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校正前移式叉車外圍板總成焊接變形的工裝。
背景技術:
目前,前移式叉車外圍板總成為焊接的框架式結構,由于受整車結構的限制,其剛性較差,容易產生較大的焊接變形,從實際生產結果來看,其左右圍板開檔尺寸較設計要求尺寸小10-15mm,嚴重影響外圍板總成與車架的裝配質量。因此,外圍板總成焊接后需要對焊接變形進行校正,以使焊接變形量能夠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現有的校正方式是采用液壓頂桿校正,一鍵控制頂桿的伸縮,其缺點是:由于液壓頂桿不具備保壓功能,在使用過程中要么向外伸長,要么向內縮短,不能在伸長或縮短的任意位置停留,導致在校正過程中無法對校正結果進行測量,易出現過校正及校正不足的情況,對操作人員的技能要求較高,不利于生產效率的提升。此外,液壓頂桿由于重量較重,校正時需要用行車吊住進行校正,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給操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校正前移式叉車外圍板總成焊接變形的工裝,該工裝可以快速高效地實現對外圍板總成焊接變形的校正。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包括基座,所述的基座上設有沿基座長度方向設置的螺旋套,所述螺旋套的兩端分別連接有第一伸縮桿與第二伸縮桿,第一伸縮桿與第二伸縮桿的端部分別連接第一加長桿與第二加長桿,所述第一加長桿與第二加長桿的端部分別浮動連接有浮動壓塊,所述的螺旋套、第一伸縮桿、第二伸縮桿、第一加長桿、第二加長桿、浮動壓塊的中心線相重合,所述螺旋套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導向塊及第二導向塊,所述的第一伸縮桿上設有第三導向塊,所述的第二伸縮桿上設有第四導向塊,所述的第三導向塊及第四導向塊上分別設有限制第一伸縮桿及第二伸縮桿轉動的止動裝置。
所述的基座包括水平方向設置的底板以及用于支撐底板的支撐架,所述的支撐架由鋼管拼焊成框架結構。
所述的第一導向塊、第二導向塊、第三導向塊及第四導向塊焊接在底板上,且上述四個導向塊上分別設有導向孔及止轉螺紋孔。
所述的螺旋套安裝在第一導向塊與第二導向塊之間,且所述螺旋套的兩端分別設有與第一伸縮桿及第二伸縮桿相配合的第一螺紋孔及第二螺紋孔,所述第一螺紋孔與第二螺紋孔的旋向相反。
所述螺旋套的中間位置設有貫穿螺旋套設置的手柄安裝孔,所述的手柄安裝孔沿螺旋套的周向呈90度設置兩個,所述的手柄安裝孔內安裝有手柄,手柄帶動螺旋套實現正轉與反轉。
所述的手柄包括手柄本體及設置在手柄本體一端的柱狀連接部,所述的柱狀連接部與手柄安裝孔相配合安裝,且柱狀連接部的直徑小于手柄本體的直徑。
所述的第一伸縮桿與螺旋套相配合的一端設有外螺紋,所述的第一伸縮桿與第一加長桿相配合的一端設有第一銷孔,所述第一伸縮桿的桿身上對稱設置有兩個止轉平面,所述的第三導向塊套設在第一伸縮桿的止轉平面上,且第三導向塊上設有與止轉平面相抵靠的止轉螺栓,止轉螺栓通過與鎖緊螺母的配合實現第三導向塊與第一伸縮桿的固定,止轉螺栓與鎖緊螺母構成止動裝置。
所述的第一加長桿包括桿體段、設置在桿體段一端的銷軸段、設置在桿體段另一端的軸頸段以及外螺紋段,所述的銷軸段與第一銷孔相配合,且銷軸段的直徑小于桿體段,所述的軸頸段的直徑小于外螺紋段,外螺紋段的直徑小于桿體段。
所述的浮動壓塊與第一加長桿相配合的端部向內設有直徑遞增的臺階孔,所述的臺階孔包括安裝螺紋孔以及沉孔,安裝螺紋孔的直徑小于沉孔的直徑,所述的安裝螺紋孔與外螺紋段相配合,所述沉孔的空間大于外螺紋段的體積。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可以快速高效實現對外圍板總成的焊接變形校正;2)校正工裝在工作過程中,可以隨時對校正效果進行檢測;3)避免在操作校正工裝的同時還要兼顧操作行車,消除安全隱患;4)可以針對外圍板總成具體的變形量確定校正量,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導向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螺旋套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螺旋套的剖面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手柄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一伸縮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加長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浮動壓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浮動壓塊的剖面