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零部件加工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剎車盤車削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碟式剎車盤雙面車削裝置。
背景技術:
碟式剎車是采用金屬塊(碟)而不用鼓輪的剎車系統。碟式剎車在剎車碟的兩邊都有一個平坦的剎車蹄,當剎車總泵的油壓壓送到分缸時,使剎車蹄向剎車碟夾住,以達到剎緊的效果。碟世剎車具有作用靈敏和散熱良好的優點,不必調整剎車間隙,保養容易。目前,碟式剎車廣泛應用在機動車行業,尤其是汽車行業,碟式剎車一般用于前輪,也有一些汽車安裝四輪碟式剎車。
但是,因為沒有鼓式剎車的自然煞緊作用,加上碟式剎車的剎車片與剎車盤之間的摩擦面積較鼓式剎車的小,使剎車的力量也比較少,所以必須用較大的踩踏力量或是油壓,以提高剎車的力量,導致剎車片磨損較大,致使修復和更換頻率較高。
目前,碟式剎車盤的修復加工,主要是通過普通的車床和普通磨床進行,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1)普通車床一般只能采用一把車刀進行單面車削,先削一面再削另一面,加工效率低;(2)每次加工剎車盤,均需更換車刀,使用不便;(3)普通車床體積大,運行維護成本高。
現需要設計一種能夠同時對碟式剎車盤兩面同時進行車削的裝置,以提高車削的效率;同時設計具有專用車刀、體積更小、便于攜帶和安裝的車削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剎車盤車削裝置,該車削裝置體積小,攜帶和安裝方便,能夠同時對碟式剎車盤的兩端面進行修復車削加工。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剎車盤車削裝置,包括動力裝置、進退刀裝置和控制裝置,
所述動力裝置包括主軸和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端與所述主軸相連,剎車盤安裝在主軸上,所述電機驅動所述主軸帶動所述剎車盤轉動,
所述進退刀裝置包括刀架、刀架座、絲桿和皮帶,所述刀架、絲桿和皮帶從左至右依次安裝在所述刀架座上,驅動力驅動所述皮帶帶動絲桿運動,所述絲桿帶動所述刀架趨近或遠離所述剎車盤,實現對剎車盤的修復加工。
優選地,所述刀架包括車刀、車刀安裝槽和車刀調節裝置,所述車刀安裝在所述車刀安裝槽內,
所述車刀包括第一車刀和第二車刀,所述第一車刀和所述第二車刀分布在所述刀架兩側,
所述車刀調節裝置包括車刀定位銷和車刀調節旋鈕,所述車刀調節旋鈕位于所述車刀安裝槽遠離所述車刀的一端,所述車刀定位銷位于所述車刀安裝槽安裝所述車刀的外部,扭動所述車刀調節旋鈕用于調節所述第一車刀和所述第二車刀間的距離,所述車刀定位銷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車刀和第二車刀。
優選地,所述刀架還包括刀架定位螺栓,所述刀架座包括U型螺孔,所述刀架定位螺栓安裝在所述U型螺孔中,將所述刀架固定在所述刀架座上。
優選地,所述進退刀裝置還包括手輪,所述手輪與所述絲桿相連。
優選地,所述絲桿與所述動力裝置之間設置防塵罩,所述防塵罩能夠沿所述絲桿的長度方向伸縮。
優選地,所述主軸包括抵頂螺帽和夾具安裝部,剎車盤夾具安裝在所述夾具安裝部,通過所述抵頂螺帽壓緊剎車盤夾具。
優選地,所述主軸還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電機與所述主軸相連接的位置。
優選地,所述主軸的下方設置收集裝置,用于收集車削的金屬碎屑。
優選地,還包括照明裝置,所述照明裝置位于所述電機的外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過設置兩個車刀,能夠同時實現對剎車盤兩側面的車削修復;
(2)車刀調節旋鈕能夠精準地調節兩車刀間的距離,便于車削不同厚度的剎車盤;
(3)刀架坐上設置U型螺孔,能夠通過刀架定位螺栓,使刀架在刀架座上左右移動以固定在刀架座上不同的位置,能夠更準確地對準主軸上剎車盤的位置;
(4)手輪可與皮帶相連,實現自動進退刀,也能與皮帶脫離,實現手動進退刀;
(5)密封圈和防塵罩的設置,能夠有效減少金屬屑對設備造成的損傷;
(6)系統中設置照明裝置,便利了不良照明條件下的車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剎車盤車削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刀架座上U型螺孔示意圖。
所有附圖中的標記如下:
1-主軸,101-抵頂螺帽,102-密封圈,103-夾具安裝部,2-刀架,201-車刀定位銷,202-刀架定位螺栓,203-第一車刀,204-第二車刀,205-車刀調節旋鈕,3-刀架座,301-U型螺孔,4-絲桿,5-導桿,6-手輪,7-皮帶輪,8-皮帶,9-軸承座,10-電機,11-控制箱。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部件。盡管在附圖中示出了實施例的各種方面,但是除非特別指出,不必按比例繪制附圖。
