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一種絲錐平面車削裝置,涉及的是螺紋工具設計制造技術領域,應用于車削絲錐平面。
背景技術:
現在螺紋工具生產行業,通過沖壓制造絲錐坯料。坯料經沖壓落料后兩端面會產生凹凸不平的現象,為了下道工序的質量,必須對兩端面進行車削。現有的工藝是在車床上進行平面的車削。但是,速度很慢,因為一次裝夾所化費的時間遠遠大于車削的時間,據統計日產只有2000支/人,效率很低,而且難以保征長度達到一致,影響了絲錐的總體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設計一種絲錐平面車削裝置,有效提高單班的產量的同時,有效保證了長度的一致,提高絲錐總體質量的一種絲錐平面車削裝置。
其技術是這樣實現的:包括底板、液壓缸、固定板、活塞桿、下拖板、上拖板、車刀、滾輪機構、套筒、車頭、導套、皮帶輪、傳動帶、電機、支座、滾輪,其特征在于:底板右側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設有液壓缸,液壓缸的活塞桿連接下拖板,下拖板通過燕尾槽與底板活動連接,下拖板上端通過燕尾槽與上拖板連接,上拖板上倒向固定有車刀,上拖板后側同樣設有液壓缸,液壓缸的活塞桿連接上拖 板,下拖板的另一側固定有支座,支座上設有滾輪機構,車頭固定在底板上,車頭孔內通過軸承與導套連接,導套孔內依靠錐度固定連接有套筒;
所述的導套外側固定有皮帶輪,皮帶輪通過傳動帶與電機連接;
所述的液壓缸外接有腳踏開關;
所述的套筒一側端面內設有60°錐孔,60°錐孔的錐面均布有槽,
所述的支座上的滾輪機構的二支固定軸通過軸承分別連接滾輪。
實施該技術后的明顯優點和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用以解決絲錐平面車削效率很低的缺陷,有效提高單班的產量的同時,有效保證了長度的一致性,絲錐總體質量得到提升,生產效率提高到750%。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A-A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B-B向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底板、2-液壓缸、3-固定板、4-活塞桿、5-下拖板、6-上拖板、7-車刀、8-滾輪機構、8-1-固定軸、8-2-滾輪、9-套筒、10-車頭、11-導套、12-皮帶輪、13-傳動帶、14-電機、15-支座、16-絲錐。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用6mm絲錐為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見附圖1,整個裝置固定在底板1上。底板1右側固定有固定板3,固定板3上設有液壓缸2,液壓缸2的活塞桿4連接下拖板5,下拖板5通過燕尾槽與底板1活動連接,下拖板5上端通過燕尾槽與上 拖板6連接,上拖板6上倒向固定有車刀7,上拖板6后側同樣設有液壓缸2,液壓缸2的活塞桿4連接上拖板6,下拖板5的另一側固定有支座15,支座15上設有滾輪機構8,車頭10固定在底板1上,車頭10孔內通過軸承與導套11連接,導套11孔內依靠錐度固定連接有套筒9;
所述的導套11外側固定有皮帶輪12,皮帶輪12通過傳動帶13與電機14連接;
所述的液壓缸2外接有腳踏開關,
所述的套筒9一側的端面內設有60°錐孔,60°錐孔的錐面均布有槽,
所述的支座15上的滾輪機構8的二支固定軸8-1通過軸承分別連接滾輪8-2,
見附圖1,車削時,啟動電機,車頭旋轉,絲錐16的一端放入套筒9的60°錐孔內,另一端擱置在二滾輪8-3間,使絲錐16旋轉,啟動腳踏開關,液壓缸2推動下拖板5進給,帶動車刀7開始切削絲錐16端面停止進給,上拖板6后側設有的液壓缸2啟動,橫向動作,切削完成絲錐16端面,放開腳踏開關,取下已經加工完畢的絲錐16,下拖板5和上拖板6同時回到起始位置,進入下一個絲錐16端面的車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