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直下式背光源及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ー種直下式背光源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液晶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分成兩大技術陣營,分別為直下式背光源結構和側入式背光源結構。以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背光源為例,如圖I所示為直下式LED背光源的ー種實現結構;其中,LED燈I上面覆蓋有棱鏡2,該棱鏡2將LED燈所發出的光源擴散到擴散板4和光學膜材5,最終給液晶面板6提供光源。但是由于混光高度低,光線不能充分交叉,導致畫面上會出現暗區7和亮區8相間的不均勻現象。 為了提高背光源亮度的均一性,通常有兩種解決方法一是增加混光高度,可以使光線充分交叉融合;ニ是使用更厚、更多層的膜材,使得光線混合均勻。然而采用上述兩種解決方案均使背光源的成本顯著提高,且使背光模組的厚度増大,都不是理想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ー種直下式背光源,用以實現ー種混光高度較低且光線混合均勻的背光結構,有利于背光模組的薄型化。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種直下式背光源,包括光源及固定所述光源的光源支架;所述光源支架固定在背板上;所述光源支架為V型結構或者U型結構,所述光源固定在所述光源支架的兩翼外側面上,使所述光源發出的部分光線朝向所述背板方向傳播;所述光源支架與擴散板相対的側面為第一反射面,所述光源支架兩側的背板上表面為第二反射面。本發明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通過將光源貼附在光源支架的兩翼外側面上,使光源發出的光線先斜向下傳播,再通過背板上的反射面將光線反射進入光學膜層,延長了光路;采用本實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源結構,不僅可以將光源發出的光線均勻混合以形成均勻的畫面顯示效果,而且可以減小混光高度,有利于背光模組的薄型化。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ー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現有技術的背光源結構的截面圖;圖2為本發明所設計的具有一個轉軸的支架結構的截面圖;圖3為本發明所設計的具有一個轉軸的實體支架圖;圖4為本發明所設計的具有一個轉軸的鏤空支架圖5為本發明所設計的具有兩個轉軸的支架結構的截面圖;圖6為本發明所設計的具有兩個轉軸的實體支架圖;圖7為本發明所設計的具有兩個轉軸的鏤空支架圖;圖8為本發明所設計的背光源結構的截面圖。附圖標記1_光源;2_棱鏡;3_背板;4_擴散板;5_光學膜材;6_液晶面板;7_暗區;8-亮區;9_光源支架;10-第一反射膜;11-第二反射膜;12_轉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 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進行詳細描述。結合圖8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中提供的ー種直下式背光源,包括光源I及固定所述光源I的光源支架9 ;所述光源支架9固定在背板3上;所述光源支架9為V型結構或者U型結構,所述光源I固定在所述光源支架9的所述光源支架的兩翼外側面上,使所述光源I發出的光線朝向所述背板3方向傳播;然后經所述光源支架9的兩翼內側第一反射面和所述光源支架9兩側的背板3上方的第二反射面的反射作用使光線傳播到顯示面板上。所述光源支架9可以為與背板呈一定夾角的平板結構、V型結構或者U型結構,以下實施例分別針對后兩種結構進行描述。實施例一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源包括光源I及固定所述光源I的光源支架9,所述光源支架9固定在背板3上,將所述光源支架9設置為V型結構,所述光源I固定在所述光源支架9的兩翼外側面上,以便使光源I發出的光線斜向下射出;在所述光源支架9的兩翼內側貼附有第一反射膜10,而且在所述光源支架9兩側的背板3上鋪設有第二反射膜11。利用上述結構,光線由光源I射出至第二反射膜11經反射作用反射至擴散板4,經擴散板到達光學膜材5,所述光線一部分透過光學膜材5,另一部分反射回來,反射回來的光線在光學膜材5與第一反射膜10或第二反射膜11之間來回傳播,最終光線均透過所述光學膜材5到達液晶面板6,光線的來回傳播提高了光線的利用率,同時增加了混光均勻性。如圖2所示,光源支架9的兩翼可以通過一個轉軸12與背板3相連接,利用轉軸12可以調整光源支架9的兩翼與背板3間的角度,從而調整光源I射出的光線方向。光源支架9的兩翼長度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設計,并且光源支架9的兩翼與背板3間的角度可在0-90度之間調節。所述光源支架9可以采用熱傳導率大于200W/m · k的材料,例如銅、鋁等,使用這些材料有利于熱量的擴散。另外,如圖3、4所示,可以將光源支架9兩翼設計為實體結構,也可以設計為開有凹槽的結構或者鏤空結構,設計為實體結構可以提高散熱效果,設計為開有凹槽的結構或者鏤空結構可以降低成本和減少背光模組的質量。光源支架9的結構和形狀要根據顯示器面板的實際制作過程中的需要來確定,例如為了更好地降低背光模組的厚度,可以將兩翼設計成弧形或者波浪狀。所述第一反射膜10,可以添加擴散粒子來使得光線經散射作用向各個方向散射出去,増加光線的均一性。所述第二反射膜11,也可以通過添加擴散粒子來獲得具有各向異性的光線。另外,第二反射膜11可以設計為弧形結構,這樣可以增大反射面積,増加光源的利用率。關于此反射膜的形狀可以根據面板制作過程中的參數要求確定。