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應當清楚本申請中提及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用詞僅是為了能夠更直觀地解釋本實用新型,因此在文中的上述的方向用詞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的限制。
如圖1所示,一種剎車盤車削裝置,包括動力裝置、進退刀裝置、控制裝置、收集裝置和照明裝置。動力裝置用于驅動剎車盤的轉動,進退刀裝置根據車削的要求以進刀或退刀,控制裝置用于控制動力裝置、進退刀裝置和照明裝置的工作,收集裝置用于收集車削的碎屑,照明裝置提供工作環境的照明。
如圖1所示,動力裝置包括主軸1和電機10。電機10的輸出端與主軸1相連,剎車盤安裝在主軸1上,電機10驅動主軸1帶動剎車盤轉動。主軸1包括抵頂螺帽101、密封圈102和夾具安裝部103。抵頂螺帽101位于主軸1遠離電機10的一端,抵頂螺帽101具有內螺紋,主軸1與抵頂螺帽101相連接的位置設置外螺紋,能夠通過螺紋連接將抵頂螺帽101牢固地固定在主軸上。密封圈102位于電機10與主軸1相連接的位置,密封圈102能夠有效避免車削的金屬碎屑進入電機10損壞設備。夾具安裝部103位于抵頂螺帽101靠近電機10的一端,適于將剎車盤夾具安裝在夾具安裝部103,通過抵頂螺帽101壓緊剎車盤夾具,進而壓緊剎車盤,實現穩定車削剎車盤。
如圖1和圖2所示,進退刀裝置包括刀架2、刀架座3、絲桿4、導桿5、手輪6、皮帶輪7、皮帶8和軸承座9。刀架2、絲桿4和皮帶8從左至右依次安裝在刀架座3上,驅動力驅動皮帶8帶動絲桿4運動,絲桿4帶動刀架2趨近或遠離剎車盤,實現對剎車盤的修復加工;導桿5安裝在刀架座3上,軸承座9固定在驅動裝置外殼底部,導桿5與軸承座9相連接;手輪6與絲桿4相連,能夠通過皮帶8帶動,實現手輪6與絲桿4一起被驅動力驅動,或者將手輪6與皮帶相分離,手動轉動手輪6以帶動絲桿4的轉動;皮帶輪7與控制裝置的輸出端相連。
如圖1和圖2所示,刀架2包括車刀、刀架定位螺栓202、車刀安裝槽(未示圖)和車刀調節裝置。車刀安裝在車刀安裝槽內,車刀調節裝置用于調節車刀的伸出長度,進而調節兩個車刀間的距離,刀架定位螺栓202與刀架座3上的U型螺孔301相連通設置。
如圖1和圖2所示,車刀包括第一車刀203和第二車刀204。第一車刀203和第二車刀204分布在刀架2兩側,適于對剎車盤的兩面同時進行車削。
如圖1和圖2所示,車刀調節裝置包括車刀定位銷201和車刀調節旋鈕205。車刀調節旋鈕205位于車刀安裝槽遠離車刀的一端,車刀定位銷201位于車刀安裝槽安裝車刀的外部,扭動車刀調節旋鈕205用于調節第一車刀和第二車刀的伸出量和二者之間的距離,車刀定位銷201用于固定第一車刀203和第二車刀204。
如圖1和圖2所示,刀架定位螺栓202安裝在U型螺孔301中,將刀架2固定在刀架座3上,U型螺孔301具有一定的位置調節空間,能夠通過將刀架定位螺栓202固定在U型螺孔301上不同的位置,實現對刀架2左右方向位置的調整。
如圖1和圖2所示,手輪6與絲桿4相連,手輪6與皮帶8具有兩種位置關系:連通和斷開。當手輪6與皮帶8相連通時,外力驅動皮帶8能夠帶動手輪和絲桿4一起轉動,但這種情況下,預設的車削速度相對較慢,進退刀需要的時間較長;當手輪6與皮帶8斷開時,能夠手動搖動手輪6,進而帶動絲桿4的運動,能夠根據實際的需要,加速搖動手輪6,能夠實現快速的進退刀。
如圖1和圖2所示,導桿5固定安裝在刀架座3上,軸承座9固定在驅動裝置外殼底部,導桿5與軸承座9相連接。導桿5為兩根,絲桿的運動,會帶動導桿5的運動,進而帶動車刀趨近或遠離剎車盤。
如圖1所示,控制裝置包括控制箱11和驅動電機(未示圖)。控制箱上設置開關按鈕(未示圖)、急停按鈕(未示圖)、進退刀按鈕(未示圖)和照明按鈕(未示圖)。驅動電機的輸出端與皮帶輪7相連,通過皮帶輪7驅動皮帶8的轉動。
如圖1所示,絲桿與動力裝置之間設置防塵罩(未示圖)。防塵罩能夠沿絲桿的長度方向伸縮。防塵罩覆蓋絲桿和導桿,以避免金屬碎屑損壞設備。
如圖1所示,主軸的下方設置收集裝置(未示圖),用于收集車削的金屬碎屑。
如圖1所示,在電機外部設置照明裝置(未示圖),在照明不良條件下實現照明,照明裝置也可設置在車削裝置上的其他位置,不影響裝置的正常運行即可。
使用時,按如下步驟損傷:
1、取下抵頂螺帽,將待車削剎車盤安裝在主軸上,通過夾具夾住剎車盤,再將抵頂螺帽固定在主軸上;
2、通過車刀調節方旋鈕分另調節第一車刀和第二車刀,達到合適的車刀距離;
3、通過刀架定位螺栓調節刀架在刀架座上的位置,以達到使用的位置要求;
4、啟動開關,通過進退刀按鈕實現車刀的進退,通過手輪與皮帶的連接或分離,改變進退刀的速度。
本實用新型達到了以下效果:
(1)通過設置兩個車刀,能夠同時實現對剎車盤兩側面的車削修復;
(2)車刀調節旋鈕能夠精準地調節兩車刀間的距離,便于車削不同厚度的剎車盤;
(3)刀架坐上設置U型螺孔,能夠通過刀架定位螺栓,使刀架在刀架座上左右移動以固定在刀架座上不同的位置,能夠更準確地對準主軸上剎車盤的位置;
(4)手輪可與皮帶相連,實現自動進退刀,也能與皮帶脫離,實現手動進退刀;
(5)密封圈和防塵罩的設置,能夠有效減少金屬屑對設備造成的損傷;
(6)系統中設置照明裝置,便利了不良照明條件下的車削。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