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的一種用于校正前移式叉車外圍板總成焊接變形的工裝,包括基座1,基座1上設有沿基座1長度方向設置的螺旋套2,螺旋套2的兩端分別連接有第一伸縮桿3與第二伸縮桿4,第一伸縮桿3與第二伸縮桿4的端部分別連接第一加長桿5與第二加長桿6,第一加長桿5與第二加長桿6的端部分別浮動連接有浮動壓塊7,螺旋套2、第一伸縮桿3、第二伸縮桿4、第一加長桿5、第二加長桿6、浮動壓塊7的中心線相重合,螺旋套2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導向塊81及第二導向塊82,第一伸縮桿3上設有第三導向塊83,第二伸縮桿4上設有第四導向塊84,第三導向塊83及第四導向塊84上分別設有限制第一伸縮桿3及第二伸縮桿4轉動的止動裝置。
進一步的,基座1包括水平方向設置的底板11以及用于支撐底板11的支撐架12,支撐架12由鋼管拼焊成框架結構。
進一步的,如圖2所示,第一導向塊81、第二導向塊82、第三導向塊83及第四導向塊84焊接在底板11上,且上述四個導向塊上分別設有導向孔85及止轉螺紋孔86。導向孔85為焊接整體加工,以保證四個導向塊的同心度要求。
進一步的,如圖3、圖4所示,螺旋套2安裝在第一導向塊81與第二導向塊82之間,且螺旋套2的兩端分別設有與第一伸縮桿3及第二伸縮桿4相配合的第一螺紋孔21及第二螺紋孔22,第一螺紋孔21與第二螺紋孔22的旋向相反。
進一步的,螺旋套2的中間位置設有貫穿螺旋套2設置的手柄安裝孔23,手柄安裝孔23沿螺旋套2的周向呈90度設置兩個,手柄安裝孔23內安裝有手柄9,手柄9帶動螺旋套2實現正轉與反轉。
進一步的,如圖5所示,手柄9包括手柄本體91及設置在手柄本體91一端的柱狀連接部92,柱狀連接部92與手柄安裝孔23相配合安裝,且柱狀連接部92的直徑小于手柄本體91的直徑。
進一步的,如圖6所示,第一伸縮桿3與螺旋套2相配合的一端設有外螺紋31,第一伸縮桿3與第一加長桿5相配合的一端設有第一銷孔32,第一伸縮桿3的桿身上對稱設置有兩個止轉平面33,第三導向塊83套設在第一伸縮桿3的止轉平面33上,且第三導向塊83上設有與止轉平面33相抵靠的止轉螺栓34,即止轉平面與止轉螺栓的軸線相垂直,止轉螺栓34通過與鎖緊螺母35的配合實現第三導向塊83與第一伸縮桿3的固定,止轉螺栓34與鎖緊螺母35構成止動裝置。第二伸縮桿4與第一伸縮桿3的結構相同,分別對稱設置在螺旋套的兩側,在此不再對第二伸縮桿4的結構進行描述。
進一步的,如圖7所示,第一加長桿5包括桿體段51、設置在桿體段51一端的銷軸段52、設置在桿體段51另一端的軸頸段53以及外螺紋段54,銷軸段52與第一銷孔32相配合,且銷軸段52的直徑小于桿體段51,軸頸段53的直徑小于外螺紋段54,外螺紋段54的直徑小于桿體段51。第一加長桿5為系列長度,可以根據產品尺寸需要進行更換。第二加長桿6的結構與第一加長桿的結構相同,在此不再對第二加長桿6的結構進行描述。
進一步的,如圖8、圖9所示,浮動壓塊7與第一加長桿5相配合的端部向內設有直徑遞增的臺階孔,臺階孔包括安裝螺紋孔71以及沉孔72,安裝螺紋孔71的直徑小于沉孔72的直徑,安裝螺紋孔71與外螺紋段54相配合,沉孔72的空間大于外螺紋段54的體積。安裝時,安裝螺紋孔71先與第一加長桿5上的外螺紋段54相配合,待螺紋完全旋入時,內部沉孔72與外螺紋段54相配合,安裝螺紋孔71與軸頸段53配合,由于軸頸段53的外徑小于外螺紋段54,內部沉孔72的空間大于外螺紋段61的體積,因此實現浮動壓塊7與第一加長桿5的浮動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如下: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伸縮桿3、第二伸縮桿4及第一加長桿5、第二加長桿6均為對稱設置安裝的,在此僅以一側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10所示,使用時,首先選擇合適長度的第一加長桿5,將銷軸段52分別與第一伸縮桿3一端的第一銷孔32配合至端面貼合,然后再將浮動壓塊7上的安裝螺紋孔71旋入第一加長桿5一端的外螺紋段54上,直至全部旋入后浮動壓塊7上安裝螺紋孔71與第一加長桿5上的軸頸段53配合形成浮動連接,調節止轉螺栓34使其端面與第一伸縮桿3上的止轉平面33距離為1~2mm范圍時擰緊鎖緊螺母35,最后將手柄9的柱狀連接部92插入螺旋套2上手柄安裝孔23中,將整個校正工裝放置在外圍板總成需要校正的區域,正反旋轉手柄9,實現對外圍板總成100焊接變形的校正和校正工裝的脫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實現了對外圍板總成焊接變形的快速、有效校正;2)操作簡單、省力,可隨時測量校正量,有利于總結焊接變形校正量;3)浮動壓塊可確保在校正過程中,校正工裝與工件始終是面接觸,避免劃傷工件表面,提高安全性;4)操作時,校正工裝放在地面上,無需行車進行起吊,安全穩定。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