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頭和張力矯直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申請公開了一種夾頭,包括導軌以及滑動于導軌上的小車,所述小車上開設有錐形的鉗口,該鉗口內配合設置有用以對工件進行夾持的鉗口滑塊,所述鉗口滑塊連接于夾緊液壓缸,該夾緊液壓缸可驅動所述鉗口滑塊沿軸向移動,所述導軌上沿小車行進方向陣列設置有多個掛鉤桿,所述小車上轉動設置有與所述掛鉤桿配合的掛鉤,該掛鉤與小車之間連接有掛鉤液壓缸,所述掛鉤液壓缸可驅動所述掛鉤接近或遠離所述掛鉤桿。本新型液壓控制系統可以輸出大的推力或大轉矩,方便地實現了大推力和大轉矩的輸出,從而控制固定夾頭夾緊工件,驅動夾頭移動。
【專利說明】
夾頭和張力矯直機
技術領域
[0001 ]本申請涉及一種張力矯直機,特別是涉及一種張力矯直機的夾頭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矯直是對金屬塑性加工產品的形狀缺陷進行的矯正,是重要的精整工序之一。常見的矯直方法有壓力矯直、輥式矯直(包括直輥矯直和斜輥矯直)、張力矯直和拉伸彎曲矯直等。其中,張力矯直多通過張力矯直機進行。張力矯直機,也稱拉伸矯直機,其矯直原理是利用鉗口咬住金屬材料的兩端并施以足夠的拉力,使材料產生塑性拉伸變形,使其拉伸方向長短不齊的纖維長度趨于基本相等后,卸掉外力時以相等的彈復量恢復到穩定狀態,達到拉伸矯直的目的。
[0003]目前的矯直機固定夾頭液壓系統是由液壓總站提供液壓油,通過高壓軟管與固定夾頭的液壓管路相連,實現固定夾頭的鉗口加緊、松開及掛鉤抬起、落下,隨著固定夾頭的移動,高壓軟管及相關電纜需要跟隨移動。由于高壓軟管沉重且較硬,造成拖鏈機構經常損壞,影響生產的正常運行。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夾頭和張力矯直機,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一種夾頭,包括導軌以及滑動于導軌上的小車,所述小車上開設有錐形的鉗口,該鉗口內配合設置有用以對工件進行夾持的鉗口滑塊,所述鉗口滑塊連接于夾緊液壓缸,該夾緊液壓缸可驅動所述鉗口滑塊沿軸向移動,所述導軌上沿小車行進方向陣列設置有多個掛鉤桿,所述小車上轉動設置有與所述掛鉤桿配合的掛鉤,該掛鉤與小車之間連接有掛鉤液壓缸,所述掛鉤液壓缸可驅動所述掛鉤接近或遠離所述掛鉤桿。
[0006]優選的,在上述的夾頭中,所述導軌上設置有齒條,所述小車上轉動設置有與所述齒條配合的驅動齒輪,驅動輪由液壓馬達帶動。
[0007]優選的,在上述的夾頭中,所述鉗口滑塊與鉗口的接觸面之間設置有過渡件,該過渡件為燕尾型結構。
[0008]優選的,在上述的夾頭中,所述鉗口滑塊與工件的接觸面之間設置有鉗口板,該鉗口板與鉗口滑塊之間通過梯形槽固定。
[0009]優選的,在上述的夾頭中,所述夾緊液壓缸與液壓系統連通,所述液壓系統包括進油路系統、回油路系統和保壓油路系統。
[0010]優選的,在上述的夾頭中,所述進油路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油箱、過濾器、液壓栗、手動換向閥、高壓過濾器、單向閥、電液換向閥、減壓閥和單向節流閥,所述單向節流閥連接于夾緊液壓缸無桿腔。
[0011]優選的,在上述的夾頭中,所述回油路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電液換向閥、過濾器和油箱,所述電液換向閥連接于所述夾緊液壓缸。
[0012]優選的,在上述的夾頭中,所述油箱上安裝有空氣過濾器,所述空氣過濾器包括外殼和濾芯,濾芯安裝于外殼內,濾芯內設置有防水玻璃纖維濾紙和塑膠模層。
[0013]優選的,在上述的夾頭中,所述保壓油路系統包括蓄能器和單向節流閥,所述單向節流閥連接于蓄能器和液壓缸之間。
[0014]相應的,本申請還公開了一種張力矯直機,包括任一所述的夾頭。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新型液壓控制系統可以輸出大的推力或大轉矩,方便地實現了大推力和大轉矩的輸出,從而控制固定夾頭夾緊工件,驅動夾頭移動。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7]圖1所示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中夾頭的側視圖;
圖2所示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中夾頭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19]結合圖1所示,張力矯直機的夾頭,包括導軌I以及滑動于導軌I上的小車2,小車2上開設有錐形的鉗口 21,該鉗口 21內配合設置有用以對工件進行夾持的鉗口滑塊22,鉗口滑塊22連接于夾緊液壓缸23,該夾緊液壓缸23可驅動鉗口滑塊22沿軸向移動,導軌I上沿小車2行進方向陣列設置有多個掛鉤桿11,小車2上轉動設置有與掛鉤桿11配合的掛鉤24,該掛鉤24與小車2之間連接有掛鉤液壓缸25,掛鉤液壓缸25可驅動掛鉤24接近或遠離掛鉤桿
Ilo
[0020]導軌I上設置有齒條12,小車2上轉動設置有與齒條12配合的驅動齒輪26,驅動輪26由液壓馬達帶動。
[0021]該技術方案中,驅動輪由液壓馬達帶動,驅動小車2在導軌I上移動;掛鉤液壓缸帶動掛鉤勾住掛鉤桿,起到固定小車2作用;夾緊液壓缸推動鉗口滑塊移動,夾緊坯料。
