來掃描激光的LED陣列或掃描器單元,并且用基于圖像信號被調制的掃描射束12a照射感光鼓la的表面。
[0032]帶電輥2a連接到用作用于向帶電輥2a供給電壓的單元的帶電電壓源20a。顯影輥4a連接到用作用于向顯影輥4a施加電壓的單元的顯影電壓源21a。一次轉印輥81a連接到用作用于向一次轉印輥81a供給電壓的單元的一次轉印電壓源84a。上文已經描述了第一站點的結構。第二站點、第三站點和第四站點也具有與第一站點相同的結構,并且除了后綴“a”分別被用“b”、“c”和“d”替代之外,它們的與第一站點相同的組件被用相同附圖標記指示,同時省略其描述。
[0033]在中間轉印帶80 (圖像承載部件)的內側,靠接中間轉印帶80的一次轉印輥81a至81d被并排設置以便分別與四個感光鼓la至Id相對。一次轉印輥81a至81d分別連接到一次轉印電壓源84a至84d。具有正極性的電壓被施加到一次轉印輥81a至81d,并且在感光鼓la至Id上的各個顏色的具有負極性的調色劑圖像依次被分別轉印到正與感光鼓la至Id接觸的中間轉印帶80上,由此形成多色圖像。
[0034]中間轉印帶80被用作張緊部件的二次轉印相對輥86、驅動輥14和張緊輥15這三個輥支撐,并且保持適當的張緊。通過驅動該驅動輥14,中間轉印帶80基本以相同速度相對于感光鼓la至Id在向前方向上移動。此外,中間轉印帶80在由箭頭指示的方向上(順時針)旋轉,并且一次轉印輥81a被布置在感光鼓la的相對側,并且中間轉印帶80被設置在它們之間。電荷消除部件23a被在中間轉印帶80的旋轉方向上布置在一次轉印輥81a的下游側。驅動輥14、張緊輥15、電荷消除部件23a以及二次轉印相對輥86電氣接地。除非必需存在,否則后綴“a”至“d”在下文被省略。
[0035]在中間轉印帶80上(在圖像承載部件上)形成的多色圖像通過二次轉印輥82與從稍后描述的進給部被進給和傳送的記錄材料P同步地被轉印至記錄材料P上(此轉印也被稱為“二次轉印”)。中間轉印帶80上殘留的沒有被轉印到記錄材料P上的調色劑被帶清潔輥88去除,通過清潔電壓源89向該帶清潔輥88施加電壓。
[0036](進給部)
[0037]當從主體部盒16進給片材時,盒拾取輥17 (第一傳送部)被驅動,同時主體部盒基板29升聞以抬聞放置在主體部盒16內的記錄材料P。已被抬聞的記錄材料P中的最上部的記錄材料被使得與盒拾取棍17靠接,記錄材料P通過盒拾取棍17的旋轉被逐一地分離和進給,并且被傳送至對齊輥18 (第二傳送部)。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被同一驅動源(未示出)(例如,步進馬達)驅動旋轉以傳送記錄材料P。作為用于檢測記錄材料P的片材檢測傳感器的預對齊(pre-registration)傳感器35a (第一檢測單元)和對齊傳感器35b(第二檢測單元)分別被置于傳送路徑上。在此實施例中,例如,預對齊傳感器35a被置于盒拾取輥17的下游側,并且對齊傳感器35b被置于對齊輥18的上游側。通過此布置,在記錄材料P的后緣被預對齊傳感器35a檢測到的定時,確信記錄材料P的后緣已經通過盒拾取輥17。同樣,在記錄材料P的后緣被對齊傳感器35b檢測到的定時,確信記錄材料P的后緣已經通過由對齊輥18形成的壓合部。
[0038]當例如記錄材料P沒有被檢測到時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輸出低電平信號。當記錄材料P的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時,例如,那些傳感器的輸出升高,并且輸出高電平信號。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在例如記錄材料P正通過其中時保持輸出高電平信號。在記錄材料P的后緣已通過其中之后,這些傳感器的輸出降低,并且輸出低電平信號。依賴于記錄材料P的存在/不存在而從傳感器輸出的信號并不限于上述配置中的信號,并且可區分記錄材料P的前緣的到達與記錄材料P的后緣的通過的任何信號可被采用。
[0039](記錄材料傳送控制)
[0040]被進給的記錄材料P被對齊輥18傳送,并且在圖像的前緣和記錄材料P的前緣在位置35c處彼此同步之后,記錄材料P被傳送至二次轉印部。位置35c在下文被稱為“匯合點(merge point)”。中間轉印帶80 (構成二次轉印部)圍繞二次轉印相對棍86、驅動棍14和張緊輥15這三個輥被拉伸并且被這三個輥支撐,并且被布置為與全部的感光鼓la至Id相對。中間轉印帶80通過驅動輥14被循環移動,并且調色劑圖像被靜電吸引到其的與感光鼓1相對的外周表面。通過此配置,在中間轉印帶80的外周上形成多色圖像,并且在中間轉印帶80上形成的圖像被傳送至二次轉印輥82與中間轉印帶80之間的靠接部(二次轉印部),其是二次轉印位置。
[0041]在記錄材料P的傳送中,通過使用二次轉印電壓源85向二次轉印輥82施加電壓,在二次轉印輥82與被放置為與二次轉印輥82相對的二次轉印相對輥86之間形成電場。然后,在中間轉印帶80與記錄材料P之間通過在它們之間產生電介質極化而產生靜電吸引力。
[0042](定影部)
[0043]用作定影單元的定影設備19通過向在記錄材料上形成的圖像施加熱和壓力來定影調色劑圖像,并且包含定影帶(未示出)和彈性加壓輥(未示出)。彈性加壓輥通過跨定影帶向帶引導部件(未示出)施加預定的壓接力來形成具有預定寬度的定影壓合部。在定影壓合部在升高到預定溫度之后經受溫度控制的狀態中,在其上形成未定影調色劑圖像的記錄材料P被從圖像形成部傳送以在圖像表面朝下(即,與定影帶的表面相對)的情況下在定影壓合部中被引入定影帶和彈性加壓輥之間。在定影壓合部中,在圖像表面與定影帶的外表面緊密接觸的情況下,記錄材料P與定影帶一起經受通過定影壓合部的壓合傳送。在記錄材料P與定影帶一起被壓合傳送通過定影壓合部的過程中,記錄材料通過定影帶被加熱,并且其上的未定影調色劑圖像被加熱并被定影。已經被定影的記錄材料P被輸送至輸送盤36。
[0044](圖像形成裝置的系統配置)
[0045]圖2是用于示出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系統配置的框圖。控制器部分201可與主機計算機200和引擎控制部分202相互通信。控制器部分201從主機計算機200接收圖像信息和打印命令,并且分析所接收的圖像信息以將該圖像信息轉換成比特數據。然后,控制器部分201對于各記錄材料經由視頻接口部分201將打印預約命令、打印開始命令和視頻信號傳遞給CPU211和圖像處理GA212。
[0046]控制器部分201響應于從主機計算機200接收的打印命令經由視頻接口部分210向CPU211傳遞打印預約命令,并且在達到可打印狀態的定時,將打印開始命令傳遞給CPU211。CPU211準備按從控制器部分201接收到打印預約命令的順序執行打印,并且等待從控制器部分201接收到打印開始命令。當接收到打印開始命令時,CPU211指示各個控制部分(圖像控制部分213、定影控制部分214和片材傳送部分215)基于關于打印預約命令的信息開始打印操作。[0047]當已經接收到開始打印操作的指令時,圖像控制部分213開始準備圖像形成。當從圖像控制部分213被通知圖像形成已經準備好時,CPU211向控制器部分201輸出用作輸出視頻信號的基準定時的/TOP信號。當從CPU211接收到/TOP信號時,控制部分201使用/TOP信號作為基準來輸出視頻信號。當從控制器部分201接收到視頻信號時,圖像處理GA212將圖像形成數據傳遞給圖像控制部分213。圖像控制部分213基于從圖像處理GA212接收到的圖像形成數據形成圖像。
[0048]當已經接收到用于開始打印操作的指令時,片材傳送部分215開始片材進給操作。片材傳送部分215的傳送控制部分221經由傳送馬達驅動器IC222來使步進馬達223旋轉。傳送控制部分221指令片材進給拾取螺線管224來在片材被拾取的定時開始驅動(在圖中被指示為“驅動指令”),并且使盒拾取輥17旋轉。傳送控制部分221基于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的輸出結果(在圖中指示為“傳感器通/斷”)來檢測記錄材料的位置,并且在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同時將記錄材料傳送至二次轉印位置。
[0049]當已經接收到開始打印操作的指令時,定影控制部分214開始準備定影。定影控制部分214與經受二次轉印的記錄材料的傳送同步地基于打印預約命令的信息開始控制溫度。定影控制部分214將圖像定影到記錄材料,并且將記錄材料傳送至裝置外部。
[0050](常規傳送速度控制)
[0051]圖3A和3B是示出為了與此實施例相比的常規傳送速度控制的時序圖。圖3A是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被單獨的驅動源(諸如步進馬達)驅動旋轉的情況的時序圖。圖3B是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被同一驅動源驅動旋轉的情況的時序圖。
[0052]圖3A和3B從上面起示出/TOP信號的輸出定時(300a)、在各位置的圖像的前緣的到達定時(310a)、以及驅動盒拾取輥17的定時(320a)(在圖中被指示為“盒拾取”)。隨后,圖3A和3B示出預對齊傳感器35a的輸出定時的實際測量值(330a)、預對齊傳感器35a的輸出定時的理論值(340a)、對齊傳感器35b的輸出定時的實際測量值(350a)和對齊傳感器35b的輸出定時的理論值(360a)。另外,圖3A和3B示出第一記錄材料(第一片材)的狀態(370a)、第二記錄材料(第二片材)的狀態(380a)和傳送部分的速度(390a)。傳送部分包含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各傳感器的輸出定時的實際測量值例如通過在CPU211輸出/TOP信號的定時啟動計時器(未示出)來被測量。各傳感器的輸出定時的理論值例如被預先存儲在存儲器(未示出)等中。這同樣適用于下文描述。
[0053](單獨驅動源的情況(圖3A))
[0054]參照圖3A進行描述。CPU211輸出對應于第一記錄材料(下文被簡稱為“第一片材”)的/TOP信號(310a),并且開始對應于第一片材的圖像形成操作(311a)。此外,CPU211指令片材傳送部分215開始打印操作,并且片材傳送部分215的傳送控制部分221通過使用盒拾取輥17開始片材傳送操作(321a)(在圖中被指示為在第一片材的狀態370a中的“片材進給”)。傳送控制部分221在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351a)之前傳送第一片材(在圖中被指示為在第一片材的狀態370a中的“對齊之前的傳送”)。實際測量值331a表示在第一片材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的定時的實際測量值,并且理論值341a表示在第一片材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的定時的理論值。此時,假定被片材傳送部分215控制的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是穩定狀態速度(steady-state speed)(穩定速度(steady speed)) V。在記錄材料的前緣(被稱為“片材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351a),傳送控制部分221停止傳送控制(在圖中被指示為第一片材的狀態370a中的“等待圖像的前緣”371a)。此時,片材傳送部分215控制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以從穩定速度V減小為0 (停止)。與中間轉印帶80上形成的圖像同步地,即,在圖像的前緣(310a)到達位置312a的定時,傳送控制部分221重新開始其傳送已在對齊傳感器35b處停止的第一記錄材料的傳送控制(312a)。其在圖中被指示為“帶上的對齊傳感器接通的虛擬位置” 312a。“帶上的對齊傳感器接通的虛擬位置”表示如下這樣的位置,即在該位置,圖像的前緣從中間轉印帶80上的位置到達二次轉印部分所花費的時間段等于記錄材料的前緣從對齊傳感器35b的位置到達二次轉印部分所花費的時間段。片材傳送部分215的速度從0增大以變為穩定速度V (在圖中被指示為第一片材的狀態370a中的“重新開始傳送”)。
