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光纖處理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路調節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通信網絡迅猛發展,光纖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光纖的應用過程中,經常需要使用熔接,拉錐,切割,涂覆層剝除等各種后處理技術對光纖進行處理,以改變光纖的形狀、光學性能以及制作各種光纖器件,拓展光纖的應用范圍。
在對光纖進行熔接,拉錐,切割,涂覆層剝除等各種后處理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在放電電極、電熱絲加熱、氫氧焰等熱源加熱的作用下使光纖熔融,再進行各種后處理。然而,在對現有技術的研究與實踐過程中,本發明的發明人發現:利用放電電極、電熱絲加熱、氫氧焰等熱源進行加熱的方式的機理是熱傳導的,熱傳導會形成溫度分布場,容易造成在處理大芯徑光纖的過程中溫度分布不均勻或者加熱區域不容易控制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光路調節系統,旨在解決在處理大芯徑光纖的過程中溫度分布不均勻,而且加熱區域不容易控制的問題的。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光路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器、將所述激光器的激光光路分成第一激光光路以及第二激光光路的第一分光鏡、將所述第一激光光路上的激光反射到光纖上的反光鏡,其中,所述反光鏡沿所述第一激光光路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光路調節系統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一激光光路上的第一光斑位置探測器和\或設置于所述第二光路上的第二光斑位置探測器。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光斑位置探測器以及第二光斑探測器為紅外傳感器。
進一步地,所述反光鏡包括第一全反鏡和第二全反鏡。
進一步地,所述光路調節系統還包括:
對所述激光器的激光光路進行校準的指示光源,所述指示光源為可見光光源;
對所述指示光源的光路進行調節的第二分光鏡,所述第二分光鏡設置于所述激光器以及第一分光鏡之間的激光光路上、以及設置于所述指示光源的光路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分光鏡將所述激光器的激光光路分成第三激光光路以及第四激光光路,所述光路調節系統還包括對激光光路的功率進行檢測紅外探測器,所述紅外探測器設置于所述第四激光光路上。
進一步地,所述激光器為二氧化碳激光器。
進一步地,所述光路調節系統還包括偏振裝置,所述偏振裝置設置于所述激光器以及第一分光鏡之間的激光光路上。
進一步地,所述光路調節系統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激光器以及第一分光鏡之間的激光光路上的激光光路開關。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光路調節系統,通過第一分光鏡將激光器的激光光路分成第一激光光路以及第二激光光路兩個激光光路,同時通過反光鏡對第二激光光路進行調節,可以將激光分成兩個光路到達光纖的加熱點,不僅僅是集中在同一個區域,使得光纖加熱點的溫度穩定而且熱區范圍容易可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光路調節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光路調節系統,通過第一分光鏡將激光器的激光光路分成第一激光光路以及第二激光光路兩個激光光路,同時通過反光鏡對第二激光光路進行調節,可以將激光分成兩個光路到達光纖的加熱點進行加熱,而不僅僅是集中在同一個區域,使得光纖加熱點的溫度穩定而且熱區范圍容易可控。
如圖1所示,光路調節系統包括激光器1、第一分光鏡2、第一全反鏡3以及第二全反鏡4。激光器1用于發出激光,優選為氣體激光器,更優選為二氧化碳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作為熱源,工作穩定且具有比較高的能量轉換效率,可以使光纖的溫度更穩定。第一分光鏡2設置在激光器的激光光路上,將激光光路路分成第一激光光路11以及第二激光光路12,使激光分成兩路光路到達光纖20上。優選地,為了使溫度均勻,可以通過調節第一分光鏡2將激光功率均分,使第一路激光光路11上的激光與第二激光光路12上的激光功率相等。
第一激光光路11上設置有第一全反鏡3以及第二全光鏡4,用于將第一激光光路11上的激光反射到光纖20上。可以理解,第一光路11上的全反鏡可以用半反鏡或者其他反光鏡代替,同時也可以可以設置一個或多個反光鏡,只有能夠將第一激光光路11反射到光纖20上即可,但為了使激光的能量能夠充分利用,且使激光到達光纖加熱點的位置容易調節,第一激光光路11上優選設置有第一全反鏡3以及第二全反鏡4。
進一步地,光路調節系統還可以包括設置于第一激光光路11上的的第一光斑位置探測器5和\或設置于第二激光光路12的第二光斑位置探測器6,用于確定激光光斑的位置,對光路進行校準。當調節好激光光路后,當激光光路由于振動原因偏離原來的位置時,可以通過調節反光鏡或者第一分光鏡對第一激光光路11和第二激光光路12進行調節,使光斑的位置與其原始位置相同,實現光路的校準。優選地,第一光斑位置探測器5以及第二光斑探測器6為紅外傳感器,以在感測光斑位置的同時對激光的剩余激光能量進行吸收。
進一步地,由于二氧化碳等激光是人眼不可見的,難以通過人眼觀察進行校準,為了對激光到達光纖的位置進行校正,以便于粗略的將激光定位到光纖加熱點的位置,光路調節系統還包括指示光源7以及第二分光鏡8,用于對激光器1的激光光路進行校準,指示光源7為可見光光源,第二分光鏡8設置于激光器1以及第一分光鏡2之間的激光光路上、以及設置于指示光源8的光路上,用于對指示光源的光路進行調節。
以下結合圖1對指示光源7調節激光到達光纖的位置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指示光源7發出可見光,該可見光通過可見光光路13到達第二分光鏡8,然后再通過第一分光鏡2的作用分成兩路可見光到達光纖20,此時,可以通過調節第一全反鏡3和第二全反鏡4或者調整光纖20的位置使可見光作用在光纖加熱點上,當可將光調整完畢后,可以在第二分光鏡8與第一分光鏡2之間的光路上、或者第一激光光路、第二激光光路上利用紅外激光顯示卡等激光顯示裝置,使激光顯示,此時,對激光光路進行調整,使紅外激光顯示卡上的激光與可將光重合,便可以確定激光到達光纖的位置與可見光的位置大致相同,從而達到粗略的將激光定位到光纖加熱點的位置的目的。
進一步地,再參見圖1,第二分光鏡7將激光器的光路分成第三激光光路14以及第四激光光路15,第四激光光路上設置有紅外探測器9,用于對激光光路的功率進行檢測,進而根據檢測的功率對激光進行閉環調節,使得激光功率穩定在特定的水平。
進一步地,光路調節系統還包括偏振裝置10,該偏振裝置可以為偏振片,偏振裝置10設置于激光器1以及第一分光鏡2之間的激光光路上,用于調節激光的偏振方向,滿足大芯徑光纖對偏振態激光的吸收。
進一步地,光路調節系統還包括激光器以及第一分光鏡之間的激光光路上的激光光路開關1a,用于對激光的光路的開啟或者關閉進行切換。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光路調節系統,通過第一分光鏡將激光器的激光光路分成第一激光光路以及第二激光光路兩個激光光路,同時通過反光鏡對第二激光光路進行調節,可以將激光分成兩個光路到達光纖的加熱點進行加熱,而不僅僅是集中在同一個區域,使得光纖加熱點的溫度穩定而且熱區范圍容易可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