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船用鏈、系泊鏈的生產設備,特別涉及一種成型編環機用連體芯軸。
背景技術:
船用鏈、系泊鏈是用相應材料的棒料在編環機上編制而成,近年來隨著市場對錨鏈和系泊鏈質量要求的提高,用戶和船級社對鏈環表面質量都加強了檢驗,促使制造商盡可能地減少制造過程中產生表面缺陷的可能。
鏈環表面質量有個很關鍵的部位,即錨鏈內側的芯軸壓痕問題。傳統的芯軸是分體式的,如圖1所示,上芯軸蓋板1安裝在上芯軸2的上方,上芯軸2下方工作臺板上設置有下芯軸座4,下芯軸座4孔內設置有下芯軸3,下芯軸3通過螺釘固定在下芯軸固定板5上,上芯軸2正下方設置有下芯軸3,下芯軸3上端和上芯軸2下端外周均設置有四分之一圓弧凹槽,上芯軸2和下芯軸3合并后組成半圓形凹槽,組合的半圓形凹槽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會產生磨損,在編環時不可避免會造成內環表面的壓痕。由于鏈條是連續的,對接觸面的打磨非常困難,而且通過打磨消除壓痕容易導致直徑公差偏負,同時因為環形的不穩定,導致環在實際使用中受力不均衡,影響了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要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成型編環機用連體芯軸,包括芯軸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芯軸本體為三段階梯軸結構,第二段階梯軸的中部外圈設置有內凹圓弧面,內凹圓弧面的外圈設置有錨鏈;第二段階梯軸的上部外圈設置有數個繞圓周均布的開口槽,開口槽的長度小于第二段階梯軸的上端面到內凹圓弧面之間的距離,開口槽內設置有研磨石,研磨石為“T”形結構,“T”形結構的橫端長度等于開口槽的寬度,“T”形結構的豎端為半圓柱面。
所述的內凹圓弧面的半徑等于錨鏈的環體內圓半徑。
所述的內凹圓弧面的中部設置有內凹的圓弧面。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避免了因使用分體芯軸而帶來的壓痕問題,解決了內側壓痕無法打磨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錨鏈的表面質量,推廣應用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的上芯軸與下芯軸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芯軸本體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芯軸蓋板;2.上芯軸;3.下芯軸;4.下芯軸座;5.下芯軸固定板;6.芯軸本體;7.錨鏈;601.內凹圓弧面;602.開口槽;603.研磨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一種成型編環機用連體芯軸,包括芯軸本體6,所述的芯軸本體6為三段階梯軸結構,第二段階梯軸的中部外圈設置有內凹圓弧面601,內凹圓弧面601的外圈設置有錨鏈7;第二段階梯軸的上部外圈設置有數個繞圓周均布的開口槽602,開口槽602的長度小于第二段階梯軸的上端面到內凹圓弧面601之間的距離,開口槽602內設置有研磨石603,研磨石603為“T”形結構,“T”形結構的橫端長度等于開口槽602的寬度,“T”形結構的豎端為半圓柱面;所述的內凹圓弧面601的半徑等于錨鏈7的環體內圓半徑,保證了錨鏈7的環體內環形和內徑尺寸;所述的內凹圓弧面601的中部設置有內凹的圓弧面。
具體實施時,芯軸本體6的上端是自由端,在編環時由機組上臂進行固定,在錨鏈7編環結束后,將上臂打開,根據需要,通過研磨石603與錨鏈7的內環摩擦,對錨鏈7的內環進行微研拋光;錨鏈7的內環從研磨石603上取出,錨鏈7的下一環放入,進行下一環的生產。
實施例一、內凹圓弧面601的中部設置有內凹的圓弧面,能防止錨鏈7的鏈環最細點過細。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做的舉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疇,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應由各項權利要求限定。