[0055]在自第一片材的/TOP信號的輸出定時(301a)以來已經過了對應于(圖像大小(302a)) + (圖像之間的空白部(圖像間隔(303a)))的時間段之后,CPU211輸出第二片材的/TOP信號(304a)。圖像大小(302a)是傳送方向上的調色劑圖像的大小。圖像間隔(303a)是在調色劑圖像在中間轉印帶80上形成的情況下對應于第一片材的調色劑圖像的后緣與對應于第二片材的調色劑圖像的前緣之間的間隔。
[0056]傳送控制部分221在從第二片材的/TOP信號的輸出定時(304a)確定的片材進給定時(322a)開始第二片材的片材進給操作(在圖中被指示為第二片材的狀態380a中的“片材進給”)。當第二片材的片材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 (332a)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計算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342a)與其實際測量值(332a)之間的差分時間段Δ (334a)。這里,理論值表示在記錄材料從開始片材進給至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被傳送的情況中所假定的沒有變化的定時。傳送控制部分221實施傳送速度控制以使得在到達對齊傳感器35b之前差分時間段Λ tl可被消除(傳送速度控制A (382a))(在圖中被指示為第二片材的狀態380a中的“第二傳送(傳送速度控制A)”)。
[0057]現在,詳細描述傳送速度控制A。例如,因此,當由于在后片材因在先片材而被連出使得在后片材的片材前緣早于理論值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時((理論值(342a)) > (實際測量值(332a))),傳送速度降低(391a (實`線))。作為對比,當由于盒拾取輥17與片材之間的滑動而使得在后片材的片材前緣晚于理論值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時((理論值(342a))< (實際測量值(333a))),執行以下操作。也就是說,傳送速度被增大(392a (虛線)),并且速度緊接在到達對齊傳感器之前返回穩定速度。下文描述用于計算通過傳送速度控制A來傳送記錄材料的速度的方法。
[0058]例如,在降低傳送速度(391a (實線))的情況下,假定
[0059]Tregjreg是在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之間花費的時間段(理論值);
[0060]Atl是預對齊傳感器的理論值(342a)與其的實際測量值(332a)之間的差分時間段(334a);
[0061]Td_是將傳送速度從穩定速度V降低至傳送速度控制速度V。^所需的時間段;
[0062]Tup是將傳送速度從傳送速度控制速度V。^增大至穩定速度V所需的時間段;以及
[0063]T是以傳送速度控制速度火&1傳送記錄材料的時間段;
[0064]用于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時間段被表達為如下表達式:
[0065]Tregjreg+ Δ VUT+Tup (表達式 1)
[0066]此外,還假定:[0067]V是穩定速度;
[0068]Vctrl是傳送速度控制速度;以及
[0069]S1是記錄材料的前緣的從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直至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
[0070]用于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區間(距離)建立如下表達式。
[0071]Sl=
[0072]((V+Vctrl) X Td_) /2+ (T X Vctrl) + ((V+Vctrl) X Tup) /2 (表達式 2)
[0073]SI與在記錄材料的前緣在理想的定時(即,記錄材料以穩定狀態速度V被傳送,而沒有進行傳送速度控制)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的情況下的傳送距離(=Treg_pregXV)相同,并且因此建立了以下表達式。
_] TregjregXV=
[0075]((V+Vctrl) X Td_) /2+ (T X Vctrl) + ((V+Vctrl) X Tup) /2 (表達式 3)
[0076]這里,假定當步進馬達被加速和減速時應用的加速度為g,建立以下表達式。
[0077]當步進馬達被減速時:
[0078]Vctrl=V-g X Tdown (表達式 4)
[0079]當步進馬達被加速時:
[0080]V=Vctrl+g X Tup (表達式 5)
[0081]傳送速度控制A通過從(表達式1)至(表達式5)計算和T而被實行。加速度g依賴于步進馬達的特性、其控制方法等而不同。因此,關于加速度g的信息被預先保留在CPU211的存儲器(未示出)中,并且從CPU211被輸出至傳送控制部分221。傳送控制部分221可包含存儲器(未示出),并且關于加速度g的信息可被預先保留在該存儲器(未示出)中。
[0082]在增大傳送速度(392a)的情況下,第二片材在預對齊傳感器35a處的到達定時被假定為作為實際測量值的333a (虛線)的定時。
[0083]假定Λ t2是預對齊傳感器的理論值與其實際測量值之間的差分時間段(335a),建立以下表達式。
[0084]Tregjreg- Δ t2=Tup+T+Td_ (表達式 6)
[0085]假定:
[0086]Vctrl2是傳送速度控制速度;并且
[0087]S2是記錄材料的前緣的從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直至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
[0088]用于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區間(距離)建立了如下表達式
[0089]S2=
[0090]((V+Vctrl2) X Tup) /2+ (T X Vctrl2) + ((V+Vctrl2) X Tdown) /2 (表達式 7)
[0091]S2與在記錄材料的前緣在理想的定時(即,記錄材料以穩定狀態速度V被傳送,而沒有進行傳送速度控制)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的情況下的傳送距離(=Treg_pregXV)相同,并且因此建立了以下表達式。
[0092]TregjregXV=
[0093]((V+Vctrl2) X Tup) /2+ (T X Vctrl2) + ((V+Vctrl2) X Tdown) /2 (表達式 8)[0094]通過從表達式(4)至表達式(8)計算V&12和T來實行傳送速度控制A。
[0095]傳送速度控制A消除了在記錄材料被從片材進給開始位置傳送到預對齊傳感器35a的情況中所導致的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變化。片材進給開始位置的示例包含堆疊在主體盒16的頂部上的記錄材料P的前緣部分的位置以及作為盒拾取輥17與傳送路徑接觸的位置的壓合位置。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變化是由堆疊片材量、由于在先片材導致的連出量、以及盒拾取輥17與片材之間的滑動導致的(下文被稱為“片材進給中的變化”)。
[0096]此后,在第二片材的片材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b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計算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363a)與其的實際測量值(353a)之間的差分時間段。傳送控制部分221實行傳送速度控制以使得此差異可在到達匯合點35c (313a)之前被消除(傳送速度控制B (383a))(在圖中指示為第二片材的狀態380a中的“第三傳送(傳送速度控制B),,)。
[0097]傳送速度控制B被以與上述的傳送速度控制A相同的方式執行。此后,傳送控制部分221使得在片材前緣到達匯合點35c之前傳送速度返回穩定速度V (313a)(在圖中被指示為310a中的“帶上匯合點的虛擬位置”)。
[0098]傳送速度控制B消除了在記錄材料被從預對齊傳感器35a傳送至對齊傳感器35b的情況中導致的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變化。在記錄材料通過盒拾取輥17被傳送至對齊輥18的情況中,記錄材料沒有被傳送輥壓合,因此依賴于記錄材料的表面條件以及與片材進給輥有關的變化(磨損狀態)的滑動發生(下文將被稱為“傳送變化(滑動)”)。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變化由于此傳送變化(滑動)而發生。
[0099]此后,傳送控制部分221在片材前緣到達匯合點35c之后以穩定速度V傳送記錄材料,定影控制部分214將圖像定影到該記錄材料上,并且記錄材料被輸送至裝置外部(384a)(在圖中被指示為第二片材的狀態380a中的“傳送”)。狀態381a指示第二片材380a處于第一傳送中。“第一傳送”是片材進給與到達對齊傳感器35b之間的狀態。實際測量值352a是第一片材的后緣通過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的實際測量值,理論值361a是第一片材的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的理論值,并且理論值362a是第一片材的后緣通過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的理論值。
