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前叉襯套鉸孔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前叉襯套鉸孔機。
背景技術:
碳纖維是最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材料.它可用聚合物纖維通過一 定的工藝制得,由于其具有強度高、重量輕、耐磨損、耐腐蝕、耐高溫、抗 老化等優異的性能,因此今年來被用在自行車車架的制作上。在加工自行車 車架上的前叉襯套的軸孔時,待加工的前叉襯套如附圖1和附圖2中所示, 前叉襯套包括兩根豎管(16、 18)、所述的兩根豎管(16、 18)的一端部通 過肩蓋(17)相連接,兩根豎管(16、 18)的另一端部具有鉤爪片(11), 由于在給前叉襯套的兩根豎管(16、 18)鉸孔時,要求前叉襯套的兩根豎管 (16、 18)的軸孔的軸心線必須平行,所以一般在前叉襯套加工完成之后, 再分別對其一對豎管進行絞孔。利用現有技術加工前叉襯套軸孔時,通常采 用對雙軸同時鉸孔的方法,然而這種方法對設備的要求較高,因此成本較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對碳纖維材料的前叉襯套進行鉸孔的鉸孔 機,其在使用中能夠保證前叉襯套的兩根豎管的軸孔的軸心線互相平行, 且成本較低。
本發明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施 一種前叉襯套鉸孔機,它包括 支架、設置在所述的支架上的工作臺、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的支架上并且軸 心線平行于所述的工作臺的刀具、固定設置在所述的工作臺上的第一導軌、 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的第一導軌上的工件固定機構,所述的第一導軌的長度 方向與所述的刀具的軸心線方向相平行,所述的工件固定機構包括可滑動地 設置在所述的第一導軌上的固定座、固定設置在所述的固定座上的第二導軌、 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的第二導軌上的鉤爪固定座、固定設置在所述的固定座 上的支撐件,所述的第二導軌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的第一導軌的延伸方向相垂 直,所述的支撐件上開設有槽,在垂直于該槽的延伸方向的各縱截面上,所 述的槽的槽底呈圓弧形,并且各縱截面上所述的圓弧的中心均位于所述的刀 具的軸心線的延長線上。
所述的工作臺所在的平面與水平面之間呈設定夾角。
所述的工作臺上還設置有用于收集費屑的集屑盒,所述的集屑盒位于所 述的工作臺的后側,所述的刀具位于所述的工作臺的前部,并且所述的集屑 盒位于所述的工作臺較低的一側。
所述的鉤爪固定座上具有固定塊,該固定塊上穿設有用于固定鉤爪片的 定位桿。
所述的鉤爪固定座包括本體、可轉動地連接在該本體上的調節螺栓,所 述的調節螺栓沿垂直于工作臺的方向設置,并且所述的固定塊螺紋配合連接 在該調節螺栓上。
在給前叉襯套鉸孔時,由于前叉襯套的兩根豎管的一端部通過肩蓋相連 接,首先將其中一根豎管靠近肩蓋的一端部放置在支撐件上,豎管的另一端 部的鉤爪片套設在鉤爪固定座的定位桿上,由于所述的支撐件上開設有槽, 在垂直于該槽的延伸方向的各縱截面上,所述的槽的槽底呈圓弧形,并且各 縱截面上所述的圓弧的中心均位于所述的刀具的軸心線的延長線上,推動第 一導軌上的工件固定機構即可由刀具對固定在工件固定機構上的豎管鉸孔,
當加工完一根豎管后滑動第二導軌上的鉤爪固定座加工第二根豎管,由于所 述的第二導軌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的第一導軌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因此可保證
加工好的前叉襯套的兩根豎管的軸孔的軸心線互相平行。本發明與已有技術 相比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等優點。
附圖1為本發明的待加工前叉襯套鉸孔機的主視圖; 附圖2為本發明的待加工前叉襯套鉸孔機的俯視圖; 附圖3為本發明的俯視圖; 附圖4為本發明的主視其中1、支架;2、工作臺;3、刀具;4、第一導軌;5、工件固定機 構;6、固定座;7、第二導軌;8、鉤爪固定座;9、支撐件;10、集屑盒; 11、鉤爪片;12、定位桿;13、本體;14、調節螺栓;15、固定塊;16、豎 管;17、肩蓋;18、豎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附圖3和附圖4所示, 一種前叉襯套鉸孔機,它包括支架1、設置在所 述的支架1上的工作臺2、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的支架1上并且軸心線平行于 所述的工作臺2的刀具3、固定設置在所述的工作臺2上的第一導軌4、可滑
動地設置在所述的第一導軌4上的工件固定機構5,所述的第一導軌4的長度 方向與所述的刀具3的軸心線方向相平行,所述的工件固定機構5包括可滑 動地設置在所述的第一導軌4上的固定座6、固定設置在所述的固定座6上的 第二導軌7、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的第二導軌7上的鉤爪固定座8、固定設置 在所述的固定座6上的支撐件9,所述的第二導軌7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的第一 導軌4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的支撐件9上開設有槽,在垂直于該槽的延 伸方向的各縱截面上,所述的槽的槽底呈圓弧形,并且各縱截面上所述的圓 弧的中心均位于所述的刀具3的軸心線的延長線上,因此對架設在支撐件9 上的待加工前叉套管的豎管16進行鉸孔時,能夠保證豎管16軸孔的軸心線 與所述的刀具3的軸心線完全重合。
所述的工作臺2所在的平面與水平面之間呈設定夾角。所述的工作臺2 上還設置有用于收集費屑的集屑盒10,所述的集屑盒IO位于所述的工作臺2 的后側,所述的刀具3位于所述的工作臺2的前部,并且所述的集屑盒10位 于所述的工作臺2較低的一側。這樣, 一方面方便工人舒適地操作機器,另 一方面便于鉸孔時留下的費屑排到集屑盒10內。
所述的鉤爪固定座8上具有固定塊15,該固定塊15上穿設有用于固定鉤 爪片11的定位桿12,鉸孔時前叉襯套的豎管16的端部的鉤爪片11套設在定 位桿16上,可以牢固地固定待加工的前叉襯套。
