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像素單元及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63134閱讀:457來源:國知局
像素單元及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關于一種像素單元,尤指一種具有高開口率(aperture ratio)的像素單元,以及包含前述像素單元的顯示面板。



背景技術:

顯示面板主要包括陣列基板、對向基板與設置于上述兩基板之間的顯示介質層,其中陣列基板上設置有掃描線、數(shù)據(jù)線、開關元件以及像素電極等元件,以形成多個次像素。而由于基板上的部分元件一般由不透明的材料例如金屬材料所形成,故此些元件與透明的像素電極之間的設置狀況會影響到遮光圖案(black matrix,BM)的設置分布,進而影響顯示面板的像素開口率,因此,如何在不影響顯示功能的前提下藉由改變像素單元中各元件的配置設計來達到提升顯示面板的像素開口率的目的為目前顯示面板業(yè)界的一大課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藉由設計不透明元件的配置而提高像素開口率的像素單元,并將其應用于顯示面板。

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像素單元,包括第一掃描線、第二掃描線、第一數(shù)據(jù)線、第一開關元件、第二開關元件、第一像素電極、第二像素電極、第一連接線。第一開關元件與第一掃描線以及第一數(shù)據(jù)線電性連接,其中第一開關元件的源極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二開關元件與第二掃描線以及第一數(shù)據(jù)線電性連接,其中第二開關元件的源極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且第二開關元件的源極的第二端不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直接連接。第一像素電極與第一開關元件電性連接。第二像素電極與第二開關元件電性連接。第一連接線電性連接于第一開關元件的源極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開關元件的源極的第一端之間,且第一連接線實質上位于第一像素電極以及第二像素電極之間。

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面板,包括主動陣列基板以及遮光層。主動陣列基板包括多個如上所述的像素單元。遮光層對應第一掃描線以及第二掃描線設置。

本發(fā)明的像素單元在第一開關元件的源極與對應的數(shù)據(jù)線電性連接的狀況下,第二開關元件的源極可藉由位于兩像素電極之間的連接線與與其對應的數(shù)據(jù)線電性連接的第一開關元件的源極連接,使得第二開關元件的源極可在不需另外設置會影響像素開口率的連接線的狀況下與其對應的數(shù)據(jù)線電性連接,藉此使得所需的遮光層的面積相對縮小,進而提升像素開口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主動陣列基板的部分上視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主動陣列基板的另一部分上視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主動陣列基板以及遮光層的另一部分上視示意圖。

圖5繪示了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與對照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開口率的提升率的模擬結果。

圖6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主動陣列基板的部分上視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主動陣列基板以及遮光層的部分上視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

AS 主動陣列基板

BM 遮光層

BM1 第一遮光部

BM1a 第一窄部

BM1b 第一寬部

BM2 第二遮光部

BM2a 第二窄部

BM2b 第二寬部

BM3 第三遮光部

BM4 第四遮光部

CL1 第一連接線

CL2 第二連接線

CL3 第三連接線

CL4 第四連接線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DL1 第一數(shù)據(jù)線

DL2 第二數(shù)據(jù)線

DM 顯示介質層

OS 對向基板

PN 顯示面板

PU、PU’ 像素單元

SL1 第一掃描線

SL2 第二掃描線

SL3 第三掃描線

SL4 第四掃描線

SP1 第一次像素區(qū)

SP2 第二次像素區(qū)

SP3 第三次像素區(qū)

SP4 第四次像素區(qū)

SPE1 第一像素電極

SPE2 第二像素電極

SPE3 第三像素電極

SPE4 第四像素電極

SW1 第一開關元件

SW2 第二開關元件

SW3 第三開關元件

SW4 第四開關元件

SW1s、SW2s、SW3s、SW4s 源極

SW1g、SW2g、SW3g、SW4g 柵極

SW1d、SW2d、SW3d、SW4d 漏極

SW1s1、SW2s1、SW3s1、SW4s1 第一端

SW1s2、SW2s2、SW3s2、SW4s2 第二端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熟悉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一般技藝者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下文特列舉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構成內容及所欲達成的功效。