[0100]在圖3A所示的常規示例中,如上所述,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分別被單獨的驅動源(諸如步進馬達)驅動旋轉以傳送記錄材料。因此,在后片材的傳送速度控制不影響在先片材的傳送控制。
[0101](同一驅動源的情況)
[0102]圖3B是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被同一驅動源(諸如步進馬達)驅動旋轉以傳送記錄材料的情況中的常規傳送速度控制的時序圖。與圖3A相同的控制的描述被省略,并且與參照圖3A所述的控制的不同之處被描述。在圖3B中,后綴“b”、而不是后綴“a”被添加到與圖3A中的附圖標記對應的附圖標記。
[0103]在圖3B中,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被同一驅動源(諸如步進馬達)驅動旋轉以傳送記錄材料。因此,如參照圖3A所描述的,在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圖3A中的實際測量值332a或333a)對于作為第二片材的在后片材實行的傳送速度控制影響作為第一片材的在先片材的傳送。這是因為,在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被同一驅動源驅動的情況下,正被同一驅動源驅動的對齊輥18的速度改變。S卩,圖3A的狀態382a中指示的傳送速度控制A在第一片材的后緣通過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352a之前開始。結果,使用同一驅動源的驅動影響正被對齊棍18傳送的第一片材。
[0104]如圖3B的示例中所示,片材進給間隔(323b)需要預先增大(304b),使得在在后片材的前緣的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332b)之前在先片材的后緣可靠地通過對齊傳感器35b (352b)。由此,圖像形成間隔不僅具有參照圖3A描述的圖像間隔(303b),而且還增加了用于在在先片材已通過對齊傳感器之前等待的校正片材間隙(304b)。在自第一片材的/Top信號被輸出(301b)以來已經過了對應于(圖像大小(302b))+ (圖像間隔(303b))+ (用于在在先片材已通過對齊傳感器之前等待的校正片材間隙(304b))的時間段之后,CPU211輸出第二片材的/TOP信號(305b)。因此,在使用同一驅動源來驅動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的情況中,與使用單獨的驅動源來驅動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的情況相比,生產率變得較低。
[0105](根據此實施例的傳送速度控制)
[0106]圖4是根據此實施例的雙片材連續打印的時序圖。在此實施例中,描述用于在即使在開始片材傳送與到達二次轉印位置之間的傳送部分被同一驅動源驅動的配置中仍不增大圖像間隔的情況下消除記錄材料的片材進給和傳送的變化的方法。在圖4的時序圖中,各個信號對應于圖3A和3B中的那些信號,并且它們的描述被省略。在圖4中,400量級的附圖標記對應于圖3A和3B中使用的300量級的附圖標記。但是,在圖4中,在預對齊傳感器35a方面,第一片材的后緣通過該預對齊傳感器35a的定時被假定為實際測量值432,第二片材的后緣的到達定時被假定為實際測量值433,并且稍后描述的差分時間段Λ t3被假定為差分時間段434。
[0107]CPU211輸出第一片材的/TOP信號(401),并且開始第一片材的圖像形成操作(411)。此外,CPU211指令片材傳送部分215來開始打印操作,并且片材傳送部分215的傳送控制部分221開始片材進給操作(421)。傳送控制部分221傳送第一片材,直至第一片材的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b (451)。在第一片材的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b (451)的定時,傳送控制部分221從穩定速度V降低傳送部分的速度以停止傳送控制。傳送控制部分221將第一片材設定為“等待圖像的前緣”的狀態(471),直到圖像的前緣到達中間轉印帶80上的對齊傳感器接通虛擬位置412。當圖像的前緣到達中間轉印帶80上的對齊傳感器接通虛擬位置412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與中間轉印帶80上形成的圖像同步地重新開始記錄材料的傳送控制(412)。即,傳送部分的速度被返回穩定速度V,并且第一片材的傳送重新開始(在圖中被指示為第一片材的狀態470中的“重新開始傳送”)。
[0108]CPU211在自第一片材的/TOP信號的輸出定時(401)以來已經過了對應于(圖像大小(402))+ (圖像間的空白部(圖像間隔(403)))的時間段之后輸出第二片材的/Top信號(404)。在這一點上,此實施例與圖3B的常規控制不同,該常規控制還另外被提供了在直到在先片材已通過對齊傳感器之前等待的校正片材間隙(304b)。CPU211指令片材傳送部分215來在第二片材的/Top信號的輸出定時(404)開始打印操作,并且傳送控制部分221在從/TOP信號的輸出定時(404)確定的片材進給定時(422)開始第二片材的片材進給操作。在第二片材的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的定時(433),傳送控制部分221計算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442)與其的實際測量值(433)之間的差分時間段Λ t3 (434),而不是實行傳送速度控制A。然后,直到作為在先片材的第一片材的后緣通過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452)之前,傳送控制部分221以穩定速度V傳送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481)(在圖中被指示為第二片材的狀態480中的“第二傳送(穩定速度)”)。
[0109]傳送控制部分221使用例如計時器(未示出)來測量在作為在后片材(當前片材)的第二片材的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的定時(433)之后直至作為在先片材的第一片材的后緣通過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452)所經過的時間段?\(491)。然后,傳送控制部分221在在先片材的后緣通過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452)對于第二記錄材料(482)實行傳送速度控制A。
[0110](傳送速度控制A)
[0111]下文描述用于計算用于通過傳送速度控制A傳送記錄材料的速度的方法。
[0112]假定?\是在先片材(第一片材)通過對齊傳感器所花費的時間段(491),用于實行傳送速度控制Α的時間段被表達為如下表達式。
[0113]Tregjreg+ Δ tfTfl^+T+Tup (表達式 9)
[0114]假定:
[0115]V是穩定速度;
[0116]Vctrl是傳送速度控制速度;
[0117]S3是從在后片材的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直至在先片材的后緣通過對齊傳感器35b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以及
[0118]S4是通過傳送速 度控制A被傳送的在后片材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
[0119]建立以下表達式。
[0120]S3=VXI\
[0121]S4=
[0122]((V+Vctrl) X Td_) /2+ (T X Vctrl) + ((V+Vctrl) X Tup) /2
[0123]通過傳送速度控制A傳送的在后片材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S4)與記錄材料傳送距離(S3)之和與在記錄材料的前緣在理想的定時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的情況中的傳送距離(=TMg pMgXV)相同。該理想定時是在記錄材料被以穩定速度V傳送而不進行傳送速度控制的情況中假定的定時。因此,建立以下表達式。
[0124]TregjregXV
[0125]=S3+S4
[0126]=(VXT1) + ( (V+Vctrl) X Td_) /2+ (TX Vctrl) + ((V+Vctrl) X Tup) /2 (表達式 10)
[0127]傳送速度控制A通過從(表達式4)、(表達式5)、(表達式9)和(表達式10)計算和T來實行。加速度g如上所述。
[0128]通過根據常規示例的傳送速度控制A被傳送的記錄材料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S1等于直至傳送速度控制開始之前由傳送控制從預對齊傳感器35a傳送的記錄材料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S3,與通過根據本實施例的傳送速度控制A被傳送的記錄材料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S4之和。即,建立以下表達式。
[0129]TregjregXV=Sl=S3+S4.[0130]傳送控制部分221在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453)執行傳送速度控制B (483)。
[0131](傳送速度控制B)[0132]下文詳細描述傳送速度控制B。首先,計算通過對齊傳感器35b在定時(453)檢測到的第二記錄材料的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實際測量值(453)與預先限定的其的理論值(463)之間的差異。傳送控制部分221通過增大或減小傳送速度實行傳送速度控制,使得在匯合點35c處的到達時間(413)之前傳送控制部分221可消除此差異(傳送變化)。傳送速度控制B被執行以使得緊接在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匯合點35c之前傳送速度返回穩定速度V。通過利用如參照圖3A和3B描述的常規例子相同的方法來計算傳送速度。
[0133]傳送控制部分221通過在第二片材的前緣到達匯合點35c (413)之前通過傳送速度控制B將傳送速度切換到穩定速度V來傳送記錄材料,CPU211使得定影控制部分214將圖像定影到記錄材料上,并且記錄材料被輸送至裝置外部(484)。
[0134](根據此實施例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處理)
