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沖壓模具,特別是生產鋼圈輪輞時對輪輞實現校正及抬起卸料的模具。
背景技術:
汽車車輪鋼圈也稱為車輪輪轂,鋼圈的構成包括輪輞和輪輻。大多數車輛所使用的鋼圈由鋼材壓制后再經焊接等工序制成。經過壓制、一序焊接后的輪輞,為了保證輪輞滿足使用要求,需要進行校正,該工序在液壓機上借助于校正模具完成。目前校正輪輞的操作過程如下:將待校正的輪輞放置到下模上,然后上模壓下完成校正;上模抬起,需要兩名操作人員合作將輪輞從下模抬起,使輪輞脫離下模后再移開送入傳輸設備。存在的問題是,該工位上需要配置兩名操作人員;從下模上抬起輪輞時兩名操作人員需要相互配合,均勻用力才可將輪輞抬起。上述過程耗費人力,人工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之弊端、提供一種隨上模升起自動將輪輞抬起脫離下模的鋼圈輪輞校正卸料模具。
本實用新型所述問題是以下述技術方案解決的:
一種鋼圈輪輞校正卸料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上模板安裝上模組件,下模板安裝下模組件,所述模具設有數套抬料機構,抬料機構均勻分布在上模組件的周邊,各套抬料機構分別包括吊桿、支撐板、立板和抬料板,吊桿上端固接上模板,吊桿下端固接支撐板,立板固定在支撐板上,立板、抬料板經銷軸鉸接,抬料板抬料狀態下其遠離銷軸的一端支撐在被校正輪輞的輪緣下部。
上述鋼圈輪輞校正卸料模具,所述抬料板設有凹槽,銷軸鉸接位置處于凹槽端部及立板的上端外側角處,立板鄰近銷軸的角為圓弧角。
上述鋼圈輪輞校正卸料模具,抬料機構還設有拉簧,拉簧的一端連接抬料 板,拉簧的另一端連接立板。
上述鋼圈輪輞校正卸料模具,抬料機構設置2-4套。
本實用新型針對解決校正后輪輞抬起的問題對校正模具進行了改進,在模具的上模板處增設數套均勻分布的抬料機構,各抬料機構隨著上模上下移動,抬料機構設有抬料板。上模下移時,抬料板從輪輞外側滑過;上模上移時,抬料板運動到直徑較大的輪緣部位即可將輪輞抬起。采用本實用新型省去了操作人員人工抬起輪輞的操作,在該工位只需安排一名操作人員,節省人工50%,并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校正輪輞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抬起輪輞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上模板下落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標號清單為:1、上模板,2、上模組件,3、輪輞,4、抬料機構,4-1、吊桿,4-2、支撐板,4-3、抬料板,4-3-1、凹槽,4-4、拉簧,4-5、立板,4-6、銷軸,5、下模組件,6、下模板。
具體實施方式
參看圖1、圖2,本實用新型包括上模板1和下模板6。上模板由液壓機的滑塊帶動上下運動。上模板下部固定上模組件2。下模板與液壓機設備的工作臺固定連接,下模板上設置下模組件5。圖1所示為上模組件、下模組件合模狀態,該狀態對輪輞3進行校正。本實用新型所述模具還設有數套抬料機構,抬料機構4設置2-4套,各抬料機構均勻分布在上模組件的周邊。各套抬料機構結構設置相同。各抬料機構分別包括吊桿4-1、支撐板4-2、立板4-5,拉簧4-4和抬料板4-3。吊桿的上端固接上模板,吊桿的下端固接支撐板,立板固定在支撐板上,立板、抬料板經銷軸4-6鉸接。為使抬料板在水平狀態下由立板支撐且抬料板以銷軸為中心向外翻轉,抬料板設有凹槽4-3-1,銷軸鉸接位置處于凹槽端部及立板的上端外側角處,立板鄰近銷軸的角為圓弧角。拉簧的一 端連接抬料板,拉簧的另一端連接立板。
本實用新型的抬料過程如下:模具對輪輞校正完成后,上模板帶動各抬料機構上移,當各抬料板上移至接觸輪輞上部直徑較大的輪緣處時,抬料板遠離銷軸的一端支撐在輪輞的輪緣下部,從而帶動輪輞上移如圖3所示。當輪輞完全脫離下模組件后,由一名操作工人將輪輞移開。校正輪輞的初始階段,上模板帶動各抬料機構下移,當各抬料板下移至接觸輪輞上部時,各抬料板以銷軸為中心向外翻轉,如圖4所示。隨上模板繼續下移抬料板從輪輞外側滑過,直至模具合模,此時在拉簧的作用下抬料板處于水平狀態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