請參考圖1,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PN包括主動陣列基板AS、顯示介質層DM、遮光層BM以及對向基板OS,其中主動陣列基板AS包括多個像素單元,以做為顯示畫面的基本單元并形成像素陣列。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PN可為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液晶顯示面板可為平面電場驅動型液晶顯示面板例如邊緣電場切換型(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液晶顯示面板或平面電場切換型(in-plane switching,IPS)液晶顯示面板,但不以此為限。在變化實施例中,顯示面板PN也可以是藍相液晶顯示面板或其它適合的顯示面板。另外,主動陣列基板AS以及對向基板OS可為透明基板,其可為硬式基板或可撓式基板例如玻璃基板、塑膠基板或藍寶石基板,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圖2,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主動陣列基板的部分上視示意圖,其中圖2僅繪示具有兩個次像素的像素單元PU,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的像素單元PU由兩個次像素組成。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像素單元PU包括第一開關元件SW1、第一像素電極SPE1、第二開關元件SW2、第二像素電極SPE2、第一掃描線SL1、第二掃描線SL2、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第一連接線CL1。第一開關元件SW1以及第一像素電極SPE1位于第一次像素區(qū)SP1,第二開關元件SW2以及第二像素電極SPE2位于第二次像素區(qū)SP2,且第一次像素區(qū)SP1以及第二次像素區(qū)SP2在第一方向D1上相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次像素區(qū)SP1以及第二次像素區(qū)SP2的形狀可為彎折型,但不以此為限,第一次像素區(qū)SP1以及第二次像素區(qū)SP2的形狀也可為矩形、平行四邊形或其他適合的形狀。第一掃描線SL1以及第二掃描線SL2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在第二方向D2上平行并排,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以及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實質上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實質上在第一方向D1上平行并排,而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以及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分別并同時與第一掃描線SL1以及第二掃描線SL2相交但不接觸。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以及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為彎折形,但不以此為限,本發(fā)明的顯示面板PN的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以及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的形狀依據(jù)第一次像素區(qū)SP1以及第二次像素區(qū)SP2的形狀而對應設置。須說明的是,第一次像素區(qū)SP1以及第二次像素區(qū)SP2實質上位于第一掃描線SL1與第二掃描線SL2之間以及位于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之間,而第一次像素區(qū)SP1以及第二次像素區(qū)SP2可分別提供相同或不同的色彩顯示。第一開關元件SW1與第一掃描線SL1、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以及第一像素電極SPE1電性連接,第二開關元件SW2與第二掃描線SL2、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以及第二像素電極SPE2電性連接,第一開關元件SW1具有柵極SW1g、源極SW1s以及漏極SW1d,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柵極SW1g與第一掃描線SL1電性連接,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漏極SW1d與第一像素電極SPE1電性連接,第二開關元件SW2具有柵極SW2g、源極SW2s以及漏極SW2d,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柵極SW2g與第二掃描線SL2電性連接,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漏極SW2d與第二像素電極SPE2電性連接。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像素電極SPE1以及第二像素電極SPE2為不具有狹縫的電極,但不以此為限,在變化實施例中,第一像素電極SPE1以及第二像素電極SPE2皆可為具有狹縫的電極。另外,第一掃描線SL1、第二掃描線SL2、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以及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或是其他阻抗較低的不透明導電材料,以降低顯示資訊在傳遞過程中的耗損,第一像素電極SPE1以及第二像素電極SPE2的材料可包括銦錫氧化物(ITO)、銦鋅氧化物(IZO)或是其他適合的透明導電材料,第一開關元件SW1以及第二開關元件SW2可為薄膜晶體管(TFT)或其他適合的開關元件。