[0135]圖5是根據此實施例的流程圖。圖5的流程圖是與將經受傳送速度控制的第二片材(在后片材)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有關的流程圖。下文詳細描述該控制。在步驟S500 (下文被簡稱為“S500”,這同樣適用于其它步驟號)中,在CPU211輸出/TOP信號(圖4中的輸出定時404)之后的預定定時(圖4中的定時422),傳送控制部分221使得盒拾取輥17開始進給第二記錄材料,該第二記錄材料將經受傳送速度控制。在S501中,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第二片材的前緣是否已被預對齊傳感器35a檢測到,即在后片材是否已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當在S501中確定在后片材還沒有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返回S501的處理。當在S501中確定作為在后片材的第二片材的前緣已經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 (圖4中的實際測量值433)時,傳送控制部分221在S502中啟動計時器(未示出),并且開始測量在先片材通過對齊傳感器所花費的時間段?\(491) (S502)。
[0136]在S503中,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作為在先片材的第一片材的后緣是否已被對齊傳感器35b檢測到,即在先片材是否已通過對齊傳感器35b。在S503中確定在先片材還沒有通過對齊傳感器35b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返回S503的處理。當在S503中確定作為在先片材的第一片材的后緣已通過對齊傳感器35b時(圖4中的實際測量值452),在S504中,傳送控制部分221停止在步驟S502中啟動的計時器以終止測量在先片材通過對齊傳感器所花費的時間段!\ (491)。在S505中,傳送控制部分221開始上述的傳送速度控制A。這里,通過如上所述從(表達式4)、(表達式5)、(表達式9)和(表達式10)計算和T,傳送控制部分221實行傳送速度控制A (圖4中的狀態482)。
[0137]在S506中,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是否已被對齊傳感器35b檢測到,即在后片材是否已經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當在S506中確定在后片材還未到達對齊傳感器35b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返回S506的處理。當在S506中確定在后片材的前緣已到達對齊傳感器35b時(圖4中的實際測量值453),傳送控制部分221在S507中實行傳送速度控制B (圖4中的狀態483)。
[0138]根據此實施例,在用于通過使用一個驅動源從開始片材供給直至到達第二轉印位置傳送記錄材料的圖像形成裝置中,記錄材料在被連續傳送時被如下地控制。即,在后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在被較早地傳送的記錄材料已經通過正被驅動源驅動的傳送路徑的定時被控制。通過此控制,可獲得令人滿意的圖像,同時抑制片材進給或傳送中的變化,而不會影響被較早地傳送的記錄材料的傳送或者其二次轉印并且不會降低生產率。此外,在此實施例中,描述了兩個片材檢測傳感器被用于通過傳送速度控制A和傳送速度控制B對傳送速度進行兩次控制的示例,但是,基于本發明的主旨可對該示例做出各種變化,并且這些變化并不被排除在本發明的范圍之外。
[0139]如上所述,根據此實施例,即使記錄材料被使用同一驅動源被連續傳送時,仍可獲得令人滿意的圖像,同時抑制在后片材的傳送變化,而不會影響在先片材的傳送或者其圖像形成并且不會降低生產率。
[0140](第二實施例)
[0141]在第一實施例中,傳送速度控制A在在先片材已通過了對齊輥18之后執行,因此傳送速度控制A在等待直到在先片材的后緣已通過對齊傳感器35b才實行。但是,對齊傳感器35b在記錄材料的后緣到達對齊輥18的壓合部的下游的位置的定時檢測記錄材料的后緣。圖6示出片材進給部分和二次轉印部分之間的傳送路徑的主要部分。如圖6所示,在記錄材料的后緣(在圖中被指不為“片材”的粗實線)通過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600),記錄材料的后緣已被向對齊輥18的壓合部的下游傳送了距離601。
[0142]在第二實施例中,描述了通過預對齊傳感器35a預測在先片材的位置以及緊接在記錄材料的在先片材的后緣已通過對齊輥18之后實行傳送速度控制A的方法。用作圖像形成裝置的激光打印機的整體結構和系統框圖與第一實施例的那些相同(圖1和圖2),并且其描述被省略。
[0143](根據此實施例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
[0144]圖7是根據此實施例的雙片材連續打印的時序圖。在圖7的時序圖中,第一片材的圖像形成和記錄材料傳送控制與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相同。因此,其描述被省略,并且以下描述第二片材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在圖7的流程圖中,各個信號與圖4的信號對應,并且在700的量級的附圖標記對應于在圖4中使用的在400的量級的附圖標記。
[0145]在在先片材的后緣已通過預對齊傳感器35a的定時(732),傳送控制部分221開始測量在先片材通過對齊輥所花費的時間段T2 (792),以用于測量直到在先片材的后緣已經過對齊輥18的壓合部所經過的時間段。這里,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輥18之間的距離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是已知的,因此唯一地確定已通過預對齊傳感器35a的在先片材何時將通過對齊輥18的壓合部。即,從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輥18之間的距離以及在先片材的傳送速度(穩定速度V),可計算自在先片材的后緣通過預對齊傳感器35a之后直到在先片材的后緣經過對齊輥18之前所花費的時間段T2 (在先片材通過對齊輥所花費的時間段)。因此,例如,當在先片材的后緣通過預對齊傳感器35a時可啟動計時器(未示出),并且當已經過了時間段T2時,可想到,在先片材已經通過對齊輥18的壓合部。在圖7中,該通過定時被指示為定時793。
[0146]傳送控制部分221測量,自作為在先片材的第一片材的后緣已通過預對齊傳感器35a (732)之后直至已被進給的作為在后片材的第二片材的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733)所經過的時間段(預對齊傳感器片材間隙時間段)Atblank(791)。在在后片材的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的定時(733),傳送控制部分221計算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742)與其的實際測量值(733)之間的差分時間段Λ t4(734),由此確定執行傳送速度控制A的定時。
[0147]下文描述用于計算通過傳送速度控制A傳送記錄材料的速度的方法。
[0148]假定:[0149]T2是在先片材通過對齊輥所花費的時間段(792);
[0150]Δ tblank是預對齊傳感器片材間隙時間段(791);并且
[0151]At4是第二片材的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742)與其的實際測量值(733)之間的差分時間段(734),
[0152]用于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時間段由如下表達式表達。
[0153]Tregjreg+At4
[0154]= (τ2- Δ tblank) +Td_+T+Tup (表達式 11)
[0155]此外,假定:
[0156]V是穩定速度;
[0157]Vetal是傳送速度控制速度;
[0158]S5是從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直至在先片材的后緣通過對齊輥18的壓合部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以及
[0159]S6是通過傳送速度控制A傳送的記錄材料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
[0160]用于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區間(距離)建立如下表達式。
[0161]S5=VX(T2-Atblank)
[0162]S6= ((V+Vctrl) X Td_) /2+ (T X Vctrl) + ((V+Vctrl) X Tup) /2
[0163]通過傳送速度控制A傳送的記錄材料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S6)與記錄材料傳送距離(S5)之和與記錄材料的前緣在理想的定時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的情況中的傳送距離(=TMgpMgXV)相同。因此,建立以下表達式。
[0164]TregjregXV
[0165]=S5+S6
[0166]=VX (T2-Atblank) + ((V+Vctrl) XTd0J/2+(TXVctrl) + ((V+Vctrl) XTup)/2(表達式 12)
[0167]按上述方式,通過從(表達式4)、(表達式5)、(表達式11)和(表達式12)計算和Τ來實行傳送速度控制A (782)。
[0168]傳送控制部分221在第二片材的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753)執行傳送速度控制(B) (783)。在傳送速度控制B中,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方式,通過與參照圖3A和3B描述的常規示例相同的方法計算傳送速度。傳送控制部分221在片材前緣到達匯合點35c (713)之前通過利用傳送速度控制B將傳送速度切換至穩定速度來傳送記錄材料,CPU211使得定影控制部分214來將圖像定影到記錄材料上,并且記錄材料被輸送至裝置的外部(784)。
[0169](根據此實施例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處理)
[0170]圖8是根據此實施例的流程圖。圖8的流程圖是關于將經受傳送速度控制的第二片材(在后片材)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的流程圖。下文詳細描述該控制。
