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實施例涉及顯示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偏光式顯示裝置及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電子設備多為液晶顯示屏,液晶顯示屏的成像離不開偏光片,如圖1所示,其中,液晶顯示屏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玻璃蓋板140、上偏光片130、液晶屏120及下偏光片110,其中,上偏光片130和下偏光片110均為線性偏光片,二者的吸收軸分別為水平方向(0度)或者垂直方向(90度),或者分別為垂直方向(90度)或者水平方向(0度)。光線自背光源100發出傳遞至下偏光片110,下偏光片110為90度吸收軸,允許0度光線通過,光線傳遞到液晶屏120轉換為90度光線,再傳遞至上偏光片130,上偏光片130為0度吸收軸,允許90度光線通過,最后光線透過玻璃蓋板140被用戶看到。
目前市場上的偏光式太陽鏡相當于線性偏光片,吸收軸也為水平方向(0度)或者垂直方向(90度)。以下以偏光式太陽鏡150的吸收軸為90度為例進行說明。當用戶佩戴偏光式太陽鏡150觀看液晶顯示屏時,假設手機的液晶顯示屏相對于人眼是橫向放置時,偏光式太陽鏡150的吸收軸與液晶顯示屏中的上偏光片130的吸收軸互相垂直,此時透過玻璃蓋板140后的光線(成90度偏光)被偏光式太陽鏡150完全吸收,人眼無法看到任何光線。
即,在實現本發明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以下技術問題:手機的液晶顯示屏相對于人眼橫向放置時,用戶就無法看到液晶顯示屏的畫面;只有將手機豎直放置時,用戶才可以看到液晶顯示屏的畫面(手機豎直放置時,偏光式太陽鏡150的吸收軸與液晶顯示屏中的上偏光片130的吸收軸互相平行,透過玻璃蓋板140后的光線可以全部通過偏光式太陽鏡150)。也就是說,當用戶佩戴偏光式太陽鏡150觀看手機的液晶顯示屏時,只有在手機處于一種放置位置時才能看到屏幕上的畫面;在手機處于其他放置位置時,根本無法看到屏幕上的畫面,因此大大降低了用戶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偏光式顯示裝置及移動終端,通過增設非線性偏光層,使得用戶在佩戴偏光式太陽鏡的情況下,移動終端相對于人眼呈任意角度放置時,用戶皆可看到顯示屏畫面。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偏光式顯示裝置,包括:殼體、透明蓋板、顯示屏模組以及非線性偏光層;顯示屏模組位于殼體內,透明蓋板固定于殼體且遮蓋顯示屏模組;非線性偏光層設置于透明蓋板與顯示屏模組之間;其中,非線性偏光層用于將顯示屏模組發射出來的線性光轉換為非線性光。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還提供了一種偏光式顯示裝置,包括:透明蓋板、顯示屏模組、非線性偏光層、第一光學膠層以及第二光學膠層;非線性偏光層通過第一光學膠層固定于顯示屏模組,且通過第二光學膠層固定于透明蓋板。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還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包括:第一至第二任意一實施方式中的偏光式顯示裝置。
本發明實施方式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通過在顯示屏模組與透明蓋板之間增設非線性偏光層,可以將穿過顯示屏模組的線性光轉換為非線性光;而用戶佩戴的偏光式太陽鏡相當于線性偏光片,只吸收吸收軸為0度或者90度(由偏光式太陽鏡的吸收軸決定)的線性光,因此,在經非線性偏光層轉換后的非線性光中,對于吸收軸不同于偏光式太陽鏡的吸收軸的光線,可以通過偏光式太陽鏡,并非完全被偏光式太陽鏡吸收,也就是說,用戶在佩戴偏光式太陽鏡的情況下,無論移動終端的顯示屏相對于人眼呈任意角度放置,用戶皆可看到顯示屏的畫面;且偏光式顯示裝置的結構簡單、易于實現。
另外,非線性偏光層為非線性偏光片;偏光式顯示裝置還包括第一光學膠層;非線性偏光片通過第一光學膠層固定于透明蓋板或者顯示屏模組。本實施例提供了非線性偏光層的一種實現方式;且提供了非線性偏光片組裝于移動終端的兩種具體實現方式,用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組裝方式。
另外,偏光式顯示裝置還包括第二光學膠層;非線性偏光片通過第一光學膠層與第二光學膠層的其中一個固定于透明蓋板,且通過其中另一個固定于顯示屏模組,使得非線性偏光片固定的更加牢固。本實施例提供了非線性偏光片組裝于移動終端的第三種具體實現方式。
另外,非線性偏光層為非線性偏光涂層,非線性偏光涂層噴涂形成于顯示屏模組,本實施例提供了非線性偏光層的另一種實現方式,且形成方式非常簡單。
另外,非線性偏光層包括圓偏光層或者橢圓偏光層,本實施例提供了非線性偏光層的兩種具體實現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用。
另外,顯示屏模組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上偏光片、液晶屏上玻璃、液晶屏下玻璃、下偏光片以及背光單元;上偏光片面對非線性偏光層。本實施例提供了顯示屏模組的具體實現方式,滿足了一般移動終端中顯示屏模組的設計需求。
另外,透明蓋板為觸控屏;透明蓋板可以對顯示模組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本實施例中,直接將觸控屏作為透明蓋板,無需再增加單獨的遮蓋部件,有利于減小移動終端厚度。
另外,移動終端為手機,殼體為手機的前殼。
附圖說明