另外,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具有第一端SW1s1以及第二端SW1s2,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具有第一端SW2s1以及第二端SW2s2,而第一連接線CL1電性連接于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的第二端SW1s2以及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的第一端SW2s1之間,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的第二端SW2s2不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直接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的第一端SW1s1以及第二端SW1s2可為源極SW1s在第二方向D2上相對的兩端,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的第一端SW2s1以及第二端SW2s2可為源極SW2s在第二方向D2上相對的兩端,源極SW2s的第一端SW2s1相對第二端SW2s2靠近第一開關元件SW1的一側,但并不以此為限。由于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且在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的第二端SW2s2不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直接連接的狀況下須將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因此,藉由第一連接線CL1將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以及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彼此電性連接,使得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以及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均電性連接至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也就是說,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須通過第一連接線CL1而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的第二端SW1s2以及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的第一端SW2s1位于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的第一端SW1s1與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的第二端SW2s2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另一方面,由于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的第二端SW2s2不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直接連接,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的第二端SW2s2可不與任何導線直接連接,但不以此為限。除此之外,由于第一連接線CL1電性連接于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的第二端SW1s2以及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的第一端SW2s1之間,故第一連接線CL1實質上可位于第一像素電極SPE1以及第二像素電極SPE2之間。另外,第一連接線CL1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或是其他阻抗較低的不透明導電材料,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線CL1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可為同一層導電層,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像素單元PU可另包括第二連接線CL2,并電連接于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的第一端SW1s1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之間,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通過第二連接線CL2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依序通過第一連接線CL1、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以及第二連接線CL2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另外,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的第一端SW1s1可直接連接于第二連接線CL2,因此,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通過與其第一端SW1s1直接連接的第二連接線CL2而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掃描線SL1實質上位于第二連接線CL2與第二掃描線SL2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在變化實施例中,第二連接線CL2可位于第一掃描線SL1與第二掃描線SL2之間。另外,第二連接線CL2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或是其他阻抗較低的不透明導電材料,而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連接線CL2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可為同一層導電層,但不以此為限。

請再參考圖1,并同時參考圖2,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PN的遮光層BM設置于對向基板OS上,并位于顯示介質層DM與對向基板OS之間,用來遮蔽主動陣列基板AS上的不透明元件與像素電極的相鄰區(qū)域,以避免顯示面板PN于操作時于像素電極的邊緣以及未設置像素電極的區(qū)域產生漏光而影響顯示效果,并同時用來分隔相鄰的次像素區(qū),因此,遮光層BM會對應遮蔽第一掃描線SL1、第二掃描線SL2、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第一開關元件SW1、第二開關元件SW2、第一連接線CL1、第二連接線CL2以及第一像素電極SPE1與第二像素電極SPE2之間的區(qū)域。在變化實施例中,遮光層BM可設置于主動陣列基板AS與顯示介質層DM之間或是設置于主動陣列基板AS中。

由上述可知,由于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以及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同時電性連接于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因此,第一次像素區(qū)SP1以及第二次像素區(qū)SP2之間可不具有數(shù)據(jù)線,進而減少提供信號的晶片所需電連接的數(shù)據(jù)線數(shù)量,并且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通過第二連接線CL2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依序通過第一連接線CL1、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以及第二連接線CL2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因此,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以及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共用第二連接線CL2的導電路徑,故不須另外增設會影響像素開口率的連接線直接連接于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之間,進而不須另外對應增加遮光層BM的面積,而在第一連接線CL1的部分,由于第一連接線CL1設置于第一像素電極SPE1以及第二像素電極SPE2之間,且原本第一像素電極SPE1以及第二像素電極SPE2之間即須設置遮光層BM來遮蔽漏光,因此,遮光層BM可同時對應遮蔽第一連接線CL1以及第一像素電極SPE1與第二像素電極SPE2之間的區(qū)域,故不須另外對應增加遮光層BM的面積,換句話說,在上述配置且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的狀況下,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可藉由位于第一像素電極SPE1以及第二像素電極SPE2之間的第一連接線CL1與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連接,使得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藉此可對應縮減遮光層BM的面積,進而提升像素開口率。