[0171]在S800中,傳送控制部分221開始進給作為將經受傳送速度控制的在后片材的第二記錄材料(圖7中的定時722)。在S801中,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作為在先片材的第一片材的后緣是否已通過了預對齊傳感器35a。當在S801中確定在先片材的后緣還沒有通過預對齊傳感器35a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返回S801的處理。當在S801中確定在先片材的后緣已經通過了預對齊傳感器35a時(圖7中的實際測量值732),傳送控制部分221前進至S802的處理。在S802中,傳送控制部分221啟動計時器(未示出)以開始測量用于測量直至在先片材的后緣已通過了對齊輥18的壓合部之前所經過的時間段的時間段T2 (圖7中的定時793)。
[0172]在S803中,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作為在后片材(當前片材)的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是否被預對齊傳感器35a檢測到,即,在后片材的前緣是否已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當在S803中確定在后片材的前緣還沒有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返回S803的處理。當在S803中確定在后片材的前緣已經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時(圖7中的實際測量值733),傳送控制部分221前進至S804的處理。在S804中,傳送控制部分221測量預對齊傳感器片材間隙時間段此外,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直至在先片材已通過了對齊輥之前所經過的時間段T2作為開始上述傳送速度控制Α的定時。預對齊傳感器片材間隙時間段Atblank可通過參照S802中啟動的計時器的值被測量,或者通過使用除S802中啟動的計時器之外的計時器被測量。
[0173]在S805中,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是否已達到開始傳送速度控制A的定時。當在S805中確定還沒有達到開始傳送速度控制A的定時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返回S805的處理。當在S805中確定已達到開始傳送速度控制A的定時時(圖7中的定時793),傳送控制部分221在S806中執行傳送速度控制A (圖7中的狀態782)。當通過參照已經在S802中開始測量的計時器確定已經過了 “(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輥18之間的距離)/ (穩定速度V)”的時間段1~2時,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已達到了開始傳送速度控制A的定時。S卩,開始傳送速度控制A的定時是圖7中的定時793,其是在先片材的后緣預期通過對齊輥18的定時。此外,傳送控制部分221通過如上所述從(表達式4)、(表達式5)、(表達式11)和(表達式12)計算和T來實行傳送速度控制A。
[0174]在S807中,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作為在后片材(當前片材)的第二片材的前緣是否已到達對齊傳感器35b,并且當確定在后片材的前緣還未到達對齊傳感器35b時,返回S807的處理。當確定在后片材的前緣已到達對齊傳感器35b時(圖7中的實際測量值753),傳送控制部分221在S808中執行傳送速度控制B (圖7中的狀態783)。
[0175]根據此實施例,在用于通過使用一個驅動源從開始進給片材直至到達二次轉印位置傳送記錄材料的圖像形成裝置中,當連續傳送記錄材料時,如下地執行在后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控制。即,在檢測到較早地被傳送的片材已經通過設置有正被一個驅動源驅動的輥等的傳送路徑上的位置的定時執行該控制。通過此控制,可獲得令人滿意的圖像,同時抑制片材進給或傳送中的變化,而不會影響較早地傳送的記錄材料的傳送或者其二次轉印并且不會降低生產率。此外,不同于第一實施例,預測在先片材通過對齊輥18的定時以實行傳送速度控制A。因此,通過在對齊輥18與對齊傳感器35b之間的距離(601)可確保更多的使得能夠校正的區間,并且校正片材進給中的更多變化。
[0176]在此實施例中,描述了使用兩個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以通過傳送速度控制A和傳送速度控制B進行兩次傳送速度控制的示例,但是,基于本發明的主旨可對該示例做出各種變化,并且這些變化并不被排除在本發明的范圍之外。
[0177]如上所述,根據此實施例,即使記錄材料被使用同一驅動源被連續傳送時,仍可獲得令人滿意的圖像,同時抑制在后片材的傳送變化,而不會影響在先片材的傳送或者其圖像形成并且不會降低生產率。
[0178](第三實施例)[0179]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該第三實施例具有其中預對齊傳感器35a的位置與對齊傳感器35b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短于連續打印的圖像間隔的結構,描述了從預對齊傳感器35a實行加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以及從對齊傳感器35b實行減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的方法。根據此實施例,加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被從預對齊傳感器35a實行,因此可確保更多的使得能夠進行加速校正的區間。另一方面,減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被從對齊傳感器35b實行,因此可減小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之間的傳送變化。用作圖像形成裝置的激光打印機的整體結構和系統框圖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的那些相同(圖1和圖2),并且其描述被省略。
[0180](根據本實施例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
[0181]圖9和10是根據此實施例的雙片材連續打印的時序圖。在圖9和10的時序圖中,第一片材(在先片材)的圖像形成和記錄材料傳送控制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的那些相同。因此,其描述被省略,并且以下描述第二片材(在后片材或當前片材)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在圖9和10的時序圖中,各個信號對應于圖4的那些信號,并且在900和1000的量級的附圖標記對應于圖4中使用的在400的量級的附圖標記。
[0182](減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
[0183]在圖9中,當在后片材的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的定時(933)早于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942)(預定定時)時,傳送控制部分221如下地確定。S卩,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通過從在后片材的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953)實行傳送速度控制可充分地消除傳送變化。傳送控制部分221開始傳送速度控制的定時是在后片材的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因此是在在先片材的后緣已通過對齊傳感器35b之后。
[0184]隨后,傳送控制部分221計算在在后片材的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953)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963)與其的實際測量值(953)之間的差分時間段At5。傳送控制部分221實行傳送速度控制(983),使得在到達匯合點35c (913)之前可消除此差分時間段At5。
[0185]下文描述計算用于通過傳送速度控制來傳送記錄材料的速度的方法。
[0186]假定:
[0187]Tmarg—是對齊傳感器35b和匯合點之間的時間段;以及
[0188]Λ t5是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963)與其的實際測量值(953)之間的差分時間段,
[0189]用于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時間段被用以下表達式表達。
[0190]Tmarg reg+ Δ t5=Td_+T+Tup (表達式 13)
[0191]此外,假定:
[0192]V是穩定速度;
[0193]Vctrl是傳送速度控制速度;并且
[0194]S7是通過傳送速度控制被傳送的記錄材料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
[0195]用于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區間(距離)建立了以下表達式。
[0196]S7=
[0197]((V+Vctrl) X Td_) /2+ (Τ X Vctrl) + ((V+Vctrl) X Tup) /2
[0198]通過傳送速度控制被傳送的記錄材料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S7)與在記錄材料的前緣在理想定時到達對齊傳感器35b和匯合點913的情況中的傳送距離(=Tmmg MgXV)相同,因此建立以下表達式。
_9] TmargregXV=
[0200]((V+Vctrl) X Td_) /2+ (Τ X Vctrl) + ((V+Vctrl) X Tup) /2 (表達式 14)
[0201]以上述方式,通過從(表達式4)、(表達式5)、(表達式13)和(表達式14)計算和Τ來實行傳送速度控制。
[0202]傳送控制部分221通過在在后片材的前緣到達匯合點35c (913)之前利用傳送速度控制將傳送速度切換至穩定速度V來傳送記錄材料,CPU211使得定影控制部分214將圖像定影至記錄材料上,并且記錄材料被輸送至裝置外部(984)。