光源I可以采用LED燈,也可以采用CCFL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ighting,冷陰極突光燈)等作為光源。本實施例還可以不采用反射膜,而是直接采用由反光材料制作的光源支架和背 板,這樣在光源支架與擴散板相對的側面和所述光源支架兩側的背板上表面自然成為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用來反射和散射光線。實施例ニ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直下式背光源包括光源I及固定所述光源I的光源支架9,所述光源支架9固定在背板3上,將所述光源支架9設置為U型結構,所述光源I固定在該U型結構的光源支架9的兩翼外側,以便使光源I發出的光線斜向下射出;在所述光源支架9的兩翼內側貼附有第一反射膜10,而且在所述背板3上設有光源支架的一側鋪設有第二反射膜11。利用上述結構,光線由光源I射出至第二反射膜11經反射作用反射至擴散板4,經擴散板到達光學膜材5,所述光線一部分透過光學膜材5,另一部分反射回來,反射回來的光線在光學膜材5與第一反射膜10和第二反射膜11之間來回傳播,光線的來回傳播提高了光線的利用率,同時增加了混光均勻性。如圖5所示,光源支架9的兩翼可以通過兩個轉軸12與背板3相連接,利用轉軸12可以調整光源支架9的兩翼與背板3間的角度,從而調整光源I射出的光線方向。光源支架9的兩翼長度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設計,并且光源支架9的兩翼與背板3間的角度可在0-90度之間調節。兩個轉軸12間的距離可以自由設計,兩個轉軸間存在一定距離,可以使光源分散,有利于散熱。所述光源支架9可以采用熱傳導率大于200W/m · k的材料,例如銅、鋁等,使用這些材料有利于熱量的擴散。另外,如圖6、7所示,可以將光源支架9兩翼設計為實體結構,也可以設計為開有凹槽的結構或者鏤空結構,設計為實體結構可以提高散熱效果,設計為開有凹槽的結構或者鏤空結構可以降低成本和減少背光模組的質量。光源支架9的結構和形狀要根據顯示器面板的實際制作過程中的需要來確定,例如為了更好地降低背光模組的厚度,可以將兩翼設計成弧形或者波浪狀。所述第一反射膜10,可以添加擴散粒子來使得光線經散射作用向各個方向散射出去,増加光線的均一性。所述第二反射膜11,也可以通過添加擴散粒子來獲得具有各向異性的光線。另外,第二反射膜11可以設計為平面結構或者弧形結構,當所述第二反射膜11設計為弧形結構時,可以增大反射面積,増加光源的利用率。所述光源I可以采用LED燈,也可以采用CCFL等作為光源。
本實施例還可以不采用反射膜,而是直接采用由反光材料制作的光源支架和背板,這樣在光源支架與擴散板相對的側面和所述光源支架兩側的背板上表面自然成為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用來反射和散射光線。本發明實施例中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以上任一實施例中所描述的直下式背光源;該顯示裝置具有均一的畫面亮度。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 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ー種直下式背光源,包括光源及固定所述光源的光源支架;所述光源支架固定在背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支架為V型結構或者U型結構,所述光源固定在所述光源支架的兩翼外側面上,使所述光源發出的部分光線朝向所述背板方向傳播;所述光源支架與擴散板相対的側面為第一反射面,所述光源支架兩側的背板上表面為第二反射面。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支架通過轉軸與背板相連接,用以調節所述光源支架與所述背板之間的角度。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支架和所述背板之間設有ー個或兩個所述轉軸。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為弧形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采用由反光材料制作的光源支架和背板;或者,在所述光源支架和背板的上表面貼附反射膜形成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支架采用開有凹槽的結構或鏤空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含有擴散粒子。
8.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含有擴散粒子。
9.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支架采用熱傳導率大于200W/m · K的散熱材料。
10.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顯示裝置包含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源結構,應用于液晶顯示器。該背光源結構包括一光源,位于光源支架的兩側,以作為背光源結構的主光源;所述光源支架為V型或者U型結構,以使光線斜向下射出;所述光源支架通過轉軸與背板相連接,以便調節光源支架兩翼與背板間的角度;所述光源支架與擴散板相對的側面為第一反射面,所述光源支架兩側的背板上表面為第二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均用來反射光線,可以延長光路,降低混光高度,有利于背光模組的薄型化。
文檔編號F21V13/00GK102853343SQ20121034304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4日
發明者朱紅麗, 陳秀云 申請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