請參考圖3,圖3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主動陣列基板的另一部分上視示意圖,其中像素單元PU沿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排列而形成像素陣列,且圖3繪示具有四個次像素的像素單元PU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部分結構,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的像素單元PU由四個次像素組成。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像素單元PU可另包括第三開關元件SW3、第三像素電極SPE3、第四開關元件SW4、第四像素電極SPE4、第三掃描線SL3、第四掃描線SL4以及第三連接線CL3。第三開關元件SW3以及第三像素電極SPE3位于第三次像素區(qū)SP3,第四開關元件SW4以及第四像素電極SPE4位于第四次像素區(qū)SP4,第三次像素區(qū)SP3以及第四次像素區(qū)SP4在第一方向D1上相鄰,第一次像素區(qū)SP1以及第三次像素區(qū)SP3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第二次像素區(qū)SP2以及第四次像素區(qū)SP4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第三掃描線SL3以及第四掃描線SL4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平行并排,第二掃描線SL2位于第一掃描線SL1和第三掃描線SL3之間,第三掃描線SL3位于第四掃描線SL4與第二掃描線SL2之間,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以及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分別并同時與第三掃描線SL3以及第四掃描線SL4相交但不接觸。須說明的是,第三次像素區(qū)SP3以及第四次像素區(qū)SP4位于第三掃描線SL3與第四掃描線SL4之間以及位于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之間,而第一次像素區(qū)SP1、第二次像素區(qū)SP2、第三次像素區(qū)SP3以及第四次像素區(qū)SP4可分別提供相同或不同的色彩顯示。第三開關元件SW3與第三掃描線SL3、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以及第三像素電極SPE3電性連接,第四開關元件SW4與第四掃描線SL4、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以及第四像素電極SPE4電性連接,第三開關元件SW3具有柵極SW3g、源極SW3s以及漏極SW3d,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柵極SW3g與第三掃描線SL3電性連接,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漏極SW3d與第三像素電極SPE3電性連接,第四開關元件SW4具有柵極SW4g、源極SW4s以及漏極SW4d,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柵極SW4g與第四掃描線SL4電性連接,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漏極SW4d與第四像素電極SPE4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掃描線SL2與第三掃描線SL3相鄰并排,且實質上位于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與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之間,也就是說,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與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實質上不位于第二掃描線SL2以及第三掃描線SL3之間,更進一步說明,像素單元PU的第一掃描線SL1鄰近于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四掃描線SL4,像素單元PU的第四掃描線SL4鄰近于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一掃描線SL1。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像素電極SPE3以及第四像素電極SPE4為不具有狹縫的電極,但不以此為限,在變化實施例中,第三像素電極SPE3以及第四像素電極SPE4皆可為具有狹縫的電極。另外,第三掃描線SL3、第四掃描線SL4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或是其他阻抗較低的不透明導電材料,以降低顯示資訊在傳遞過程中的耗損,第三像素電極SPE3以及第四像素電極SPE4的材料可包括銦錫氧化物(ITO)、銦鋅氧化物(IZO)或是其他適合的透明導電材料,第三開關元件SW3以及第四開關元件SW4可為薄膜晶體管(TFT)或其他適合的開關元件。

