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械領域,具體是指一種拋光壓力穩定的手持拋光機。
背景技術:
拋光機也稱為研磨機,常常用作機械式研磨、拋光及打蠟。其工作原理是:電動機帶動安裝在拋光機上的海綿或羊毛拋光盤高速旋轉,由于拋光盤和拋光劑共同作用并與待拋表面進行摩擦,進而可達到去除漆面污染、氧化層、淺痕的目的。拋光盤的轉速一般在1500-3000r/min,多為無級變速,施工時可根據需要隨時調整。
在使用手持拋光機的過程中,大多手動施加拋光壓力,對工作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且拋光質量不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拋光壓力穩定的手持拋光機,該拋光機在從動軸移動范圍內的壓力穩定,易于實現人為控制,且拋光質量可靠,對工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低。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拋光壓力穩定的手持拋光機,包含有電機和從動軸,電機側面上設置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電機的輸出端設置有主動軸,主動軸上設置有轉動傳力槽,轉動傳力槽中安裝有轉動承力板,轉動承力板設置在從動軸一端的端面上,從動軸的另一端設置有拋光盤,拋光盤上安裝有海綿;電機連接主動軸的一端設置有液壓缸,液壓缸中設置有活塞桿,活塞桿自由端連接有球體托盤,球體托盤中安裝有球體,球體連接有承力盤,承力盤固定安裝在從動軸上,從動軸由承力盤中部垂直穿過。
使用時,手握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開啟電源開關,電機開啟,主動軸轉動,主動軸上的轉動傳力槽帶動從動軸上的轉動承力板轉動,以帶動從動軸上的拋光盤和海綿轉動;同時,液壓系統工作,為液壓缸中的活塞桿提供穩定的壓力,推動活塞桿向外移動,直到海綿接觸待拋光物件,海綿對待拋光物件的壓力等于活塞桿提供的穩定的壓力,此時,若由于手動不平穩的原因造成海綿對待拋光物件的壓力變化,活塞桿縮回或伸出液壓缸,該過程中液壓缸中液體壓力不變,故活塞桿提供的壓力不變,故海綿對待拋光物件的壓力不變;活塞桿縮回或伸出的范圍由液壓缸的長度和轉動傳力槽確定,活塞桿縮回或伸出的范圍較大,易于實現人為控制。
該拋光機在從動軸移動范圍內的壓力穩定,易于實現人為控制,且拋光質量可靠,對工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低。
進一步的,為使該拋光機結構美觀并實現預設的傳動效果,所述從動軸和主動軸為直徑相同的圓柱體,從動軸軸線與主動軸軸線共線,轉動傳力槽由主動軸中部向主動軸自由端端面貫通。
進一步的,所述轉動承力板未連接從動軸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限位凸臺;轉動傳力槽中設置有第二限位凸臺,第二限位凸臺端面與主動軸自由端端面共面。第一限位凸臺和第二限位凸臺用于限制轉動承力板沿主動軸軸向移動的位置,保證轉動傳力槽能夠傳遞轉動力到轉動承力板,以實現其轉動需求。
進一步的,為使該傳動裝置結構緊湊美觀,并且滿足轉動傳力和限位需求,所述第一限位凸臺的橫截面與轉動傳力槽的橫截面相同,第二限位凸臺的徑向高度為轉動傳力槽的徑向深度的一半。
進一步的,為優化轉動力傳遞條件,所述轉動傳力槽大于兩個,轉動傳力槽均勻分布在主動軸的側面上。
進一步的,為使球體及其附屬部件能夠傳遞軸向力且不約束其他方向運動,所述球體托盤為圓柱體,球體托盤的一個端面的中部連接活塞桿,球體托盤的另一個端面的中部設置有球形孔,球形孔中安裝球體,球體在球形孔中的部分多于球體未在球形孔中的部分,球體未在球形孔中的部分連接承力盤。
進一步的,所述承力盤與球體接觸的部分設置有滾動槽。滾動槽可以進一步約束球體的運動,使該傳動裝置工作狀態更穩定。
進一步的,為保證壓力穩定,所述液壓缸連接有壓力穩定的液壓源。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在從動軸移動范圍內的壓力穩定,易于實現人為控制,且拋光質量可靠,對工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低。