[0203](加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
[0204]接下來,描述圖10。在圖10中,當在后片材的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定時(1033)晚于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1042)(預定定時)時,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如下。即,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傳送速度控制將從第二片材的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的定時(1033)被實行。在此情況下,預對齊傳感器35a與對齊傳感器35b之間的距離短于圖像間隔(1003),并且在后片材的第一傳送(1081)晚。因此,可想到,在傳送控制部分221開始傳送速度控制的定時在先片材的后緣已通過了對齊傳感器35b (1052)。
[0205]傳送控制部分221計算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1042)與其實際測量值(1033)之間的差分時間段Λ t6,并且實行傳送速度控制以使得可在到達匯合點35c (1013)之前消除該差分時間段At6。
[0206]假定Λ t6是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1042)與其實際測量值(1033)之間的差分時間段,用于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時間段被表達為如下表達式。
[0207]Tmarg reg+Treg preg- Δ t6=Tup+T+Td_ (表達式 15)
[0208]此外,假定:
[0209]V是穩定速度;
[0210]Vctrl是傳送速度控制速度;以及
[0211]S8是通過傳送速度控制被傳送的記錄材料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
[0212]用于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區間(距離)建立如下表達式。
[0213]S8=
[0214]((V+Vctrl) X Tup) /2+ (Τ X Vctrl) + ((V+Vctrl) X Td_) /2
[0215]通過傳送速度控制傳送的記錄材料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S8)與在記錄材料的前緣在理想定時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對齊傳感器35b和匯合點1013的情況中的傳送距離(=(Tmarg_reg+Treg_preg) XV)相同,因此建立以下表達式。
[0216](Tmargreg+Tregpreg)XV=
[0217]((V+Vctrl) X Tup) /2+ (Τ X Vctrl) + ((V+Vctrl) X Td_) /2 (表達式 16)
[0218]以上述方式,從(表達式4)、(表達式5)、(表達式15)和(表達式16)計算和T來實行傳送速度控制。
[0219]傳送控制部分221通過在在后片材的前緣到達匯合點35c (1013)之前通過傳送速度控制將傳送速度切換到穩定速度來傳送記錄材料,CPU211使得定影控制部分214將圖像定影到記錄材料上,并且記錄材料被輸送至裝置的外部(1084)。[0220](根據此實施例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處理)
[0221]圖11是根據此實施例的流程圖。圖11的流程圖是與將經受傳送速度控制的第二片材(在后片材或當前片材)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有關的流程圖。以下詳細描述該控制。
[0222]在S1100中,傳送控制部分221開始進給將經受傳送速度控制的第二記錄材料(圖9中的定時922以及圖10中的定時1022)。在S1101中,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在后片材的前緣是否已被預對齊傳感器35a檢測到,即在后片材是否已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當在S1101中確定在后片材還未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返回S1101的處理。當S1101中確定在后片材的前緣已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 (圖9中的實際測量值933以及圖10中的實際測量值1033)時,傳送控制部分221在S1102中確定在后片材的預對齊傳感器到達時間的實際測量值是否早于其理論值。
[0223]當在S1102確定在后片材的預對齊傳感器到達時間的實際測量值早于其理論值時(圖9中的實際測量值933),傳送控制部分221在第二片材的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的定時實行減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圖9中的實際測量值953)。在S1103中,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在后片材的前緣是否已被對齊傳感器35b檢測到,即在后片材是否已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當在S1103中確定在后片材還沒有到達對齊傳感器35b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返回S1103的處理。當在S1103中確定在后片材已到達對齊傳感器35b時(圖9中的實際測量值953),傳送控制部分221前進至S1104的處理。在S1104中,傳送控制部分221計算對齊傳感器到達時間的實際測量值與其理論值之間的差分時間段Λ t5,并且在S1105,基于該差分時間段At5開始傳送速度控制(圖9中的“第三傳送”的狀態983)。即,傳送控制部分221通過如上所述地從(表達式4)、(表達式5)、(表達式13)和(表達式14)計算V。^和T來實行減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
[0224]當在S1102中確 定在后片材的預對齊傳感器到達時間的實際測量值晚于其理論值時(圖9中的實際測量值1033),傳送控制部分221前進至S1106的處理。在S1106,傳送控制部分221計算預對齊傳感器到達時間的實際測量值與其理論值之間的差分時間段Δ t6,并且在S1107,基于該差分時間段Λ t6開始傳送速度控制(圖10中的“第二傳送/第三傳送”的狀態1083)。傳送控制部分221通過如上所述地從(表達式4)、(表達式5)、(表達式15)和(表達式16)計算V。^和T來實行加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
[0225]根據此實施例,在用于通過使用一個驅動源從開始片材進給直至到達二次轉印位置傳送記錄材料的、其中兩個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被布置于使得它們之間的距離短于連續打印的圖像間隔的位置的圖像形成裝置中,產生以下效果。即,加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被從上游側的傳感器(預對齊傳感器35a)實行,并且減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被從下游側的傳感器(對齊傳感器35b)實行。因此,可確保更多的使得能夠進行加速校正的區間,并且降低直至下游側的傳感器(對齊傳感器)的傳送變化。
[0226]在此實施例中,使用作為傳送路徑上的上游側的傳感器的預對齊傳感器和作為下游側的傳感器的對齊傳感器來描述這兩個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但是基于本發明的主旨可對其作出各種變化,并且這些變化沒有被排除在本發明的范圍之外。
[0227]如上所述,根據此實施例,即使記錄材料被使用同一驅動源連續傳送時,仍可獲得令人滿意的圖像,同時抑制在后片材的傳送變化,而不會影響在先片材的傳送或者其圖像形成并且不會降低生產率。[0228](第四實施例)
[0229]在第三實施例中,描述了用于從預對齊傳感器實行加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以及從對齊傳感器實行減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的方法。在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中,描述了以下方法,該方法用于依賴于通過預對齊傳感器35a檢測的傳送變化量是否大于在對齊傳感器35b和匯合點35c之間可被校正的變化校正量(預定量)來以如下方式執行確定。即,描述了用于基于通過預對齊傳感器35a檢測的傳送變化量確定是從預對齊傳感器35a還是從對齊傳感器35b實行傳送速度控制的方法。在此情況下,即使在從預對齊傳感器35a實行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在加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的情況下,而可仍依賴于傳送變化量從對齊傳感器35b實行在加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
[0230]當通過預對齊傳感器35a檢測到的傳送變化量小于在對齊傳感器35b和匯合點之間可被校正的變化校正量時,從對齊傳感器35b實行傳送速度控制。通過此控制,在具有使得變化甚至在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之間地發生的硬件配置的圖像形成裝置中,可將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之間的傳送變化減小為小于第三實施例的水平。用作圖像形成裝置的激光打印機的整體結構和系統框圖與第一、第二和第三實施例的那些(圖1和圖2)相同,并且其描述被省略。
[0231 ](根據此實施例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
