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銅電解生產技術領域,涉及到一種修復變形和彎曲復合導電棒矯直裝置。
背景技術:
在傳統法銅電解生產過程中,入槽用的陰極是由復合導電棒固定在電解槽上,復合導電棒是生產電銅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于復合導電棒外包一層銅皮,內芯為彈性極強的鋼結構組織,變形和彎曲后難以矯直。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方形復合導電棒矯直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方形復合導電棒矯直裝置,包括機架、驅動輥、壓下輥、減速電機、傳動軸系統,所述驅動輥、壓下輥、減速電機、傳動軸系統都固定于機架,機架上部設有平臺,驅動輥、壓下輥都設在平臺上,減速電機通過傳動軸系統帶動驅動輥轉動,壓下輥連接在可調節驅動輥與壓下輥間距離的手輪桿上,驅動輥設有輪槽,驅動輥呈一字型布置在平臺上,驅動輥排列行的對面是壓下輥,驅動輥與壓下輥間的空間放置待矯直的方形復合導電棒。
兩個驅動輥之間對應一個壓下輥。
優選的,所述驅動輥有5個,壓下輥有4個。
所述手輪桿末端有手輪,手輪桿依靠螺紋配合前進或后退。
所述減速電機、傳動軸系統采用電機針輪減速機及圓錐齒輪傳動。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本裝置結構堅固可靠,矯直效率高,矯直后直線度好≤0.3mm/米。矯直范圍Φ25—75mm。可對不同直徑或形狀的材料進行矯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向視圖;
圖中,1-機架、2-驅動輥、3-壓下輥、4-輪槽、5-傳動軸系統、6-減速電機、7-手輪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一種方形復合導電棒矯直裝置,包括機架1、驅動輥2、壓下輥3、減速電機6、傳動軸系統5,所述驅動輥2、壓下輥3、減速電機6、傳動軸系統5都固定于機架1,機架1上部設有平臺,驅動輥2、壓下輥3都設在平臺上,減速電機6通過傳動軸系統(5)帶動驅動輥2轉動,壓下輥3連接在可調節驅動輥2與壓下輥3間距離的手輪桿7上,驅動輥2設有輪槽4,驅動輥2呈一字型布置在平臺上,驅動輥2排列行的對面是壓下輥3,驅動輥2與壓下輥3間的空間放置待矯直的方形復合導電棒。手輪桿7末端有手輪,手輪桿7依靠螺紋配合前進或后退,以調節驅動輥2與壓下輥3間的距離。
兩個驅動輥2之間對應一個壓下輥3,圖1中的驅動輥2有五個,壓下輥3有四個。
減速電機6、傳動軸系統5采用電機針輪減速機及圓錐齒輪傳動,導電棒受力大。
在進行正式矯直前,先調節驅動輥2與壓下輥3間的距離足夠大,將事先準備好的(與矯直坯料相同規格)標樣,穿入驅動輥2與壓下輥3之間,此時,將四個壓下輥3手動調整到與標樣接觸為止,這時取下標樣,就可以進行正常矯直工作了。開動主電機,待矯直的方形復合導電棒進入到驅動輥2與壓下輥3之間,開始階段矯直時經常調整兩個中間壓下輥的壓下量,以保證不同彎曲度的坯料。利用合理分布的驅動輥2與壓下輥3進行彎曲應力的消除。每矯出一根導電棒要放平目測是否達到要求,否則,要調整方向反復矯直,直到滿意為止。電機停止,驅動輥2停止矯直,壓下輥3后移,停機后,關好總電源。通過認真觀測欲矯直導電棒的直線度,直線度大于>10mm/米時,要采用另外的方法矯直后,再進行正常矯直。根據棒材的材質、彎曲度及所要求的精度來調整上下輥之間的距離,保證矯直壓下量。并注意棒材表面質量,防止棒料表面劃傷及壓痕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