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烤箱爐膽內箱體的組裝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烤箱爐膽內箱體組件的組裝系統。
背景技術:
在烤箱爐膽內箱體的安裝過程中,通常采用人工組裝,人工折彎內箱體后暫存、人工裝配管罩、人工扭扣位、人工裝配上下連接條、人工使用夾具鉚接后側板等,工作效率低,周轉浪費大,費時費力,而且產品品質難以控制,
因此,現有的對烤箱爐膽內箱體組件的安裝存在周期長、智能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的對烤箱爐膽內箱體組件的安裝存在周期長、智能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烤箱爐膽內箱體組件的組裝系統,包括相互銜接的第一傳送帶和第二傳送帶,所述第一傳送帶的一側設有并排設置兩個組裝箱,內側的一個所述組裝箱連接設置在所述第一傳送帶末端的轉盤支撐機構,
每個所述組裝箱內設有使內箱體彎折的彎折夾具,所述彎折夾具下方設有石英管罩安裝位和自動紐扣位夾具,
所述轉盤支撐機構包括本體,所述本體的一端設有用于放置上連接條和后側板的轉盤,所述轉盤的一側設有鉚接夾具,所述本體的另一端設有鉚接槍,所述第一傳送帶與所述第二傳送帶的連接處設有與所述鉚接槍并排設置的取料機械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烤箱爐膽內箱體組件的組裝系統具有以下優點:通過組裝箱實現自動內箱體折彎、裝石英管罩和扭扣位等工作,通過轉盤支撐機構自動安裝上連結條和后側板,并完成相關的鉚接動作,安裝完成后的內箱體組件通過取料機械手自動取走放到第二傳送帶上送走,實現流水線工作,自動化程度高,提升工作效率。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組裝箱的下部設有控制柜體,所述控制柜體的上端面形成支撐板,所述組裝箱的上部設有防護罩,所述彎折夾具設置在所述防護罩的下端,所述防護罩內設有驅動所述彎折夾具工作的第一增壓氣缸。這種結構便于對內箱體進行彎折處理,自動化程度高。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石英管罩安裝位設置在所述支撐板上,并正對所述彎折夾具,所述石英管罩安裝位的兩側分別設有一組所述自動紐扣位夾具,每組所述自動紐扣位夾具的外側設有相匹配的頂緊氣缸。這種結構頂緊氣缸為自動紐扣位夾具提供驅動力,實現對扭扣位的自動安裝,靈活方便。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傳送帶與所述第二傳送帶的連接處設置支撐架,所述取料機械手安裝在所述支撐架上。這種結構為取料機械手提供適當的高度,便于其實現自動取拿產品。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頂緊氣缸和所述自動紐扣位夾具的下端為活動底板,所述活動底板通過螺釘固定在所述支撐板上。這種結構活動底板有效限定頂緊氣缸和自動紐扣位夾具的位置,在工作過程中減少震動,降低噪音。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本體上設有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兩塊縱板和一塊橫板,所述鉚接夾具安裝在所述橫板的底面上并朝向所述轉盤,所述橫板的上端面上設有驅動所述鉚接夾具運動的第二增壓氣缸。這種結構支架為鉚接夾具和第二增壓氣缸提供安裝位置,方便操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組裝箱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組裝箱的分解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自動紐扣位夾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轉盤支撐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轉盤支撐機構和取料機械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出詳細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烤箱爐膽內箱體組件的組裝系統,包括相互銜接的第一傳送帶1和第二傳送帶2,第一傳送帶1的一側設有并排設置兩個組裝箱3,內側的一個組裝箱3連接設置在第一傳送帶1末端的轉盤支撐機構5。組裝箱3內設有彎折夾具6,用于將使內箱體自動彎折成型,彎折夾具6下方設有石英管罩安裝位和自動紐扣位夾具7,石英管罩安裝位上放置上、下兩個石英管罩8和下連接條81,通過組裝箱3實現自動內箱體折彎、裝石英管罩8和扭扣位等工作。在生產過程中,兩個組裝箱3同時同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安裝完成后的內箱體組件由工作人員取出放到第一傳送帶1上,進入下一個安裝程序。
優選的,組裝箱3的下部設有控制柜體31,控制柜體31的上端面形成支撐板,組裝箱3的上部設有防護罩32,彎折夾具6設置在防護罩32的下端,防護罩32內設有驅動彎折夾具6工作的第一增壓氣缸61。這種結構便于對內箱體板進行彎折處理形成內箱體,自動化程度高。
結合圖圖3和圖4,石英管罩安裝位設置在支撐板上,并正對彎折夾具6,石英管罩安裝位的兩側分別設有一組自動紐扣位夾具7,每組自動紐扣位夾具7的外側設有相匹配的頂緊氣缸71。這種結構的頂緊氣缸71為自動紐扣位夾具7提供驅動力,實現對扭扣位的自動安裝,靈活方便。
頂緊氣缸71和自動紐扣位夾具7的下端為活動底板72,活動底板72通過螺釘固定在支撐板上。這種結構使活動底板72有效限定頂緊氣缸71和自動紐扣位夾具7的位置,在工作過程中減少震動,降低噪音。
結合圖5和圖6,轉盤支撐機構5包括本體51,本體51的一端設有用于放置上連接條83和后側板82的轉盤52,轉盤52的一側設有鉚接夾具53,本體51的另一端設有鉚接槍56,將后側板82、上連接條83與已經組裝好的內箱體組件自動鉚接連接。
具體的,本體51上設有支架55,支架55包括兩塊縱板552和一塊橫板551,鉚接夾具53安裝在橫板551的底面上并朝向轉盤52,橫板551的上端面上設有驅動鉚接夾具53運動的第二增壓氣缸54。這種結構支架55為鉚接夾具53和第二增壓氣缸54提供安裝位置,方便操作。
第一傳送帶1與第二傳送帶2的連接處設有與鉚接槍56并排設置的取料機械手4,第一傳送帶1與第二傳送帶2的連接處設置支撐架41,取料機械手4安裝在支撐架41上。這種結構為取料機械手4提供適當的高度,便于其實現自動取拿產品,經鉚接后的內箱體組件由取料機械手4取走,放置到第二傳送帶上,流入總裝線。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制造成本低、安全可靠,不存在二次污染,提升用戶體驗。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