[0232]圖12是根據此實施例的雙片材連續打印的時序圖。在圖12的時序圖中,第一片材(在先片材)的圖像形成和記錄材料傳送控制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的那些相同。因此,其描述被省略,并且以下描述第二片材(在后片材或當前片材)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應指出,在圖12的時序圖中,各個信號對應于圖4的那些信號,并且在1200量級的附圖標記對應于圖4中使用的在400量級的附圖標記。
[0233]在圖12中,傳送控制部分221計算在作為在后片材的第二片材的前緣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 a的定時(1233)預對齊傳感器到達定時的理論值(1242)與其實際測量值(1233)之間的差分時間段At7。然后,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通過從在后片材的前緣到達對齊傳感器35 b的定時(1253)實行傳送速度控制是否可充分消除傳送變化。
[0234]現在,描述用于確定通過從對齊傳感器35 b實行傳送速度控制是否可充分消除傳送變化的方法。假定在預對齊傳感器35 a和對齊傳感器35 b之間不存在傳送變化,使用相同差分時間段Λ t7作為在后片材到達對齊傳感器35 b的定時的理論值(1263)與其的實際測量值(1253)之間的差分時間段。
[0235]假定:
[0236]Δ t7是預對齊傳感器35 a或對齊傳感器35 b的到達定時的理論值(1242,1263)與實際測量值(1233,1253)之間的差分時間段;
[0237]S9是對應于對齊傳感器35 b處的傳送變化量的距離(下文被簡稱為“傳送變化
里);
[0238]S10是可通過從對齊傳感器35 b的以馬達的最大速度Vmax的在加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被校正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
[0239]V是穩定速度;以及
[0240]是最大速度,
[0241]建立以下表達式.[0242]S9=VXAt7(表達式 17)
[0243]S10=
[0244]((V+Vfflax) X Tup) /2+ (Τ X Vm J + ((V+Vfflax) X Td_) /2 (表達式 18)
[0245]可通過從對齊傳感器35 b的以馬達的最大速度Vmax的加速度側的傳送速度控制被校正的記錄材料傳送距離(S 10)大于對齊傳感器35 b處的傳送變化量(S 9)(S9〈S10)是足夠的,因此建立以下表達式。
[0246]VX At7<
[0247]((V+Vfflax) X Tup) /2+ (Τ X Vm J + ((V+Vfflax) X Td_) /2 (表達式 19)
[0248]如上所述,當通過(表達式4)、(表達式5)和At7獲得滿足(表達式19)的值時,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通過從對齊傳感器35 b實行傳送速度控制可充分消除傳送變化。
[0249]假定在預對齊傳感器35 a和對齊傳感器35 b之間不存在傳送變化,則進行以下描述。即,使用相同差分時間段At7來描述預對齊傳感器35 a處的到達定時的理論值(1242)與其實際測量值(1233)之間的差以及對齊傳感器35 b處的到達定時的理論值(1263)與其實際測量值(1253)之間的差。當在預對齊傳感器35 a與對齊傳感器35 b之間存在傳送變化時,從關于傳送變化的數據,通過用以下表達式替換(表達式17),(表達式19)的左手側可被設定為(表達式20)。
[0250]S9=V X ( Λ t7+ Λ tmargin)(表達式 20)
[0251]預對齊傳感器35 a和對齊傳感器35 b之間的傳送變化的存在/不存在以及傳送變化量在各個圖像形成裝置之間是不同的,并且可通過實驗被預先獲得。當存在傳送變化時,關于傳送變化的數據可通過實驗被測量,并且測量值的最大值、通過向最大值添加容限而獲得的值等可被設定為,并且被存儲在存儲器(未示出)等中。
[0252](根據此實施例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處理)
[0253]圖13是根據此實施例的流程圖。圖13的流程圖是與將經受傳送速度控制的第二片材(在后片材或當前片材)的記錄材料傳送控制有關的流程圖。以下詳細描述該控制。
[0254]在S1300中,傳送控制部分221開始進給將經受傳送速度控制的作為在后片材的第二記錄材料(圖12中的定時1222)。在S1301中,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在后片材的前緣是否已被預對齊傳感器35a檢測到,即在后片材是否已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當在S1301中確定在后片材還未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時,則傳送控制部分221返回S1301的處理。當在S1301中確定在后片材已經到達預對齊傳感器35a時(圖12中的實際測量值1233),傳送控制部分221前進至S1302的處理。在S1302中,傳送控制部分221計算預對齊傳感器到達時間的實際測量值(圖12中的實際測量值1233)與其理論值(圖12中的理論值1242)之間的差分時間段At7,并且在S1303中確定差分時間段Λ t7的值是否滿足(表達式19)。這里,在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之間不存在傳送變化的圖像形成裝置中,傳送控制部分221將(表達式19)的左手側設定為(表達式17)。此外,在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之間存在傳送變化的圖像形成裝置中,傳送控制部分221將(表達式19)的左手側設定為(表達式20)。
[0255]當在S1303中確定差分時間段Λ t7的值滿足(表達式19)時,傳送控制部分221在S1304中確定在后片材的前緣是否已被對齊傳感器35b檢測到,即在后片材是否已到達對齊傳感器35b。當在S1304中確定在后片材還沒有到達對齊傳感器35b時,傳送控制部分221返回S1304的處理。當在S1304中確定在后片材已到達對齊傳感器35b時(圖12中的實際測量值1253),傳送控制部分221前進至S1305的處理。在S1305中,傳送控制部分221計算對齊傳感器到達時間的實際測量值(圖12中的實際測量值1253)與其理論值(圖12中的理論值1263)之間的差分時間段At/,并且在S1306中,基于該差分時間段At/開始傳送速度控制(圖12中的“第三傳送”的狀態1283)。在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之間不存在傳送變化的圖像形成裝置中,差分時間段At/變為差分時間段At7。
[0256]當在S1303中確定差分時間段Λ t7的值不滿足(表達式19)時,傳送控制部分221在S1307中基于差分時間段At7來開始傳送速度控制。即,傳送控制部分221確定即使傳送速度控制在在后片材的前緣已到達對齊傳感器35b之后以最大速度Vmax被執行傳送變化量仍不能被校正,并且從預對齊傳感器35a開始傳送速度控制。
[0257]根據此實施例,在用于通過使用一個驅動源從開始片材進給直至達到二次轉印位置傳送記錄材料的、其中兩個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被布置在它們之間的距離短于連續打印的圖像間隔的位置的圖像形成裝置中,采用以下配置。即,至少傳送速度控制被從在上游側的傳感器(預對齊傳感 器)實行,并且傳送速度控制被從下游側的傳感器(對齊傳感器)盡可能多地實行。因此,可確保更多的使得能夠進行加速校正的區間,并且減少直至下游側傳感器(對齊傳感器)的傳送變化。
[0258]在此實施例中,使用作為傳送路徑上的上游側的傳感器的預對齊傳感器35a和作為下游側的傳感器的對齊傳感器35b來描述這兩個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但是基于本發明的主旨可對其作出各種變化,并且這些變化沒有被排除在本發明的范圍之外。
[0259]如上所述,根據此實施例,即使記錄材料被使用同一驅動源連續傳送時,仍可獲得令人滿意的圖像,同時抑制在后片材的傳送變化,而不會影響在先片材的傳送或者其圖像形成并且不會降低生產率。
[0260](其它實施例)
[0261].通過考慮兩個輥(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被同一驅動源驅動的情況來描述第一至第四實施例。但是,本發明還可應用于其中片材進給開始位置和二次轉印部分之間設置的兩個以上的輥被同一驅動源驅動的結構。在此情況中,在后片材的傳送速度控制在在先片材的后緣通過設置在片材進給開始位置和二次轉印部分之間的被同一驅動源驅動的多個輥之中的、位于最下游位置的輥的定時被實行。
[0262]?通過以使用設置在片材進給開始位置和二次轉印部分之間的兩個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實行在后片材的傳送速度控制為例來描述第一至第四實施例。但是,本發明還可應用于至少三個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被設置在片材進給開始位置和二次轉印部分之間的結構。在此情況下,多個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之中的兩個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可被用于通過一個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來檢測在先片材的后緣并且通過另一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來檢測在后片材的前緣。
[0263].在第一至第四實施例中,傳送控制部分221使用通過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獲得的檢測結果來計算開始傳送速度控制的定時。但是,通過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獲得的檢測結果可被輸出至CPU211,并且CPU211可計算開始傳送速度控制的定時。
[0264]第一至第四實施例通過針對雙片材連續打印的情況被描述,但是本發明還可應用于多于兩個片材的連續打印。[0265]以通過使用設置在片材進給開始位置和二次轉印部分之間的兩個記錄材料檢測傳感器(預對齊傳感器35a和對齊傳感器35b)實行在后片材的傳送速度控制為例來描述第一至第四實施例。但是,本發明還可應用于如下結構,其中用于檢測記錄材料的前緣和后緣的至少一個傳感器被設置在盒拾取輥17的下游側和對齊輥18的上游側、即在傳送路徑上在盒拾取輥17和對齊輥18之間。在此情況下,對齊輥18和設置在盒拾取輥17與對齊輥18之間的傳感器(以下被稱為“傳感器A”)之間的距離以及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是已知的。因此,唯一地確定已經通過傳感器A的在先片材何時通過對齊輥18的壓合部。S卩,從傳感器A與對齊輥18之間的距離以及在先片材的傳送速度(穩定速度V),可計算在在先片材的后緣通過傳感器A之后直至在先片材的后緣通過對齊輥18所經過的時間段TA。因此,例如,計時器(未示出)可在在先片材的后緣通過傳感器A時被啟動,并且當已經過了時間段1\時,可想到在先片材已通過了對齊輥18的壓合部。即,基于通過傳感器A獲得的檢測結果,預測在先片材通過對齊輥18的定時以實行傳送速度控制A。其它控制例如與第二實施例的控制相同。