一個或多個實施例通過與之對應的附圖中的圖片進行示例性說明,這些示例性說明并不構成對實施例的限定,附圖中具有相同參考數字標號的元件表示為類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別申明,附圖中的圖不構成比例限制。
圖1是根據現有技術的佩戴偏光式太陽鏡觀看顯示屏的光學原理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偏光式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光線傳遞示意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偏光式顯示裝置的第一種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偏光式顯示裝置的第二種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偏光式顯示裝置的第三種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7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偏光式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闡述。然而,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本發明各實施方式中,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請而提出了許多技術細節。但是,即使沒有這些技術細節和基于以下各實施方式的種種變化和修改,也可以實現本申請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一種偏光示顯示裝置,可以應用于移動終端上,移動終端例如為手機。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偏光式顯示裝置包括:殼體1、透明蓋板2、顯示屏模組3以及非線性偏光層4;顯示屏模組3位于殼體1內,透明蓋板2固定于殼體1且遮蓋顯示屏模組3;非線性偏光層4設置于透明蓋板2與顯示屏模組3之間,其中,非線性偏光層用于將顯示屏模組發射出來的線性光轉換為非線性光。
本實施例中,顯示屏模組3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上偏光片31、液晶屏上玻璃32、液晶屏下玻璃33、下偏光片34以及背光單元35,滿足了顯示屏模組3的一般設計需求;其中,上偏光片31面對非線性偏光層4,透明蓋板2遮蓋住非線性偏光層4;光線透過顯示屏模組3時為線性光,被非線性偏光層4轉換為非線性光,此時非線性光的光線吸收軸發生改變,再經過透明蓋板2顯示出來。
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為背光單元35發出的光線依次經過顯示屏模組3、非線性偏光層4、透明蓋板2、以及最后透過偏光式太陽鏡5被人眼看到的光線傳遞過程。
本實施例中以下偏光片34的吸收軸為90度、上偏光片31的吸收軸為0度舉例說明:背光單元35發出的光線先經過下偏光片34,0度吸收軸光線通過;光線經過液晶屏上玻璃32與液晶屏下玻璃33后,光線吸收軸轉換為90度;光線再經過上偏光片31,90度吸收軸的光線通過,即此時透過顯示屏模組3的光線皆為線性光;本實施例中增設了非線性偏光層4,且上偏光片31面對非線性偏光層4,此時90度吸收軸的光線需要再經過非線性偏光層4,非線性偏光層4將線性光轉換為非線性光,而非線性光的光線波形不同于線性光的光線波形,非線性光再透過透明蓋板2;由于用戶佩戴的偏光式太陽鏡5相當于線性偏光片,只吸收吸收軸為0度或者90度的線性光,因此,在非線性光中不同于偏光式太陽鏡5的光線吸收軸的光線可以透過偏光式太陽鏡5,對于這部分光線顯示于顯示屏模組上的畫面,用戶是可以看到的,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無論顯示屏相對于人眼呈任意角度放置,用戶皆可看到顯示屏畫面。
較佳的,本實施例中,非線性偏光層4可以為非線性偏光涂層,直接噴涂形成于顯示屏模組3,本實施方式提供了非線性偏光層4的一種形成方式:可以將光學膠層直接噴涂在上偏光片31上形成非線性偏光層4,制備工藝非常簡單,有助于減小非線性偏光層4組裝于移動終端時產生的誤差。
較佳的,非線性偏光層4包括圓偏光層或者橢圓偏光層,本實施例提供了非線性偏光層的兩種具體實現方式,均能夠將線性光轉換為非線性光,于實際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用。
較佳的,透明蓋板2可以為觸控屏,透明蓋板2可以對顯示模組3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本實施例中,直接將觸控屏作為透明蓋板2,無需再增加單獨的遮蓋部件,有利于減小移動終端厚度;然不限于此,于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不具有觸控功能的透明蓋板,或者其他能夠使光線穿過的透明材質,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
本實施例提供了偏光式顯示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增設非線性偏光層,能夠將透過顯示屏模組的線性光轉換為非線性光,即,改變了光線的吸收軸;且偏光式顯示裝置的結構簡單、易于實現。
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一種偏光式顯示裝置。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區別之處在于: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非線性偏光層為非線性偏光涂層,非線性偏光涂層噴涂形成于顯示屏模組3;而在本實施方式中,非線性偏光層4為非線性偏光片,且提供了偏光式顯示裝置的三種具體實現方式。