同樣的,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具有第一端SW3s1以及第二端SW3s2,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具有第一端SW4s1以及第二端SW4s2,而第三連接線CL3電性連接于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的第一端SW3s1以及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的第二端SW4s2之間,且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的第二端SW3s2不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直接連接。由于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且在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的第二端SW3s2不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直接連接的狀況下須將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因此,藉由第三連接線CL3將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以及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彼此電性連接,使得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以及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均電性連接于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也就是說,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須通過第三連接線CL3而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的第一端SW3s1以及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的第二端SW4s2位于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的第二端SW3s2與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的第一端SW4s1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另一方面,由于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的第二端SW3s2不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直接連接,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的第二端SW3s2可不與任何導線直接連接,但不以此為限。除此之外,由于第三連接線CL3電性連接于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的第二端SW4s2以及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的第一端SW3s1之間,故第三連接線CL3實質上位于第三像素電極SPE3以及第四像素電極SPE4之間,也就是說,第二掃描線SL2與第三掃描線SL3實質上位于第一連接線CL1與第三連接線CL3之間。另外,第三連接線CL3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或是其他阻抗較低的不透明導電材料,而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連接線CL3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可為同一層導電層,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像素單元PU可另包括第四連接線CL4,第四連接線CL4電連接于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的第一端SW4s1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之間,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通過第四連接線CL4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依序通過第三連接線CL3、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以及第四連接線CL4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另外,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的第一端SW4s1可直接連接于第四連接線CL4,因此,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通過與其第一端SW4s1直接連接的第四連接線CL4而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第四掃描線SL4實質上位于第四連接線CL4與第三掃描線SL3之間,換句話說,像素單元PU的第二連接線CL2與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四連接線CL4在第一方向D1上相鄰設置,像素單元PU的第四連接線CL4與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二連接線CL2在第一方向D1上相鄰設置,但不以此為限,在變化實施例中,第四連接線CL4可位于第三掃描線SL3與第四掃描線SL4之間。另外,第四連接線CL4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或是其他阻抗較低的不透明導電材料,而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連接線CL4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可為同一層導電層,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圖4,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主動陣列基板以及遮光層的另一部分上視示意圖,其中圖4所繪示的區(qū)域與圖3相同。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PN的遮光層BM會對應遮蔽第一掃描線SL1、第二掃描線SL2、第三掃描線SL3、第四掃描線SL4、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第一開關元件SW1、第二開關元件SW2、第三開關元件SW3、第四開關元件SW4、第一連接線CL1、第二連接線CL2、第三連接線CL3、第四連接線CL4、各個像素電極之間的區(qū)域以及各個次像素區(qū)之間的區(qū)域。遮光層BM可包括第一遮光部BM1、第二遮光部BM2、第三遮光部BM3、第四遮光部BM4,第一遮光部BM1對應遮蔽第二掃描線SL2以及第三掃描線SL3,第二遮光部BM2對應遮蔽第一掃描線SL1、第二連接線CL2、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四掃描線SL4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四連接線CL4,或是對應遮蔽第四掃描線SL4、第四連接線CL4、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一掃描線SL1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二連接線CL2,第三遮光部BM3對應遮蔽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或是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第四遮光部BM4對應遮蔽第一連接線CL1、第三連接線CL3、第一開關元件SW1、第二開關元件SW2、第三開關元件SW3、第四開關元件SW4、第一像素電極SPE1與第二像素電極SPE2之間的區(qū)域以及第三像素電極SPE3與第四像素電極SPE4之間的區(qū)域,在圖4中,雖然第一遮光部BM1、第二遮光部BM2、第三遮光部BM3、第四遮光部BM4以不同的網(wǎng)底所繪示,但第一遮光部BM1、第二遮光部BM2、第三遮光部BM3、第四遮光部BM4可為同一膜層所構成。由于各掃描線、各數(shù)據(jù)線以及各連接線皆設置于相鄰的次像素的交界區(qū)域,因此,各個遮光部皆對應遮蔽相鄰次像素區(qū)的交界區(qū)域。舉例來說,為使各掃描線之間彼此平行并排,且掃描線與連接線之間彼此不連接,會于各掃描線之間以及掃描線與連接線之間形成空隙,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部BM1同時對應遮蔽第二掃描線SL2與第三掃描線SL3之間的空隙,第二遮光部BM2同時對應遮蔽第一掃描線SL1、第二連接線CL2、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四連接線CL4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四掃描線SL4彼此之間的空隙,或是同時對應遮蔽第四掃描線SL4、第四連接線CL4、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二連接線CL2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一掃描線SL1彼此之間的空隙,以避免此部分的光線影響顯示畫面的對比度。另外,由于第一遮光部BM1僅對應遮蔽兩條掃描線,第二遮光部BM2對應遮蔽兩條掃描線與至少一條連接線,因此第一遮光部BM1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小于第二遮光部BM2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

由于遮光層BM的尺寸除了受限于本身的制程極限之外,更會受到與不透明元件之間的對位精準能力的限制而必須保留一定的對位容忍度,因此遮光層BM的各遮光部寬度皆大于所需對應遮蔽的結構的寬度,舉例而言,若第二掃描線SL2以及第三掃描線SL3的寬度為6微米,且第二掃描線SL2與第三掃描線SL3之間的空隙為6微米,則第一遮光部BM1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必須大于18微米,但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部BM1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范圍為約19微米至約34微米,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遮光部BM1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范圍為約23微米至約25微米,但不以此為限。