[0266]以具有圖1所示的結構的圖像形成裝置為例描述第一至第四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可應用于執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控制以便調整將調色劑圖像轉印到記錄材料上的定時的任何圖像形成裝置。在此情況中,在用于將感光鼓上的調色劑圖像直接轉印到記錄材料上的圖像形成裝置中,感光鼓對應于圖像承載部件。在用于將感光鼓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上并且將中間轉印帶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到記錄材料上的圖像形成裝置中,中間轉印帶對應于圖像承載部件。
[0267]根據其它實施例,即使記錄材料被使用同一驅動源連續傳送時,仍可獲得令人滿意的圖像,同時抑制在后片材的傳送變化,而不會影響在先片材的傳送或者其圖像形成并且不會降低生產率。
[0268]盡管已參照示例性實施例描述了本發明,但要理解,本發明不限于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隨附的權利要求的范圍要被賦予最寬的解釋以包含所有這樣的變型以及等同的結構和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含:第一傳送部分,用于從片材進給位置向傳送路徑進給記錄材料;第一檢測單元,被設置在記錄材料的傳送方向上的第一傳送部分的下游側,并且檢測記錄材料的前緣和后緣之一;第二傳送部分,設置在第一檢測單元的下游側并且將記錄材料傳送至轉印位置,并且第一傳送部分和第二傳送部分被同一驅動源驅動;第二檢測單元,被設置在轉印位置的上游側以及第二傳送部分的下游側,并且檢測記錄材料的前緣和后緣之一;控制單元,用于基于通過第一檢測單元和第二檢測單元之一獲得的檢測記錄材料的結果來控制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使得圖像承載部件上的調色劑圖像在轉印位置被轉印到記錄材料上的預定位置上;第一傳送部分在先地從片材進給位置進給第一記錄材料,然后在第一記錄材料之后進給第二記錄材料;以及在第一記錄材料的后緣通過第二傳送部分之后,在從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第一檢測單元直至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第二檢測單元的區間和從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第二檢測單元直至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通過轉印位置的區間中的至少一個中,控制單元控制第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以使其被切換至不同于在第一記錄材料通過第二傳送部分時的時間點的第二記錄材料的速度的速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控制單元通過利用第二檢測單元檢測到第一記錄材料的后緣,確定第一記錄材料的后緣已通過第二傳送部分。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控制單元基于第一記錄材料的后緣被第一檢測單元檢測到的定時,預測第`一記錄材料的后緣通過第二傳送部分的定時。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在第一記錄材料的后緣通過第二傳送部分之后,控制單元基于通過第一檢測單元和第二檢測單元中的一個檢測到第二記錄材料的定時,從在第一記錄材料通過第二傳送部分時的時間點的第二記錄材料的速度增大或減小第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在第一檢測單元和第二檢測單元之間的在傳送路徑上的距離短于對應于第一記錄材料的調色劑圖像的后緣與對應于第二記錄材料的調色劑圖像的前緣之間的間隔的情況中,控制單元被配置為:當基于通過第一檢測單元獲得的檢測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的結果確定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早于預定定時到達時,在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被第二檢測單元檢測到的定時,將第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切換至不同于在第一記錄材料通過第二傳送部分的時間點的第二記錄材料的速度的速度;以及當確定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晚于所述預定定時到達時,在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被第一檢測單元檢測到的定時,將第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切換至不同于在第一記錄材料通過第二傳送部分的時間點的第二記錄材料的速度的速度。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當基于通過第一檢測單元獲得的檢測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的結果確定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早于所述預定定時到達時,在從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第二檢測單元直至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通過轉印位置的區間中,控制單元從在第一記錄材料通過第二傳送部分的時間點的第二記錄材料的速度來減小第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當基于通過第一檢測單元獲得的檢測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的結果確定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晚于所述預定定時到達時,在從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第一檢測單元直至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通過轉印位置的區間中,控制單元從在第一記錄材料通過第二傳送部分的時間點的第二記錄材料的速度來增大第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在第一檢測單元和第二檢測單元之間的在傳送路徑上的距離短于對應于第一記錄材料的調色劑圖像的后緣與對應于第二記錄材料的調色劑圖像的前緣之間的間隔的情況中,控制單元被配置為:當第一檢測單元檢測到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已到達時,基于通過第一檢測單元獲得的檢測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的結果計算傳送變化量;當所計算的傳送變化量小于預定量時,在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被第二檢測單元檢測到的定時,將第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切換至不同于在第一記錄材料通過第二傳送部分的時間點的第二記錄材料的速度的速度;以及當所計算的傳送變化量大于所述預定量時,在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被第一檢測單元檢測到的定時,將第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切換至不同于在第一記錄材料通過第二傳送部分的時間點的第二記錄材料的速度的速度。
9.根據權利要求8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當所述傳送變化量小于所述預定量時,在從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第二檢測單元直至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通過轉印位置的區間中,所述控制單元從在第一記錄材料通過第二傳送部分的時間點的第二記錄材料的速度增大或減小第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
10.根據權利要求8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當所述傳送變化量大于所述預定量時,在從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到達第一檢測單元直至第二記錄材料的前緣通過轉印位置的區間中,所述控制單元從在第一記錄材料通過第二傳送部分的時間點的第二記錄材料的速度增大或減小第二記錄材料的傳送速度。
【文檔編號】G03G15/00GK103631107SQ201310362898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3日
【發明者】菅野直樹, 福室直志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周县| 仪陇县| 庆安县| 团风县| 静乐县| 萨嘎县| 新丰县| 襄汾县| 阜南县| 木兰县| 富宁县| 义乌市| 织金县| 宽城| 廉江市| 武宣县| 木里| 隆化县| 长沙县| 新龙县| 梨树县| 云霄县| 上虞市| 铁岭市| 徐水县| 洛浦县| 竹北市| 丰原市| 岳阳县| 扶余县| 东乡县| 库伦旗| 桑日县| 高要市| 西乌珠穆沁旗| 天门市| 莎车县| 武定县| 定南县| 武川县|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