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包括:電動轉動裝置、與所述電動轉動裝置輸出軸傳動連接的磨盤、設于磨盤上的刀頭,所述刀頭呈長條形且內側面固定于所述磨盤上,所述刀頭外側面的第一長邊設有第一倒角、第一短邊設有第三倒角,所述刀頭外端面上分別與所述第一長邊、第一短邊相鄰的第一側邊設有第二倒角,所述刀頭外側面高于其在所述磨盤上的安裝面。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電動轉動裝置上設置打磨刀具里取代傳統的人工打磨,刀頭的設置在磨盤上的角度以及刀頭各工作面的角度設置,保證本實用新型在對建筑平面進行打磨時效率更高。
【專利說明】建筑平面打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平面打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建筑墻面施工或翻新以及水泥地面找平,需要一種電動磨頭對建筑墻面或水泥地面進行打磨,使墻面或地面的平整度達到施工要求。建筑裝修中絕大多數采用傳統手工打磨墻面,即手持砂子打磨。傳統手工打磨墻面不僅效率低,而且涂裝工人在打磨墻面時灰塵飛揚,會對其健康造成危害。打磨墻面時灰塵擴散到大氣,對周圍環境也造成嚴重污染。此夕卜,因工人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手工打磨質量差異很大。
[0003]因此,如何設計出一種打磨效率高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是業界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打磨效率高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設計一種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包括:電動轉動裝置、與所述電動轉動裝置輸出軸傳動連接的磨盤、設于磨盤上的刀頭,所述刀頭呈長條形且內側面固定于所述磨盤上,所述刀頭外側面的第一長邊設有第一倒角、第一短邊設有第三倒角,所述刀頭外端面上分別與所述第一長邊、第一短邊相鄰的第一側邊設有第二倒角,所述刀頭外側面高于其在所述磨盤上的安裝面。
[0006]所述刀頭上間隔設有缺口,所述缺口內側面與刀頭在所述磨盤上的安裝面齊平。
[0007]所述刀頭外側面高于其在所述磨盤上的安裝面3mm。
[0008]所述第一倒角為25°?35°中任意角度,所述第二倒角為45°?55°中任意角度,所述第三倒角為25°?35°中任意角度。
[0009]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磨盤為圓形平盤,所述刀頭沿所述磨盤軸線均勻排列在磨盤圓形端面上,所述刀頭外側面與所述磨盤圓形端面平行,所述刀頭兩端的設置方向與所述磨盤徑向方向設有夾角且一端伸出所述磨盤,所述刀頭的伸出端設有第二倒角。
[0010]所述刀頭一端伸出磨盤3mm。
[0011]所述磨盤端面上排列的刀頭數量為4飛中任意個數。
[0012]所述刀頭兩端設置方向與磨盤徑向方向夾角為15°?25°中任意角度。
[0013]所述磨盤安裝刀頭的端面中心設有直徑逐漸收緊向內凹陷的凹孔。
[0014]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磨盤為圓柱形,所述刀頭沿所述磨盤軸線均勻排列在磨盤側面上,所述刀頭外側面與所述磨盤側面平行,所述刀頭兩端的設置方向與所述磨盤軸向方向平行,所述刀頭外側面的兩短邊均設有第三倒角,所述刀頭兩外端面均設有第二倒角。
[0015]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電動轉動裝置上設置打磨刀具里取代傳統的人工打磨,刀頭的設置在磨盤上的角度以及刀頭各工作面的角度設置,保證本實用新型在對建筑平面進行打磨時效率更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其中: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正面立體圖;
[0018]圖2是圖1的后視圖;
[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0020]圖4是圖3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包括:電動轉動裝置、與電動轉動裝置輸出軸傳動連接的磨盤1、設于磨盤上的刀頭2。電動轉動裝置可為手持電機,將打磨刀具固定在手持電機的輸出軸上,啟動電機即可對墻面進行打磨,刀頭2采用合金材料制作,保證刀頭2的工作強度。
[0022]刀頭2上間隔設有缺口,缺口內側面與刀頭2在磨盤I上的安裝面齊平。刀頭2上設置缺口能使刀頭2的長度減短,提高刀頭剛度,使刀頭使用壽命更長,實際應用中,也可將刀頭2長度設置較短,由多個刀頭縱向間隔排列形成條形刀組,將條形刀組作為整體均勻固定在磨盤I上,從而提高打磨刀具使用壽命與切削效率。刀頭2外側面高于其在磨盤I上的安裝面3mm。第一倒角21為25°?35°中任意角度,第二倒角22為45°?55°中任意角度,第三倒角23為25°?35°中任意角度。刀頭2各工作面的倒角設置以及刀頭2外側面設置高度,使得打磨刀具打磨效率更高,打磨質量更好。