由上述可知,由于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通過第二連接線CL2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依序通過第一連接線CL1、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以及第二連接線CL2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依序通過第三連接線CL3、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以及第四連接線CL4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通過第四連接線CL4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因此,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以及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共用第二連接線CL2的導電路徑,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以及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共用第四連接線CL4的導電路徑,故不須另外增設會影響像素開口率的連接線直接連接于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之間或是直接連接于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之間,進而不須另外對應增加第一遮光部BM1的面積。而在第一連接線CL1以及第三連接線CL3的部分,由于第一連接線CL1設置于第一像素電極SPE1以及第二像素電極SPE2之間,第三連接線CL3設置于第三像素電極SPE3以及第四像素電極SPE4之間,且原本第一像素電極SPE1與第二像素電極SPE2之間以及第三像素電極SPE3與第四像素電極SPE4之間即須設置第四遮光部BM4來遮蔽漏光,因此,遮光層BM的第四遮光部BM4可同時對應遮蔽第一連接線CL1、第三連接線CL3、第一像素電極SPE1與第二像素電極SPE2之間的區(qū)域以及第三像素電極SPE3與第四像素電極SPE4之間的區(qū)域,故不須另外對應增加遮光層BM的面積,換句話說,在上述配置且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以及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的狀況下,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可藉由位于第一像素電極SPE1以及第二像素電極SPE2之間的第一連接線CL1與第一開關元件SW1的源極SW1s連接,使得第二開關元件SW2的源極SW2s與第一數(shù)據(jù)線DL1電性連接,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可藉由位于第三像素電極SPE3以及第四像素電極SPE4之間的第三連接線CL3與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連接,使得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藉此可對應縮減遮光層BM的面積,進而提升像素開口率。

請參考圖5,圖5繪示了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與對照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開口率的提升率的模擬結果,其中對照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像素單元的各個開關元件分別經由不同的連接線與數(shù)據(jù)線連接,因此在兩相鄰并排中的掃描線皆具有連接線。如圖5所示,在對照實施例的像素單元與第一實施例的像素單元PU面積相同且皆具有四個次像素區(qū)的條件下,當顯示面板PN的像素密度在141每英吋像素(PPI)時,模擬結果顯示對照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像素單元的開口率約為57.57%,而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PN的像素單元PU的開口率約為60.61%,因此,第一實施例的像素單元PU的開口率相較于對照實施例的像素單元的開口率的提升率約4.95%。須說明的是,本發(fā)明的PPI可定義為“顯示面板對角線的解析度除以顯示面板對角線的長度(英吋)”。若同時將對照實施例的顯示面板與第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PN的像素密度增加時,第一實施例的像素單元PU的開口率相較于對照實施例的像素單元的開口率的提升率也可進一步提高,例如當顯示面板的像素密度在283PPI時,第一實施例的像素單元PU的開口率相較于對照實施例的像素單元的開口率的提升率可達到約23%。

本發(fā)明的像素單元及顯示面板并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下文將依序介紹本發(fā)明的其它較佳實施例的像素單元,且為了便于比較各實施例的相異處并簡化說明,在下文的各實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號標注相同的元件,且主要針對各實施例的相異處進行說明,而不再對重復部分進行贅述。

請參考圖6,圖6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主動陣列基板的部分上視示意圖,其中像素單元PU’沿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形成像素陣列,而圖6繪示具有四個次像素的像素單元PU’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部分結構,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的像素單元PU’由四個次像素組成。如圖6所示,不同于第一實施例之處在于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像素單元PU’的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的第一端SW4s1不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直接連接,而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的第二端SW3s2則不受限制。由于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且在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的第一端SW4s1不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直接連接的狀況下須將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因此,藉由第三連接線CL3將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以及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彼此電性連接,使得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以及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均電性連接于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也就是說,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須通過第三連接線CL3而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另一方面,由于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的第一端SW4s1不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直接連接,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的第一端SW4s1可不與任何導線直接連接,但不以此為限。

同樣的,在本實施例中,像素單元PU’可另包括第四連接線CL4,并電連接于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的第二端SW3s2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之間,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通過第四連接線CL4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第四開關元件SW4的源極SW4s依序通過第三連接線CL3、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以及第四連接線CL4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另外,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的第二端SW3s2可直接連接于第四連接線CL4,因此,第三開關元件SW3的源極SW3s通過與其第二端SW3s2直接連接的第四連接線CL4而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DL2電性連接。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連接線CL4實質上位于第二掃描線SL2與第三掃描線SL3之間,因此,像素單元PU’的第二連接線CL2與第四連接線CL4在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上錯位,但不以此為限,在變化實施例中,第四連接線CL4可位于第三掃描線SL3與第四掃描線SL4之間。