偏光式顯示裝置的第一種具體實現方式中,如圖4所示,非線性偏光片可以通過第一光學膠層6與透明蓋板2固定在一起,組裝好顯示屏模組3后,再將固定有非線性偏光層4的透明蓋板2固定在殼體1上。于實際應用中,非線性偏光層4與顯示屏模組3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空氣間隙41(由于組裝工藝不同所致),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空氣間隙41的存在并不影響本實施例記載的技術方案產生的技術效果。
偏光式顯示裝置的第二種具體實現方式中,如圖5所示,可以先將非線性偏光片通過第一光學膠層6固定在顯示屏模組3上,組裝時,先將固定有非線性偏光片的顯示屏模組3安裝在移動終端上,再將透明蓋板2固定在殼體1上,同樣,非線性偏光層4與透明蓋板2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空氣間隙41(由于組裝工藝不同所致),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空氣間隙41的存在并不影響本實施例記載的技術方案產生的技術效果。
偏光式顯示裝置的第三種具體實現方式中,如圖6所示,偏光式顯示裝置還包括第二光學膠層7,非線性偏光片通過第一光學膠層6固定于透明蓋板2,且通過第二光學膠層7固定于顯示屏模組3。于實際組裝時,可以先將非線性偏光片通過第二光學膠層7固定于顯示屏模組3,再將非線性偏光片與顯示屏模組3作為一個整體,通過第一光學膠層6固定在透明蓋板2上,最后再將透明蓋板2固定在移動終端的殼體1上;通過采用這種組裝方式,可以有效避免透明蓋板2、非線性偏光層4、顯示屏模組3分開組裝時產生的空氣間隙41,同時,通過進一步使用第二光學膠層7,使得非線性偏光片的兩面均得到固定,可以有效防止移動終端在跌落測試中由于重力原因或者發生撞擊導致的非線性偏光片脫落的現象,使得非線性偏光片的固定效果更加牢靠。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光學膠層6與第二光學膠層7的位置可以互換,圖5僅為示例性說明,然本實施方式對此不作限制;且二者均為非線性偏光的膠層,與非線性偏光片具有相同的技術效果。
本實施例提供的偏光式顯示裝置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非線性偏光層為非線性偏光片,且提供了非線性偏光層安裝于移動終端的三種實現方式,安裝方式靈活多變,用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用。
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一種偏光式顯示裝置,如圖7所示,包括:透明蓋板2、顯示屏模組3、非線性偏光層4、第一光學膠層6以及第二光學膠層7;非線性偏光層4通過第一光學膠層6固定于顯示屏模組3,且通過第二光學膠層7固定于透明蓋板2。
本實施方式提供的偏光式顯示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透明蓋板2、顯示屏模組3、非線性偏光層4、第一光學膠層6以及第二光學膠層7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在生產線上組裝在一起,再將這一整體固定在移動終端的殼體上,大大簡化了組裝工序。
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涉及一種移動終端,包括:第一至第三任一實施方式中的偏光式顯示裝置。
本實施例中,可以采用本發明第一至第三任一實施方式中的偏光式顯示裝置組裝于移動終端中,并將透明蓋板2固定在移動終端的殼體1上;然不限于此,也可以將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中的偏光式顯示裝置作為一個整體,直接組裝于移動終端的殼體上;移動終端例如可以為手機,殼體1可以是手機的前殼。
具體而言,請參考圖3,當用戶佩戴偏光式太陽鏡5觀看手機時,無論手機的液晶顯示屏相對于人眼橫向放置或者豎直放置,由于透過顯示屏模組3的光線被非線性偏光層4轉換為非線性光,而偏光式太陽鏡5相當于線性偏光片,光線吸收軸為水平方向(0度)或者垂直方向(90度),因此對于非線性光中不同于偏光式太陽鏡5的吸收軸的光線不會被偏光式太陽鏡5吸收,也就是說,這部分光線依然可以透過偏光式太陽鏡5,從而用戶可以看到顯示屏畫面。
本實施例提供的移動終端與現有技術相比,用戶在佩戴偏光式太陽鏡的情況下,移動終端的顯示屏相對于人眼呈任意角度放置時,用戶皆能夠看到顯示屏的畫面,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
上面各種方法的步驟劃分,只是為了描述清楚,實現時可以合并為一個步驟或者對某些步驟進行拆分,分解為多個步驟,只要包括相同的邏輯關系,都在本專利的保護范圍內;對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無關緊要的修改或者引入無關緊要的設計,但不改變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設計都在該專利的保護范圍內。
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述各實施方式是實現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各種改變,而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