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下料裝置,具體涉及一種側圍外板延伸板下料裝置。
背景技術:
當下,汽車側圍外板延伸板下料作業工位繁瑣,靠人力進行下料切割操作,工作效率低,容易在疲勞的情況下,切割力度不夠,導致產品報廢,浪費了材料,降低了工作效率,市場上采用的汽車側圍外板延伸板下料裝置,結構復雜,價格高,維修困難等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提高工作效率的側圍外板延伸板下料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側圍外板延伸板下料裝置,包括安裝箱,所述安裝箱右側安裝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前端面安裝有控制面板,所述安裝箱左側內壁上方安裝有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通過鍵連接第一帶輪,所述第一帶輪連接第一皮帶,所述第一皮帶另一端連接第二帶輪,所述第二帶輪上端連接轉軸,所述轉軸滑動連接滑動座,所述轉軸上端連接水平切割輪,所述安裝箱上端面安裝有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通過鍵連接第三帶輪,所述第三帶輪連接第二皮帶,所述第二皮帶另一端連接第四帶輪,所述第四帶輪連接豎直切割輪,所述安裝箱右側上端面安裝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右端面安裝有氣缸,所述氣缸前端安裝有裝夾機構,所述裝夾機構上安裝有夾緊氣缸,所述裝夾機構上安裝有工件,所述工件下方設置有安裝箱上的下料通道。
作為上述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控制器與控制面板、第一電機、第二電機、氣缸、裝夾氣缸通過信號線連接。
作為上述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氣缸通過氣管連接調壓閥。
作為上述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裝夾氣缸通過氣管連接調壓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設計科學,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操作面板控制裝夾氣缸縮回夾緊工件,再通過操作面板控制第一電機啟動,從而帶動轉軸上的水平切割輪,控制第二電機啟動,從而帶動豎直切割輪轉動,再控制氣缸伸出,對工件進行切割,切割完畢后,氣缸縮回,裝夾氣缸伸出,松開工件,工件通過下料通道進行下料,整個過程定位準確,工作效率高,碼放時工件毛刺向下,自動化程度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安裝箱、2-控制器、3-控制面板、4-第一電機、5-第一帶輪、6-第一皮帶、7-第二帶輪、8-轉軸、9-滑動座、10-水平切割輪、11-第二電機、12-第三帶輪、13-第二皮帶、14-第四帶輪、15-豎直切割輪、16-安裝板、17-氣缸、18-裝夾機構、19-夾緊氣缸、20-工件、21-下料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側圍外板延伸板下料裝置,包括安裝箱1,所述安裝箱1右側安裝有控制器2,所述控制器2前端面安裝有控制面板3,所述安裝箱1左側內壁上方安裝有第一電機4,所述第一電機4通過鍵連接第一帶輪5,所述第一帶輪5連接第一皮帶6,所述第一皮帶6另一端連接第二帶輪7,所述第二帶輪7上端連接轉軸8,所述轉軸8滑動連接滑動座9,所述轉軸8上端連接水平切割輪10,所述安裝箱1上端面安裝有第二電機11,所述第二電機11通過鍵連接第三帶輪12,所述第三帶輪12連接第二皮帶13,所述第二皮帶13另一端連接第四帶輪14,所述第四帶輪14連接豎直切割輪15,所述安裝箱1右側上端面安裝有安裝板16,所述安裝板16右端面安裝有氣缸17,所述氣缸17前端安裝有裝夾機構18,所述裝夾機構18上安裝有夾緊氣缸19,所述裝夾機構18上安裝有工件20,所述工件20下方設置有安裝箱上的下料通道21,所述控制器2與控制面板3、第一電機4、第二電機11、氣缸17、裝夾氣缸19通過信號線連接,所述氣缸17通過氣管連接調壓閥,所述裝夾氣缸19通過氣管連接調壓閥。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將汽車側圍外板延伸板放在裝夾機構18上,通過操作面板3控制裝夾氣缸19縮回夾緊工件20,再通過操作面板3控制第一電機4啟動,第一電機4轉動帶動第一帶輪5、第一皮帶6、第二帶輪7轉動,從而帶動轉軸8上的水平切割輪10,控制第二電機11啟動,第二電機11轉動帶動第三帶輪12、第二皮帶13、第四帶輪14轉動,從而帶動豎直切割輪15轉動,再控制氣缸17伸出,對工件20進行切割,切割完畢后,氣缸17縮回,裝夾氣缸19伸出,松開工件20,工件20通過下料通道21進行下料。
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設計科學,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操作面板3控制裝夾氣缸19縮回夾緊工件20,再通過操作面板3控制第一電機4啟動,從而帶動轉軸8上的水平切割輪10,控制第二電機11啟動,從而帶動豎直切割輪15轉動,再控制氣缸17伸出,對工件20進行切割,切割完畢后,氣缸17縮回,裝夾氣缸19伸出,松開工件20,工件20通過下料通道21進行下料,整個過程定位準確,工作效率高,碼放時工件20毛刺向下,自動化程度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及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應當能夠意識到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示內容作出的等同替換和顯而易見的變化所得到的方案,均應當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