(2)本發明結構緊湊,美觀大方,實用性強,具有很高的推廣前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傳動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3本發明的從動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4本發明的主動軸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從動軸,2—承力盤,3—主動軸,4—液壓缸,5—活塞桿,6—球體托盤,7—球體,8—轉動承力板,9—第一限位凸臺,10—轉動傳力槽,11—第二限位凸臺,12—第一手柄,13—電機,14—第二手柄,15—拋光盤,16—海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
本發明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了一種拋光壓力穩定的手持拋光機,如圖1—4所示,包含有電機13和從動軸1,電機13側面上設置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手柄12和第二手柄14,電機13的輸出端設置有主動軸3,主動軸3上設置有轉動傳力槽10,轉動傳力槽10中安裝有轉動承力板8,轉動承力板8設置在從動軸1一端的端面上,從動軸1的另一端設置有拋光盤15,拋光盤15上安裝有海綿16;電機13連接主動軸3的一端設置有液壓缸4,液壓缸4中設置有活塞桿5,活塞桿5自由端連接有球體托盤6,球體托盤6中安裝有球體7,球體7連接有承力盤2,承力盤2固定安裝在從動軸1上,從動軸1由承力盤2中部垂直穿過。
使用時,手握第一手柄12和第二手柄14,開啟電源開關,電機13開啟,主動軸3轉動,主動軸3上的轉動傳力槽10帶動從動軸1上的轉動承力板8轉動,以帶動從動軸1上的拋光盤15和海綿16轉動;同時,液壓系統工作,為液壓缸4中的活塞桿5提供穩定的壓力,推動活塞桿5向外移動,直到海綿16接觸待拋光物件,海綿16對待拋光物件的壓力等于活塞桿5提供的穩定的壓力,此時,若由于手動不平穩的原因造成海綿16對待拋光物件的壓力變化,活塞桿5縮回或伸出液壓缸4,該過程中液壓缸4中液體壓力不變,故活塞桿5提供的壓力不變,故海綿16對待拋光物件的壓力不變;活塞桿5縮回或伸出的范圍由液壓缸4的長度和轉動傳力槽10確定,活塞桿5縮回或伸出的范圍較大,易于實現人為控制。
該拋光機在從動軸1移動范圍內的壓力穩定,易于實現人為控制,且拋光質量可靠,對工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低。
實施例2: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改進,如圖1—4所示,為使該拋光機結構美觀并實現預設的傳動效果,所述從動軸1和主動軸3為直徑相同的圓柱體,從動軸1軸線與主動軸3軸線共線,轉動傳力槽10由主動軸3中部向主動軸3自由端端面貫通。
所述轉動承力板8未連接從動軸1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限位凸臺9;轉動傳力槽10中設置有第二限位凸臺11,第二限位凸臺11端面與主動軸3自由端端面共面。第一限位凸臺9和第二限位凸臺11用于限制轉動承力板8沿主動軸3軸向移動的位置,保證轉動傳力槽10能夠傳遞轉動力到轉動承力板8,以實現其轉動需求。
為使該傳動裝置結構緊湊美觀,并且滿足轉動傳力和限位需求,所述第一限位凸臺9的橫截面與轉動傳力槽10的橫截面相同,第二限位凸臺11的徑向高度為轉動傳力槽10的徑向深度的一半。
為優化轉動力傳遞條件,所述轉動傳力槽10大于兩個,轉動傳力槽10均勻分布在主動軸3的側面上。
為使球體7及其附屬部件能夠傳遞軸向力且不約束其他方向運動,所述球體托盤6為圓柱體,球體托盤6的一個端面的中部連接活塞桿5,球體托盤6的另一個端面的中部設置有球形孔,球形孔中安裝球體7,球體7在球形孔中的部分多于球體7未在球形孔中的部分,球體7未在球形孔中的部分連接承力盤2。
所述承力盤2與球體7接觸的部分設置有滾動槽。滾動槽可以進一步約束球體7的運動,使該傳動裝置工作狀態更穩定。
為保證壓力穩定,所述液壓缸4連接有壓力穩定的液壓源。
本實施例的其他部分與實施例1相同,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