[0023]如圖1、2所示,在一實施例中,磨盤I為一圓形平盤,刀頭2沿磨盤I軸線均勻排列于磨盤I的圓形端面上,刀頭2外側面與磨盤I圓形端面平行,刀頭2兩端的設置方向與磨盤I徑向方向設有夾角且一端伸出磨盤1,刀頭2的伸出端設有第二倒角22。刀頭2兩端設置方向與磨盤I徑向方向夾角可為15°?25°中任意角度。磨盤I背面中心與電動轉動裝置輸出軸傳動連接,此時,打磨裝置類似于電鉆,各刀頭2沿同一方向均勻傾斜設置在磨盤I端面上,打磨時能使建筑平面更加平整且光滑。刀頭2伸出磨盤,打磨時能預先清除磨盤I之外的建筑平面凸起異物,防止異物刮傷刀頭2頂面工作面。一般來說,磨盤I上設置刀頭2的數量為4飛中任意個數為宜。
[0024]較優的,磨盤I安裝刀頭2的端面中心設有直徑逐漸收緊向內凹陷的凹孔11,磨盤I直徑為100mm,凹孔11背面圓孔直徑為16mm。刀頭2頂面高出磨盤I圓形端面3mm,刀頭2—端伸出磨盤3mm。凹孔11的設置使得打磨時的廢料集中在凹孔11內,便于廢料的清理,更優的,還可以在凹孔11后端連接一吸塵連接管,將吸塵連接管與吸塵電機連接,在打磨時可啟動吸塵電機,將打磨產生的灰塵從凹孔內吸走,減少灰塵對操作人員的健康損害,同時也能減少環境污染。也可以將吸塵連接管直接與打磨刀具的轉動電機連接,電機通過多級傳動結構與打磨刀具傳動連接,這樣既滿足吸塵需要同時又可以減輕裝置重量。
[0025]如圖3、4所示,在另一實施例中,磨盤I為圓柱形,刀頭2沿磨盤I軸線均勻排列在磨盤2側面上,刀頭2外側面與磨盤I側面平行,刀頭2兩端的設置方向與磨盤I軸向方向平行,刀頭2外側面的兩短邊均設有第三倒角23,刀頭2兩外端面均設有第二倒角22。磨盤I的兩端中心與電動轉動裝置輸出軸傳動連接,此時,打磨裝置類似于電刨,轉動磨盤I帶動刀頭2打磨墻面。一般來說,磨盤I側面可均勻排列2?3中任意個數的刀頭。
[0026]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包括:電動轉動裝置、與所述電動轉動裝置輸出軸傳動連接的磨盤(I)、設于磨盤上的刀頭(2),其特征在于,所述刀頭(2)呈長條形且內側面固定于所述磨盤(I)上,所述刀頭(2)外側面的第一長邊設有第一倒角(21)、第一短邊設有第三倒角(23),所述刀頭(2)外端面上分別與所述第一長邊、第一短邊相鄰的第一側邊設有第二倒角(22),所述刀頭(2)外側面高于其在所述磨盤(I)上的安裝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頭(2)上間隔設有缺口,所述缺口內側面與刀頭(2)在所述磨盤(I)上的安裝面齊平。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頭(2)外側面高于其在所述磨盤(I)上的安裝面3mm。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21)為25°?35°中任意角度,所述第二倒角(22)為45°飛5°中任意角度,所述第三倒角(23)為25°?35°中任意角度。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盤(I)為圓形平盤,所述刀頭(2)沿所述磨盤(I)軸線均勻排列在磨盤(I)圓形端面上,所述刀頭(2)外側面與所述磨盤(I)圓形端面平行,所述刀頭(2)兩端的設置方向與所述磨盤(I)徑向方向設有夾角且一端伸出所述磨盤(I),所述刀頭(2 )的伸出端設有第二倒角(22 )。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頭(2)—端伸出磨盤3mm ο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盤(I)端面上排列的刀頭(2)數量為Γ6中任意個數。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頭(2)兩端設置方向與磨盤(I)徑向方向夾角為15°?25°中任意角度。
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盤(I)安裝刀頭(2)的端面中心設有直徑逐漸收緊向內凹陷的凹孔(11)。
10.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平面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盤(I)為圓柱形,所述刀頭(2)沿所述磨盤(I)軸線均勻排列在磨盤(2)側面上,所述刀頭(2)外側面與所述磨盤(I)側面平行,所述刀頭(2)兩端的設置方向與所述磨盤(I)軸向方向平行,所述刀頭(2)夕卜側面的兩短邊均設有第三倒角(23),所述刀頭(2)兩外端面均設有第二倒角(22)。
【文檔編號】B24B7/18GK203973321SQ201420281718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9日
【發明者】韓玉君 申請人:韓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