所述的鉤爪固定座8包括本體13、可轉動地連接在該本體13上的調節螺 栓14,所述的調節螺栓14沿垂直于工作臺2的方向設置,并且所述的固定塊 15螺紋配合連接在該調節螺栓14上,當加工不同規格的待加工前叉襯套時, 所述的調節螺栓14可沿垂直與工作臺2的方向調節套設在定位桿16上的豎 管16的高度,使得豎管16軸孔的軸心線與所述的刀具3的軸心線完全重合。
在給前叉襯套鉸孔時,由于前叉襯套的兩根豎管16的一端部通過肩蓋17 相連接,首先將其中一根豎管16靠近肩蓋17的一端部放置在支撐件9上開 設的槽內,后將豎管16和豎管18的另一端部的鉤爪片ll套設在鉤爪固定座 8的定位桿12上,由于在垂直于支撐件9上的槽的延伸方向的各縱截面上, 所述的槽的槽底呈圓弧形,并且各縱截面上所述的圓弧的中心均位于所述的 刀具3的軸心線的延長線上,因此能夠保證卡在該槽內的豎管16的中心在刀 具3的軸心線的延長線上,推動第一導軌4上的工件固定機構5即可由刀具3 對固定在工件固定機構5上的豎管16鉸孔。當加工完一根豎管16后將該豎 管16自支撐件9的槽中取出,再滑動鉤爪固定座8,使第二根豎管18平行移 動至支撐件9處,將其靠近刀具3的一端部放置在支撐件9上的槽內固定, 同樣也能夠保證豎管18在加工時中心線始終位于刀具3的軸心線的延長線 上。由于所述的第二導軌7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的第一導軌4的延伸方向相垂 直,因此可保證前叉襯套的兩根豎管16的軸孔的軸心線互相平行。
以上所述的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內容 的實施例均為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前叉襯套鉸孔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支架(1)、設置在所述的支架(1)上的工作臺(2)、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的支架(1)上并且軸心線平行于所述的工作臺(2)的刀具(3)、固定設置在所述的工作臺(2)上的第一導軌(4)、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的第一導軌(4)上的工件固定機構(5),所述的第一導軌(4)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的刀具(3)的軸心線方向相平行,所述的工件固定機構(5)包括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的第一導軌(4)上的固定座(6)、固定設置在所述的固定座(6)上的第二導軌(7)、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的第二導軌(7)上的鉤爪固定座(8)、固定設置在所述的固定座(6)上的支撐件(9),所述的第二導軌(7)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的第一導軌(4)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的支撐件(9)上開設有槽,在垂直于該槽的延伸方向的各縱截面上,所述的槽的槽底呈圓弧形,并且各縱截面上所述的圓弧的中心均位于所述的刀具(3)的軸心線的延長線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襯套鉸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臺(2) 所在的平面與水平面之間呈設定夾角。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叉襯套鉸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臺(2) 上還設置有用于收集費屑的集屑盒(10),所述的集屑盒(10)位于所述的工作 臺(2)的后側,所述的刀具(3)位于所述的工作臺(2)的前部,并且所述的 集屑盒(10)位于所述的工作臺(2)較低的一側。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襯套鉸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鉤爪固定 座(8)上具有固定塊(15),該固定塊(15)上穿設有用于固定鉤爪片(11) 的定位桿(12)。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前叉襯套鉸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鉤爪固定 座(8)包括本體(13)、可轉動地連接在該本體(13)上的調節螺栓(14),所 述的調節螺栓(14)沿垂直于工作臺(2)的方向設置,并且所述的固定塊(15) 螺紋配合連接在該調節螺栓(14)上。
全文摘要
一種前叉襯套鉸孔機,它包括支架、設置在所述的支架上的工作臺、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的工作臺上并且軸心線平行于所述的工作臺的刀具、固定設置在所述的工作臺上的第一導軌、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的第一導軌上的工件固定機構。在給前叉襯套鉸孔時,由于所述的支撐件上開設有圓弧槽,并且各圓弧槽的縱截面上的中心均位于所述的刀具的軸心線的延長線上,推動第一導軌上的工件固定機構即可由刀具對固定其上的豎管鉸孔,當加工完一根豎管后滑動第二導軌上的鉤爪固定座加工第二根豎管,由于所述的第二導軌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的第一導軌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即可保證前叉襯套的兩根豎管的軸孔的軸心線互相平行,無需對兩根豎管同時鉸孔,成本較低。
文檔編號B23Q11/00GK101362227SQ20071002584
公開日2009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7年8月7日 優先權日2007年8月7日
發明者丁雷敏, 劉家真, 巍 羅 申請人:莊添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