[0022]結合圖2所示,鉗口滑塊22與鉗口的接觸面之間設置有過渡件27,該過渡件27為燕尾型結構。
[0023]鉗口滑塊22與工件3的接觸面之間設置有鉗口板221,該鉗口板221與鉗口滑塊22之間通過梯形槽固定。
[0024]該技術方案中,在拉伸過程中,在掛鉤液壓缸的推動下,鉗口滑塊左移動,使工件被夾緊,完成夾緊過程。拉伸頭在拉伸缸的拉動下使工件向左運動,隨著拉力增加,夾緊力也越大,使鉗口板和工件之間不發生打滑。當達到拉伸率時,停止拉伸,完成拉伸過程;掛鉤液壓缸拉著鉗口斜滑塊往右移動,鉗口松開還料。
[0025]夾緊液壓缸與液壓系統連通,液壓系統包括進油路系統、回油路系統和保壓油路系統。
[0026]進油路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油箱、過濾器、液壓栗、手動換向閥、高壓過濾器、單向閥、電液換向閥、減壓閥和單向節流閥,單向節流閥連接于夾緊液壓缸無桿腔。
[0027]回油路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電液換向閥、過濾器和油箱,電液換向閥連接于夾緊液壓缸。
[0028]油箱上安裝有空氣過濾器,空氣過濾器包括外殼和濾芯,濾芯安裝于外殼內,濾芯內設置有防水玻璃纖維濾紙和塑膠模層。
[0029]保壓油路系統包括蓄能器和單向節流閥,單向節流閥連接于蓄能器和液壓缸之間。
[0030]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31]以上所述僅是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申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申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夾頭,其特征在于,包括導軌以及滑動于導軌上的小車,所述小車上開設有錐形的鉗口,該鉗口內配合設置有用以對工件進行夾持的鉗口滑塊,所述鉗口滑塊連接于夾緊液壓缸,該夾緊液壓缸可驅動所述鉗口滑塊沿軸向移動,所述導軌上沿小車行進方向陣列設置有多個掛鉤桿,所述小車上轉動設置有與所述掛鉤桿配合的掛鉤,該掛鉤與小車之間連接有掛鉤液壓缸,所述掛鉤液壓缸可驅動所述掛鉤接近或遠離所述掛鉤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上設置有齒條,所述小車上轉動設置有與所述齒條配合的驅動齒輪,驅動輪由液壓馬達帶動。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鉗口滑塊與鉗口的接觸面之間設置有過渡件,該過渡件為燕尾型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鉗口滑塊與工件的接觸面之間設置有鉗口板,該鉗口板與鉗口滑塊之間通過梯形槽固定。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液壓缸與液壓系統連通,所述液壓系統包括進油路系統、回油路系統和保壓油路系統。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夾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路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油箱、過濾器、液壓栗、手動換向閥、高壓過濾器、單向閥、電液換向閥、減壓閥和單向節流閥,所述單向節流閥連接于夾緊液壓缸無桿腔。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夾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路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電液換向閥、過濾器和油箱,所述電液換向閥連接于所述夾緊液壓缸。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夾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上安裝有空氣過濾器,所述空氣過濾器包括外殼和濾芯,濾芯安裝于外殼內,濾芯內設置有防水玻璃纖維濾紙和塑膠模層。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夾頭,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壓油路系統包括蓄能器和單向節流閥,所述單向節流閥連接于蓄能器和液壓缸之間。10.—種張力矯直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夾頭。
【文檔編號】B21D43/00GK106077165SQ201610608655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7月29日 公開號201610608655.6, CN 106077165 A, CN 106077165A, CN 201610608655, CN-A-106077165, CN106077165 A, CN106077165A, CN201610608655, CN201610608655.6
【發明人】鄒明靖, 唐余武
【申請人】無錫研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