請參考圖7,圖7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主動陣列基板以及遮光層的部分上視示意圖,其中圖7所繪示的區(qū)域與圖6相同。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的遮光層BM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于第一遮光部BM1對應遮蔽第二掃描線SL2、第三掃描線SL3以及第四連接線CL4,第二遮光部BM2對應遮蔽第一掃描線SL1、第二連接線CL2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四掃描線SL4,或是對應遮蔽第四掃描線SL4、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二連接線CL2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一掃描線SL1,須說明的是,在圖7中,雖然第一遮光部BM1、第二遮光部BM2、第三遮光部BM3、第四遮光部BM4以不同的網(wǎng)底所繪示,但第一遮光部BM1、第二遮光部BM2、第三遮光部BM3、第四遮光部BM4可為同一膜層所構成。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部BM1同時對應遮蔽第二掃描線SL2、第三掃描線SL3以及第四連接線CL4彼此之間的空隙,第二遮光部BM2同時對應遮蔽第一掃描線SL1、第二連接線CL2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四掃描線SL4彼此之間的空隙,或是同時對應遮蔽第四掃描線SL4、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二連接線CL2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一掃描線SL1彼此之間的空隙,以避免此部分的光線影響顯示畫面的對比度。

另外,更進一步說明,第一遮光部BM1具有第一窄部BM1a以及第一寬部BM1b,第二遮光部BM2具有第二窄部BM2a以及第二寬部BM2b,其中第一遮光部BM1的第一窄部BM1a對應遮蔽第二掃描線SL2以及第三掃描線SL3,第一遮光部BM1的第一寬部BM1b對應遮蔽第二掃描線SL2、第三掃描線SL3以及第四連接線CL4,第二遮光部BM2的第二窄部BM2a對應遮蔽第一掃描線SL1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四掃描線SL4,或是對應遮蔽第四掃描線SL4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一掃描線SL1,第二遮光部BM2的第二寬部BM2b對應遮蔽第一掃描線SL1、第二連接線CL2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四掃描線SL4,或是對應遮蔽第四掃描線SL4、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一掃描線SL1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像素單元PU’的第二連接線CL2,因此,第一窄部BM1a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小于第一寬部BM1b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第二窄部BM2a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小于第二寬部BM2b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窄部BM1a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約等于第二窄部BM2a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第一寬部BM1b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約等于第二寬部BM2b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但不以此為限。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部BM1的第一窄部BM1a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范圍以及第二遮光部BM2的第二窄部BM2a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范圍為約19微米至約34微米,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遮光部BM1的第一窄部BM1a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范圍以及第二遮光部BM2的第二窄部BM2a沿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范圍為約23微米至約25微米,但不以此為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像素單元PU’的第二連接線CL2與第四連接線CL4在第二方向D2上錯位,因此,在第二方向D2上,第一遮光部BM1的第一窄部BM1a與第二遮光部BM2的第二寬部BM2b彼此交替排列,第一遮光部BM1的第一寬部BM1b與第二遮光部BM2的第二窄部BM2a彼此交替排列,此設置使得使用者在觀看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時,相較于第一實施例可較不易察覺遮光層BM的寬度變化,進而提供更佳的顯示效果,特別是在高像素密度的顯示面板中,例如像素密度高于200PPI的顯示面板,但不以此為限。故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不只可縮減遮光層BM的面積的效果,進而提升像素開口率,還可以提升顯示畫面的顯示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像素單元在其中一開關元件的源極與對應的數(shù)據(jù)線電性連接的狀況下,另一開關元件的源極可藉由位于兩像素電極之間的連接線與與其對應的數(shù)據(jù)線電性連接的開關元件的源極連接,使得此開關元件的源極可在不需另外設置會影響像素開口率的連接線的狀況下與其對應的數(shù)據(jù)線電性連接,藉此可縮減所需的遮光層的面積,進而提升像素開口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义市| 土默特左旗| 长宁县| 三门峡市| 宜兴市| 栖霞市| 鸡西市| 清苑县| 大洼县| 囊谦县| 宁夏| 普兰店市| 修水县| 横山县| 阿勒泰市| 岑巩县| 台山市| 宁城县| 德格县| 盐城市| 眉山市| 鲁甸县| 嘉荫县| 东方市| 安新县| 清水河县| 志丹县| 方正县| 宣恩县| 柯坪县| 如皋市| 东明县| 华阴市| 丹东市| 新野县| 昭苏县| 仁布县| 凉城县| 招远市| 长乐市| 曲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